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年我国母牛单产提升很快,目前国内奶牛平均单产已经全面超过澳洲、南美,正加速向美国、以色列等国际顶尖水平迫近。我国是农耕大国,牛长期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缺乏本土化的乳用牛品种。19世纪50年代荷斯坦牛传入中国,直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奶牛群体一直处于规模小、品种混杂、产奶量低的阶段。1985年,我国第一个自主培育的奶牛专用品种“中国黑白花奶牛\"经原农牧渔业部审定通过,后更名为“中国荷斯坦牛”。目前,我国饲养的奶牛中,以中国荷斯坦牛为主。
为何自主培育奶牛进程缓慢?制约因素很多,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没有掌握具有优异遗传水平的种质资源作为育种材料。奶牛是单胎家畜,世代间隔和繁殖周期长,其育种国际通行的办法是在原有品种群体基础上进行长期系统的选育提高。为了在庞大的奶牛群体中挑选出遗传性能优良的好牛,20世纪以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推广使用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DHI),通过系统记录奶牛一段时间内的乳脂率、乳蛋白率、体细胞数等乳成分指标,分析判断奶牛的产能状况,并根据数据精准地优化管理、指导育种。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使用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加快了奶牛遗传改良进程,2008年,国家又设立专项资金,在全国范围内支持推广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取得了显着成效。
奶牛育种是长期、持续、高投入,同时具有公益性的产业项目,如何更好地对接育种研发与产业发展的需求,是奠定育种企业信心和育种持续创新能力的前提。种业振兴关键是大力培育具有核心研发能力、产业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的种业企业,强调要聚焦种业阵型企业,分类施策精准培育,创新科技人才使用机制、资源设施共享利用机制和科企合作机制,促进各类创新要素更多更灵活地向企业流动。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积极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种业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有力支撑了种业发展水平提升。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奶业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经营主体普遍面临业绩下行压力,如何从源头稳定市场、推动行业整体高质量发展,也呼唤着奶牛育种企业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在种业攻关工作中,各类主体优势和定位不同,已经形成了各有分工、密切合作的联合育种发展格局:如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产业应用研究,解决科研方向、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而高校和科研院所则侧重基础研究,重点布局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前沿生物育种技术;各级政府比较关心科技安全问题,通过产业发展和科研战略规划,引导行业有序发展,同时给予育种主体各类政策支持。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多方面协同合作,有效避免了资源浪费,正形成优势互补的强大合力。
对于奶牛育种未来方向,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努力提升核心种源自主培育能力的基础上,从解决产量问题到解决质量问题将是下一步发力重点。除了高产、高繁、抗病、抗逆等传统育种方向,牛群整齐度、饲料转化率、绿色健康养殖等方向也将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新因素,同时将在产品端进一步增加区分度,倒逼市场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平稳发展。(《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