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高效栽培技术的核心方法及科学田间管理实施策略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418)

花生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食品原料,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广泛的种植。高产栽培技术是提高花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花生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包括品种选择、土壤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为花生种植者提供科学、实用的生产技术。

一、种子准备

1、选用良种

花生的品种选择要根据当地气候特点、环境条件、预期产量等选择抗逆性强、丰产性好地优良品种,特别是选择适宜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优质高产品种至关重要。选择的品种既要适宜当地的气候条件,还应展现出丰产的特性,同时,所选品种还需具备良好的综合抗性,以有效抵御当地常见的病虫害及逆境胁迫。在铁岭地区,主推的花生品种包括花育21号、花育22号、花育23号、阜花8号、阜花12号、连花6号、连花8号等。这些品种经过当地农业部门的严格筛选和推广,均表现出上述的优良特性,是当地花生种植的理想选择。通过优先种植这些品种,不仅可以有效提升花生的产量和质量,还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种子质量

在花生生产的实际中,确保花生种子的品质是实现高产和优质花生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严格的种子采购和品质监管措施,在采购环节,实行严格的品质检验流程,确保所采购的花生种子严格符合既定的品质规范。这些规范涵盖了以下几个核心方面:

(1)种子纯度必须达到或超过 9 9 % ,这一标准确保了种子遗传属性的高度统一,有助于显着降低因品种混杂而带来的产量和品质风险。

(2)种子的净度不得低于 9 8 % ,意味着种子中的杂质含量必须控制在极低水平,这有助于提高播种效率和作物的整齐度。

(3)种子的发芽率必须保持在 9 5 % 以上,这一指标直接关联到种子的萌发能力和田间的出苗率,是衡量种子活力的关键参数。

(4)种子的水分含量不得超过 1 0 % ,适当的水分管理有助于保持种子的生理活性,延长其储存寿命。

3、种子处理

在花生播种前做好准备工作,晒种和去壳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步骤。在去壳环节,选择恰当的去壳方法至关重要,我们建议采用手工去壳,以避免机械去壳可能对种子造成的损伤,确保种子的完整性和生命力。通常,去壳工作应在播种前1周完成,这样种子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后期成熟处理和适应环境的调整。去壳之后,对种子进行化学处理是提高种子抗病虫害能力、预防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步骤。在挑选拌种药剂时,我们推荐使用 5 0 % 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 5 0 % 辛硫磷乳剂,这些药剂对花生常发病虫害具有显着的防治效果,并且使用安全。拌种时要根据种子的重量,以 0 . 3 % 的比例添加药剂,确保药剂均匀地覆盖在种子表面,从而实现最佳的防治效果。

二、土地准备

1、土壤选择

(1)在栽培花生时,土壤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花生偏好排水性良好的沙质土壤,对盐碱环境较为敏感。理想的土地应肥沃且多年未种植花生,以避免连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土壤的pH值应维持在大约7.0,这有助于花生根系的健康生长,从而保证花生的品质。

(2)理想的土壤应具备以下特性: ① 土壤必须疏松且透气,以确保根系能够顺畅呼吸并吸收营养; ② 土壤层应足够深厚,为花生的根系提供充足的扩展空间; ③ 土壤的肥力必须充足,以保证花生在生长周期内能够持续获得所需养分。此外,一个便捷的排灌系统对于满足花生不同生长阶段的水分需求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土壤质地方面,中性或略带酸性的壤土、砂壤土最适合花生的生长。这类土壤不仅提供了适宜的土壤结构和良好的水分保持能力,而且有助于花生根系的稳固和营养的吸收,利于果针下扎和果荚发育。

(3)在挑选种植地块时,应避免以下几种不利区域: ① 避免易受污染的地块,因为这些区域可能含有对花生生长有害的化学物质: ② 避免瘠薄地,因为其养分含量低,无法满足花生生长的基本需求; ③ 避免重度盐碱地,因为高盐分含量会对花生造成渗透胁迫,干扰其正常生长; ④ 避免低洼易涝地,因为频繁的淹水会导致根系缺氧,从而影响花生的生长和产量。

2、轮作倒茬

建议与薯类、玉米或杂粮等作物进行轮作,但应避免与豆科作物轮作,这有助于减少花生病害的风险。在提升农业生产体系的进程中,必须充分顾及地方农业生产的特殊结构,并借助科学合理的耕作方法以推动作物的持续高产和稳定增长。应优先考虑实施与玉米等禾本科作物或十字花科作物的轮作倒茬策略。这一策略要求轮作周期至少维持3年,目的是通过作物间的交替种植,有效改善土壤结构,降低病虫害的累积,并优化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轮作倒茬策略不仅能解决单一作物连续种植导致的土壤养分失衡和病虫害加剧问题,还能充分利用不同作物根系分布、养分吸收及残留物特性的差异,实现土壤养分的互补与平衡。

3、精细整地

在北方干旱地区,推荐使用平作方式进行土地整理。在执行翻耕作业时,必须精确控制土壤翻耕深度至大约 2 5 c m ,以确保处理效果符合预期目标。翻耕作业完成后,土壤必须达到一系列特定的质量标准。土壤应展现出优秀的疏松性和透气性,无任何硬块存在,上层土壤应保持适度的松软度,而下层土壤则应相对坚实,整个土壤结构应避免出现板结现象。这些标准对于土壤的后续使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灌溉条件良好,可以选择垄作方式,特别是在低洼地区,应筑起高垄,垄高建议在 1 2~1 5 c m 之间。

4、合理施肥

在花生种植过程中,采用以腐熟有机肥料为核心的基肥施用策略至关重要,辅以适量的氮、磷、钾和钙肥,以确保作物健康成长。在整地过程中,结合施用基肥,有助于确保花生苗的健康成长和整齐出苗。例如,对于预期产 花生的土地,可施用 的农家肥 的过磷酸钙、 2 5 k g 的碳铵和 1 5 k g 的钾肥。或者,可以使用大约 的三元复合肥作为化肥的替代品,拌合均匀后翻入耕作层。为了进一步优化土壤结构和提升土壤肥力,可以适量补充硼元素等微量元素,促进花生的健康成长。

三、播种技术要点

1、适时播种

花生播种的时机选择对于其生长发育及最终产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春播露地大粒型品种播期应掌握在 地温连续5日稳定在 1 7 % 以上,小粒型品种稳定在 以上,高油酸花生品种稳定在 1 9 % 以上,地膜覆盖花生播期比露地花生可提早7~10天。在当地花生播种最佳时间为5月中上旬,在适播期内要及时抢播,以 5 c m 深地温5~7天平均温度 以上为宜。实行宽窄行双粒播种,株距 1 7~1 8 c m ,行距 大垄实行双行种植;如要单垄种植,垄宽 6 5 c m ,穴距 。播种后适当盖土,并进行土壤压实。花生出苗期一般为12天左右,出苗后要及时检查,如发现缺苗、断条要及时催芽补种,以保证全苗;花生苗出王后,要用手或其他农具及时清棵,将处于幼苗根系的浮王扒出,使子叶外露,做到苗齐。

合理密植是增加花生种植面积产量的有效途径,可以确保花生在生长过程中保持一个良好的生长态势。花生种植最好的间隔距离为行间距 6 0 c m 左右,株间距 2 0 c m 左右。但是,花生种植密度会受到土壤肥力、施肥水平的影响,如果水肥充足、土壤肥沃,种植密度相应较大;相反,种植密度要小一些。在播种后要及时镇压。合理密植可以让花生更好地利用光能、空气以及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2、播种深度和密度

通常情况下,花生的播种深度应保持在 3~5 c m 的范围内。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准则并非一成不变,因为不同土壤类型对播种深度有着显着的影响。例如,在砂壤土中播种花生时,由于其较大的土壤颗粒,良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可以适度加深播种深度。这样的调整有利于花生根系的充分发展,从而提升其生长品质。相对地,在黏土中种植花生时,由于土壤粘重、透气和排水性能较差,播种深度应适当减小。过深的播种深度可能会阻碍幼苗的出土,对花生的整体生长产生负面影响。此外,播种深度的选择还应根据不同的栽培方法灵活调整。在露地栽培模式下,播种深度可以放宽至 3~7 c m ,以适应更广泛的土壤条件。而在覆膜栽培模式下,由于薄膜的保温和保湿效果,土壤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更为理想,因此播种深度应控制在 3~4 c m ,以防止过深的播种深度对幼苗出土造成不必要的困难。

要科学合理地调整种植密度,一般春播大粒型品种双粒亩播0.8万~1.0万穴,小粒型品种双粒亩播0.9万~1.1万穴,单粒亩播1.4万~1.7万穴,肥水条件较好的地块宜稀播,旱薄地块宜密植。

3、覆膜镇压

采用起垄种植方式,选用适宜的播种机械,或露地起垄播种,或起垄播种覆膜压土一体化播种;提高整地质量,切实做到上虚下实、地平无土块;播种时土壤含水量一般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 6 5 % ~ 7 5 % 时为宜,干旱时造播种,在无水浇条件时,应做到有不等时、时到不等;播种深度应掌握在 3~4 c m ,播种过深易引起出苗时间延长形成弱苗,或遇低温烂籽;播种过浅种子易落干,播种要深浅一致,达到苗齐、苗壮。

在实践中,我们极力推崇使用小型单体花生播种机和多功能花生播种机。这两种机型以其卓越的效率,能够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喷药、镇压和覆膜等一系列关键工序,极大地提高了作业的效率和质量。在覆膜环节,选择合适的地膜尤为关键。我们建议使用降解速度快、透光性能良好的 0 . 0 1 m m 聚乙烯地膜。在操作过程中,确保地膜被充分拉直并平铺于地面,然后进行覆土压实作业,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它能有效防止地膜在大风天气下被掀起,从而确保覆膜效果的稳定性。

四、田间管理

1、查苗补苗

补苗作业应在花生幼苗破土而出后的3-5天内完成。在这一关键时期,必须选用与原有花生田相同品种的种子,以保证品种的纯正性和一致性。为了显着提升种子的萌发效率并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建议对种子进行温水催芽处理,并配合专业的消毒步骤,之后再进行播种。这些细致的管理措施,目的是为了让补植的花生苗能够迅速追赶前期植株的生长速度,确保整个花生田的植株数量达到理想的生产标准。对于那些不幸出现死苗的特定穴位,处理流程需要更加细致和周到。必须彻底更换死苗穴位的土壤,并执行严格的消毒程序,以彻底根除任何潜在的病原体威胁。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补种作业,从而确保补苗的成功率,维持花生田的健康生长态势和保持其产量潜力。

2、灌溉与排水

在农业灌溉管理的实践中,必须根据自然降雨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灌溉与排水的策略。特别是在持续干旱和自然降雨匮乏的情况下,及时实施人工灌溉措施显得尤为关键,以确保作物能够获得必需的水分。避免使用大水漫灌技术,以防止水资源的无谓浪费和土壤盐碱化等环境问题的出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采用膜下滴灌技术,该技术通过精确控制灌溉量,显着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此同时,当气象预报预测未来一周内将有降雨时,应立即停止灌溉作业,以便充分利用即将到来的自然降水来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节约宝贵的水资源,还能减少因不当灌溉可能对土壤结构造成的损害。此外,在面对持续降雨或短时强降雨的天气时,农业生产者必须提前做好排水准备工作。通过及时清理排水沟道,确保雨水能够顺畅地排出农田,有效预防积水现象,从而避免渍害对作物生长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这些精细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措施,我们旨在推动农业灌溉管理的持续优化,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适时追肥

(1)花生施肥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一般一次性施三元复合肥 为预防酸性土壤花生空壳,可增施石灰、钙镁磷肥等含钙肥料 ,石灰应在开花下针期撒施在花生结荚区,钙镁磷肥宜先条施在播种沟内再播种;连作王壤可增施石灰氮、生物菌肥;肥力较低的砾质砂土、粗砂壤土和生在地,增施花生根瘤菌肥,增强根瘤固氮能力;高产田增施深施生物钾肥,促进土壤钾有效释放。可通过施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减少化肥用量,控制重金属污染以及亚硝酸积累。

(2)追肥时针对不同生长阶段采取相应的施肥措施: ① 在苗期,推荐采用开沟条施的方式施用三元素复合肥,施用量为

。为花生幼苗提供全面的营养元素,确保其健康生长。 ② 进入花芽期后,施肥策略需有所调整。建议继续采用开沟条施的方法,施过磷酸钙 和优质有机肥 2 5 0 k g / 。这一组合不仅能满足花生生长对磷元素的需求,还能通过有机肥的施用改善土壤结构,为花生生长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③ 在结荚饱果期,花生对氮元素的需求增加。因此,建议在此阶段于花生行间撒施尿素,施用量为 。此举有助于提高花生的产量和品质。 ④ 在花生生长后期,叶面肥的追施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此时,应选用磷酸二氢钾作为叶面肥,施用量为 ,兑水 6 0 k g 后进行喷雾。为确保施肥效果,建议每隔7天喷药1次,连续施用2-3次。这一措施能有效补充花生生长后期所需的营养元素,提高花生的抗逆性和产量。

五、收获贮藏

花生中低产田及种植早熟花生品种地块进入饱果后期,如遇干旱植株出现衰老状态,上部叶片变黄,基部和中部叶片脱落,就要及时收获,避免果实发芽、落果和黄曲霉毒素污染。花生高产田,在做好保叶防早衰的基础上,要结合不同品种特性和长势情况,科学推行适期晚收。花生一般在主茎中下部大部分叶片变黄脱落、上部还剩3~4片绿叶时,大果型品种饱满荚果比率达到 7 0 % 以上,小果型品种饱满荚果比率达到 8 0 % 以上,即可收获。具体收获期还应根据天气情况灵活掌握。完成收获后,花生必须经历一个至关重要的晾晒阶段。这个过程的目的是通过彻底晾晒,将果仁的水分含量降低至大约 8 % 。只有达到这一水分标准,花生才适合进行下一步的贮藏处理。鲜食用花生宜及时冷藏、冷链运输。

综上所述,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掌握对于提高花生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选择种植地、优化土壤管理、适时播种、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等综合管理措施,可以显着提升花生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希望本文介绍的栽培技术能够为花生种植户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作者单位:112003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清河大队)

标签:  花生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