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玉米高效栽培新技术应用及病虫害有效科学防治策略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62)

随着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为了实现既定的生产目标,提升年产量和品质,玉米栽培的新技术正得到广泛应用。应用高效栽培技术,扩大粮食产能,逐步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首要目标。同时,为降低病虫害等风险问题出现的可能性,还应合理运用科学、有效的防治手段。尽管如此,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较多有待处理的隐患。本文重点分析玉米栽培新技术及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围绕对症下药的观念,在规避各类隐患风险的同时,将玉米栽培新技术应用到实处,为全面提高玉米产量,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推动农业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一、玉米栽培新技术

1、前期准备

(1)合理选种

合理选种是实现玉米高效栽培的第一步,种子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在选种过程中,种植者需要根据种植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病虫害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好的品种。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 必须对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进行详尽的分析,包括年均温度、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等,因为这些因素对种子的生长具有决定性影响。例如,在气候波动较大、易受寒潮影响的地区,应选择耐寒且能迅速适应温度变化的品种;在夏季高温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地区,则应挑选耐高温的品种。

② 需要精确评估土壤的特性,包括土壤肥力水平、水分和养分保持能力等。对于肥沃且具有良好水分和养分保持能力的土壤,应选择对养分需求较高、生长潜力大的品种;对于肥力一般且水分和养分保持能力较弱的土壤,则应挑选适应性强、能在相对贫瘠条件下生长的品种。

③ 根据当地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严重程度,选择具有针对性抗病虫害能力的品种,以保障玉米免受或减少病虫害侵扰,确保产量和品质。同时,种植者要严格把控种子的新鲜度、整齐度等参数,确保所选种子符合高质量要求。

(2)选地整地

玉米拥有较为旺盛的生命力和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所有土地上种植都能获得高产。为了确保玉米的高产和优质,选地整地环节至关重要。

① 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地块进行种植。这样的地块能够为玉米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水分,同时也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② 在整地过程中,要进行深翻细作,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的疏松度和通透性。这有利于玉米根系的扩展和养分的吸收,为玉米的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③ 还要根据土壤的特性进行改良和调整,如增施有机肥、调节土壤酸碱度等,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为玉米的高产和优质创造有利条件。

(3)浸种泡种

浸种泡种是确保玉米健康生长的一个关键步骤。在播种之前,需要精确配置浸种液,其中包括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杀菌剂。这些成分的加入能够有效地促进种子的吸水过程,加速细胞的活化,从而激活种子内部的生理功能,为后续的发芽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杀菌剂的使用还能有效地清除种子表面的病原体,从而减少病虫害的风险,保障玉米的健康成长。浸种的时间需要根据种子的具体状况来决定,通常情况下,这个过程会持续数小时。在这个过程中,定时搅拌种子是必要的,以确保每一粒种子都能均匀地吸收浸种液中的营养成分。当浸种过程完成后,需要将种子捞出,并进行沥干处理,这样种子就准备好了,可以进行播种。通过这样的处理,为玉米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适时播种

对于玉米作物的优质生长而言,适时的播种是极其关键的。必须全面评估包括地区气温的波动、土壤的湿度状况以及选定玉米品种的适宜播种期在内的多项因素。只有在综合考量这些条件的基础上,才能确定适宜的播种时机。若播种时间过早,可能会遭遇不利的气候条件,导致种子发芽困难或腐烂;反之,播种时间过晚则会缩短玉米的生长周期,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因此,种植者需持续关注气象预报,并结合农业专家提供的专业建议,以确定最适宜的播种时机。同时,在实际播种操作中,必须特别注意控制播种深度和覆土厚度,确保种子能够顺利发芽,从而确保作物的健康成长。

3、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对于提升玉米产量至关重要,必须综合考虑品种特性、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以及预期的产量目标。紧凑型品种适合密植,而平展型品种则需要适当稀植,以避免相互遮挡阳光。在肥沃的土壤中,可以采取较密的种植方式,而在贫瘠的地块,则应减少种植密度,以保证作物的健康成长。气候因素同样对密植策略产生影响,湿润且阳光充足的地区适宜密植,而在干旱或阳光不足的地区,则应减少种植密度,以确保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条件,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实现产量和品质的双重提升。

4、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玉米生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最终的产量和品质。

(1)浇灌水分

浇灌水分要根据玉米的生长周期和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合理安排,既要保证玉米有足够的水分供应,又要避免水分过多导致根部腐烂。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当其处于不同的生长状态时,所需的水分量各不相同。例如,在播种至出苗阶段,土壤应保持湿润,以促进种子的发芽和生长;而在拔节至抽雄阶段,玉米植株进入快速生长期,此时需要增加浇灌次数和水量,以满足其旺盛的生长需求。然而,在灌浆至成熟期,虽然玉米仍需一定的水分,但过多的水分可能会影响其品质,因此应适当减少浇灌量。此外,在雨季或雨水充沛的地区,应密切关注田间排水情况,确保玉米田地不积水,以防根部受损。通过科学的浇灌管理,可以为玉米的生长提供适宜的水分条件,进而实现高产优质的目标。

(2)施加肥料

玉米作为一种喜肥的作物,在其整个生长周期中,合理施加肥料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为了确保玉米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施肥工作必须遵循科学施肥的基本原则。这包括了要根据土壤的养分状况以及玉米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具体需求,精心选择适宜的肥料种类和确定适宜的施肥时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显着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进而有效地促进玉米的健壮生长。例如,在玉来的苗期,适量施加氮肥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有助于促进幼苗的茁壮成长;而当玉米进入拔节期时,对氮、磷、钾等主要肥料的需求量都会有所上升,此时应根据玉米的生长状况合理调配这些肥料的比例,以确保玉米茎秆的粗壮和健康。

在进行施肥工作时,施肥方式的选择同样不容忽视。推荐采用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施肥策略。基肥的施用需要充足,以确保土壤在玉米生长初期就拥有足够的养分基础;而追肥则需要根据玉米生长的具体阶段适时适量地施加,以精准满足玉米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迫切需求。此外,选择优质肥料也是施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只有确保肥料养分含量达标且易于被玉来吸收,才能通过科学的施肥手段,为玉米的高产和优质提供坚实的养分保障。

(3)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是玉米田间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中耕,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能力,有利于玉米根系的生长和发育。同时,除草可以减少杂草对玉米养分的竞争,保证玉米有足够的养分供给,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建议定期进行中耕除草作业,尤其是在雨后或土壤板结时,应及时进行中耕,以保持土壤的疏松状态。此外,除草时应尽量采用物理或生物方法,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以保护生态环境和玉米的品质。在进行中耕除草时,技术的选择和应用也十分关键。例如,使用中耕机进行机械除草,不仅效率高,而且可以减少对玉米植株的伤害。同时,采用覆盖地膜的方式,不仅可以抑制杂草生长,还能保持土壤水分,降低中耕除草的频率和强度。对于一些难以机械除草的区域,可以采用人工除草,但需注意避免伤害到玉米根部。此外,对于杂草的控制,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如引入特定的害虫或病原菌来控制杂草的生长,这种方法对环境友好,且长期来看可以减少杂草问题的发生。

二、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治

1、玉米螟虫

玉米螟虫是玉米田里经常出现的一种危害性较大的害虫,它会给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带来诸多不良影响。玉米螟虫的幼虫极为活跃,常常蛀入玉米的茎部,大肆啃食其中的组织,使得玉米茎秆变得脆弱,影响养分传输,严重情况下玉米植株会直接倒伏。而且,这些幼虫也不放过玉米的叶片与果穗,在上面咬出许多孔洞,致使玉米的产量大打折扣,品质也明显降低。一旦玉米雌穗在结实前受到玉米螟虫的侵害,玉米最终年产量就会降低,相较于正常情况下降低 3 0 % - 5 0 % 。此外,玉米螟虫的危害还体现在它能传播病害。在啃食玉米的过程中,玉米螟虫可能携带的病原菌会随之传播到健康的玉米植株上,从而引发其他病害的发生,进一步加剧玉米田的受害程度。为了有效控制玉米螟虫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通过合理轮作和深耕细作,破坏玉米螟虫的越冬环境,减少其虫源基数。同时,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玉米残株,减少害虫的寄生场所。在播种前,还可以对土壤进行深翻处理,将潜藏在土攘中的虫卵翻出地表,利用阳光和天敌进行自然灭杀。

(2)生物防治

可以利用赤眼蜂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赤眼蜂是玉米螟虫的自然天敌,能够在玉米螟虫的卵期寄生其中,从而达到灭杀害虫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释放性诱剂干扰玉米螟虫的交配,降低其繁殖率。

(3)化学防治

在玉米螟虫发生严重时,可以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喷雾防治。可使用 3 % 呋喃丹颗粒剂,也可以使用 5 0 % 乙基1605乳剂,将其用水稀释,并向其中拌入过筛的细炉渣颗粒,进一步消灭玉米螟虫。但需要注意用药时机和用药量,避免对玉米植株造成药害,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天敌和环境。

2、玉米黏虫

玉米黏虫是另一种常见的玉米害虫,对玉米产量和品质构成严重威胁。其幼虫具有暴食性,能在短时间内大量啃食玉米叶片,导致玉米生长受阻,严重时甚至造成绝收。黏虫的幼虫具有群集迁移的习性,当一块田的玉米被吃光后,它们可能会成群迁移到另一块田地继续为害,因此黏虫也被称为“行军虫”。通常,地势低洼、玉米植株高矮不齐、杂草丛生的田块更容易受到黏虫的侵害。因此,对玉米黏虫的防治同样不可忽视。对于玉米黏虫的防治,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农业防治

通过合理轮作,避免连作,可以有效减少田间虫源基数。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保持田间整洁,破坏黏虫的生存环境,降低其发生几率。

(2)物理防治

玉米黏虫通常是白天潜伏晚上啃食玉米,为进一步改善其对玉米生长带来的阻碍,农户可以通过使用糖醋液、黑光灯诱杀成虫的方式,减少成虫数量,从而降低下一代幼虫的基数。

(3)化学防治

在玉米黏虫第三代发生之前,每亩地施用 2 0 % 杀菌酯乳油15-45克,通过喷雾方法,能够有效遏制该阶段玉米黏虫大量繁殖的情况。同样,在玉米黏虫处于幼虫期时,施用灭幼脲以加强对此病害的控制。若出现严重的玉米黏虫侵害情况,可采用 5 % 灭扫利1000-1500倍液或 4 0 % 氧化乐果1500-2000倍液进行防治。

3、玉米蚜虫

玉米蚜虫是玉米生长期间较为常见的一种虫害,它主要以吸取玉米汁液为生,导致玉米植株生长受阻,叶片枯黄,严重时甚至会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玉米蚜虫一般在每年的5-6月份活动,此时温度升高,这为蚜虫的生长与繁殖提供了契机。在玉米嫩芽快速生长阶段,玉米蚜虫的危害是比较严重的,尤其在天气干旱的时间段,蚜虫在幼茎及生长点刺吸汁液,造成叶背扭曲或皱缩。在这种玉米蚜虫侵害下,玉米本身的光合作用会受到直接影响,随之碳氢化合物的合成受阻、营养传输受阻,在抑制玉米生长的同时,更影响了玉米扬花授粉等的顺利开展。另外,玉米蚜虫是传播病毒病的主要媒介,在其侵害过程中会直接导致受害植株矮化、畸形、不生长等问题出现。为有效防治玉米蚜虫,可以采取一系列科学措施:

(1)生物防治

可以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如瓢虫、食蚜蝇等是玉米蚜虫的天敌,可以通过人工繁殖或引入天敌来降低蚜虫数量。

(2)物理防治

可使用黄板诱杀,利用蚜虫对黄色的趋性,将黄板悬挂在田间,定期更换,能有效减少蚜虫数量。

(3)化学防治

种植者应根据蚜虫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和施药时间,如使用吡虫啉、啶虫胱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同时要注意药剂的浓度和用量,避免药害发生。在防治过程中,种植者还应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蚜虫发生几率。

4、红蜘蛛

红蜘蛛属于螨类科,它们在玉米生长的各个阶段都可能出现。红蜘蛛繁殖力强,防治困难,会影响玉米生长。红蜘蛛从点到片发生,群集叶背结网,快速繁殖,严重影响玉米生长。7月是防治关键期。红蜘蛛在杂草、土块、树皮缝隙越冬,次年7月以成螨、若螨刺吸叶片危害玉米。红蜘蛛导致玉米叶片出现黄白色斑点,3-5天后斑点扩大成红褐色,严重时玉米产量可下降 1 0 % 14 0 % 。针对红蜘蛛的防治,种植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农业防治

加强田间观察,一旦发现红蜘蛛危害,应立即采取措施。

(2)生物防治

可以使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如捕食性瓢虫、草蛉等。

(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用高压水枪冲洗叶片背面,将红蜘蛛冲掉。玉米红蜘蛛对蓝色有一定的趋性,因此可以在玉米田中悬挂蓝板,诱捕红蜘蛛,从而减少其数量,降低危害程度。

(4)化学防治

种植者应根据红蜘蛛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和施药时间,如使用阿维菌素、螺螨酯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同时,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破坏红蜘蛛的生存环境,降低其发生几率。

综上所述,玉米高效栽培新技术的应用以及病虫害的有效科学防治,是确保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所在。通过合理选种、精心选择适宜的种植地并进行整地作业、适时进行播种、合理控制种植密度以及实施科学的田间管理措施,我们能够为玉米的生长提供一个优良的生长环境,从而促进作物的健康成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作者单位:272616山东省梁山县韩垓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标签:  玉米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