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展林业产业,不仅对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也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全面优化并提升林业育苗技术。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提升,为苗木创造一个更加适宜、湿润的生长环境,确保其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同时,规范地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是确保苗木健康成长、减少损失的关键措施。本文将重点探讨林业产业建设中的两大核心技术:育苗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通过深入分析这两项技术,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见解。目的是为我国林业育苗工作的高效、顺利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进而推动我国林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林业育苗技术
1、育苗技术
(1)种子处理技术
种子处理是林业育苗流程中的关键步骤,其主要目的是提升种子的发芽效率和促进幼苗的快速生长。目前,林业领域普遍采用的种子处理技术包括消毒、浸种和萌发处理。 ① 消毒处理作为一项核心措施,其目的在于彻底清除种子表面的病原菌和虫卵,为种子的健康发芽创造条件,并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② 浸种处理则着重于改善种子对水分的吸收,通过恰当的浸泡方法,不仅能够加快种子内部的代谢过程,还能显着提高发芽率,为幼苗的后续生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 萌发处理作为一种辅助手段,通过调整环境条件或使用特定化学物质,激发种子的生长潜力,增强苗木的生长势头,确保幼苗在生长过程中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这些综合处理方法的运用,为林业育苗工作的高效进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2)培养基配方和制备技术
培养基是苗木生长的根基,其配方设计和制备技术对苗木的生长发育起着决定性作用。 ① 恰当的培养基配方为苗木提供了必需的养分和水分,这些是苗木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根基,并且有助于促进根系的发展和增强营养吸收能力。通过周密的配方设计,可以保证苗木在各个生长阶段都能获得均衡且充足的营养。②培养基的制备技术同样至关重要。这一过程包括培养基的消毒、精确调节pH值以及灌装等步骤。消毒步骤旨在消灭潜在的有害微生物,确保培养基的无菌状态; 值的调节直接影响苗木的生长环境,适宜的
值有助于苗木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养分; ③ 灌装步骤则确保培养基的均匀分布和适量供给。这些步骤必须严格控制,以保障培养基的质量和稳定性,从而为苗木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基础。
(3)播种技术
播种技术在苗木生长速度和质量的调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目前,实践中广泛采用的播种方法主要包括直播、层播以及点播,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之处,适用于不同的育苗场景。① 直播作为一种高效的播种方式,其核心在于将种子直接撒播于育苗地面上。该方法操作简便,尤其适用于大规模育苗作业,能够有效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 ② 层播则显得更为精细。它通过将种子分层撒播在育苗地上,每一层种子的分布都经过精心规划。这种播种方式更适合小面积的育苗作业,有助于实现种子的均匀分布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③ 点播则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播种方法。它要求按照一定的间距将种子撒播在育苗地上,这一间距通常根据预期的苗木密度来确定。点播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苗木的密度,还能为每株苗木提供相对独立的生长空间,从而确保苗木的健康生长和高品质产出。
(4)温度和湿度控制技术
在林业苗木的生长过程中,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至关重要。为了优化苗木的生长和发育,必须根据苗木的生长条件需求,精准调控这两个关键因素。不同树种对于温度和湿度的需求表现出显着的差异性。这一特性要求我们在进行环境调控时,必须充分考虑树种的特异性,选择最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这种精细化管理不仅能够提升苗木的生长质量,还能有效避免不利环境因素对苗木生长造成的负面影响。通常,为了促进苗木的健康生长,温度应被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同时,湿度也需要维持在较高水平,以确保苗木能够在一个理想的生长环境中茁壮成长。这种综合性的环境调控策略,无疑将为林业苗木的高效培育提供有力支持。
(5)管理技术
林业育苗工作一旦圆满结束,对其实施强化后期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此阶段的管理技术涵盖了多个关键方面,具体包括灌溉、施肥、除草以及病虫害防治等。 ① 灌溉与施肥作为两大核心管理技术,对苗木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为苗木提供必要的养分与水分,是确保苗木茁壮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通过科学合理地灌溉与施肥,可以有效满足苗木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促进其健康发育。 ② 及时进行除草工作同样至关重要。杂草的生长往往会与苗木争夺有限的养分与水分资源,从而影响苗木的正常生长。因此,通过定期开展除草作业,可以有效避免杂草对苗木造成的负面影响,为苗木的生长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③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必须充分重视预防工作的重要性。病虫害的侵袭会对苗木的生长造成极大的威胁,甚至可能导致其死亡。因此,必须提前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一旦苗木的生长受到病虫害的威胁,应立即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措施进行治理,以最大程度地保障苗木的健康生长状态。
2、林业育苗方法
(1)温室育苗技术
温室栽培技术显着缩短了育苗周期,加快了苗木的生长发育,确保了苗木的高产。为了精确控制室内湿度,喷灌装置的安装是必要的。以下是对温室育苗技术的详细说明: ① 必须对土壤进行彻底的灭菌,并根据苗木品种的生长需求,添加适量肥料,科学配置苗基质。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苗木品种对养分土的需求各异,这一特性使我们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进度,灵活地选择和培育适合的苗木品种。温室栽培通常在春季(3月初)和秋季(9月中)进行。 ② 播种前,需要进行一系列预处理,包括浇水、灭菌和促进种子发芽。当大约 7 5 % 的种子外壳裂开时,即为播种的最佳时机。然后,用 0 . 5~1 . 5 c m 厚的细土覆盖,每穴播种3颗种子,并充分浇水以保持苗床湿润。在育苗期间,大棚内的温度应保持在 之间,这是苗木健康成长的关键。随着外界温度的升高,应加强通风,降低棚内温度,避免过热。特别是当室外温度超过
时,需要采取棚顶遮阴措施,以减轻高温对苗木的负面影响。 ③ 水分管理在秧苗生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应严格控制浇水频率,以避免水分过多导致立枯病。通常情况下,每天浇水1次就能满足苗木的生长需求。通过科学合理的温室栽培技术,我们能够有效保障苗木的健康成长,提高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
(2)苗床育苗
苗床育苗技术主要涵盖2种方法:高床育苗与矮床育苗。这2种方法针对不同水分需求的树种进行了优化。 ① 高床育苗技术尤其适用于对水分较为敏感的针叶林和阔叶林。这类树种在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控制要求较高,高床设计能够有效管理土壤湿度,为幼苗提供一个理想的生长环境。 ② 矮床育苗技术则更适合对水分需求较低的树木。通过调整苗床结构,该技术能够减少水分蒸发,满足这些树种在生长初期的水分需求。 ③ 高畦育苗的实际操作中,栽植前的土地平整是关键的一步。为了确保苗床结构的稳定性和实用性,通常将床底设计为宽度 3 0 c m 、高度 的规格,而床面的尺寸则设定为长度
、宽度 2 4 c m. 这一设计不仅能够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还有利于后续的田间管理。此外,在苗床边缘还需修整1条沟渠,其规格为宽度
深度
、高度
,这条沟渠不仅有助于排水,还能在施肥和播种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施肥与播种完成后,需在种子上方覆盖一层约 0 . 5 c m 厚的土壤,以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促进种子的萌发。 ④ 在幼苗生长期间,水分管理同样至关重要。出苗后的前2天内,需进行1次浇水,以确保幼苗能够顺利扎根。随后,在苗期阶段,应每4天进行1次浇水,以维持土壤湿润,促进幼苗的健康生长。
(3)田间育苗
育苗田的土层深度应维持在 以上,这是确保土壤质量的基础,同时需保证土壤疏松、透气及排水性能良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土壤管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在播种之前,应进行至少 3 0 c m 的深耕翻作,此操作不仅能够高效清除田间杂草,而且在土壤干燥的过程中,可有效杀灭地表病虫害,为种子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整地施肥环节同样不可忽视。在此阶段,应施用有机肥及N、P、K复合肥料,以平衡土壤养分,促进幼苗健康生长。此外,播种前的杀菌处理也至关重要。通常采用氧化乐果进行杀菌,用量为
,此步骤可显着降低病虫害发生率。播种前的种子处理同样影响显着。对于休眠期较短的树种,如杉木,需在播种前将其置于冷水中浸泡22\~26小时。而对于休眠期较长的种子,如红松,则可将其掺入湿沙中,通常选择秋播的方式进行播种。幼苗出土后,田间管理随即进入关键阶段。此时应及时进行间苗补苗,以确保幼苗分布均匀,同时要加强松土、除草及肥水管理,为幼苗提供持续的生长支持。通过这些精细管理措施,可显着提升育苗成功率及幼苗质量。
二、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1、生物防治技术
该技术基于生态学原理,巧妙地利用天敌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资源,致力于实现对森林病虫害的有效管理。作为一种环保、安全且长效的防控策略,该方法不仅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契合,还显着减少了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其核心技术手段主要包括天敌释放、病原微生物制剂的应用以及植物源农药的使用。天敌释放策略通过放养瓢虫等捕食性昆虫,能够自然且高效地控制蚜虫等有害生物的数量,维护生态平衡。病原微生物制剂的应用为病虫害防控提供了另一种可行方案。通过对马尾松毛虫及其他有害生物进行病原微生物药剂的喷洒处理,实现了对目标害虫的有效杀灭,同时减少了对非自标生物的不利影响。植物源农药的使用进一步拓展了该技术的防控手段。尼古丁和除虫菊酯等源自植物的天然化合物,已被证实对松墨天牛等虫害具有显着的防治效果。这些植物源农药不仅具有环境友好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
2、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作为森林病虫害管理的一种策略,其核心在于运用物理因素干预森林疾病的发生和进展。这一策略涵盖了多种技术手段,例如光诱杀、震动诱杀和阻隔诱杀等,旨在通过非化学手段有效地控制病虫害。试验数据表明了物理防治方法的显着优势。它操作简便,无需复杂的技术装备或昂贵的设备投资,易于在实际森林管理中广泛实施。物理防治方法无污染,避免了化学农药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此外,与化学防治相比,物理方法不易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从而确保了长期的防治效果。因此,物理防治显然是一个有效的森林病虫害控制手段。灯光诱杀是物理防治中的一种关键方法。通过安装黄板灯、蓝光灯等光源装置于林间,可以有效吸引害虫向光源聚集,便于集中扑杀,显着减少害虫数量。同时,声源诱杀技术也值得重视。该技术利用振动设备产生的声波干扰害虫的正常行为,导致害虫因失去平衡而跌落,最终达到致死效果。阻断性诱捕法则是在林木间设置物理障碍,阻正有害生物进一步扩散至林木内部。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害虫数量,还能保护林木免受病虫害的进一步侵害,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综合运用上述物理防治手段,可以有效地控制森林病虫害,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实保障。
3、化学防治技术
该防治策略主要依赖化学农药,其成效显着且响应迅速,成为其显着优势。然而,此方法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缺陷,即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并且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鉴于此,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必须严格控制剂量,确保精确施用,以防止滥用带来的负面效应。在防治松毛虫等有害生物方面,乐果和氯氰菊酯等杀虫剂通过喷雾方式得到了有效应用。对于松材线虫病的控制,则主要依赖敌敌畏和马拉硫磷这2种药剂。此外,采用溴甲烷和硫酰氟进行熏蒸处理,也被证实是一种高效的害虫杀灭手段。这些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均展现了良好的害虫控制效果。
4、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综合治理技术基于生物防治的需求,通过合理选择并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及化学等多种手段,旨在实现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其核心理念在于利用多种防治手段的协同作用,不仅提高了害虫控制的效率,还有效降低了害虫的抗药性。在实际操作中,综合防治技术的实施需紧密结合林木病虫害的具体特征、林木的生长状况以及所处的生态环境。这种综合考量确保了防控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基于此,构建一套完整且系统的防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病虫害较为严重的林区,首要采取的是生物防治措施。这类措施通过引入天敌、培育抗性树种等手段,旨在从根本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实现生态平衡的恢复与维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辅以物理控制措施,如设置陷阱、利用物理屏障等,以巩固并强化生物防治的效果。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适时且适量地应用化学杀虫剂也是综合防治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一措施旨在应对病虫害突发或严重爆发的情况,确保林业资源的安全与稳定。然而,其使用需严格遵循科学指导,以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林业育苗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构成了确保林业生产稳健发展的基础。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技术也经历了显着的提升与创新,为我国林业生产的持续繁荣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技术都有其局限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林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和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并综合运用各项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项技术的优势,实现最优的林业生产效果,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117000辽宁省本溪市林业草原发展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