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不仅推动了水产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构成了挑战。在传统的水产养殖模式中,养殖者往往采取高密度养殖和大量投喂的方式,虽然这样能提升水产品的产量,但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水质恶化和生态失衡等问题。面对这一形势,生态养殖技术得以出现。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而且通过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在提升水产养殖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所以,加大对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并掌握生态养殖技术的技巧,成为促进水产养殖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将从生态养殖技术概述、水产养殖领域中生态养殖模式分析、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领域中的应用要点以及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领域中的应用策略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生态养殖技术概述
1、定义
生态养殖技术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本原则而形成的一种养殖技术,该技术主要通过优化水产养殖的技术措施和模式方法,力求最大程度减少水产养殖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并通过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水产养殖过程中资源的消耗。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更加重视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在保障水产养殖经济效益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从而发挥水产养殖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主要构成
生态养殖技术中包含许多的关键技术,如饲料优化、水质净化、养殖密度控制、养殖环境监测等,这些技术一同构成生态养殖技术。其中,饲料优化技术是指通过优化饲料配比、饲料投放等方式降低饲料对水体环境以及周围土壤环境的影响;水质净化技术旨在通过增强水体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以减少药物净化对水生生物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养殖密度控制技术是指通过科学规划水体环境养殖密度的方式,避免养殖密度过大造成水体环境压力变大,从而影响水体环境质量;养殖环境监测技术是指借助多样化手段对水产养殖的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与优化,借此改善养殖环境。
3、重要性
① 有助于提升养殖效益。生态养殖技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能够显着提升养殖效益。一方面,通过精细管理,如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优化饲料配比等,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另一方面,生态养殖技术强调养殖环境的改善与优化,这有助于提高养殖生物的健康水平和生长速度,从而减少疾病发生,降低治疗成本,进一步提升养殖效益。
② 有助于降低环境污染。生态养殖技术通过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有效降低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质,保护了水体和土壤环境。传统的养殖方式往往依赖大量的化学肥料和农药,这不仅对水生生物构成威胁,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而生态养殖技术则强调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通过自然的方式控制病虫害,减少了对环境的化学污染。同时,通过循环利用养殖废弃物,如将养殖废水经过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不仅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还进一步减少了环境污染,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③ 有助于促进产业发展。生态养殖技术不仅改善了养殖环境,降低了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推动整个水产养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可以引导养殖户逐步摒弃传统的、高污染、低效益的养殖方式,转向更加环保、高效、可持续的养殖模式。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养殖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还能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饲料生产、疾病防控、水处理设备等领域,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整个水产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④ 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还有助于提升公众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推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的理念,进一步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水产养殖领域中生态养殖模式分析
1、稻鱼共生模式
稻鱼共生模式是一种把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有机融合的生态友好型模式。在稻鱼共生模式里,稻田成了鱼类绝佳的栖息之所,水中的浮游生物、杂草以及昆虫等,都可充当鱼类的食物来源。而鱼类在稻田中穿梭游动、觅食等活动,能有效翻动泥土,让土壤的透气性得以增强,这对水稻根系更好地吸收养分和水分极为有利。与此同时,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其繁茂的枝叶可为鱼类遮挡部分阳光,提供了天然的荫蔽环境,减少鱼类因烈日暴晒而可能出现的不适,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鱼类遭遇天敌的风险,保障了鱼类的生存与繁衍。这种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模式,充分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既提升了稻田的综合产出效益,又降低了养殖与种植过程中的资源浪费,还极大地契合了生态环保的理念,所以在水产养殖领域中备受青睐,获得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2、循环水模式
循环水模式是一种高效且环保的水产养殖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养殖水体被循环利用,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循环水系统通常配备有过滤、消毒和增氧等设备,能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这不仅为水生生物提供了健康的生活环境,还显着提升了养殖密度和产量。此外,循环水模式还能有效隔离养殖生物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进一步保障了养殖生物的健康与安全。
三、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领域中的应用要点
1、科学选择水产品种
在水产养殖领域,科学挑选水产品种对于生态养殖技术的有效应用至关重要。在进行品种挑选时,要全面考量多方面因素。
① 要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水温、水质酸碱度、含氧量等水体环境状况,来确定能够良好适应的水产品种,确保其在相应环境下能正常生长繁殖,比如一些冷水鱼类适合在水温较低且水质清澈、含氧量高的水域养殖。
② 市场需求也是关键考量点,应选择那些市场销路广、消费者认可度高且具有一定经济附加值的品种,像鲈鱼、对虾等一直以来在市场上都颇受欢迎,养殖这类品种更易实现经济效益。
③ 所选品种的抗病能力也不容忽视,优先挑选那些自身抗病性强的品种,可有效减少养殖过程中疾病的发生几率,降低因疾病导致的损失,保障养殖活动的顺利开展。
2、合理控制水体环境
在生态养殖技术应用于水产养殖领域时,合理控制水体环境是保障水产品健康生长与养殖效益的关键环节。
① 要注重水质监测与调控。养殖者需定时对水体的各项参数进行检测,像水温、酸碱度、溶解氧以及氨氮浓度等指标,都要确保其处于适合所养水产品种生存的范围。一旦发现水质参数偏离适宜值,就应马上采取对应措施来调整。比如,若溶解氧含量过低,可通过开启增氧机等设备及时补充氧气;要是酸碱度不合适,就要使用相应的调节剂来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
② 要依据养殖品种特性营造适宜的水体环境。不同的水产品种对水流速度、光照强度等条件有不同要求。例如,一些冷水性鱼类可能需要较低的水温以及相对缓慢的水流环境,而一些热带鱼类则可能更适应较高水温且水流稍快的环境。对于喜光的品种,要保证充足的光照,而对于喜阴的品种,则要注意做好遮阴措施,以满足它们的生长习性需求。
③ 保持水体清洁是维持良好水体环境的重要方面。养殖者要定期清理养殖池中的残饵、粪便等废弃物,防止这些物质在水中分解产生有害物质,避免水体富营养化,从而确保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为水产品提供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
3、选用优质喂养饲料
在水产养殖领域,选用优质喂养饲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对水产品的健康生长以及养殖效益起着决定性作用。优质饲料可为水产品提供充足且均衡的营养成分,有效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
① 当挑选饲料时,养殖者要充分考虑不同水产品种的独特营养需求以及它们所处的具体生长阶段,进而选择那些成分搭配合理、营养全面且科学的饲料产品。同时,必须密切关注饲料的新鲜状况与有效保质期,切不可使用已经过期或出现变质情况的饲料,否则极有可能给水产品的生长态势带来负面效应。
② 投喂饲料的量也需要精准把控。投喂量过多,不仅会造成饲料的浪费,还可能致使水质变差等一系列问题;而投喂量过少,则无法为水产品提供足够的营养供给以支持其正常生长。所以,掌握好合适的投喂量,才是保障水产品茁壮成长的关键要点。
4、规范使用各种药物
对于生态养殖而言,规范使用各类药物极为关键。养殖者要依据水产品实际的健康状况及可能面临的疾病风险,精准挑选合适的药物品种。所选用的药物务必是经过专业认证、对水产品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且能有效防治疾病的。在使用药物过程中,要严格把控用药的剂量,既不能因用药不足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也不能因过量用药给水产品带来毒害以及造成水体环境的污染。而且,药物的使用频率也需合理规划,避免频繁用药导致水产品产生抗药性。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用药记录档案,详细记录每次用药的时间、药物名称、剂量、使用方法以及用药后的水产品反应等情况,以便能随时追溯和评估用药的合理性,从而真正实现规范使用各种药物,保障生态养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5、加强疾病预防控制
在生态养殖领域,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对于整个养殖事业的稳健发展以及水产品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① 要着力营造优良的养殖环境。确保水质清洁无污染,定期进行换水、增氧等操作,让水体始终保持适宜水产品生存的良好状态,这能有效减少因水质不佳引发的各类疾病。同时,合理规划养殖区域布局,保证水产品有充足的活动空间,避免因空间局促造成的应激反应,进而增强其抗病能力。
② 构建完善的疾病监测体系不可或缺。安排专业人员定时巡查,仔细观察水产品的生长状态、活动情况以及进食状况等,一旦察觉异样,迅速开展深度检测,精准判断是否存在疾病隐患,以便及时采取防控措施。而且,要借助先进的检测技术与设备,提高疾病监测的精准度与及时性。
③ 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营养投喂方案,保证水产品营养均衡,提升其自身免疫力,全方位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保障生态养殖的高效运行。
④ 强化日常的预防管理措施。对进出养殖区域的人员、车辆、物资等严格进行消毒处理,防止外部病菌传入。
⑤ 建立健全的疾病预防档案,详细记录养殖过程中的疾病发生情况、预防措施及效果,以便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预防管理策略。
⑥ 定期组织养殖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其对疾病预防的认知与操作技能,确保预防管理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6、构建适宜微生物群落
在水产养殖领域开展生态养殖时,构建适宜的微生物群落意义重大。要采用恰当的方式引入诸如芽孢杆菌、乳酸菌等有益微生物,它们能够在水体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将一些难以分解的有机物质进行转化,使其变成可供水产品吸收利用的营养成分,进而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而且,需依据不同的养殖阶段以及水质的实时变化,灵活调控微生物群落的构成与数量,让其始终适配水产养殖的实际状况,为整个生态养殖系统的稳定运行以及水产品的茁壮成长营造良好的微生物环境条件。同时,这些有益微生物还能有效抑制有害菌群的滋生,减少病害的发生,进一步保障水产品的健康生长。此外,通过构建适宜的微生物群落,还能促进水体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提高养殖系统的整体效率与可持续性。
四、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领域中的应用策略
1、形成正确水产养殖观念
这是开展生态养殖技术实践的首要环节。
① 从事水产养殖工作的人员要彻底摆脱陈旧的养殖思维定式,充分意识到生态养殖在推动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意义。他们需要积极主动地去钻研前沿的生态养殖理念与相关技术手段,明晰生态养殖所遵循的各项基本准则以及具体的操作流程,从而确立起注重生态平衡、环保优先、品质保障的科学养殖观念。
② 养殖人员还需不断强化自身的生态保护意识,在养殖过程中着重关注对养殖水域环境的维护,竭力降低对水体资源可能造成的污染与损害,进而为各类水产品营造出优质适宜的生长栖息环境。
唯有切实形成了正确的水产养殖观念,才能够为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领域的高效运用筑牢稳固根基。
2、构建完善的水产养殖环境要构建完善的水产养殖环境,需全方位考量诸多因素。
① 要对水质进行精细化管理,时刻监测水体中的各项指标,像氨氮含量、亚硝酸盐浓度等,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净化措施,确保水质始终处于优质状态,满足水产品生长所需。
② 底质的维护也不容忽视。定期清理底泥,避免过多的有机物堆积导致水质恶化,同时可适当添加有益微生物制剂到底质中,促进底质中营养物质的转化与循环,为水产品提供良好的栖息和觅食环境。
③ 注重周边生态环境的营造。合理规划养殖区周边的植被覆盖,既能起到一定的防风固沙作用,又能为一些昆虫、鸟类等提供栖息地,间接形成一个完整且稳定的生态链,有助于水产养殖环境的和谐与完善。
3、严格控制生态系统稳定
要确保生态系统稳定得到严格控制,在水产养殖方面有诸多要点需要关注。
① 要严密监测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间的食物链关系,防止出现某一环节断裂或过度失衡的状况,避免过度捕捞导致某些鱼类数量骤减,从而影响以其为食的其他生物生存,维持整个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完整性。
② 需合理规划养殖区域的空间布局,不同养殖品种要有适宜的栖息范围,避免因空间拥挤造成生存竞争加剧,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谐。
③ 对于可能影响生态系统的外部因素,如周边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要时刻保持警惕,通过设置防护带、加强水质净化等措施,最大程度降低这些外部干扰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冲击。
综上所述,在水产养殖领域中,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无论是对养殖人员自身产业的发展还是对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相关部门以及水产养殖人员应当认识到生态养殖技术的优势,加大对生态养殖技术的研究、创新和应用力度,掌握生态养殖技术应用要点,采用一系列生态技术手段开展水产养殖的各项工作,从而降低水产养殖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增强水产养殖活动的综合效益。

(作者单位:230031安徽生物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