林业病虫害防治中创新技术与各种营林措施综合运用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204)

林业能够促进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和谐发展,为了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需要提高对林业资源建设的重视程度。树木生长时间相对较长,在生长的过程中,容易受各种病害的影响,导致其生产效率受限。当前相关部门已经开始提高对于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关注度,利用各种措施进行处理,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病虫害防治是影响林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如果没有制定出完善有效的管理模式,不仅无法顺利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而且还可能会加重其带来的影响,因此优化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成为当前讨论的重点。

一、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意义

对于林业监管工作来讲,病虫害防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相关部门要形成完善有效的管理体系,形成完善的防治机制,降低有关问题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因此推动林业病虫害防治机制的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1、能够保证林业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优化林业资源水平,积极落实各项防治措施,提高监管水平,避免病虫害防治对林木产生不良影响,也能够使不同种类昆虫的数量处在合适范围内。

2、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提高监管效率,优化基本工作方式,也能够为后续林业发展与监管提供管控措施,从整体角度落实监管,提高防治机制的建设水平。

3、保证树木的生长质量。在植被生长的过程中,虽然其环境相对较好,但是依然会出现树叶发黄或植株死亡的情况。这一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到了病虫害的影响,特别是在种植的初始阶段,因为其抵抗能力相对较弱,所以经常会出现死亡的情况,导致林业资源建设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很多地区在林业建设中,对于林业结构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合理优化纯种林结构,借此降低病虫害所带来的影响。

4、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林业资源能够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不仅可以优化空气水平,还能调节大气,避免水土流失。然而病虫害会导致植被和生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情况下还会造成植被死亡,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明显下降。因此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够保证林业生态系统稳定性,促进林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维持生态环境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二、林业病虫害识别

1、病害类型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毁灭性的林业病害,主要侵袭松树,导致松树枯萎死亡。该病传播速度快,防治难度大,给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带来了巨大损失。叶斑病是一种常见的林木叶部病害,主要侵害叶片。该病会导致叶片出现斑点或坏死,影响光合作用和林木生长。蛀干害虫是林木的主要害虫之一,如天牛、吉丁虫等。它们在树干内蛀食,破坏树木的输导组织,导致林木生长不良或死亡。食叶害虫以树叶为食,如毛虫、尺蠖等。它们大量啃食树叶,影响了光合作用和树木生长。根部害虫侵害树木根部,如地老虎、蝼蛄等。它们影响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林木生长受阻。

2、复合类型

在林业病虫害中,有时会发生复合侵染的情况,即一种林木同时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染。这种情况通常会导致林木生长严重受阻,甚至死亡。因此,对复合侵染的准确识别也是防治工作的重点。

3、传毒昆虫

传毒昆虫是指能够传播病毒的昆虫。在林业病虫害中,传毒昆虫也是常见的害虫之一。这些昆虫通过刺吸式口器将病毒传播给林木,造成林木生长受阻、产量下降等症状。对传毒昆虫的准确识别有助于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在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首要步骤是对病虫害的类型进行准确识别。不同种类的病虫害具有不同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手段。因此,对病虫害的准确识别是提高防治效果的关键。应加强对病虫害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等方面的学习,以提高识别准确率。

三、林业病虫害发生规律

1、季节性规律

林业病虫害的发生与季节密切相关。不同季节的气候条件、温度、湿度等都会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例如,春季是林木生长的旺盛期,也是病虫害发生的高峰期。此时,由于气温逐渐升高,林木新陈代谢加快,使得病虫害更容易侵染和繁殖。冬季气温降低,病虫害的繁殖速度减缓,数量减少。

2、生态平衡规律

林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病虫害的发生也有重要影响。生态平衡规律表明,不同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数量和比例保持相对稳定时,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有效抵御病虫害的侵袭。反之,如果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种群数量和比例失衡,就会给病虫害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

3、地域性规律

林业病虫害的发生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规律。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植被类型等因素都会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例如,在湿润地区,林木容易受到真菌和细菌等病原体的侵染;在干旱地区,则容易发生虫害。因此,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是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的有效途径。

4、传播性规律

林业病虫害的传播性规律主要表现在病原体的传播方式上。病原体可以通过风、水、昆虫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这些传播途径使得病虫害能够在较大范围内扩散和蔓延。了解和掌握病原体的传播方式,有助于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趋势,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5、适应性规律

林业病虫害的发生还受到生物适应性规律的影响。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许多病原体和害虫已经形成了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性和抗药性。这使得一些传统防治方法的效果逐渐减弱,需要不断更新防治手段和技术。因此,加强生物适应性规律的研究,对于开发新的防治技术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四、病虫害防治的新技术

1、开发抵御病原体或害虫侵害的抗性品种

在树木种植行业,开发能够抵御病原体或害虫侵害的抗性品种是对抗病虫害并降低化学农药依赖的有效策略,分子生物学技术,特别是基因组编辑工具,如CRISPR-Cas9,为我们提供了这一领域的突破性方法。通过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可以精准地修改树木的基因组,移除或插入特定基因片段,探索和培养具有自然耐病或抗虫特性的树木品种。例如,可以通过敲除参与感病信号传递途径的关键基因,或增强树木自身生产的天然防御化合物的合成基因,从而使树木对某种特定的病菌或害虫具备抵抗力。这些特性来源于树木内在的生物防御机制,不依赖外部化学物质,因此有望大幅减少化学农药施用,同时也降低了病虫害产生抗药性的风险。在实际操作中,首先要对目标植物进行全面的基因组分析,以发现与抗性相关的关键基因。然后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这些基因进行精确编辑,接着通过组织培养等技术获取转化后的植物并进行筛选,最终得到具有所需抗性的品种。

2、利用物联网(IoT)技术结合人工智能(AI)技术

在树木种植行业,实时监测和管理森林健康已成为一个不断增长的需求,物联网技术结合人工智能为林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智慧化解决方案。通过部署网络系统,包含多种传感器,如湿度、温度、光照强度以及土壤湿度传感器,可以全面监测森林的环境条件。此外搭载高分辨率相机的无人机(UAV)可以定期或根据需求飞越森林,收集树木的图像数据。这些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实时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由此构成了一个全覆盖、多维度的森林监测网络。人工智能特别是在图像识别方面的算法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这些算法可以从由传感器和无人机收集来的数据中识别出潜在的病虫害迹象。利用深度学习模型,人工智能可以分析树木的颜色、形态和其他视觉特征,精确地识别出感染的种类和程度。一旦检测到疑似病虫害情况,系统即可自动向管理人员发出预警,甚至可以推荐必要的干预措施,为了实现早期干预和精准治疗,监测系统可以与智能灌溉和施肥系统相连,自动调整水分和营养供给,以强化树木的自然抵抗力。

3、采用生态友好的病虫害管理方法

在树木种植领域,采取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方式管理病虫害问题,是确保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借助生物肥料、微生物制剂以及天敌等生物防治措施,以及研究和推广有机农药,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首先,生物肥料和微生物制剂的使用提供了一种增强树木自身健康和防病能力的自然方法,这些制剂在土壤中增加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可以提高树木对病原体的天然抗性,同时改善土壤条件,促进树木生长。与化学肥料和农药相比,这些生物性产品能够以更加环保的方式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其次,引入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是另一个有效的策略,通过释放特定的天敌种群,如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或病原性微生物,这些生物能够针对特定的病虫害实施自然控制。这种方法不仅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而且更为目标化地解决问题,减少了对非目标生物的伤害,维护了生物多样性。同时,研究和推广有机农药同样重要,有机农药通常来源于天然成分,如植物提取物、矿物质和生物制品,这些来源的产品相对于传统化学农药来说,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要小得多。

4、优化基于气候模型的病虫害预测系统

在树木种植领域,病虫害的预测与管理是影响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林业面临的挑战愈发复杂,其中病虫害的发生与传播趋势呈现新的特点和规律。为应对这一挑战,开发并优化基于气候模型的病虫害预测系统,利用高级统计学和机器学习技术来处理和分析气候数据,这一方向显得尤为重要。建立高效的气候数据收集系统是此过程的基础,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地面气象站以及各类环境监测传感器,可以实时收集温度、湿度、降雨量、风速和土壤湿度等多种环境参数,这些数据不仅丰富而且多元,为病虫害预测提供了基础性的信息源。接着借助高级统计学方法,先对收集到的气候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包括识别数据的潜在模式、季节性变化以及长期趋势,随后利用机器学习技术,特别是深度学习模型,根据历史数据训练预测模型,这些模型能够学习气候变化与病虫害发生之间复杂的关联。通过不断的模型训练与优化,可以提高对未来病虫害发生和传播趋势的预测准确性。

5、通过创新性的土地规划和林业管理实践

在应对土地使用变化对林木病虫害影响的战略中,采取创新性的土地规划和林业管理实践显得尤为关键,生态廊道建设、多功能林业以及混交林种植模式的引入,为保护和提升林木的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以及对病虫害的抵抗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首先,生态廊道建设旨在连接被开发或由于自然原因而分离的森林区域,形成自然生态网络。这种连接不仅促进了物种间的自由流动和基因交流,而且有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可以提高林木对病虫害的自然抵抗力,因为多样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更能缓冲病虫害的暴发与蔓延。其次,多功能林业的实践强调在同一片林地中实现经济效益、生态功能与社会价值的多重目标,通过科学地规划和管理,树木种植不再单纯追求木材产量,而是兼顾碳固存、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服务功能,这种方法通过促进森林的综合利用和保护,使森林能更好地适应和抵御病虫害的威胁。最后混交林种植模式是一种模拟自然森林的种植方式,通过混合种植不同类型的树种来模仿自然森林的结构和功能。

五、林业病虫害防治中营林技术措施

1、推广抗性育种技术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首先要保证种子的质量,通过对林木种子进行精选,同时选择抗病性能好的苗木,将抗病能力较强的林木进行大规模种植,这样能够大大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率。而抗性育种技术便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力途径,在实施抗性育种技术时,先要做好病虫害发生情况的调查工作,科学地选择适合林木生长的树种。而后,需要选择先进的技术手段,分析病虫害问题的根本原因,再根据结果选择不同的基因序列,植入抗性基因,再使用标准化的育种技术,实现树苗量产,提升林木存活率。另外,要注重抗性育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苗木种植前对苗木进行科学检测和评估,并将成果通过合法渠道进行宣传,帮助林农们掌握并使用育种技术,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2、坚持以生态控制为核心目标

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营林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和程度进行有效控制,进而提升林业病虫害防治效果,恢复生态平衡,因此在防治过程中,种植人员要进一步加强对营林技术的重视程度,同时将生态控制观念作为营林技术的核心。对此,应对营林技术进行创新,从而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例如在营林中坚持生态控制手段,分析病虫害问题的诱发原因和病虫的生物特性,从根源上进行治理,主张延缓病虫害的扩散,杜绝其对树木的危害。另外,需要坚持生态控制的大方向,运用营林技术时,除考虑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需要考虑生态效益,结合生物学知识,从生态环境入手,保障林区整体的病虫害抵抗能力。

3、积极引进新型营林技术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林业的发展也逐渐重视起来,并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不断加强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营林技术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加大对新型营林技术的研究和学习力度,这也是新时期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必然趋势。对此,有关部门需要活用优化森林结构、建设混交林等方式来增强森林抗病虫害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应用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手段,开辟新的技术路径,未来将营林技术发展成为集成度更高的综合体制,呈现出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特征。

综上所述,病虫害问题是影响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营林技术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手段,所以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相关人员要综合运用各种营林手段,提高营林技术水平。但受制于各地区的环境差异性,所以营林技术的使用不能直接照搬,而是要结合本土实际情况来制定详细规划。在未来需要积极创新营林技术,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进而阻断林业病虫害的发展,保障林木的健康生长。

(作者单位:274600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74600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国有第一林场)

标签:  病虫害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