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酥梨以其汁多味甜且具有润肺止咳作用而驰名中外,是中国传统四大名梨之首,砀山酥梨的种植历史悠久,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种植面积广泛,产量巨大,然而,病虫害问题一直是影响酥梨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砀山酥梨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对于提高酥梨产量和品质、促进酥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砀山县砀山酥梨种植现状分析
安徽省砀山县位于北纬34°这一黄金地理位置,其气候特征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区域,这里气候温和且日照充足,四季更迭有序,雨热同期,为梨树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尤其是古黄河流经此地所遗留下的沙质土壤,其土层深厚、肥沃,且水质上乘,这一系列独特的自然环境因素共同孕育了砀山酥梨这一“人间佳果”,砀山酥梨以其黄亮的外观、酥脆的口感、硕大的果形以及甘甜的果汁而享誉四方。从种植规模来看,砀山县的梨树种植面积相当可观,统计数据表明,其总面积已达到约26666hm2,其中专门用于种植砀山酥梨的面积就占据了16666hm2之巨,在这片广袤的梨园中,还留存着6万余株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梨树,它们不仅是砀山酥梨种植历史的见证,更是当地果农心中的宝贵财富。在品牌价值与经济效益方面,砀山酥梨也展现出了非凡的实力,据统计,其品牌价值已经高达190.64亿元,这一数字不仅彰显了砀山酥梨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反映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市场认可度,与此同时,全产业链的产值也达到了110.35亿元,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砀山酥梨产业在当地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二、砀山酥梨主要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1、梨小食心虫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①梨小食心虫的发生特点
在8月间,梨小食心虫对砀山酥梨的威胁显着增强,尤其在桃树与梨树混种的区域,早熟梨已遭受食心虫侵袭,酥梨园亦开始出现零星受害果实,此月频繁的降水为梨小食心虫的繁殖孵化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梨果逐渐成熟,蛀果现象愈发严重。田间监测数据显示,每次降雨过后,该虫害都会迎来一次小幅度增长,且世代交替迅速,这无疑加大了防控的复杂性,因此,针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工作需尽早展开,精准把握施药时机与选择高效药剂至关重要。
②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技术
针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关键在于精准预测其发生周期与虫态变化,实施科学防控策略,首先,强化监测预报机制,紧密关注梨小食心虫各代的发生动态,确保信息准确及时,为防治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在此基础上,采取“控中期、治后期”的策略,结合杀蛾与杀卵的双重手段,有效遏制虫害扩散。在物理及生态防治方面,于果树落叶后至次年3月上旬,即越冬代梨小成虫羽化前,深挖树盘,将树冠下土壤中的第五代幼虫深埋或翻出地表,以破坏其越冬环境,降低成虫羽化后的存活率,细致刮除树干上的粗皮、翘皮,减少梨小食心虫的潜藏处所,进一步压低其发生基数,此外,积极开展诱杀成虫的工作,利用性诱剂、灯光诱捕等方法,减少成虫数量。从第一代幼虫为害桃梢起,至7月份大量蛀害果实前,定期摘除被害的桃、苹果幼果及虫梢,有效降低第三代梨小食心虫的虫群密度和卵量,为后续保果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饲养并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利用生物防治手段,实现以虫治虫的自然平衡。化学防治方面,应选择在成虫产卵高峰期及幼虫孵化初期进行喷药,通常集中在7月中下旬和8月中上旬,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氯虫苯甲酰胺、苦参碱、灭幼脲三号、氟铃脲等,结合天气变化,科学安排喷药时间,确保防治效果。
2、梨木虱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①梨木虱的发生特点
梨木虱作为砀山酥梨的长期首要害虫,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造成了严重危害,至今仍是影响酥梨生长的关键害虫之一,它以成虫及若虫形态,通过吸食叶片与嫩梢的汁液对梨树进行侵害,针对梨木虱的防治,关键在于前期干预,特别是针对越冬代成虫、当年第一代若虫,以及紧接的成虫与第二代若虫这几个关键阶段,实施有效防控措施,以遏制其种群增长,减轻对酥梨的危害。
②梨木虱的防治技术
针对梨木虱的防治,需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以确保酥梨的健康生长,在冬季和春季,应重视清园工作,彻底清理果园内的枯枝落叶,并刮除树干上的老皮,以有效压低梨木虱的越冬基数,减少来年虫害压力。为了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如小花蝽、寄生蜂、草蛉、瓢虫、蓟马和食虫螨等,应尽量避免在这些天敌活跃期间使用广谱性杀虫剂,以免破坏生态平衡,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对于长期抑制梨木虱种群具有重要意义。在化学防治方面,需精准把握三个关键时期进行施药,一是3月上旬,即越冬代成虫出蛰盛期且尚未大量产卵之前,此时用药可有效减少后续虫源;二是花后7~10d,针对当年第一代若虫进行防治,防止其进一步发育成成虫并扩散危害;三是花后一个月,即5月上旬,此时为当年第一代成虫高峰期,再次施药以巩固防治效果。在选择药剂时,应优先考虑菊酯类、啶虫脒、螺虫乙酯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产品,确保防治效果的同时,也注意保护环境和食品安全,通过综合运用这些防治技术,可有效控制梨木虱的危害,保障砀山酥梨的优质高产。
3、梨瘿蚊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①梨瘿蚊的发生特点
梨瘿蚊,这一原本在砀山梨园中罕见的害虫,近年来随着果业结构的调整与苗木调运的频繁,尤其是检疫措施的疏漏,不慎由外地引入的果树品种携带而来,自2002年首次在高接的圆黄、黄冠、黄金梨等品种上被发现后,其危害逐年加剧,并逐渐向砀山酥梨等其他品种扩散,梨瘿蚊,隶属于双翅目瘿蚊科,亦被俗称为梨芽蛆或梨红沙虫,其专一性较强,主要危害梨树。当前,梨瘿蚊在砀山酥梨及部分高接梨上的危害已尤为严重,跃升为主要的害虫防治对象,该虫专门啃食嫩叶,导致叶片纵卷并提前脱落,严重影响树体的光合作用与营养积累,在花期与幼果期,梨瘿蚊的侵害更会造成花蕾枯萎、幼果脱落,直接威胁到梨树的产量与果实品质。
②梨瘿蚊的防治技术
针对梨瘿蚊的防治,需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以确保防治效果,在冬季和春季,应重视果园的管理,通过刮除树干上的老皮并深翻果园土壤,以破坏梨瘿蚊的越冬场所,降低其越冬基数,春季时,还需及时摘除被害的虫梢,减少害虫的初始数量。在化学防治方面,应抓住梨瘿蚊成虫盛期的关键节点进行喷药,4月上旬和5月上旬是梨瘿蚊成虫活动的高峰期,此时应选择高效低毒的药剂进行树冠喷施。推荐使用的药剂包括22.4%螺虫乙酯悬浮剂,稀释4000~5000倍液后使用;24%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稀释2000~2500倍液后喷施;以及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稀释2000~3000倍液后进行喷洒,这些药剂均能有效杀灭梨瘿蚊成虫,降低其繁殖能力,从而减轻对梨树的危害。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果园的实际情况和梨瘿蚊的发生情况,灵活调整药剂种类和浓度,并确保喷药均匀、周到,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也应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以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确保防治工作的持续有效。
4、梨黄粉蚜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①梨黄粉蚜的发生特点
梨黄粉蚜,亦称黄粉虫,隶属于同翅目根瘤蚜科,是一种对梨树造成显着危害的害虫,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梨产区,此害虫一年可繁殖8~10代,以卵的形态在果台、枝干裂缝及树皮缝隙中越冬,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采取果实套袋措施的果园中,由于袋内环境避光且湿度较高,为梨黄粉蚜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生存条件,导致其危害更为严重。
②梨黄粉蚜的防治技术
针对梨黄粉蚜的防治,需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在落叶后至萌芽前的关键时期,应细致刮除枝干上的粗皮、翘皮,并彻底清除树上的残留物,如枯枝、落叶等,集中销毁,以有效减少梨黄粉蚜的越冬虫卵,从而降低虫口基数。当芽开始萌动时,应及时喷施1次石硫合剂,这一措施能够铲除越冬的梨黄粉蚜,进一步减少害虫数量,进入5月下旬至6月初,应尽量减少或避免使用广谱性杀虫剂,以保护天敌昆虫,这些天敌昆虫对梨黄粉蚜具有一定的自然控制作用。从6月中旬开始,根据梨黄粉蚜的发生情况,适时开展化学防治,可选用的药剂包括啶虫脒、吡蚜酮、吡虫啉等,这些药剂对梨黄粉蚜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推荐剂量和用法进行,确保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5、二斑叶螨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①二斑叶螨的发生特点
二斑叶螨,亦被称为二点叶螨、叶锈螨、棉红蜘蛛或普通叶螨,是一种繁殖力极强的害虫,它一年能发生8~10代,通常在5月中下旬开始爬上梨树进行危害,而6-8月则是其危害的高峰期,这种螨虫具有惊人的繁殖能力,单只雌螨最多能产卵50~110粒,在严重危害时,它们甚至会结网将整片树叶完全覆盖,对梨树的生长和光合作用造成极大影响。
②二斑叶螨的防治技术
针对二斑叶螨的防治,需采取综合措施,早春时节,在越冬螨出蛰前,应刮除树干上的翘皮、老皮,并彻底清除果园内的枯枝、落叶及阔叶杂草,及时剪除树根上的萌蘖,以减少害螨的越冬场所。为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可在梨树主干基部10~20cm处缠绕胶带,阻止害螨上树,并促进天敌昆虫如捕食螨的繁殖与活动,8、9月份,在主干下部缠绕诱虫带,以诱集并杀灭下树的害螨,冬季(春节前后)及时取下诱虫带,并带出果园集中销毁,减少越冬虫源。在化学防治方面,可选用20%丁氟螨酯3000倍液或34%螺螨酯3000~4000倍液等高效低毒药剂,间隔20d防治2~3次,喷药时间宜早不宜迟,重点针对树干下部叶片和叶背进行喷洒,以确保防治效果,可有效控制二斑叶螨的危害。
三、砀山酥梨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1、梨炭疽病的病因及防治
梨炭疽病,亦被称为苦腐病或晚腐病,是一种对梨树造成严重威胁的病害,在砀山县酥梨园中,该病曾一度大爆发,全县病果率高达80%以上,给果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控制梨炭疽病,需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防治技术,首先,在3月中旬,即梨树花期前后,应喷施一遍5波美度石硫合剂,以杀灭越冬的病原菌,降低病害的初始基数,落花后,需加强对新叶的保护,可喷布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连喷两遍,间隔期为10~12d,这一措施能够有效预防病原菌对新叶的侵染,保护叶片的健康生长。从5月中旬开始至6月底,是果实保护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应每10~12d左右喷施一次保护性杀菌剂,以持续保护果实免受病原菌的侵害,进入7月份,随着果实的膨大,喷药间隔期应适当缩短至7~10d一次,具体喷药间隔可根据天气情况灵活调整,无雨天气可适当延长,而多雨或湿度较大时则应适当缩短。在保护性杀菌剂的选择上,除了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外,还可选用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同时,在5月底6月初,可喷施一次由硫酸铜、石灰和水按1∶3∶280比例配制的波尔多液,以增强防病效果。若病害已经发生,则需及时使用治疗性杀菌剂进行防治,可选用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交替使用,以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通过综合运用这些防治技术,并严格遵循用药剂量和喷药间隔,可有效控制梨炭疽病的危害,保障梨树的健康生长和果实的优质产量。
2、梨轮纹病的病因及防治
梨轮纹病,作为砀山酥梨烂果的主要病害之一,其防治工作至关重要,该病自花后至8月初处于侵染潜育阶段,而在果实近成熟期及贮藏期间则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常与梨炭疽病混合发生,导致大量烂果,严重影响果实的品质和商品价值。为了有效控制梨轮纹病,在落花后,应立即着手进行病害预防,建议连喷两遍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间隔10d,以迅速建立保护层,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机会。进入5月份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和湿度的增加,病害的发生风险也随之上升,应采取保护剂与内吸性杀菌剂交替使用的策略,以增强防病效果,常用的药剂包括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以及8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这些药剂均能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保护果实免受侵害,可有效控制梨轮纹病的危害,也应注意加强果园管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果园湿度,为梨树创造一个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砀山酥梨的健康生长和优质产量。
3、梨黑斑病的病因及防治
梨黑斑病是近年来在梨树上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对梨树的生长和果实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有效控制该病害,需采取一系列综合防治技术。在冬季和春季,应彻底清除果园内的落叶、落果,并剪除病梢,以降低越冬病原菌的数量。同时,增施有机肥和合理修剪也是预防梨黑斑病的重要措施,它们能够增强树势,提高梨树的抗病能力。在病害初现或雨季来临前,应结合其他病害的防治,及时喷施药剂进行预防,推荐使用的药剂包括80%代森锰锌和多抗霉素等,这些药剂对梨黑斑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4、梨煤污病的病因及防治
梨煤污病严重影响果面的光泽度和果品的美观,给果农带来经济损失,为有效防治此病。首先,加强果园管理至关重要,雨季时,应及时排除果园内的积水,以降低果园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通过疏除徒长枝,改善内膛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树体的抗病力。在病害发病初期,应抓住关键时期进行药剂防治,推荐使用的药剂包括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5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以及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这些药剂对梨煤污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喷药时,应注意间隔10d左右喷1次,连续喷2~3次,以确保防治效果。
总之,砀山县砀山酥梨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而持久的任务,通过深入了解主要虫害与病害的发生特点,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技术,包括强化监测预报、实施物理及生态防治、精准化学防治等,可以有效提升酥梨的产量和品质。只有坚持科学防控、综合治理,才能确保砀山酥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果农带来更加显着的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235300 安徽省砀山县曹庄镇农业农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