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模式的框架下,林业栽培与病虫害防治对于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生态平衡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科学的林业栽培技术不仅能够促进林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生产,还能显着降低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则确保了林木的健康生长,遏制了病虫害的蔓延,从而保护了森林资源免遭损失。菏泽单县作为山东省的一个重要林业基地,不仅林业资源丰富,而且生态环境优良。通过采纳复合林种植、立体经营等先进的林业栽培技术,可以进一步提升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增强林木对病虫害的抵抗力。此外,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型病虫害控制方法,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从而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菏泽单县地区林业概况
1、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
单县的气候特征明显,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稳定在 。该地区年降水量适宜,无霜期较长,达到213天,年均降雨量稳定在 7 3 7 . 1 m m 。这些自然条件为单县林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在土壤条件方面,单县同样表现出显着的多样性,土壤类型主要分为潮土、盐土和风砂土三大类。进一步细分,可细分为褐色化潮土、潮土、盐化潮土、盐土和固定风砂土五个亚类。这种多样化的土壤结构为不同林木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有效推动了单县林业的多元化发展。此外,单县的植被资源也相当丰富。该地区属于南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以栽培植被为主,自然植被相对较少。这种植被分布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单县的生态环境,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林业发展现状
单县地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区,这里的植被构成以乔木树种为主导,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显着地位。具体来说,这些乔木包括毛白杨、泡桐、多种黑杨品种、刺槐和榆树等,它们广泛分布于该区域。此外,单县的果树资源也极为丰富,涵盖了苹果、梨、桃、葡萄等多种果树,这些果树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为当地农业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果树资源的多样性为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进而推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与稳定。近年来,随着林业产业的持续发展,单县的林业规模不断扩大,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林业用地的增加,更体现在经济效益的显着提升上。林业产业的不断壮大,对当地经济的贡献日益显着,为单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生态模式下经济林复合型栽培技术
1、林牧复合型栽培技术
在生态农业模式的框架下,林业栽培技术,特别是林牧复合型栽培技术,展现出将林业与畜牧业高效融合的潜力。该技术在同一块土地上科学地规划林木与牧草的种植,不仅促进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同增长,还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林牧复合型栽培技术的精髓,在于其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最大化利用。林木为牧草提供必要的遮荫,有效减少了地表水分的蒸发,提升了土壤湿度;而牧草则通过其根系活动和残留物分解,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有机质含量,为林木的生长创造了更为有利的生态环境。此外,牧草作为优质的饲料来源,充分满足了畜牧业的发展需求,进而实现了林业与畜牧业的良性互动与共同繁荣。 ① 在具体实施层面,种植密度与间隔的设计构成了林牧复合型栽培技术的核心要素之一。以单县地区为例,为确保林木与牧草的健康生长,通常将林木的种植密度维持在30~50株/ 的范围内,而牧草的种植密度则依据其种类和生长周期的不同进行灵活调整。同时,为了实现林木与牧草之间的和谐共生,合理规划种植间隔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林木与牧草之间的间隔被控制在 1~2 m 左右,以有效减轻它们之间的竞争压力。 ② 在灌溉管理方面,单县地区依据天气状况和土壤湿度的实时监测结果,来确定灌溉的频率。特别是在春季和夏季的生长旺季,为满足林木和牧草旺盛的水分需求,大约每7~10天进行1次灌溉。 ③ 至于施肥策略,则根据土壤养分测试结果以及树种和牧草的生长需求进行精准施肥。通常情况下,每年需施用有机肥
和复合肥
。在施肥过程中,还需严格控制施肥的时间和量,以避免过量施肥对土壤结构和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2、林木果蔬复合类型栽培技术
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林业栽培技术,尤其是果蔬复合栽培技术,代表了一种创新。这种技术通过在同一片土地上科学合理地种植林木与果蔬作物,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其核心在于最大化地利用土地、光照、水分和养分等自然资源,通过优化作物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① 果蔬复合栽培技术首先能显着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在同一地块种植不同生长周期的作物,实现空间上的立体利用,从而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出。 ② 这种模式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林木种植能减少水土流失,调节微气候,为果蔬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③ 果蔬复合栽培还能促进生物多样性,为害虫天敌提供栖息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实现绿色生产。 ④ 在选择林业品种与果蔬种类时,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及市场需求。常见的林业品种包括毛白杨、泡桐等,这些树种生长迅速,适应性强,能为果蔬提供良好的遮荫和生态屏障。果蔬种类则可以选择适应当地温度、湿度及光照条件的作物,如苹果、梨、葡萄等果树,以及菠菜、西红柿、黄瓜等蔬菜。这些作物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林下空间,还能通过套种、轮作等方式提高土壤肥力。通常,林木的种植密度可控制在20~30株 ,确保每株林木都能获得足够的生长空间。果蔬作物的种植密度则根据具体种类和生长习性进行调整,例如蔬菜作物可采用密植方式,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同时,还需根据林木和果蔬的生长周期,合理安排种植间隔,确保两者在生长过程中互不干扰,共同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
3、灌溉与施肥
灌溉策略的制定需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及作物的生长需求。具体而言,在干旱季节,为确保作物能够获得充足的水分,应适当增加灌溉频次。相反,在雨季,则需密切关注排水状况,以防止积水对作物根部造成腐烂影响。 ① 施肥管理,其方案的制定则需依据土壤养分测试结果及作物生长需求。通常情况下,建议每年施用有机肥 复合肥
,并分多次进行施用,以期达到提升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目的。 ② 在作物的生长期间,还需根据作物的生长状况及土壤养分的变化,适时追施叶面肥或微量元素肥料,从而进一步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
4、枣树复合型栽培技术
在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技术中,枣树复合型栽培技术是一种具有显着生态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种植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还能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枣树是一种适应性强、经济价值高的果树,在枣树复合型栽培中非常重要。在选择枣树品种时,应优先考虑当地常见的、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品种,如金丝小枣、冬枣等。这些品种不仅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还能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同时,为当地经济带来可观的收益。
5、混交林配置与种植密度
① 在科学的种植设计中,通过合理的树种配置,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树种之间的生态差异,实现光、热、水、王等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可以将枣树与松树、杨树等乔木树种进行混交,形成多层次的林分结构,不仅有利于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还能增强生态系统的抗灾能力,如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等。 ② 在种植密度与间隔的设计上,应根据生长特性和生态环境需求进行合理规划。一般来说,种植密度不宜过大,以避免树冠重叠、光照不足、通风不良等问题。 ③ 种植间隔也应根据地形、土壤条件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根据每亩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种植株数和行距,以确保每株都能获得充足的生长空间和养分供应。 ④ 在灌溉过程中还应注意节约用水,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⑤ 在施肥方面,应根据土壤养分测试结果和生长需求,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每亩地每年的施肥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确保获得充足的养分供应。在施肥过程中,还应注重有机肥和化肥的配合使用,提高土壤肥力和枣树的产量及品质。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
1、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在林业和园艺领域,病虫害的防治是确保树木健康生长和产量稳定的关键环节。
① 树木涂白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主要在于利用涂白剂中的有效成分,如石灰、硫磺等,形成一层保护层,隔绝病虫害的侵袭。涂白剂不仅能反射阳光,降低树干温度波动,防止日灼和温差损伤,还能减少水分蒸发,维持树体水分平衡。同时,涂白剂中的有效成分具备破坏昆虫体表蜡质层和真菌繁殖体的能力,能够显着提升药剂的防控效果。它能在害虫体表形成一层密封薄膜,阻塞其气孔,导致害虫因缺氧而死亡。涂白剂的配方灵活多样,包括生石灰涂白剂、石灰硫磺涂白剂以及硫酸铜石灰涂白剂等多种类型。以石灰硫磺涂白剂为例,其制备方法是按照生石灰、硫磺、食盐、动植物油脂、水的重量比为100:1:2:2:400进行混合调制。操作时,先清理树干表面的苔藓、枯枝和虫卵,确保涂料能紧贴树皮。然后使用刷子或喷雾器将涂料均匀地涂抹或喷洒在树干上,涂刷时应自下而上,保证涂料覆盖均匀。涂刷高度一般为从地面至树干 1~1 . 5 m 处,确保树木的根茎和下部树干得到充分保护。涂白后需要让涂料自然晾干,避免淋雨,以确保涂料的附着性和有效性。
② 农药埋施法是一种高效的虫害控制手段,操作方式是在树木根部的土壤表层挖掘沟槽或孔洞,并将内吸性颗粒剂,诸如呋喃丹等,施入其中。这些药剂经由树木根系吸收后,会随枝叶输送至全树,使得取食叶片或树干的害虫因摄入毒药而中毒身亡。此方法特别适用于对付蚜虫、壳虫及线虫等顽固虫害。以呋喃丹为例,在施用时需依据树冠的大小和树干的粗细来精确计算所需剂量。实施时,可先用铁钎在树干基部周围约 5 0~6 0 c m 处均匀打出2~3个深约 4 0~5 0 c m 直径 5~6 c m 的孔洞。随后,佩戴防护手套,利用量杯准确量取适量的呋喃丹颗粒,逐一倒入各孔中,并确保最后用土壤覆盖各孔,完全掩埋药剂。
③ 树干注药法,通过在树干周围钻孔并注入药液,使得整棵树都能含有农药的有效成分,从而有效防治害虫。这种方法不仅操作简便,节省人力和药物,而且不会污染空气,也不会对天敌造成伤害,防治效果显着。进行注药的最佳时期是树木从萌芽到落叶的生长阶段,特别是4月~8月这段时间,效果尤为突出。需要注意的是,在树木落叶到重新萌芽的休眠期间,不宜进行注药。在选择农药时,应优先考虑那些内吸性强且对树木生长无害的药剂,例如 5 0 % 的甲胺磷乳油或 5 0 % 的久效磷乳油等。在注药前,需要先钻孔,位置通常选择在距离地面 1 5~5 0 c m 的树干上,以 的角度向下斜钻,孔深约为 8~1 0 c m ,直至达到髓心。注药量则要根据树木的大小来确定,对于胸径超过 1 5 c m 的大树,每株树应注入 6~1 0 m l 的药液;胸径在 1 0~1 4 c m 的中等树,每株注入 4~6 m l ;而胸径小于
的小树,每株则只需注入2~
此外,还需要根据气温的变化来调整药液的稀释浓度,以避免在高温条件下因药液浓度过高而对树木造成伤害。
2、环保型病虫害防治技术
环保型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为宗旨,旨在保护生态环境。 ① 探讨生物防治。瓢虫作为蚜虫的天敌,通过引入瓢虫可以有效控制蚜虫的数量。这种方法不仅对环境友好,而且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蚜虫的发生情况,适时引入适量的瓢虫。寄生蜂能够寄生在鳞翅目害虫的幼虫或蛹内,导致其死亡。苏云金杆菌是一种广谱性细菌杀虫剂,对多种害虫,如菜青虫、棉铃虫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使用时,可将苏云金杆菌制剂按一定浓度稀释后喷雾,每亩用量通常为 1 0 0~2 0 0 g ,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白僵菌是一种真菌杀虫剂,对螃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使用时,可将白僵菌制剂与细土混合后撒施于根部,每亩用量约为 生物农药,如阿维菌素、苦参碱等,具有低毒、低残留、高效等特点。以阿维菌素为例,用量通常为
,加水稀释至500~1000倍液后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使用时应注意药剂的浓度和用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药害。② 物理防治。对于数量较少、体型较大的害虫,可以手工捕捉并处理。这种方法虽然耗时费力,但能有效减少害虫数量。利用害虫对糖醋液的趋化性,制作糖醋诱杀液诱杀害虫。糖醋诱杀液的配方通常为糖、醋、黄酒、水按6:1:2~3:10的比例混合,每亩放置1盆,能有效诱杀卷叶蛾、斜纹夜蛾等害虫。阻隔与诱集方法,利用害虫对黄色的趋性,使用黄板诱杀害虫。黄板上涂一层粘油,每隔7~10天重涂1次,能有效诱杀有翅蚜、温室白粉虱等害虫。蚜虫对银灰色具有负趋向性,因此可以使用银灰膜或悬挂银灰色防虫网来避免蚜虫的侵害。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且对环境无害。
综上所述,基于生态模式下的复合林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科学合理的林业栽培技术,如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树种、优化种植结构、采用环保型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可以有效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探索和创新更加高效、环保的林业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作者单位:274300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国有林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