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综合应用与病虫害防治策略实施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02)

谷子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是确保实现谷子产出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基础,掌握谷子的高产栽培技术才能保证谷子产量与品质双重提升。本文对谷子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进行详尽阐述,从而达到谷子作物高产稳产、农民朋友增产增收的双重目标。在谷子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方面,了解土壤管理、种子选择、播种密度、灌溉施肥等一系列关键环节的科学方法并将这些技术综合运用,通过优化生长环境,促进谷子的健康生长,进而达到提高产量与品质的目的。在谷子优质高产栽培中必须重视病虫害防治。病虫害的发生不仅会影响谷子的正常生长,还可能导致产量大幅下降,甚至影响谷子的品质与安全性。因此,掌握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如合理轮作、生物防治、化学药剂的科学使用等,对于保障谷子的高产与优质至关重要。

一、谷子品种选择

谷子作为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展现出了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其须根系统相对粗大,茎秆亦颇为粗壮,这些特征共同赋予了谷子出色的耐旱与稳产能力。这些生物学优势使得谷子成为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极具潜力的农作物。辽西地区的气候条件属于典型的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这一气候类型对谷子的生长尤为有利。该地区光照资源丰富,确保了谷子光合作用的高效进行;同时,较大的昼夜温差不仅有助于谷子的养分积累,还提升了其品质。此外,气候干燥且通风条件良好,为谷子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辽西地区的雨热同期现象,即降雨与高温季节相吻合,为谷子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充足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加之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辽西地区成为谷子种植的理想之地。在辽西地区,多种抗旱抗寒性能优异的谷子品种得到了广泛种植。适合辽西种植的新品种有朝谷15号、朝谷19号、朝谷58号、朝谷59号、燕谷18号、张杂谷3号、张杂谷5、陕西红谷子、黄金谷、大金苗、赤谷8、赤谷10、山西大红谷等。这些品种不仅适应了辽西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还展现出了良好的产量和品质表现,为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地块的选择

在谷子的种植过程中,反复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或连续种植谷子已被证实为一种不适宜的种植方式。连续种植的谷子会遭遇更加严重的病虫害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谷子白发病、黑穗病以及黏虫等有害生物。这些病虫害的加剧明显影响了谷物的生长和产量,对农业生产构成了重大威胁。鉴于连续种植的负面影响,合理的轮作制度在谷物种植中显得尤为关键。通常情况下,轮作每3~4年实施1次,被视为有效的管理手段。通过执行轮作,可以显着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确保谷子的健康生长和稳定高产。在轮作制度的实施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前茬作物同样至关重要。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豆科作物和绿肥作为谷子的前茬具有明显优势,它们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为谷子的生长创造有利环境。此外,玉米、高粱以及薯类作物也可作为谷子的前茬,尽管它们的效果不如豆科和绿肥显着,但仍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谷子的生长和产量提高。因此,在规划轮作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前茬作物的选择,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轮作制度的效益。

三、播种前的整地工作

在谷子田间管理过程中,土壤耕作和施肥策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秋季,对土地进行约 深的翻耕,同时,将基肥均匀施入土壤中。选择合适的基肥,本研究推荐使用优质且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施用量应控制在 2 0 0 0~3 0 0 0 k g / 。随着冬季的结束和土壤的解冻,应迅速采取耙、压、相结合的整地措施。这些整地操作的目的是有效保持土壤中的水分,防止水分的过度蒸发,确保土壤湿度适宜于作物的生长需求。整地工作完成后,还应进行地块的进一步平整处理。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地块表层土壤保持疏松(上虚),以利于种子的萌发和根系的生长,同时确保土壤下层紧实(下实),为作物提供稳固的根系支撑。经过这样精细的土壤准备工作,地块便能满足使用机械设备进行播种作业的要求,为后续实现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谷子播种技术

1、播种前种子的处理

选定品种后,在谷子播种作业前,种子预处理环节很关键。种子预处理技术通常包括以下措施: ① 筛选是必不可少的步骤。通过精细的筛选过程,可以有效剔除混杂在种子中的杂质、破损粒以及不饱满的种子,确保播种用的种子均匀一致,从而提升整体的萌发效果。 ② 盐水选种作为一种有效的筛选技术,其原理是利用不同种子在盐水中的浮力差异,将优质种子与不良种子有效分离。这种方法进一步提纯种子,降低病虫害的传播风险。 ③ 晒种是另一项重要的预处理措施。适当的晾晒不仅有助于去除种子表面的多余水分,还能促进种子内部酶的活性,提高种子的呼吸作用和代谢水平,为后续的萌发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④ 药剂拌种是种子预处理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选用适当的药剂进行拌种,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种子携带的病原菌及害虫,为种子的健康萌发和作物的后续生长提供坚实的保障。

2、适期播种

谷子种子的发芽最低发芽温度区间为 ,而最适宜的发芽温度则恒定在大约 。在理想的条件下,谷子播种后大约5~6天即可发芽。然而,谷子的幼苗阶段对低温环境的耐受性较弱。因此,在确定谷子的播期时,必须充分考虑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以辽西地区为例,谷子播种的时间通常选定在5月中下旬。这一时间段的气候条件相对适宜,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播种完成后,一项关键的管理措施是镇压。镇压的目的是将地面压实,使种子与土壤之间形成紧密的接触。这种紧密的接触有助于种子从土壤中吸收充足的水分,进而促进种子的萌发过程。在辽西地区,由于春季干旱现象较为严重,为了确保土壤的情,可适当增加镇压的次数,从而进一步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成活率。

3、播种深度

在研究播种深度对谷子生长发育的影响时,我们观察到不同深度条件下的谷子存在显着差异。播种深度过深会导致出苗时间的延迟,导致幼苗生长势的减弱,表现为幼苗瘦弱,根茎或胚轴异常伸长,以及根系发育不良。这些现象均对谷子的后续生长产生不利影响。相对地,播种深度过浅也会引发一系列问题。表土层由于土壤覆盖较薄,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容易干燥,不利于种子的顺利发芽,进而引发缺苗断垄的现象,对作物产量构成潜在威胁。针对辽西地区特有的生态环境和土壤条件,谷子的适宜播种深度已被广泛研究并得出一致结论。辽西地区谷子的播种深度一般在 3~5 c m ,播种量控制在 1 . 0~1 . 5 k g/ ,这一范围既能有效避免上述过深或过浅播种带来的问题,又能为谷子的正常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4、种植密度

在谷物种植的过程中,播种的时机和种植密度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若密度控制不当,将严重影响谷子的产量和品质,可能导致减产。谷子的种植密度受品种特性、播种期、土壤肥力、土地类型、种植方式等因素影响。一般说来,春谷品种,在中等肥力的旱地和水浇地,留苗25000~40000株 为宜;在肥力较高的旱地、坡岭田以30000~35000株 比较合适。这一数据是基于长期实践得出,目的是确保谷子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充分吸收养分、光照,拥有足够的空间,达到最佳生长状态。对于土壤条件更佳的水浇地和平肥地,谷子的种植密度应适当增加。一般建议保持约45000株 的密度。这样的种植密度有助于最大化利用土壤肥力和水资源,进一步提高谷子的产量潜力。

5、种植方法

谷子播种一般采用的种植方法主要包括机械条播与机械穴播两种,具体细节阐述如下: ① 机械条播作为一种高效的种植方式,其行距通常维持在大约 ,株距则控制在 左右。播种深度被精确设定为 3 c m ,以确保种子能够处于适宜的土壤环境中,进而促进发芽与生长。 ② 机械穴播在种植布局上有所差异。行距被调整至 5 0~5 5 c m ,株距则扩大至 1 5~2 0 c m 的范围。播种深度同样保持在 3 c m 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每个种植穴内会保留3~4株幼苗,并且每3穴呈品字播种,以优化单位面积的植株密度,从而提高产量潜力。

五、谷子田间管理技术

1、镇压蹲苗

谷子在幼苗阶段,当其生长至2片叶子后,需立即采取顺垄镇压或踩格子的管理措施。确保幼苗根系能够深入土壤,从而有效避免幼苗因根系浅导致的死亡现象,保障幼苗的存活率与正常生长。对于长势过于旺的谷苗,需在植株达到3~5片叶时,实施压青蹲苗处理,并适时调控水肥供应或进行深中耕作业。这些措施共同作用,能够显着促进根系进一步发育,增强根系的稳固性与吸收能力。进而,通过优化根系结构,提高谷子植株的抗倒伏能力,为后续的稳产高产奠定坚实基础。

2、适时间苗

在谷苗生长周期的管理中,存在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即当谷苗生长至4~5片叶子时,应及时采取间苗措施。此阶段,留苗的数量需精心调控,通常应为最终计划留苗量的3倍左右,以确保谷苗能够获得足够的生长空间和营养,从而维持其健康且快速地生长态势。随着谷苗的进一步发育,当其达到7~8片叶子的生长阶段时,则需根据田间的实际密度进行定苗操作。通过调整谷苗的分布,优化其生长环境,为后续的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3、适时进行中耕除草

在谷子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适时进行中耕处理是至关重要的农业管理措施。这一过程的主要目的是有效清除田间杂草,为谷子的生长与发育营造更为优越的环境。通常,中耕操作需要进行3~4次,以保障谷子的正常生长。在幼苗期,中耕作业应与间苗或定苗操作紧密配合。这一策略不仅有助于优化植株分布,还能有效抑制杂草的生长,为谷子幼苗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和空间。当谷子进入拔节期,中耕处理应与追肥、浇水等作业同步进行,并配合浅培土操作。这一步骤旨在增强土壤对谷子根系的支撑,同时确保养分和水分能够充分到达根系周围,为谷子的快速生长提供坚实保障。到了孕穗期,中耕作业应与除草作业同步,并进行高培土处理。通过高培土,可以显着提升土壤对谷子茎秆的支撑力,预防风雨等自然因素引起的倒伏,确保谷子能够平稳过渡到灌浆和成熟阶段。

4、科学施肥

① 基肥的施用在谷子生产实践中至关重要。应施用2000~ 优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为基肥。对于具备灌溉条件的地块,这一施肥量可适当增加至约 5 0 0 0 k g 。基肥的施用时间通常选择在秋季耕翻时,以确保肥料能够深入土壤,实现底肥的深施,从而为作物根系提供充足的养分储备。 ② 种肥的选用则主要侧重于复合肥和氮肥。在施用过程中,必须确保种子与肥料保持适当的距离,以防止肥料对种子造成直接伤害,即所谓的“杀芽\"或“烧苗\"现象。由于谷子在苗期对养分的需求相对较少,因此种肥的施用量不宜过大。一般复合肥的施用量应控制在 ,尿素的施用量则约为 。 ③ 追肥对谷子增产作用最为显着的时期为孕穗期至抽穗阶段。在此期间,应追施速效氮肥、磷肥或腐熟的农家肥以满足作物对养分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在拔节后到孕穗期这一阶段,结合培土和浇水作业,应追施尿素约 和硫酸钾 。这一追肥策略有助于提升谷子的产量和品质。

六、谷子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1、病害的防治措施

谷子的主要病害有黑穗病、谷子白发病等,谷子黑穗病的防治策略,可归纳如下几个方面: ① 选择合适的品种。选择具备抗病性的品种进行种植,这是预防病害的基础。同时,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制度,通过作物种类的轮换,有效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② 选择适宜的播期。提倡适时播种,并适当推迟播种时间,采用浅播的方式,以促进幼苗尽早出土。此举有助于减少病原菌对幼苗的侵染机会,从而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 ③ 科学的进行田间管理。在谷子生长过程中,一旦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以控制病害的扩散和蔓延。 ④ 及时进行化学防治。可采用 4 0 % 萎锈灵·福美双悬浮种衣剂,按一定比例进行拌种处理,以增强种子的抗病性,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

谷子白发病的防治,同样需采取综合措施。 ① 是轮作制度的实施,通过3年或以上的轮作倒茬,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残留,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② 拔除病株是控制病害扩散的关键。在黄褐色粉末从病叶和病穗上散出之前,应及时拔除病株,防止病原菌的进一步传播。此举对于保护健康植株、维持田间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虫害的防治措施

谷子虫害主要有黏虫,棉铃虫等。黏虫的防治策略主要包括物理防治和熏蒸防治2大类,下文将详细阐述这2种方法的实施细节: ① 在物理防治方面,主要依赖于成虫的行为习性进行干预。在成虫发生期,于田间布置草把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草把的具体规格为直径 ,并按照每隔 1 0 m 的距离插放1把。利用成虫夜间潜伏的特性,每天早晨对草把进行检查,并捕杀其中潜伏的成虫和卵;此外,还可利用成虫对糖醋液的趋性,在田间设置糖醋液进行诱杀,以进一步降低成虫种群密度。 ② 熏蒸防治则是通过化学手段实现对黏虫的控制。具体操作时,采用 8 0 % 敌敌畏乳油 3 0 0 m L ,并将其与水2L混合均匀。之后,将混合液均匀喷洒在 7~1 0 k g 的锯末、麦糠或 2 0 k g 的细土上,确保充分拌匀。拌匀后的混合物行间撒施,通过其释放的熏蒸作用,实现对黏虫的有效控制。

综上所述,谷子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综合运用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品种选择、土地准备、科学播种到田间管理,每一步都需精心策划和操作。在品种选择上,应因地制宜,选择高产、稳产、优质且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品种。土地准备方面,需选择排水良好、肥沃易耕作的土壤,并进行深耕细作,施足基肥,确保土壤肥力。播种时,要掌握适宜的播种期,采用科学的播种方法,确保播种均匀,深度适中。田间管理上,要加强中耕除草,合理灌溉与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确保谷子健康生长。谷子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综合运用和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实施,是提高谷子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只有全面考虑,科学管理,才能实现谷子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122100辽宁省北票市西官营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标签:  谷子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