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羊养殖的过程中,寄生虫病是发生频率较高、危害性较大的一类疾病。寄生虫在山羊体内大量繁殖,会消耗过多的营养物质,从而对山羊的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治疗不及时,则可能造成病羊死亡,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为此,要做好山羊常见寄生虫病的诊断与防治工作。
一、绿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1、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
在山羊养殖中,绦虫病比较常见,感染该病的山羊会表现出以下临床症状:染病初期的山羊无明显的症状,与正常山羊基本无异,正因如此,很容易错过最佳的治疗期,当病情加重后,各种症状随之显现。病羊的背毛大量脱落、呼吸急促且较为困难、食欲减退、营养不良、体态消瘦、精神萎靡、腹部疼痛并伴有腹泻,个别病羊有贫血的现象,原地转圈、磨牙、站立困难,观察病羊的排泄物可见绦虫脱落的节片,呈黄白色。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病羊无法站立行走,反应迟钝、口吐白沫、身体抽搐、肠道阻塞,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导致病羊死亡。
(2)实验室诊断
通过临床症状表现可以初步判断山羊感染绦虫病,为进一步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常用的诊断方法有漂浮法和清洗法。 ① 从病羊的排泄物中取 1 0 g 作为样本,用器具捣碎后置于烧杯内,随后将适量的饱和盐水加入其中,与捣碎的样本搅拌均匀,放置在常温条件下 3 0 min ,用金属圈蘸取浮于烧杯表面的液膜,放于玻片上进行镜检,从显微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三角形或近似圆形的虫卵,据此确诊山羊感染绦虫病。 ② 从病羊的排泄物中取适量的样本放入干净的塑料容器内,用清水对样本反复多次清洗,通过观察能够发现样本中有绦虫孕节片,呈白色,由此便可确诊。
2、防治技术
(1)预防
① 在山羊养殖的过程中,为有效预防绦虫病的发生,应当每年对羊群进行定期的驱虫工作。对于3月龄以内的羔羊,可在放牧后30天左右进行首次驱虫,间隔15-20天左右再次驱虫。由于成年的山羊比较容易感染绦虫病,所以每年至少要进行2次定期驱虫,1次在春季,另1次在秋季,期间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驱虫次数。同时,成年羊在放牧前2周左右要进行1次驱虫,间隔1个月再次驱虫,为达到预期中的驱虫效果,在对山羊进行驱虫前的12h左右要停止饲喂,完成驱虫后的24h以内不可以放牧。 ② 山羊驱虫后,采取堆积发酵的方法对廐肥进行处理,消灭其中的虫卵,避免病情反复发生。对带有虫卵的山羊排泄物妥善处理,不得随意丢弃,以免对放牧区域等环境造成污染,导致山羊放牧期间采食区域内含有虫卵的牧草会再次感染绦虫病。③ 地螨是绦虫的中间寄主,为减少山羊吞食地螨的机会,尽量不要在早晨或是阴雨天时放牧割草。
(2)治疗
在治疗山羊绦虫病的过程中,驱虫药的效果比较好,为达到预期中的驱虫效果,可以选用丙硫咪唑,用量控制在 1 5-2 0 m g / k g (山羊体重),以口服的方式给药,或是选用强效的百毒清,用量为 3 0 m g / k g (山羊体重)。首次喂药后,间隔3天左右给病羊喂服1次大黄苏打片,主要作用是清理肠道,再隔2天给病羊喂服舒肝健胃散,以此来达到保肝健胃的目的。喂药1周后,重复用药1次,巩固驱虫效果。
二、焦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1、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
焦虫病是山羊养殖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寄生虫病,蜱虫是该病主要的传播媒介。染病的山羊会表现出以下临床症状:病羊在发病的初期阶段体温有明显升高的现象,通常会达到 以上,只有个别的病羊体温不会变化;病羊的呼吸和心率大幅度加快,精神状态较差,眼结膜可见潮红的迹象,并逐渐转变为苍白,且伴有轻度黄疸,眼睑有水肿的现象,眼角有黏性的眼屎,口鼻处有较多的黏液;随着病情的持续加重,病羊的食欲大幅度减退,严重的甚至出现食欲完全废绝的情况;病羊初期时的排泄物比较干燥,后期开始腹泻,有时会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的现象,排泄物中混有血样黏液,散发出难闻的臭味,个别病羊尿中带血,淋巴结肿大,用手触碰病羊会有明显的疼痛感;因食欲减退,病羊的体态日渐消瘦,放牧时会主动离群,头向前伸,原地呆立不动,行走时步态不稳,后期卧地不起,治疗不及时将会因衰竭而死亡。
(2)实验室诊断
通过临床症状表现可以初步判断山羊感染焦虫病,为进一步确诊,需要对病羊进行实验室诊断,常用的诊断方法有穿刺镜检和血液镜检。 ① 对病羊进行淋巴结穿刺,将穿刺液涂片,待其干燥后,用甲醇固定,再以姬氏染色法染色,最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从中可以看到在淋巴细胞内部存在大量的小裂殖子,据此可确诊山羊感染焦虫病。 ② 从病羊身上取适量的静脉血制作涂片,待血液完全干燥后,用甲醇固定,再以姬氏染色法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从中可以发现红细胞的形态不均匀,有大有小,并伴有数量较多的异型红细胞,呈星状,在红细胞内部有多种形态的虫体,如环状、杆状、圆点状等,虫体在红细胞半径以内,由此便可确诊病羊感染焦虫病。
2、防治技术
(1)预防措施
针对山羊焦虫病,可在养殖期间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降低发生几率。 ① 蜱虫是焦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通过对蜱虫的防控,可以起到预防的效果。因此,在蜱虫高峰期到来时,选用适宜的药剂杀虫,如敌百虫溶液、溴氰菊酯、阿维菌素等,用药量及用药次数可根据蜱虫的实际情况而定。 ② 山羊放牧时,要尽可能避开潮湿、低洼的区域,并对山羊的圈舍全面清洁和消毒,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同时给山羊提供营养丰富的饲料,增强羊群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减少发病率。
(2)治疗
在焦虫病的治疗中,消灭虫体是关键,但由于山羊感染焦虫病后,会伴随出现其它的病症。所以,只驱虫无法达到预期中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已经染病的山羊。对此,要以驱虫为主,辅以其他的治疗方法,如退烧、补液、强心等,以免病羊死亡。治疗焦虫病时,可选用以下药物:贝尼尔、二丙酸双咪苯脲、硫酸喹啉脲、锥黄素等。对于病情较重的山羊,可交替使用贝尼尔和锥黄素,这样效果更佳。在用药驱虫的过程中,要结合病羊的身体状况,为其退热消炎、强心补液等,针对发热发炎的病羊,可用氨基比林与甲硝唑治疗;出现心力衰竭迹象的病羊,可以用强心剂治疗;身体虚弱的病羊应补充适量的葡萄糖。
三、弓形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1、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
弓形虫是山羊养殖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由于此类寄生虫的传播途径较多,从而增大了发生几率。感染弓形虫病的山羊会表现出以下临床症状:发病的初期阶段病羊体温不断升高,最高时可以达到 4 2 % ,受此影响病羊的精神状态较差,食欲开始减退,个别病羊会停止采食,呼吸变得比较困难,伴有咳嗽和气喘等现象,有浆液状的鼻液从鼻腔内流出,病羊有时会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的现象,观察排泄物可见少量血液,如果染病的是怀孕的母羊,则在妊娠中后期可能会发生流产的情况,产下死胎的几率进一步增大,即便产下的羔羊可以成活,也会发育不良,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四肢抽搐。母羊流产后,无法正常分泌乳汁,并伴有乳房炎等症状发生。
(2)实验室诊断
通过临床症状可以初步判断山羊感染弓形虫病,为进一步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常用的诊断方法有染色镜检、免疫学诊断等。 ① 从病羊的耳尖处采集适量的血液,随后进行血涂片推片,用甲醇固定后,以姬氏染色法染色,置于显微镜下观察,从中可以发现弓形虫体,呈半月形,据此可以确诊山羊感染弓形虫病。 ② 使用弓形虫IHA试剂进行免疫学诊断,结果呈阳性,表明病羊感染弓形虫病。
2、防治技术
(1)预防措施
弓形虫病的传播途径较多,增大了预防难度,为降低弓形虫病的发生几率,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① 山羊养殖期间,要加大饲养管理力度,防止猫科、犬科等动物接触到山羊的圈舍及放牧环境。在弓形虫病高发的时间段,选用浓度为 1 0 % 的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预混剂,加入到山羊的饮水中,用量控制在每 1 0 0 k g 饮水 4 0 g ,让山羊饮用,持续5-7天,可以达到预防的效果。同时,要做好防蚊灭虫工作,以免山羊受到蚊虫叮咬导致感染弓形虫病。 ② 发现染病的山羊后,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如果发现时已经是重症,则应及时淘汰。定期对山羊的圈舍及活动空间进行全面消毒,可以选用浓度为 3 % 的生石灰,每周消毒1次,弓形虫病高发期应增加消毒频率,每隔3天进行1次。消毒期间,要及时清理山羊的排泄物,采取堆积发酵的方式处理,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③ 对羊群进行定期监测,采集血清样本进行弓形虫病抗体检测,若发现阳性结果,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 ④ 在山羊引种前,必须进行弓形虫抗体检测,若检测结果呈阳性,不予引种,从源头上控制该病的发生。
(2)治疗
选用浓度为 3 0 % 的复方磺胺嘧啶钠,用量控制在 2 m L / k g (山羊体重),以肌肉注射的方式给药,每天用药2次(早晚各1次),连续3-5天可以见效,或是用硫酸庆大霉素,按照 0 . 1 m L / k g (山羊体重)的用量,给病羊静脉注射,连续用药2-3天可以见效。如果病羊表现出脱水的现象,可补充浓度为 5 % 的葡萄糖生理盐水,若是病羊出现心衰的情况,则应注射强心剂。
四、肺丝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1、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
肺丝虫病属于呼吸道疾病,夏季与秋季的发生率比较高。感染肺丝虫病的山羊会表现出以下临床症状:发病的初期阶段,症状非常轻微,与健康的山羊差别不大,随着病情的加重,病羊开始剧烈咳嗽,并且比较频繁,观察病羊咳出的痰液,可见肺丝虫幼虫或是虫卵,此时病羊会出现肺炎的典型症状,伴有体温升高、呼吸困难、腹泻、贫血等情况,背毛变得杂乱,身体日渐消瘦,体质持续变差,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死亡。
(2)实验室诊断
为对肺丝虫病进一步确诊,可以采取实验室诊断的方法。从病羊的排泄物中取适量的样本,置于饱和盐水中浸泡,利用漂浮法检查其中有无肺丝虫幼虫,如果有,则可确诊。除漂浮法之外,也可采用贝尔曼氏幼虫分离法进行诊断。
2、防治技术
(1)预防措施
在山羊养殖中,肺丝虫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 ① 青草中可能有肺丝虫的成虫和虫卵,饲喂前要将青草摊铺在空地上晾晒,消灭肺丝虫。肺丝虫病会通过水源传播,山羊养殖期间要做好饮水管理工作,将集体饮水的方式改为分隔饮水,并保证水质达标。 ② 山羊放牧时,要选择适宜的环境,避开潮湿、低洼等肺丝虫存在概率较高的区域,并在放牧季节到来前,给羊群喂服吩噻嗪。在肺丝虫病高发的时间段,减少放牧次数,由此可以达到预防的效果。 ③ 对山羊圈舍内的排泄物及时清理,采取无害化的处理方式,保持圈舍干燥、清洁。 ④ 接种疫苗对预防肺丝虫病的效果比较显着,要选择适宜的疫苗,并按照流程接种,以此来增强山羊的免疫力,降低肺丝虫病的发生率。
(2)治疗
配制碘溶液,向病羊的支气管注射给药,根据病羊的日龄控制用药量,1-2岁幼年羊的用药量以 5 -1 0 m L 为宜,成年羊以1 5 m L 为宜。或是用阿维菌素,以皮下注射的方式给药,用药量控制在 0 . 2 m g / k g ( 山羊体重)。给病羊服用丙硫苯咪唑,这是一种效果较好的驱虫药,尤其是对肺丝虫病,首次用药后,间隔7天再用1次。将适量的青霉素钠加入葡萄糖溶液中,以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连续用药2-3天,对肺丝虫病有显着的治疗效果。若是病症较重,则可将青霉素钠替换成盐酸普鲁卡因。
五、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1、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
山羊感染急性肝片吸虫病后,会表现出以下临床症状:发病初期阶段,病羊全身发热,体温升高到 4 0 % 左右,放牧时病羊会掉队,触碰病羊的肝区部位会因为疼痛而躲闪;感染慢性肝片吸虫病的山羊,会有明显的贫血现象,它们的身体日渐消瘦、背毛杂乱极易脱落、皮肤暗淡、黏膜苍白、食欲减退甚至废绝,行动弛缓、精神萎靡、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若是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因为衰竭而死亡。
(2)实验室诊断
针对肝片吸虫病,可以采取虫卵沉淀法进行实验室诊断,从 病羊的排泄物中取适量的样本,经过淘洗沉淀后,置于显微镜下 观察,有吸虫虫卵便可确诊。
2、防治技术
(1)预防措施
为降低肝片吸虫病的发生率,在山羊养殖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具体如下: ① 发现病羊后要及时隔离,对其排泄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消灭粪便中吸虫的幼虫。 ② 定期对山羊的圈舍全面消毒,选用高效的消毒剂,提高消杀效果,喷施消毒剂时,要做到不留死角,为避免吸虫产生抗药性,应经常更换消毒剂。③ 加强对羊群的监测,养殖中,观察山羊的采食、排便、体温、精神状态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诊断,一经确诊,要对症治疗。
(2)治疗
① 在对肝片吸虫病治疗时,应以驱虫为主,选用适宜的驱虫药,如阿苯达唑、碘醚柳胺等,后者对吸虫的驱除效果显着,用量控制在 1 0 m g / k g (山羊体重),以口服的方式给药,首次用药后,间隔7天再次用药。 ② 选用浓度为 5 % 的氯氰碘柳胺钠,以肌肉注射的方式给药,用药量控制在 0 . 2 m L / k g (山羊体重),间隔7天再次注射。 ③ 对于出现腹泻症状的病羊,可以用黄连素止泻,用量以 2 0 m L 为宜,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给药,并为病羊补充适量的葡萄糖生理盐水,增强其抵抗力。 ④ 中药在治疗肝片吸虫病方面的效果比较好,可采用以下药方:取炙甘草 8 g 陈皮 1 0 g 党参 升麻
、黄芪
、白术 1 0 g 大枣 2 0 g 、山楂 2 0 g ,用水煎煮,晾至常温后,对病羊灌服,1日3次,连续用药2-3日即可见效。
综上所述,山羊寄生虫病的种类较多,一旦发生,会对山羊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为此,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诊断,对寄生虫病进行确诊,根据病情对症用药,这样才能提高治疗效果,避免山羊死亡。
(作者单位:233600安徽省涡阳县畜牧兽医水产发展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