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丹东作为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之一,近年来面临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传统水稻种植方式过度依赖化学投入,不仅影响了稻米品质,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为应对这一困境,有机水稻种植技术应运而生,成为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将探讨适合丹东地区的有机水稻种植技术,从土壤管理、病虫害防控到栽培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出具体策略,旨在提高有机稻米产量和品质,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丹东地区位于辽东半岛东南部,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最南端,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非常适合种植有机水稻。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8-9 % 左右。春季温和多雨,有利于水稻的播种和生长;夏季温暖湿润,日照充足,降水丰沛,为水稻的生长发育提供了理想条件;秋季凉爽干燥,有利于水稻的成熟和收获。
一、有机水稻种植的土壤管理技术
1、秸秆还田与土壤改良
丹东地区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平原和盆地相间分布,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其中,鸭绿江流域和浑江流域的冲积平原是主要的水稻种植区,土壤以棕壤和水稻土为主,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非常适合水稻生长。棕壤和水稻土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性能,但长期单一种植水稻容易导致土壤结构退化、有机质含量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为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有机水稻产量和品质,秸秆还田与土壤改良技术在当地有机水稻种植中非常重要。秸秆还田是指将水稻收割后的秸秆粉碎并翻耕入田,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在丹东地区,考虑到当地气候特点,秸秆还田宜在秋收后立即进行。通过使用秸秆粉碎还田机,将秸秆切碎至5-10厘米长度,然后均匀撒施于田间,随后进行浅耕掩埋。为加速秸秆分解,可喷洒含有纤维素分解菌的生物制剂。此外,结合土壤改良剂,如生石灰、硅钙镁肥等的施用,能够进一步调节土壤酸碱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在春季整地时,应采用深耕方式,将已部分分解的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合,为来年水稻种植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2、绿肥种植与轮作技术
丹东地区作为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在推行有机水稻种植过程中,绿肥种植与轮作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该地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湿润,无霜期160天左右,这些气候特征为绿肥种植与轮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绿肥种植不仅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还能抑制杂草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而轮作技术则可以打破水稻连作障碍,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选择适合丹东地区的绿肥作物,如紫云英、苕子或油菜等。这些绿肥作物不仅耐寒性强,而且生长迅速,能够在水稻收获后的短期内快速覆盖土地。在每年10月中旬-11月初,待水稻收获后,即可播种绿肥。次年4月中旬、下旬,在绿肥开花期将其翻耕入土,随后进行水稻栽种。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冬闲期,还能为水稻提供丰富的有机养分。在轮作方面,可采用“水稻-绿肥-旱作物\"的3年轮作模式,即第1年种植水稻,第2年种植绿肥后再种植水稻,第3年种植玉米或大豆等旱作物。这种轮作模式能够有效平衡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同时也能够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通过绿肥种植与轮作技术的合理应用,丹东地区的有机水稻种植将实现土壤肥力的持续提升,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最终达到提高有机水稻产量和品质的目标。
3、有机肥料的制备与施用
有机肥料不仅能够提供作物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因此,合理制备和施用有机肥料对于丹东地区有机水稻的高产优质至关重要。在有机肥料的制备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如稻草、畜禽粪便、食用菌废料等,通过堆肥、发酵等方式制成优质有机肥。具体而言,可采用好氧堆肥技术制备有机肥料。将收集的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等原料按照碳、氮比30:1左右的比例混合,堆制成长方形或梯形堆体,堆体高度以1.5-2米为宜。堆制过程中需注意控制含水量在 6 0 % - 6 5 % 之间,并定期翻堆以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在堆肥初期,可添加EM菌等微生物制剂,以加速有机物的分解。考虑到丹东地区冬季较冷,可采用保温措施,如覆盖稻草或塑料薄膜等,以维持堆体温度在 之间,确保堆肥过程顺利进行。经过45-60天的发酵,即可得到腐熟的有机肥料。在施用方面,应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水稻生长需求,采用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方式。基肥可在整地前施入,用量为3000-4500千克/公顷,追肥则可在水稻分期和抽穗期各施用1次,每次用量为750-1500千克/公顷。施肥时应注意将有机肥与土壤充分混合,以提高肥效。
二、有机水稻栽培管理技术
1、适宜品种选择与育苗
在有机水稻栽培管理技术中,适宜品种的选择与育苗是决定产量和品质的关键环节。因此,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水稻品种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光热资源,还能提高抗病虫能力,减少化学投入,符合有机种植理念。针对丹东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可选用适应性强、抗性好的水稻品种。如“辽粳18”“丹粳9号\"\"盐粳88\"等品种,这些品种不仅适应性强,而且具有较好的抗病性和抗倒伏性。“辽粳18\"生育期约135天,抗稻瘟病能力强,米质优良;“丹粳9号\"生育期约130天,耐冷性好,适合丹东地区偏冷年份种植;“盐粳88”则具有较强的耐盐碱性,适合丹东沿海地区种植。在选择品种时,应根据具体种植区域的微气候和土壤条件进行细致选择,以实现品种与环境的最佳匹配。
育苗技术是确保水稻健康生长的重要环节。考虑到丹东地区春季气温偏低的特点,可采用保温育苗技术。育苗时间可选在4月上旬至中旬,使用营养钵育苗法。育苗基质可选用腐熟的有机肥、河沙和园土按3:1:6的比例混合,并经过高温蒸汽消毒处理。播种前,将种子浸种催芽,水温保持在28-30℃,浸种24小时后捞出催芽48小时。播种时每钵点播2-3粒,覆土厚度约1厘米。育苗期间,应注意控制温度和水分,白天温度保持在25-28℃ ,夜间不低于 1 5 % 。在3叶1心期进行间苗,每钵留1株健壮苗。为增强秧苗抗性,可在2叶1心期喷施生物刺激素或海藻提取物等有机营养液。通过科学的品种选择和精细的育苗管理,丹东地区的有机水稻种植将获得健壮的秧苗,为高产优质奠定坚实基础。
2、水分管理与节水灌溉
水分管理与节水灌溉是有机水稻栽培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丹东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这种降水特征为水稻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对水分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学的水分管理不仅能够满足水
4农民致富友
稻生长需求,还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水增产的目标。针对丹东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水稻生长规律,可采用浅水勤灌与间歇性灌溉相结合的水分管理策略。在水稻移栽初期,应保持3-5厘米的浅水层,以促进秧苗返青和分蘖。分蘖期可采用湿润灌溉,即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这样既能满足水稻生长需求,又能抑制无效分蘖。孕穗期是水稻需水的关键时期,应保持2-3厘米的浅水层,确保穗粒分化正常。抽穗扬花期则需要3-4厘米的水层,以维持高湿度环境,促进授粉结实。灌浆期可采用干湿交替灌溉,即保持3-4天湿润、2-3天干燥的周期,这种方法不仅能促进根系发达,还能提高稻米品质。在即将成熟前7-10天断水,有利于稻谷均匀成熟和机械化收割。
为实现节水目标,可采用多项先进的灌溉技术。其中,控制灌溉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节水方法。通过安装田间小型自动水位监测设备,实时监控田间水位变化,当水位低于设定阀值时自动开启灌溉系统。这种方法可将灌溉用水量减少 1 5 % - 2 0 % ,同时提高水稻产量 5 % - 8 % 。此外,管道输水与膜下灌溉相结合的技术也值得推广。在田间铺设地下渗灌管道,管道上开设小孔并覆盖塑料薄膜,水分通过毛细作用均匀分布到根区,既减少了水分蒸发损失,又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考虑到丹东地区夏季多雨的特点,还可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将收集的雨水用于灌溉,进一步节约水资源。通过这些先进的水分管理和节水灌溉技术,既保障了水稻的正常生长,又达到了节水增产的目标,为有机水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杂草防除与田间管理
杂草防除与田间管理是有机水稻栽培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丹东地区气候温和,降水充沛,这种环境条件不仅有利于水稻生长,也为杂草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有机水稻种植中,由于不使用化学除草剂,杂草防除面临更大挑战,因此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有效管理。预防为主、综合防控是有机水稻杂草管理的核心理念。在种植前,可通过深耕晒田来消灭土壤中的杂草种子。考虑到丹东地区冬季寒冷的特点,可在水稻收获后进行深翻,将土壤翻至20-25厘米深度,使杂草种子暴露于地表,在冬季严寒中自然死亡。春季整地时,采用二次翻耕的方法,进一步清除杂草。在育秧阶段,选用无杂草种子的优质基质,确保秧苗生长环境的清洁。移栽时,保持适当的栽植密度,一般每平方米18-22株,既能保证产量,又能通过水稻群体优势抑制杂草生长。
对于已经生长的杂草,可采用人工除草或机械除草的方法。
人工除草主要在水稻分蘖期进行,每亩投入2-3个工作日。机械除草可使用小型除草机,在水稻行间进行,既能除草又能松土,一举两得。田间管理是确保水稻健康生长的关键。除了常规的水分管理和施肥管理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及时清理田埂和沟渠,减少杂草滋生的环境;定期巡田,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草害;适时进行中耕除草,既能除草又能增加土壤通气性;在水稻抽穗期,可适当摘除部分病株和弱株,改善田间通风条件。
通过这些精细化的田间管理措施,结合丹东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种植实际,有机水稻的杂草防除将更加科学有效,既保障了稻米产量和品质,又维护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为有机水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有机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
1、生物防治法应用
在有机水稻种植过程中,生物防治法的应用对于有效控制病虫害、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丹东地区气候温和、降水充沛,为各种生物防治措施的实施提供了良好条件。生物防治法主要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抑制或杀死有害生物,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还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环境,提高稻米品质。在丹东地区的有机水稻种植中,可根据当地主要病虫害种类,选择适宜的生物防治方法,如天敌昆虫释放、微生物制剂应用等。
具体实施时,针对丹东地区常见的水稻病虫害,如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可采用释放赤眼蜂、捕食螨等天敌昆虫的方法。赤眼蜂对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卵具有很强的寄生能力,可在水稻抽穗前10天左右开始释放,每代释放2-3次,每次3-5万头。此外,利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蜘蛛、蜻蜓等天敌也能有效控制害虫密度。对于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等真菌性病害,可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等微生物制剂进行防治。这些微生物制剂不仅能够抑制病原菌的生长,还能增强水稻的抗病性。在施用时,可采用种子包衣或喷雾的方式,每亩用量约为100-150克,在水稻生长关键期,如分蘖期和抽穗期各施用1-2次。考虑到丹东地区夏季多雨的特点,施用微生物制剂时应选择晴好天气,以确保其效果。通过合理应用生物防治技术,丹东地区的有机水稻种植将实现病虫害的有效控制,保障稻米产量和品质,同时维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为有机水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物理防治措施实施
物理防治措施在有机水稻病虫害防控中也至关重要,其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或直接作用于有害生物来实现防控目的。这种方法不仅环保无毒,而且操作简便,效果显着。在丹东地区的有机水稻种植中,物理防治措施的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和主要病虫害种类。针对丹东地区常见的水稻病虫害,可采取多种物理防治措施:对于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主要害虫,可在田间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这种灯具利用特定频率的光源吸引并捕杀害虫,每亩田地可安装1-2盏,在傍晚至凌晨开启。考虑到当地夏季日照时间较长,可将开灯时间调整为晚上8点至次日凌晨4点。此外,利用害虫趋光性,可在田间设置黄色粘虫板,每亩设置20-30张,有效捕捉小型害虫。针对鼠害问题,可在田埂上布设捕鼠器或声波驱鼠器,每50-100米设置1个。为防止鸟害,可在稻田上方架设反光带或悬挂彩色气球,利用光线反射和颜色变化来惊吓鸟类。在水稻抽穗期,还可采用放音驱鸟器,每2-3亩设置1台。考虑到丹东地区夏季多雨的特点,这些设备应选用防水型号,并定期检查维护。对于稻瘟病等真菌性病害,可利用太阳能杀菌技术,在晴天将被感染植株覆盖透明塑料薄膜,利用温室效应提高温度,抑制病原菌生长。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物理防治措施,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种植实际,丹东地区的有机水稻种植将实现病虫害的有效控制,既保障了稻米产量和品质,又维护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为有机水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有机水稻种植技术的科学应用对于提高产量、改善品质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土壤管理、病虫害防控和栽培管理,丹东地区的有机水稻生产将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还能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稻米的需求。持续优化和创新种植技术,将推动有机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118300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示范繁殖农场;118300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