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增产提质栽培技术及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方法应用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91)

位于山东省中南部,土地面积为2434.8平方公里,全县耕地面积达95万亩,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为了进一步提高冬小麦产量与质量,结合土肥条件、实际气候条件,对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予以概述,并针对不同的病虫草害提出综合防控建议,以此为冬小麦增产提质提供技术指导。

一、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1、种子选择

筛选出水分含量小于 10 % 、发芽率大于 8 5 % 、纯度大于9 0 % 、净度大于 9 8 % ,且抗病性好,经过国家鉴定适合沂水地区栽培的冬小麦品种。沂水地区冬小麦品种普遍选用鲁原502、山农28、良星99、阳光10以及烟农173等。水分和播期对冬小麦生产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各类型冬小麦对干旱胁迫的抗性也存在差异,因此,要结合播种计划、持水量以及田间土肥等,科学地进行冬小麦品种的选择。

2、种子处理

选择色泽好、颗粒饱满、完整的冬小麦种子,剔除染病、虫籽、小籽和瘪籽的种子。在播种之前,挑选阳光充足的上午10:00,在晾晒场将草席平整地铺开,将种子以10~15厘米的厚度均匀铺在草席上,一直到下午16:00收种,或者是将其予以覆膜。在此期间,适时予以翻种,一般保持2~3天。晒种能增强种子的渗透能力,提高种子萌发率,并能有效地杀死种子表层的病菌虫卵。在干燥后立即对种子进行发芽率检测,当发芽率达到 9 0 % 以上时,才能进行播种。

通过田间或室内发芽测试,在1千克种子中加入12 % 苯醚·咯菌腈·噻虫嗪5毫升,经1天阴干后进行播种,可有效地提高发芽率,并能加快养分在种子中的流转。同时,也可以在播种之前先采用 0 . 5 % 矮壮剂浸种10小时,然后经1天阴干后进行播种,以增加分蘖力与发芽率。

3、地块选择

避免选择连续种植2年以上的田块,优先选择甜菜、玉米以及油葵为前作。选择的地块应具有中等肥力,且为砂质土壤、土层深厚、地势平坦。其中,速效钾应大于106毫克/千克,速效磷应大于6毫克/千克,碱解应大于50毫克/千克,土壤有机质应大于12克/千克。在播前7~10天要浇好底水,保证地块有播种。

4、整地要求

整地是指农作物播种前进行的土壤耕作的总称,旨在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如保水性、透气性以及结构等,目的在于疏松耕层,增加团聚体渗透性,为冬小麦生长创造适宜的条件。在冬小麦播种之前,要根据种植与播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比如除杂、除草、疏松以及翻耕等,以改善冬小麦的种植条件,减少冬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

5、施肥

冬小麦要翻耕25厘米以上,第一遍翻耕时要清除根部的泥王、石头以及残茬。为了避免土壤表层施肥,必须进行深施基肥。深施基肥具体方式为:按照每亩为单位,高产田基肥施用腐熟农家肥 千克、磷酸锌1千克、钾肥4千克、磷肥7.5千克、纯氮7.5千克,拔节肥施用磷肥7.5千克、纯氮7.5千克。中、低产田基肥施用腐熟农家肥 千克、磷酸锌1千克、钾肥7千克、磷肥7千克、纯氮7千克,返青肥施用纯氮5~10千克,拔节肥施用纯氮7千克。以上施肥通常在第二遍翻耕时进行。

利用秸秆还田可以实现提高冬小麦品质、产量以及改善土壤肥力的作用,例如,将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秸秆切割为5厘米左右,再添加微生物制剂,与一定比例的细粒土壤予以拌和,加速其降解进程。另外,还可通过撒施尿素来加速稻草腐熟。经过适当的加工再配上腐解物,就可以将其埋在土里。除了秸秆还田以外,化肥选用也很重要,在种植之前,要施加小麦专用肥450~600千克/公顷或复合肥300~375千克/公顷,以保证冬小麦全生育期所需的养分。其中,专用小麦肥可以结合品种选择与营养需求展开配置,复合肥中富含氮、磷、钾等营养成分,以此有效增加化肥利用率,增加冬小麦产量。

表1冬小麦品种特性及产量表现

6、播种要求

播种时间是保证冬小麦产量与品质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以9月15日到25日为宜。播种时可以采用机械化操作方式,深度为4\~5厘米,播种量为25\~28千克/亩。在进行播种时,要做到下种均匀、覆土紧实、到顶到边以及镇压适度。

7、田间管理(1)人冬管理

在冬季之前进行灌溉处理,采用滴水、灌水相结合的方法,每次灌溉量不宜过多,防止因浇多而造成积水。在正式入冬季后,要做好雪层的防护工作,以防止动物、天气等对雪层的破坏。当第二年雪完全消融,日平均温度不低于 - 2 9 C 时,可通过条播机追肥,标准为9千克/亩。

(2)拔节前管理

在拔节之前,将200\~250克含量 4 0 % 的矮壮素,用16升的水予以稀释,然后通过喷雾的方式,向冬小麦叶子上予以喷洒,或者也可以将40毫升的 1 5 % 多效唑,用16升的水予以稀释,然后通过喷雾的方式向冬小麦的叶子上喷洒。当喷施1次药剂后,若发现植株仍然有徒长,应隔7天再施药1次,可使用2克的1 0 % 苯磺隆和20克的 1 5 % 炔草酯乳液,用30升的水予以稀释,喷洒于田间。在抑制徒长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治田间的杂草,防止因抢肥而造成小麦生长缓慢。

(3)返青期管理

在返青期间,按冬小麦生育状况将其予以分类,主要分为:旺苗、弱苗、中苗、壮苗。在对各生育状态差异较大的冬小麦实施灌水时,为防止发生水涝等现象,一般以40升/亩为宜。第二年积雪消融后,根据情,追施15~20千克/亩的尿素,长势不佳的冬小麦可施用25千克/亩。

(4)起身期管理

起身期,冬小麦可用 1 5 % 多效唑可湿性粉剂30克兑水30升予以喷洒,防止倒伏。为了保证药剂的有效性,减少药剂对冬小麦的不利影响,可以在正式施药之前,加入15升水,再加入药剂15克,使水与药剂完全混合。

二、冬小麦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

1、病害防控(1)纹枯病

① 发病特点。在冬季来临之前,由于冬小麦所处的土壤中存在大量的病菌,所以根系容易被病菌侵染,因此,在每年的11月上旬,是纹枯病的早期阶段。在冬季温湿度偏高的条件下,冬小麦幼苗期受害严重,发病率增加。在3叶期,受病菌侵染的冬小麦在主干、叶片均出现较大程度的病害。当温度低于 时,纹枯病才会趋于平稳,并停止侵害。到了第二年春天,日平均温度保持在 1 3 % 左右,此时纹枯病会重新复发,2月、3月是纹枯病的高发季节,尤其是2月中旬与3月中下旬,发病率为 8 %~1 0 % 和 2 5 % ~ 3 0 % 。2月中旬与3月中下旬,冬小麦受病菌侵染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发病范围不断扩大,一些较弱的冬小麦纹枯病发病率可达到 6 0 % ~ 9 0 % 。当小麦抽穗后,纹枯病病害逐步趋于平稳,茎干组织老化程度加剧,可减轻病原菌的侵染。由于在发芽期易受病菌侵染,导致冬小麦倒伏风险增大,严重制约了其高产。

② 防治措施。农业防治:以实际情况为依据,优选抗病虫的品种,使冬小麦植株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上升,由此降低冬小麦植株被病虫侵害的风险。适当减少播种量、推迟播种时间,其中,适当推迟冬小麦播种时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感染病原菌的风险,恰逢“倒春寒”时能够降低寒冷对冬小麦造成的冻害。同时,根据小麦品种适当减少播种量,防止播种量过大增加麦苗密度而降低冬小麦的光照、通风效果。科学肥水管理:在发病较重的区域,要加大钾肥、腐熟农家肥以及有机肥的施用,并适量减少施用氮素,以提高冬小麦的抗病性。在保证冬小麦越冬水供应的同时,适当推迟早春灌水,防止过度灌水。如果需要,可以实行倒茬和轮耕,从而降低病虫害的严重程度,减少病虫害发生率。化学防治:可选用 2 0 % 三座酮或 1 2 . 5 % 烯唑醇等杀菌剂予以喷雾防治,以上药剂对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冬小麦生长不会产生负面作用。按照药剂说明书上的比例,一般用清水予以稀释,将药剂与水混合均匀后,使用喷雾器对小麦根、茎基部等发病部位予以均匀喷雾,用药频率控制在8~10天1次。

(2)白粉病

① 发病特点。在整个生育期内,冬小麦均有可能受到白粉病的侵染,主要病发点是叶片,穗部、茎秆和叶鞘也会发病。白粉病早期症状是一种白色的真菌斑点,随着病害的不断进展,病菌侵染区域开始出现明显的灰白斑点,从而影响冬小麦叶片的正常光合作用,随着病害的进展,冬小麦叶片黄化甚至枯萎。冬小麦受白粉病侵染后,植株表现为瘦弱、矮化,抽穗变短或不育,千粒重、穗粒数和分蘖数减少,从而降低冬小麦的品质与产量。未本科布氏白粉菌是冬小麦白粉病致病菌,冬季以菌丝体或孢子的方式在冬小麦体内越冬。第二年春天,随着温度的升高,潜伏于冬小麦中的禾本科布氏白粉菌沿茎基部的叶片横向扩展,并逐步扩展到中部和上部叶片。当然,不同冬小麦品种的抗病性、栽培条件、日照以及温湿度等,均有可能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原因。

② 防治措施。在冬小麦白粉病发病前,即田间病害基数较低时,可选用 4 0 % 环丙唑醇SC或其他三唑类产品进行预防,能够提前抑制病菌的扩散与繁殖。当田间病害基数超过一定阈值(如1 % )时,需要及时进行治疗,除了上述药剂外,还可以选用其他药剂予以喷雾防治,使用喷雾器对冬小麦予以均匀喷雾,特别是要重点喷洒叶片的正反两面,控制病害的进一步蔓延。具体药剂主要有 2 5 % 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26克/毫升含氨基酸水溶肥料、5 % 高氯·吡虫啉乳油、 2 4 % 含氨基酸生物激活剂、 2 5 % 氰烯·戊唑醇悬浮剂、200克/升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 , 4 0 % 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1 8 . 7 % 嘧菌·丙环唑悬乳剂 , 2 7 . 5 % 麦甜预混剂悬浮剂、250克/升丙环唑乳油 . 2 2 % 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以及 4 0 % 环丙唑醇悬浮剂。为了检验不同药剂的防治效果,通过在实验区域随机抽样100株冬小麦,经过均匀喷雾后计算白粉病发生率。结果如下: 2 5 % 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发病率为 1 . 7 5 % 、1.26克/毫升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发病率为 3 . 0 9 %、5 % 高氯·吡虫啉乳油发病率为 5 . 3 2 %、2 4 % 含氨基酸生物激活剂发病率为4 . 6 0 %、 2 5 % 氰烯·戊唑醇悬浮剂发病率为 1 . 4 3 % 200克/升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发病率为 1 . 6 6 % ) 4 0 % 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发病率为 1 . 0 6 %、1 8 . 7 % 嘧菌·丙环唑悬乳剂发病率为 1 . 6 2 % 、2 7 . 5 % 麦甜预混剂悬浮剂发病率为 2 . 1 0 %、250克/升丙环唑乳油发病率为 2 . 0 3 %、2 2 % 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发病率为5 . 3 0 %、 4 0 % 环丙唑醇悬浮剂发病率为 2 . 0 0 % 。不难看出, 2 5 % 吡唑醚菌酯悬浮剂, 2 5 % 氰烯·戊唑醇悬浮剂 , 4 0 % 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200克/升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药剂使用后的发病率较低,可优先选用。

2、虫害(1)吸浆虫

① 发病特点。吸桨虫的取食目标为灌浆状态的籽粒浆液,经过吸浆虫侵害后,冬小麦籽粒将表现为空粒、瘪粒的状态。

② 防治措施。农业防治:通过观测吸浆虫的发生状况,掌握其致病机理,据此提出适宜的耕作栽培制度,适时调节早播时期,对冬小麦品种予以层层筛选,使冬小麦灌浆期与抽穗期和吸桨虫高发期不重叠。与此同时,对冬小麦种植结构做出相应调整,结合深耕整地与轮作倒茬等方法,防止吸浆虫的发生。化学防治:根据冬小麦生育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药剂处理方法。按照每亩地10千克干燥细土与4千克的 2 . 5 % 辛硫磷粒料予以拌匀,均匀播撒。此外,也可按照每亩地25千克干燥细土壤与 5 % 毒死蜱粉予以拌匀,播撒于小麦垄作中,并进行1次浇水。与此同时,在冬小麦抽穗期,可以采用 10 %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与 4 . 5 % 氯氰菊酯水乳剂1000倍液对冬小麦予以喷施。

(2)小麦黏虫

① 发病特点。小麦黏虫为无明显食物来源的杂食性昆虫,当冬小麦发病时,首先受害的是叶片。经过研究发现,1~2龄小麦黏虫多聚集于叶背或低光照部位取食,取食后出现多个白点,严重危害麦田生态安全。3龄以后,小麦黏虫取食能力增强,受害植株的叶片上已经形成了显着的裂口,叶片整体结构已经严重受损。

② 防治措施。农业防治:使用谷草把或杨树枝,标准为2把亩,更换频率为1次/2天,通过点燃谷草把或杨树枝灭杀小麦黏虫,也可以用糖醋液诱杀小麦黏虫。化学防治:用 5 %S-氰戊菊酯乳油或2 5 % 除虫脲可湿性粉剂进行药剂喷雾,以此灭杀小麦黏虫。

3、草害

冬小麦高产栽培过程中,杂草治理也是病虫草绿色综合防控的一个关键环节,为了保障冬小麦的高产优质,必须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农民需要对农田中常见的杂草予以正确辨识,例如稗草、野燕麦以及看麦娘等,它们的繁殖能力、生存能力都很强,从而对冬小麦的正常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应制定高效、科学的农田除草对策,必须从生物、化学以及物理3个方面予以综合研究。其中,生物手段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物种和具有较高竞争能力的植物,以此有效治理农田中的杂草。化学手段则是通过药剂控制,即利用除草剂予以除草,在选用农药时,要注意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及冬小麦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另外,要注意不要长时间使用同一种除草剂,以免杂草产生抗性。物理手段则是以手工清除、翻耕为主。与此同时,要对农田内的杂草予以动态调查,以便及时管理防治。

综上所述,冬小麦是的主要粮食作物,农户对冬小麦的种植热情较高,为冬小麦高产栽培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对光照、水分以及温度等环境因素敏感,在不同生育时期内,有着千差万别的生长发育特征,为此,要做好冬小麦高产栽培,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好种子选择、种子处理、地块选择、整地、施肥、播种以及田间管理等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的应用。

(作者单位:276402山东省许家湖镇人民政府)

标签:  冬小麦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