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生产过程中提高繁殖能力是扩大养殖规模,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组成,直接决定了规模化养殖场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常常会因为饲养管理或者疾病因素造成母牛出现严重的繁殖障碍,导致母牛在妊娠阶段出现不明原因的流产现象,给养殖户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尤其是一些传染性的流产疾病会导致母牛出现严重的繁殖障碍,对母牛的利用年限、利用效率产生直接影响,不利于推动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牛养殖常见传染性流产疾病的原因
1、布鲁氏杆菌病
①病原学
牛布鲁氏菌病(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属细菌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该属细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需氧、不形成芽孢的短杆状或球杆状细菌,具有内毒素,这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布鲁氏杆菌呈球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不产生芽孢,无鞭毛,但在某些条件下可形成微荚膜,除了感染牛之外,还可以感染多种牲畜类动物,尤其是对牛、猪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导致相应的生殖系统疾病,人对某些型的布鲁氏杆菌也易感,感染后出现波浪热、关节炎、睾丸炎等症状。与其致病性相关的毒力因子包括内毒素、荚膜和透明质酸酶等,内毒素是引起疾病症状的主要因素,荚膜增强细菌对宿主防御系统的侵袭能力。布鲁氏杆菌在干燥土壤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对常用的消毒剂敏感,但在冷暗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高温处理(如60℃以上持续30分钟)可有效杀死该菌。
②流行病学
牛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和带菌牛,病原体存在于病牛的皮毛、粪便、分泌物、肌肉组织以及羊水、流产胎儿和精液中,牛群通过接触病牛或采食被病原污染的饮用水、饲料而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的黏膜、皮肤、呼吸道或生殖道进行传播,对于人来讲饲养管理人员若疏于个人防护,频繁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也会感染病原菌发病。牛、羊、猪、鹿、马、犬、猫等均为布病的易感宿主,其中以牛最易感,其次为牛和猪。一般而言,性成熟动物较幼齿动物更易感,母牛的易感性通常显着高于公牛,公牛以携带病原菌或隐性发病为主。在很多养殖场中布鲁氏菌病无典型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数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流行。
③临床症状
妊娠母牛流产是该种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多发生在妊娠后期(第3~4个月),流产率可达40%~90%,流产前2~3天,母牛会出现体温升高、食欲下降、精神沉郁、口渴等症状,随后产道流出黄色的黏液或脓液,胎衣不下,流产胎儿大多数死亡,产后母牛仍持续排出黏液或脓液,继发慢性子宫炎,导致不孕。大多数非怀孕牛感染后呈隐性经过,无明显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表现轻微结膜炎。公牛表现为睾丸炎,患病部位睾丸坚硬硬化。
④病理学变化
通过观察流产胎儿,发现胎儿颜色呈现黄色胶样状浸润,表面有纤维蛋白脓液,胎衣显着增厚,存在散在出血点。流产胎儿表现为严重的败血症病变,黏膜存在大量出血点和病斑,皮下和肌肉组织存在浆液性浸润,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脾脏肿大为原来的2~3倍,肝脏中出现坏死病灶,有时还能够观察到肺、肝、肾等器官出现局灶性坏死和炎症反应。
2、牛衣原体病
①病原学
牛衣原体属于衣原体门,衣原体科,衣原体属,是一类具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微生物,在宿主细胞内繁殖。在宿主体外,衣原体呈球状或椭圆形,直径约为0.2~0.5um,在宿主细胞内,它们可以发育成网状体(原体)和始体(网状体)。衣原体在革兰氏染色中不易着色,但可以用特定的染色方法(如吉姆萨染色)进行染色。衣原体对干燥、热和化学消毒剂敏感,但能在低温和潮湿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主要感染牛,但也可感染其他动物,如羊、猪和人类。病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生殖道侵入宿主体内,吸附在宿主细胞表面,嵌入细胞之后衣原体开始繁殖,转化为网状体,进行二分裂繁殖。衣原体的繁殖过程中,宿主细胞受到损伤,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然而衣原体具有逃避宿主免疫反应的能力,导致慢性感染。
②流行特点
衣原体传播包括了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衣原体可以通过病牛的粪便、尿液、乳汁、泪液、分泌物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等排出,通过直接接触这些排泄物而进行直接传播,同时该类病原还能够通过污染的水源、饲料和环境传播,牛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或损伤的皮肤黏膜实现间接感染。犊牛在母牛子宫内能够直接垂直传播。同时吸血昆虫叮咬皮肤也是该种病原传播的重要渠道。牛衣原体病可以感染黄牛、水牛、牦牛等多种牛,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某些地区存在季节性波动。衣原体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特别是在养牛业发达的地区,潜伏期通常为2~3周,或更长。
③临床症状
母牛在妊娠后期出现流产,流产前通常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出现流产时母牛会出现体温升高、食欲减退、不安、阴道排出少量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流产之后母牛表现为子宫内膜炎,导致阴道分泌物增多,有时伴有恶臭,胎衣不下,即胎衣不能在正常时间内排出。发病期间患病牛还会出现发热、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等全身性症状,严重的,母牛会出现体重下降、消瘦。除了出现上述症状之外,有的繁殖母牛还会表现为乳腺炎、子宫炎等并发症,而某些病例中母牛会出现关节炎、结膜炎等症状。
④病理变化
解剖观察可以发现子宫内膜出现炎症,伴有出血和坏死,胎盘发生炎症和坏死,胎儿已经死亡,且存在败血症。肺部、肝脏和脾脏、肾脏出现炎症和坏死。衣原体感染的组织学特征是细胞内包涵体的形成,通常位于上皮细胞内,在感染的组织中,会观察到细胞肿胀、坏死和炎症反应。
3、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①病原学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甲亚科病毒,对低温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在零下60℃环境下能够生存9个月以上,对热因素敏感,37℃条件下大约10天就会死亡,对常规消毒剂敏感,2%的氢氧化钠或季铵盐能够快速将其杀死。自然条件下,病毒只会感染牛,不会感染其他动物,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牛都可以受到感染。病毒通过呼吸道接触传播,感染牛的上呼吸道和鼻腔。感染初期在上皮细胞内复制,导致细胞病变和炎症反应,随后病毒进一步繁殖和扩散,引起呼吸道黏膜的炎症和坏死,炎症反应和黏膜损伤会导致牛出现呼吸道症状如鼻涕、咳嗽、呼吸困难等,病毒也通过血液传播,引起其他器官的炎症和病变,严重感染时,导致牛死亡。
②流行特点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主要感染牛,包括肉牛、奶牛和犊牛等各种品种,不同年龄段的牛都感染,但犊牛的感染率较高,病情也较为严重。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当牛之间近距离接触时,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共用餐具、水槽等接触传播,少数情况下,病毒可通过精液传播,导致繁殖障碍。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年份差异较大,发病率可从10%~90%不等,病死率一般为1%~5%,但犊牛的病死率较高,可达10%~30%。该病在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寒冷、湿度、饲养密度大、通风不良的牛群更容易发生疫情。存在应激因素时,如长途运输、饲养环境剧烈变化等,牛群感染风险也会显着增加。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潜伏期一般为2~14天,平均潜伏期为5~7天,病程一般为2~3周,但康复牛成为长期带毒者,病毒在其体内潜伏可达数月甚至1年以上。当前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在全球范围内均有报道,但不同地区的发病率、流行特点有所差异,我国各地区也均有疫情报道,冬春季节为高发期。
③临床症状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会出现多样的临床症状,在感染初期,母牛大多表现为高热(40~42℃),咳嗽、呼吸困难,流泪、流涎、流黏液脓性鼻液,鼻黏膜高度充血,呈火红色,有时出现灰黄小脓疱或浅溃疡,鼻镜发炎充血,呈火红色,被称为“红鼻子病”,病程约7~10天,犊牛症状较重,常因窒息或继发感染而死亡。除呼吸道症状之外,还会表现为结膜充血,眼睑水肿,大量流泪,重者眼睑外翻,结膜表面出现灰色假膜,呈颗粒状外观。角膜轻度云雾状,并伴有黏液脓性分泌物流出。妊娠母牛阴门红肿,流出黏液脓性分泌物,阴道黏膜红肿,并在妊娠中后期突然出现流产现象,产下的胎儿大多死亡,并在产后1~2个月内仍表现出从阴道当中流出脓性分泌物的现象,并引发子宫内膜炎。种公牛龟头、包皮内层和阴茎充血,形成小脓包或溃疡,精囊腺变性、坏死,种公牛失去配种能力。随病情发展,牛鼻黏膜高度充血、溃疡,鼻镜、鼻翼坏死,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食欲严重减退时,体重下降。
④病理变化
病死牛解剖后可以观察到鼻道、喉头和气管炎性水肿,黏膜表面黏附灰色假膜,阴道和包皮内层充血、肿胀,散在灰黄色粟粒大的脓疱,黏膜表面被覆灰色假膜,并形成溃疡。阴道黏膜表面有灰白色粟粒大的脓疱,严重时黏膜表面被覆灰色假膜,并形成溃疡,甚至发生子宫内膜炎脑膜充血、水肿,有时出现脑实质病变,肺实质充血、水肿,有时出现肺泡出血。
4、牛胎毛滴虫病
①病原学
牛胎毛滴虫病是由胎毛滴虫属的胎毛滴虫(Trichomonas vulpis)引起的,是一种属于鞭毛门的寄生虫。胎毛滴虫呈卵圆形,大小约为4.5~7um,具有4根鞭毛,其中3根位于虫体前端,1根位于后端。生活周期为直接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在宿主体内繁殖,主要寄生在牛的生殖器官,包括母牛的阴道、子宫、输卵管,以及公牛的包皮腔、阴茎黏膜和输精管等,繁殖方式为二分裂。胎毛滴虫对高温和消毒剂敏感。在50~55℃的温度下23分钟内死亡,在3%过氧化氢溶液中5分钟内死亡,在0.1%的甲醛中1分钟内死亡。
②流行病学
牛胎毛滴虫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和空气进行传播,病牛与健康牛通过交配或接触生殖器官分泌物或者被病牛生殖器官分泌物污染的垫草、护理用具或者家蝇等昆虫携带虫体,从而实现病原的传播蔓延。牛胎毛滴虫病主要发生在性成熟的牛,但犊牛与病牛接触时,也有感染的。该病常发生在配种季节,因为此时牛的生殖活动频繁,分布于世界各地。
③临床症状
牛胎毛滴虫病也称为滴虫性阴道炎,是由毛滴虫属的寄生虫引起的,发病后母牛的阴道分泌物增多,颜色为白色、黄色或绿色,分泌物带有恶臭,阴道口伴有红肿和疼痛,母牛在妊娠中后期受到寄生虫感染之后会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流产产下的胎儿大多死亡,表现出严重的败血症并在流产后的几周内子宫分泌物增多,颜色为白色、黄色或绿色,阴道检查时,发现子宫颈口扩张。母牛出现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精神沉郁等症状,严重病例中,患病母牛还会出现发热的症状。
④病理学变化
通过观察母牛的阴道组织可以发现阴道黏膜发生炎症,出现红肿、溃疡和出血,阴道壁增厚。子宫黏膜发生炎症,出现红肿、溃疡和出血,子宫壁增厚,子宫腔内充满脓性分泌物。在严重病例中,观察到肝脏、肾脏等器官存在炎性病变。
二、牛养殖常见传染性流产疾病的防治措施
1、综合治疗
针对上述几种牛常见的传染性流产疾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在明确病原基础上选择相对应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防范。对于布鲁氏杆菌感染引发的传染性疾病,目前没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发生流行之后应该立即封锁养殖场进行有效的扑杀无害化处理,并对接触的牛群进行针对性的检测,检测出带菌牛之后立即淘汰,实现对牛群的有效净化,并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础上可以选择使用农业农村部推荐的布鲁氏菌病活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保证牛群抗体水平达标。对于牛衣原体病传染性鼻气管炎、衣原体以及胎滴虫病感染引发的流产疾病,要在对牛的生殖系统疾病进行针对性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原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为了促进阴道中的炎性内容物快速排出,避免出现胎衣滞留在母牛出现流产症状之后,可以选择使用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进行肌内注射治疗,每头牛每次使用20mL,一次用量,与此同时,选择使用氟苯尼考子宫注入剂进行子宫清洗,每头牛每次使用25mL,每间隔3天使用1次,连续使用2~4次。防范子宫出现细菌感染,提高子宫净化能力。抗病毒可以选择使用板蓝根注射液,每头牛使用4mL,一次用量,必要时可以间隔2~3天再使用1次,最多不能超过3次。防范衣原体感染可以选择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推荐使用注射用盐酸四环素注射液,使用剂量为10mg/kg·bw,每天两次,连用3天。胎毛滴虫病驱虫治疗可以选择使用甲硝唑片,使用剂量为0.06g/kg·bw,一次用量,必要时可以间隔5~7天再重复用药1次,强化驱虫。
2、预防措施
日常养殖期间应该保持牛舍清洁、干燥,每周进行1次消毒,减少病原体的滋生,根据牛的生长规律合理搭配饲料,确保营养均衡,避免饲料发霉,防止有毒物质摄入。对疑似或确诊的病牛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原体扩散,疫情高发期还需要做到定期对牛群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隔离病牛。养殖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加强牛舍的通风换气,减少病原体在空气中的浓度,坚持全进全出和封闭化的养殖管理方式,限制人员流动,减少病原体通过人员传播的风险。
综上所述,传染性疾病是造成母牛出现流产的重要原因,经常会造成母牛在妊娠的前中后期出现不明原因的流产,产下的胎儿死亡,同时还会进一步影响到母牛的正常繁殖机能,导致规模化养殖产业受到进一步的影响,养殖户在短时间内会遭受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更好地防范传染性流产疾病的发生流行就需要就该种疾病的产生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要明确疾病的发生流行特点、发病规律,并结合养殖场的实际情况,注重做好传染性疾病的针对性防范,加强母牛的针对性管理,避免流产疾病的发生,更好地维护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121100 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