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玉米秸秆还田及小麦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的应用优势、配套技术以及推广策略。玉米秸秆还田技术通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小麦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则简化了种植流程,提高了种植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文章还提出了保证秸秆粉碎质量、掌握还田数量、尽早翻耕或旋耕、增施氮肥、提高土壤墒情等配套技术,以及通过技术宣传、推广示范、技术培训、政府投入等策略,推动玉米秸秆还田及小麦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的广泛应用。
濉溪县作为小麦制种的重要基地,在农业现代化浪潮的推动下,农业机械化技术已成为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其中,玉米秸秆还田与小麦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作为保护性耕作的关键环节,对于优化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促进作物健康生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两项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更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玉米秸秆还田及小麦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的应用优势
玉米秸秆还田与小麦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展现出了显着的优势,这些优势不仅体现在对土壤环境的改善上,还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成本控制和耕地长期生产力的维护。首先,该技术体系通过玉米秸秆的覆盖还田,为土壤构建了一层天然的保湿屏障,秸秆的覆盖能够有效减缓土壤水分的蒸发速度,特别是在秋冬季节,即使面临非极端干旱条件,也能确保土壤保持必要的水分储备,为小麦的生长发育提供了稳定的水分环境,这种保墒保水的效果,直接促进了小麦的健壮生长,提高了作物的产量潜力。其次,小麦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的引入,极大地简化了传统的耕种流程,相较于传统耕种前需进行的全面翻耕作业,免耕播种技术直接省略了这一环节,不仅大幅减少了人力和机械的投入,还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由于免耕减少了土壤结构的破坏,使得土壤中的养分得以更好地保存和利用,肥料的使用效率也随之提高,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更为重要的是,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实施,显着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秸秆在土壤中的分解过程,不仅释放了作物生长所需的多种营养元素,还促进了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了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增强了土壤的缓冲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这一系列变化,不仅提升了土壤的肥力水平,还增强了耕地的可持续生产力,为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玉米秸秆还田与小麦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的结合应用,无疑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二、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的配套技术
1、保证玉米秸秆粉碎质量,掌握还田数量
在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的精细作业过程中,确保秸秆的粉碎质量与合理控制还田数量是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秸秆的粉碎程度需严格把控,理想状态下,应将玉米秸秆粉碎至3~5cm的长度范围内。这一细致的处理有助于后续作业的顺利进行,因为过长的秸秆片段在还田时可能导致土壤压实度不足,进而影响到小麦种子的着床与根系发展,最终对小麦的生长状况构成不利影响。关于秸秆还田的数量,则需根据具体的土壤状况、耕作环境及水资源条件等多方因素综合考量。一般而言,为了既充分发挥秸秆还田对土壤改良的积极作用,又避免过量还田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建议玉米秸秆的还田量控制在6000~7500kg/hm2之间,这一范围既能确保土壤中有足够的有机质补充,又不会因秸秆过多而阻碍小麦根系的正常生长,维持了土壤结构与作物生长之间的微妙平衡。此外,还应注意确保还田的秸秆能够得到充分的腐解,这要求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与土壤微生物活动情况,合理安排还田时间,确保秸秆在不影响下茬作物播种的前提下,能够充分转化为土壤中的有机养分,为小麦等后续作物的生长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支持。
2、尽早翻耕或旋耕,播后必须镇压
在玉米机械化收获之后,紧接着的秸秆处理与小麦播种环节对于后续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为了确保玉米秸秆能够有效还田并充分发挥其改良土壤的作用,应在秸秆粉碎并均匀撒布于耕地之后,尽快进行翻耕或旋耕作业。翻耕的深度需精确控制在20~30cm之间,这一深度既能保证粉碎的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合,又能避免秸秆过于集中在地表,影响后续的播种作业和作物生长,通过这一步骤,可以确保秸秆中的养分能够逐步释放到土壤中,为小麦的生长提供丰富的有机质。当进入小麦的播种阶段时,考虑到秸秆还田后土壤环境的改变,播种量需进行适当调整,具体而言,应在常规播种量的基础上增加7.5~30kg/hm2,以应对可能因秸秆分解过程中的微生物活动增强而带来的土壤氮素暂时固定现象,确保小麦种子在萌发初期能够获得充足的养分供应。播种完成后,必须立即进行镇压作业,遵循“即种即镇压”的原则,这一措施对于促进种子与土壤的紧密接触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帮助种子更好地扎根于土壤中,还能有效减少土壤中的空隙,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通过镇压,可以进一步优化小麦的出苗环境,确保苗齐、苗壮,为小麦的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
3、增施氮肥,谨防破氮比失调
在玉米秸秆还田后的小麦种植管理中,合理调整土壤中的碳氮比对于促进作物生长和秸秆分解至关重要,鉴于玉米秸秆的碳氮比通常在65~100∶1之间,而微生物活动所需的理想碳、氮比例为25∶1,因此,适时增施氮肥成为平衡这一比例的关键措施。建议选用含氮量较高的小麦专用复合肥作为底肥,或者在常规施肥计划的基础上,额外按75~112.5kg/hm2的比例增施尿素,这样不仅能满足小麦生长初期的营养需求,促进其健壮生长,还能有效加速玉米秸秆在土壤中的腐烂分解过程,释放出更多的养分供小麦吸收利用,从而实现秸秆还田与作物生长的双赢。
4、提高土壤墒情,确保足墒还田
土壤墒情对于玉米秸秆的腐解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充足的水分不仅能够促进秸秆中有机物质的分解,还为土壤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在土壤水分不足的情况下,微生物活动受阻,秸秆的腐解速度会明显减慢,进而影响土壤养分的释放和作物的生长。因此,在玉米秸秆还田的作业中,确保足墒还田是提升秸秆利用效率和改善土壤结构的关键。实际操作中,应密切关注土壤的水分状况。由于玉米收割时秸秆本身含有较高的水分,若能在此时及时翻埋,将有利于秸秆的快速腐解。而在后续的小麦播种环节,即便面临晚播的压力,也应坚持在土壤墒情适宜的情况下进行,播种前的浇水量需严格控制,避免水分过多导致土壤板结,浇水后应及时进行中耕作业,以进一步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秸秆的腐解和养分的释放。
5、清除带病秸秆,做好土壤及种子处理
在玉米秸秆还田与小麦播种的准备工作中,严格清除带病秸秆并妥善处理种子与土壤是预防病虫害、保障作物健康生长的重要措施,对于携带病虫害的玉米秸秆,必须采取果断措施进行隔离处理,或直接销毁以避免病害传播,或经过高温堆腐彻底杀灭病原体后再行还田,确保还田秸秆不带入新的病源。同时,小麦种子的处理工作同样不容忽视,在播种前,应使用专用药剂对种子进行拌种处理,通过药剂的包裹作用,有效预防种子携带的病虫害,并增强种子的抗逆性,拌种后的种子应避免长时间放置,以免药效减弱。针对病虫害较为严重的地区,还需对土壤进行额外的消毒处理,建议在播种前,按照使用3%辛硫磷颗粒剂3~5kg/m2的量,或者将500mL48%辛硫磷乳油与1~2kg水稀释后,与20~25kg细沙拌匀,再与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5kg混合均匀,撒施于土壤中,这一处理措施能够有效杀死土壤中的虫卵和病菌,为小麦的生长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的土壤环境。
三、小麦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的应用
1、控制好小麦播种机的速度
在免耕播种作业中,播种机的速度控制是确保播种质量的关键环节,在采用播种机进行玉米或小麦的免耕播种前,需根据当地的土壤类型、墒情以及作物种植要求,对播种机进行精细的安装与调整。这一步骤包括但不限于调整播种机的行进速度、施肥与播种的量化控制,以及施肥与播种的深度设定,这些调整需基于实际田间条件,并通过试播来验证效果,一旦发现播种效果不达标,如种子分布不均、施肥过量或不足、播种深度不适宜等,应立即对播种机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最终的播种质量。操作播种机的人员须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能够准确判断并调整播种机的各项参数,在播种过程中,应保持播种机匀速行进,避免忽快忽慢导致种子与化肥的堆积或遗漏。具体而言,播种机的行进速度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不超过5~7km/h,以确保种子能够均匀分布,同时避免化肥因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烧苗现象,通过这样的精细控制,可以显着提升免耕播种的作业效率和播种质量,为作物的健康生长奠定坚实基础。
2、小麦免耕播种下底肥的选择及施入要求
在免耕播种的作业流程中,底肥的施用深度是影响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与常规认知不同,免耕播种的地块并非在播种时直接施肥,而是应提前在土壤准备阶段完成底肥的施用。底肥的选择应侧重于速效性,如氢铵、尿素等,以确保作物在生长初期能够获得充足的养分供应,然而,为了避免因肥料过于集中而导致的“烧苗”现象,建议底肥选用颗粒状的复混肥或缓释肥,这类肥料能够持续稳定地释放养分,满足作物整个生长周期的需求。在施肥时,需严格控制肥料的施用深度,一般推荐将底肥施于种子侧下方约5cm的位置,这一深度既能确保肥料与作物根系的有效接触,又能避免肥料过于靠近种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播种量也需根据作物种类和土壤条件进行合理设定,一般小麦的播种量建议控制在每公顷35kg左右。播种作业完成后,还需对施肥工具进行彻底的清洗与维护。特别是肥料箱、施肥器等关键部件,应确保无残留肥料,以避免因肥料腐蚀而导致的机器损伤,通过这一系列精细的操作与管理,可以确保底肥的施用既科学又高效,为作物的健康生长提供有力保障。
3、小麦适墒播种
适墒播种是确保小麦免耕播种成功的关键步骤,在播种前,必须对土壤的墒情进行详尽的了解与评估。土壤过湿或过干均不利于种子的萌发与生长,因此,需根据土壤类型确定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一般来说,沙土的适宜含水量约为20%,而土壤则应在18%~22%之间,若土壤含水量超出或低于这一范围,均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土壤墒情不适宜的情况下强行播种,可能会导致小麦出苗不齐或出苗率低下,因此,当土壤过于干燥时,应提前浇水以增加土壤湿度;而土壤过湿时,则需适当晾墒,这一措施对于防止因土壤温度过低而导致的小麦冻害尤为重要,它能确保小麦在适宜的温度与湿度条件下顺利出苗,为后续的健壮生长奠定坚实基础。
四、玉米秸秆还田及小麦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的应用推广策略
1、强化玉米秸秆还田及小麦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的宣传
为了加速玉米秸秆还田及小麦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技术宣传工作需全方位、多层次地展开。一方面,可以定期组织技术培训班,邀请农业专家进行现场讲解与示范,让农民朋友亲身体验到这两项技术的便捷与高效,培训班上,不仅可以系统介绍技术的原理、操作流程,还能针对农民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增强农民的技术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现场观摩会也是推动技术落地的重要形式,通过选取成功应用这两项技术的示范田块,组织农民进行实地参观,直观感受技术带来的增产增收效果,从而激发农民的采用意愿,此外,宣传资料的发放同样不可或缺,精心编制的技术手册、宣传单页等,应详细阐述技术的优势、注意事项及经济效益分析,确保每位农民都能轻松获取并理解相关信息。
2、加强玉米秸秆还田及小麦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的示范推广
推广示范作为技术普及的关键环节,应精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建立示范点。这些示范点不仅要涵盖不同类型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还要确保技术应用的全面性和深入性,通过实施示范项目,农民可以亲眼见证技术如何提升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提高作物产量,从而深刻认识到技术的价值所在。在示范过程中,持续的经验总结与分享至关重要,应定期组织技术交流会,邀请示范点负责人分享实际操作中的经验、教训,以及针对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鼓励农民提出疑问和建议,形成互动交流的良好氛围。
3、开展玉米秸秆还田及小麦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培训
技术培训是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等方式向农民传授玉米秸秆还田及小麦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农民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同时,还可以建立技术咨询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及时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
总之,玉米秸秆还田及小麦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作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技术宣传、推广示范、技术培训等策略,可以推动这两项技术的广泛应用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以及政策的持续支持,相信这两项技术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235100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南坪镇农业综合服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