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对高品质奶制品的需求持续提升,为奶牛养殖产业发展带来宝贵机遇。规范养殖是保障奶牛健康生长进而提高牛奶品质以及增加产奶量的重要途径,但养殖技术细节多,对养殖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提出较高要求。文章研究奶牛养殖技术,强调各养殖阶段饲养管理方法,通过对奶牛常见疾病的了解,提出防治措施,旨在给奶牛养殖提供技术指导,以科学的方式规范进行饲养管理,提高奶牛养殖经济效益。
一、精选优质奶牛品种
奶牛产奶性能因品种的不同存在差异,合理选择奶牛品种能够为高效产奶打好基础。综合考虑奶牛健康状况、产奶性能、饲养管理水平、现场环境等因素,合理选择奶牛品种。选种时进行对比分析,择优选择。优质奶牛品种应保持良好健康状况,生长发育潜力足,抗病能力强,降低饲养风险。养殖场挑选的奶牛品种应有良好的哺育能力,乳汁中的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含量达标,根据现有奶牛养殖经验,产奶能力较强的有荷斯坦奶牛、布朗瑞牛等,可优先选择。奶牛的体型特征也是选种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应挑选体型匀称、大小适中的奶牛。奶牛产奶量因年龄和胎次的不同存在差异,建议选择具有足够产奶潜力的奶牛。例如,3~5岁的青壮年奶牛,经过养殖场的精细饲养管理,奶牛年龄达到6~9岁、胎次4~7胎时进入产奶高峰期,此阶段产奶量可观,能够提高奶牛养殖场经济效益。
二、奶牛不同生长阶段的饲养管理技术
1、犊牛饲养管理技术
犊牛对外界环境敏感,抗应激能力弱,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健全,养殖犊牛时注意防护,减少外界环境对犊牛的刺激。养殖场以传统方式接生犊牛后,及时处理脐带和软蹄,做好防护,避免犊牛感染、受凉。犊牛单独站立后,观察生长状况,记录生长信息。新生犊牛出生1h内吃足初乳,提供足量营养,使犊牛从乳汁中获得抗体,提升抗病能力;1周龄后,按正常哺乳量饲养;2周龄后,酌情减少哺乳量,逐步增加饲料量。例如,粗饲开食训练,使奶牛由哺乳过渡至采食饲料。犊牛哺乳期100~150d,根据犊牛生长情况控制喂奶量,一般为300~400kg。母乳温度36℃左右,防止因母乳偏凉或偏热刺激犊牛胃肠道。规律饲喂,一般2次/d。分阶段控制犊牛饲喂量,以1月龄以内、1~2月龄两个生长阶段的犊牛为例,分别按体重的12%、10%饲喂,满足犊牛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求。2月龄以上犊牛,为断奶做准备,视奶牛体况逐步减少喂奶量。科学饲喂的同时还需配合运动计划和护理计划,每日运动时间不少于4h,每日擦拭牛体2遍,采取多种管理措施提升犊牛抗病力,使犊牛体表保持洁净。
2、育成牛饲养管理技术
6-18月龄的奶牛称为育成牛,此生长阶段的奶牛对能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需求较高,需要补充足量优质青饲料以满足育成牛营养需求。粗饲料和精饲料搭配,均衡营养。育成牛粗蛋白的饲喂量分12月龄以内和12-18月龄两个阶段,每日分别提供约14%、12%的粗蛋白。育成牛年龄增长至7月龄后,瘤胃发育较完善,生长速度快,饲喂时增加粗饲料饲喂量,根据奶牛生长状况补充适量精饲料,日粮中粗蛋白含量应达到13%或适当增加,根据日增重超过0.6kg的要求,干物质摄入量至少达到8kg/d。12月龄以后的育成牛,根据奶牛生长情况分群饲养,减少同一群中不同奶牛生长状况的差异,每日饲喂3次,逐步提高精饲料占比,同步减少粗饲料饲喂量,饮用水保持干净,饲喂结束30min后喂水。定期按摩乳房,每次按摩时间控制在5~10min。8-10月龄奶牛开始发情,养殖场要加强管理,要求配种时期体重约340kg。防止母牛过早配种,否则可能引起奶牛体况差、产奶量少等现象。
3、成年牛饲养管理技术
①泌乳期饲养管理技术
精细化管理泌乳期奶牛,使奶牛维持良好体况,提升泌乳性能。奶牛泌乳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在不同时期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泌乳前期,奶牛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高,饲喂足量优质饲料促进奶牛产奶,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饲喂量充足,粗纤维的饲喂量不宜过高,否则奶牛摄入大量粗纤维后可能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泌乳前期的奶牛采食量下降,为保证奶牛摄入足量营养,每头奶牛每日补充2~3枚鸡蛋。泌乳中期,实行短期优饲,由于此阶段奶牛食欲提升、采食量增加,需要增加日粮投喂量,每日自由采食和反刍时间不少于20h,每日饲喂5~6次,饲料以优质青绿多汁饲料和青干草为主,每头奶牛每日饲喂量分别为10~20kg、4~8kg,辅以粗饲料。例如,玉米秸秆、稻草秸秆等,协调粗精饲料投放比例,延长母牛的泌乳期,使奶牛维持较高的产奶性能。泌乳后期的奶牛饲养管理重点在于控制母牛体重增速,防止繁殖性能下降,此阶段饲养管理时需要增加粗饲料的饲喂量。高产奶牛泌乳期间每日饮水量120~150L,夏季炎热时对水分的需求量提升,增加至150~200L,确保奶牛饮水量充足。考虑到奶牛可能发生应激反应,向饮水中添加1%的小苏打。
②干奶期饲养管理技术
奶牛干奶期指的是停止泌乳至分娩前2周的时段,条件允许时将干奶期延长至60d以上,在此阶段精心饲养管理,使奶牛恢复瘤胃机能及体质,维持良好体况,为后续泌乳打好基础。奶牛在恢复机能的同时体重不可过快增加。因此,饲喂的日粮中营养物质的含量不可过高,饲料中粗纤维含量提高至20%以上,增加粗饲料饲喂量。
③围产期饲养管理技术
奶牛围产期指的是分娩前后15d这一阶段,饲养管理重点在于使奶牛科学摄入营养物质,不可过度饲喂,防止奶牛偏肥胖。围产期奶牛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高,需要增加蛋白质、能量等物质的供应。奶牛分娩前1周,选择产房,对产房清理、消毒,做好准备工作,为奶牛分娩提供良好环境。若奶牛分娩时难产,及时安排专人助产,确保奶牛顺利分娩,保障奶牛和犊牛的安全。奶牛分娩结束后1小时可挤奶,热毛巾热敷乳房并按摩能够促进奶牛泌乳,减轻乳房水肿。为分娩的奶牛提供温度不低于20℃的麸皮盐水粥,帮助产后虚弱、口干舌燥的奶牛恢复正常体况。产后奶牛对环境敏感,易发生冷刺激,需要在产后1周内饲喂温度不低于20℃的温水。奶牛生产完成后,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预防产后瘫痪。
三、奶牛防应激措施
1、热应激措施
夏季天气炎热,奶牛容易产生热应激,奶牛体况变差,泌乳性能下降,由于环境异常诱发乳腺炎、腐蹄病等疾病的奶牛产乳能力明显下降。奶牛适宜的生存温度为10~21℃,环境温度上升时,牛奶中的乳蛋白含量下降,泌乳量减少,因此要在夏季采取防暑降温措施。奶牛热应激症状通常出现在环境温度>30℃、相对湿度>60%时,奶牛在闷热环境中每分钟呼吸次数达到80次以上,消耗的能量多,体温高于39.2℃,发情行为少,热应激不利于母牛繁殖。降低牛舍温度能够减轻奶牛热应激。例如,每隔2h对牛舍进行1次水雾喷洒降温,单次持续时间30min,将牛舍温度控制在奶牛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在牛舍外顶棚加装遮阳棚,减弱阳光照射,防止牛舍温度异常升高;在养殖场加装风机,促进空气流通,减轻闷热感;在牛舍种植大型树木,用于遮阳,减弱光照强度。
2、冷应激措施
环境温度低于5℃时,奶牛容易产生冷应激,生长在寒冷环境中的奶牛为抵御严寒消耗较多热量,产奶量下降,甚至由于严寒天气诱发肺炎、痢疾等疾病。奶牛冷应激的预防重点在于保温。例如,在冬季来临前修补牛舍,避免门窗、屋顶等部位漏风;在外墙周边、屋顶等部位加盖保温膜,对牛舍保温;利用泡沫胶封堵挤奶厅、窗缝等容易漏风的部位;必要时,增设电暖器、水暖等设施,将牛舍温度提高至合适范围内,避免奶牛出现冷应激现象。
四、奶牛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
1、牛病毒性腹泻病防治措施
病牛症状有精神萎靡、发热、腹泻、厌食等,病牛免疫力弱,病程、发病时长等因素影响症状严重程度。牛群自然感染、人工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的潜伏期分别为1~14d、14~21d。
西药治疗以静脉注射为主。例如,混合青霉素、环丙沙星等药物,连续治疗3d。林可霉素也可作为牛病毒性腹泻病的治疗药物,用药方式为肌肉注射,用药频率为每日2次,连用7d。除了采用以上药物治疗牛病毒性腹泻病外,还要结合病牛症状采取其他辅助治疗措施。例如,混合1000~2000mL糖盐水、海达注射液8~18mL、5%碳酸氢钠200~400mL,维生素C2~4g用于治疗病牛电解质紊乱、脱水;内服活性炭10~20g用于治疗病牛下痫不止,防止病牛吸入过多病毒诱发其他疾病;服用土霉素用于减轻病牛炎症,或采用四环素治疗也能够取得较好疗效。
2、牛瘤胃积食防治措施
牛瘤胃积滞粗饲料过多可能引起瘤胃积食,若未妥善治疗,积滞的食物量持续增加,引发瘤胃臌气、酸中毒等疾病,对牛健康状况尤为不利。治疗牛瘤胃积食效果较好且使用频率较高的方法是手术治疗,治疗前需要对牛进行全面体检,了解病牛体况,制定手术方案,由专业兽医负责,必要时切开瘤胃,清理堆积的食物。对病牛进行麻醉后再进行手术治疗,左边瘤胃穿刺放气能够缓解瘤胃积食症状,方法是:先消毒手术部位,再将针头或导管穿刺至瘤胃,不同穿刺部位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在气体堆积较多的部位穿刺排气能够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短时间内快速排气将加重牛腹部不适感,因此要缓慢排气,减轻排气对病牛产生的二次伤害,经过穿刺排气治疗后,使病牛逐步恢复正常的呼吸和循环功能;兽医准确控制穿刺位置和深度,防护周边的组织和器官;手术结束后,缝合伤口,涂抹鱼石脂进行消毒,避免手术部位感染炎症。
牛瘤胃治疗还可采取药物治疗方法,临床治疗常采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利用药物抗菌消炎,防止继发感染,用药剂量为体重5万~10万/kg单位,用药方式为颈部肌内注射,用药频率为每日早晚各1次。牛瘤胃积累的气体和泡沫对牛健康不利,采用排气剂和消沫剂进行处理。牛瘤胃积食的治疗思路在于清理瘤胃内容物,根据此思路,治疗药物可采用硫酸钠或硫酸镁500~800g兑水,植物油1~1.5L,病牛灌服以上药物后,瘤胃蠕动加快,解除酸中毒,使瘤胃恢复正常功能状态。
3、牛腐蹄病防治措施
牛蹄部感染引起腐蹄病,主要与坏死杆菌和节瘤拟杆菌有关,病牛数小时内发病,感染腐蹄病后的症状主要有体温升高、运动障碍等。牛腐蹄病的发病范围广,不同品种的牛均可能患病。由于发病迅速,感染腐蹄病的牛生产性能下降,若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病牛健康状况变差,牛的淘汰率提高,影响养殖场经济效益。
药浴是治疗牛腐蹄病的常用方法,适用于病牛数量较多的养殖场。根据发病规律搭建面积充足的药浴池,注入硫酸铜溶液,将病牛驱赶至池内浸泡牛蹄至少5min,经过药浴治疗后,清除牛蹄的腐败组织,逐步减轻蹄部症状,同时硫酸铜溶液可以对蹄部杀菌,促进蹄部新生肉芽组织生长。硫酸铜溶液药浴治疗用药频率为每日1次,观察蹄部康复情况,痊愈时停止治疗。由于硫酸铜溶液具有毒性,药浴治疗时要注意防护,避免病牛误食硫酸铜溶液后引起不良反应。例如,药浴前为病牛饲喂足量的水,药浴过程中管理病牛,不可饮用药浴液。此外,可选择无刺激的10%硫酸锌溶液治疗牛腐蹄病,保障用药安全,同时此方法还能够避免牛毛发着色。养殖场感染腐蹄病的病牛数量较多时,可采用5%~10%福尔马林溶液进行药浴治疗,降低用药成本,每10d药浴1次直至病牛蹄部痊愈为止。
4、牛虱病防治措施
牛体表的寄生虫感染牛体引起牛虱病,主要与牛毛虱、牛血虱、牛颚虱有关。牛体的背部、肩部、颈部和尾部是牛虱主要分布区域,大量繁殖后寄生虫数量明显增加,分布范围向周边蔓延甚至覆盖牛全身,导致牛虱病尤为严重。牛虱繁殖的高发阶段为秋冬季节,与牛换毛有关,同时加速牛虱传染,加重病情。
养殖场发生牛虱病后,向患病部位喷施1%敌百虫水溶液,用药频率为每日2次,连用3d。牛虱病的治疗还可采用中药疗法。例如,取百部30g、花椒和曼陀罗各5g,加水煎熬成药,制成灭虱汤,涂抹至病牛患病部位,每日涂抹3次,连用3d。
5、牛蛔虫病防治措施
牛小肠内寄生的牛蛔虫感染牛体引起疾病,属于牛养殖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类消化道线虫病。病牛症状与寄生蛔虫数量有关,蛔虫较少时症状不明显,可能错过最佳防治时期,导致牛感染蛔虫病后出现严重症状。幼虫数量较多时,移行至肺部,引起蛔虫性肺炎,患病牛体温升高,精神沉郁、气喘、咳嗽、食欲减退,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疾病;幼虫移行至支气管、气管时,主要症状为咳嗽;部分病牛的肝脏存在蛔虫,疾病严重时肝组织变形坏死,表面有蛔虫斑。牛的小肠属于蛔虫在牛体内的主要寄生场所,刺激肠黏膜,感染疾病的牛有明显腹痛。若牛体内蛔虫数量明显增多,蛔虫堵塞肠道,严重时肠道破裂,影响肠道功能,继发感染,若防治不到位,病牛可能死亡。幼牛营养被成虫吸收,导致牛体营养不良,被毛粗乱,生长发育状况差,奶牛产奶量下降,牛奶品质低。
牛蛔虫治疗重点在于驱虫,常用方法如下:皮下注射阿维菌素注射液0.3mg/kg·bw(1次)或伊维菌素注射液0.3mg/kg·bw(每隔7d进行1次,连续2次);肌内注射盐酸左旋咪唑注射液7.5mg/kg·bw,1次;盐酸左旋咪唑片(粉)10.0mg/kg·bw,研细后掺入牛饲料中,由病牛采食,摄入药物以达到驱虫效果;在病牛耳根部皮肤涂抹10%盐酸左旋咪唑搽剂0.10~0.12mL/kg·bw,也有驱虫作用。
综上所述,奶牛规范化养殖有利于提高牛奶品质以及增加产奶量,提高奶牛养殖经济效益,促进奶牛养殖业长远发展。养殖人员要选择经济效益较高、生长发育潜力足的奶牛品种,为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奶牛制定专项饲养管理方案,科学饲喂饲料,精细化管理养殖环境,促进奶牛健康生长发育,实现高效产奶目标;同时,了解奶牛疾病流行特点,采取治疗措施。未来,奶牛养殖技术人员需要持续优化养殖技术,配套智能化设备,进行养殖环境智能监测和管理,实现标准化养殖,并持续完善奶牛常见疾病防治措施,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同时减少用药量,提高牛奶品质,促进奶牛养殖业长远发展。
(作者单位:015200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畜牧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