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是安徽省亳州市重要的林木品种,在当地的栽培历史悠久,商代以前就开始种植,该种林木品泡桐生长速度较快,种植3年~5年之后即可成材,泡桐占到了2/3以上的面积,木材蓄积量超过了100万 ,因此安徽亳州市又被国家“绿委\"和林业部门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近年来,随着市场对泡桐需求量的逐渐增加以及亳州市人工造林工作不断向前推进,加快泡桐移栽苗的科学培育是完善林业生态建设,推动林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新时期就需要不断加强泡桐育苗技术的深度研究,积极推广应用嫁接育苗技术,更好地缩短育苗周期,提高育苗质量,维持苗木良好的遗传性状,并将其更好地应用到园林绿化工程当中,以此来推动绿化造林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泡桐劈根嫁接育苗技术以及在园林绿化中的具体应用,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借鉴和帮助。
泡桐属于泡桐科、泡桐属的落叶乔木,树形高大,姿态优美,叶片较大且具毛,能够分泌粘液,更好地吸附空气当中的粉尘,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泡桐原产于我国,自然分布和栽培范围极其广泛,能够生长于海拔 1 2 0 0 m 以下的多种土壤环境下。泡桐树在栽培管理过程中,由于该树种乔木属于异花授粉类植物,长期天然杂交使其难以保持自然优良的生长性状,再加上泡桐雄性不育,有性繁殖需要经过天然杂交才能够结实,但种子往往不能够保持优良的遗传性状,这就造成了在育苗培育过程中,传统的播种育苗手段往往不能够达到良好的育苗质量。通过积极推广应用无性繁殖育苗技术,并将其运用到园林绿化工程当中,不仅可以显着提高泡桐的育苗速度,缩短育苗周期,还能够维持泡桐良好的遗传性状,对泡桐同属种质资源的有效推广和园林绿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泡桐树的植物学特征
1、泡桐树的形态特征
泡桐是一种原产于中国的落叶乔木,树皮通常呈灰色、灰褐色或灰黑色,幼时平滑,随着树木的成熟,树皮会纵向开裂,树枝呈假二权分枝,即树枝从树干的同一水平面分出两枝。叶子为单叶,对生,叶大,通常为卵形,有时全缘或有浅裂,叶子的长度一般在 1 5~4 0 c m 之间,叶子有长柄,柄上通常有绒毛。泡桐在春季开花,花为淡紫色或白色,顶生圆锥花序。每个花蕾呈洋梨状倒卵形,花大,长 8~1 0 c m ,花萼为钟状倒圆锥形,浅裂约1/3,花冠为钟状漏斗形,浅紫色。泡桐的蒴果为卵形或椭圆状卵形,成熟后背缝开裂,多数蒴果为长圆形,小而轻,两侧有条纹的翅,果内含有细小的种子。泡桐在自然分布和栽培区极为广阔,集中分布在河南省东部平原地区、山东省西南部和安徽北部,河北、山西、陕西、四川、湖北等省也有引种栽培,垂直分布海拔可达 1 2 0 0 m 树干通直,树冠宽阔、圆卵形或扁球形,小枝节间长,叶卵形或宽卵形,先端钝或尖,全缘或分裂,上面绿色或黄绿色,有光泽,下面有灰黄色或灰色星状毛。
2、泡桐树的生长环境
泡桐是典型的阳性树种,对光照要求较高,喜温暖气候,不耐寒冷,在绝对最低温度低于 - 2 0 % 时易受冻害,气温在 以上时,泡桐的生长会受到抑制,对热量的要求较高,对天气干旱的适应能力较强。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但以微酸性至中性王壤为宜,pH值在6~7.5之间最佳,石灰性土壤对泡桐的生长不利,喜欢肥沃、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常见的有沙壤土或砂砾土。低洼积水地造林不易成活,地下水位不足 2 m 时,泡桐的生长也会受到影响。因此,种植泡桐的地方需要有良好的排水条件。泡桐对地形适应性较强,但在低山、丘陵或平原地区生长较好。
3、泡桐树的主要价值
在木材利用过程中泡桐木质轻、韧,耐腐蚀,是制作梁、标、门窗、房间隔板等建筑材料的理想选择,同时泡桐材质易于加工,纹理美观,适合制作家具、装饰品等,该木材还可以用于制作胶合板、航空模型、车船衬板、空运水运设备等。从药用角度来看泡桐叶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消肿的功效,可治疗痈疽、疗疮肿毒、创伤出血等。《中华本草》记载泡桐花性寒,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支气管肺炎、急性扁桃体炎、菌痢、急性肠炎、疗肿、急性结膜炎等疾病有良好治疗效果。从农业利用价值分析泡桐叶、花可作为猪、羊等家畜的饲料,泡桐栽植初期适宜与农作物间作,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持水土。从园林生态价值来看泡桐树形优美,花色绚丽,是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同时在黄河故道等地区有良好的防风固沙作用。
二、泡桐劈根嫁接育苗核心技术
1、砧木和接穗的准备
通常选择生长较为健壮,1~5年生的泡桐壮苗,等到秋季落叶10~20d之后在根部的一侧挖去粗 4~2 0 m m 的泡桐树根,然后将树根剪成长 1 0~1 2 c m 的小段,按照粗细进行分级之后将其保存在湿润的细沙当中,以备嫁接使用。接穗应选择健康、无病虫害、长势强的一年生泡桐枝条,直径为 1~2 c m ,将接穗剪成 1 5 ~ 2 0 cm 长的枝段,每个枝段上保留2~3个饱满的芽眼,对剪取的接穗进行消毒,可用 7 5 % 的酒精或 1 % 的氯化汞溶液浸泡 5 ~ 1 0 min ,将消毒后的接穗放入湿润的塑料袋中,保持接穗湿润。
2、泡桐树劈根嫁接方法
在进行劈根嫁接处理过程中,嫁接根的直径应略大于接穗直径。在嫁接处理过程中,首先使用切刀将砧木上的根削平,然后垂直劈开向下垂直切 然后选择枝条生长较为适中芽眼饱满的接穗,将接穗的两侧削成切面,要保证整个切面平滑,一侧稍厚另一侧较薄,每个接穗上保留两个芽眼,将削好的接穗插入到砧木当中,并将形成层对准或者一面对准,对准结束之后选择使用塑料薄膜进行紧密缠绕,在缠绕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接穗的稳定。嫁接完成之后,将嫁接好的砧木放置在室外的储藏坑当中进行储藏,储藏坑的宽 4 0 c m ,深度结合育苗规模综合确定,在坑的底部铺上湿润的细沙,储藏坑的一侧选择使用湿润的细沙将其堆成
的斜坡,然后将嫁接好的砧木放在斜坡上堆放厚度控制在 1 0 cm ,然后在砧木的上方再次铺上湿润的细沙,直到储藏坑放满,最后使用湿润的细砂,将储藏坑的最上部覆盖,有条件的育苗地也可以在温室环境下采用上述方法进行储藏。
3、泡桐树移栽定植技术
① 泡桐苗床制备关键技术
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地块,避免低洼积水,土壤以沙壤土或壤土为宜,土壤深厚、肥沃,pH值在5.5~7.5之间,育苗地光照充足、通风良好,水源方便。在整地前,将地块内的杂草、石块等杂物清理干净,土地深翻 3 0~4 0 c m ,使土壤松软,有利于泡桐根系生长,在翻土过程中,施入腐熟的农家有机肥 ,以提供充足的养分。将整好的土地划分为长方形畦面,畦宽 1 . 2~1 . 5 m 畦长根据地块实际情况而定,畦面两侧做埂,埂高 2 0~3 0 c m ,宽3 0~4 0 c m ,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和防止水土流失,将畦面平整,使王壤表面无凸凹不平,有利于泡桐播种和生长。
② 泡桐树移栽定植技术
第2年春季土壤化冻之后,对苗床进行一次整平处理,然后按照行距 4 0~6 0 c m 开挖 2 0 c m 左右的定植沟,在定植沟内摆放上嫁接部位已经愈合的根接苗,株距控制在 1 5~2 0 c m ,在摆放处理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整个根尖苗的上端高低保持一致,然后将土壤覆盖,并在苗床上方覆盖农用地膜,保持温度湿度,促进根系生长和植株萌发。
4、泡桐苗床精细化管理① 苗床温度湿度管理
定植初期,由于苗木根系尚未完全恢复,需要加强保温,白天温度应控制在 ,夜间温度保持在 1 5~2 0 % 。定植后 7 ~ 10d内为缓苗期,此时温度管理应逐步过渡,白天温度保持在
左右,超过
时适当放风降温;夜间温度可降至
左右。缓苗期过后,温度管理逐渐转为正常生长温度,白天温度维持在 2 0~2 5 % ,夜间温度降至 1 0~1 5 % 除了加强温度调控之外,还需要保证土壤的湿度达标,定植到萌发之前保持较高的湿度有利于根系恢复,土壤湿度保持在 6 0 % ~ 8 0 % ,空气湿度控制在8 0 % ~ 9 0 % 。当苗木成活萌发之后,要及时将苗床上方的农用地膜破孔放苗,或者将农用地膜揭除。随着苗木生长,湿度应适当降低,土壤湿度保持在 5 0 % ~ 6 0 % ,空气湿度控制在 70 % ~ 8 0 % 。干旱季节,及时浇水,保持苗床土壤湿度维持在 6 5 % ~ 7 0 % ,雨季注意排水,防止根部积水。
② 泡桐育苗留芽技术
根尖苗成活之后每个节位会生长出两个芽眼,等到芽长到5~1 0 c m 时,每株在迎风面选择健壮的芽保留,其余的芽去除。同时要注重做好砧木上的萌芽及时去除,防止砧木萌芽消耗营养物质,影响到接穗的成活和发育。
③ 泡桐培土作业
定植后,首先检查泡桐根接苗的根系是否稳固,是否有松动或外露的情况,对于根系稳固的泡桐根接苗,开始回土压实操作,将细土均匀撒在苗木周围,以覆盖根茎和根部,回土时,注意保持土壤的均匀性和压实程度,确保土壤与根系紧密接触。分层回土压实,通常分3~4次进行,第1次回土压实后,待土壤稍微沉降后,再进行第2次回土,如此循环直到达到芽接口高出地面2~3 c m ,侧根不外露。
5、泡桐树病虫害防治方法
防控泡桐丛枝病可以在嫁接处理过程中使用 左右的温水浸 1 0 min 对砧木和接穗进行消毒,发病后使用石硫合剂残渣埋在病株根部土中,并用 0 . 3 % 石硫合剂喷洒病株,也可以使用 0 . 3 % 的波尔多液或 5 0 % 的代森铵水剂,每隔7~10d喷洒1次。泡桐炭疽病在发病初期,使用 5 0 % 的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 7 0 % 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洒,每 7 ~ 10d喷洒1次,连续喷洒3~4次。及时清除育苗地周围的杂草,减少地老虎的栖息地,在青菜中加入 9 0 % 敌百虫晶体,搅拌均匀后作为诱饵,诱杀地老虎,或者在地老虎发生严重时,将 9 0 % 敌百虫晶体均匀喷洒于地面,通常使用晶体敌百虫
,一次用量即可。泡桐网蝽在5月下旬喷施 3 % 的高渗苯氧威4000倍液,或 2 5 % 的溴氰菊酯3000倍液,或者使用高渗苯氧威4000倍液或溴氰菊酯3000倍液,每20d喷洒1次,连续使用2~3次。泡桐龟甲危害之后可以在树冠投影外围挖宽约 2 0 cm 、深15~2 0 c m 长 3 0~5 0 c m 的弧形沟,施入 3 % 的呋喃丹颗粒剂,然后浇水,用土填平,使用 5 0 g / k g ,或者在幼虫期喷洒 2 0 % 康福多浓可溶剂1000倍液,
。
三、泡桐树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1、行道树规划种植
泡桐树喜光、耐旱、耐寒,适合在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地方种植,在规划种植区域时,要充分考虑道路宽度、周边环境、地下管线等道路的实际情况,根据道路的宽度、地形和交通流量,道路两侧每隔 5~1 0 m 种植一棵泡桐树,确保树木间有足够的空间生长。苗木种植过程中根据泡桐树的根系特点,树穴应挖成圆形或椭圆形,深度和直径分别为 8 0~1 0 0 c m 和 1 0 0~1 2 0 c m ,在树穴底部放入有机肥 1 0~1 5 k g 回填少量土壤之后,将泡桐树放入树穴中,确保树干直立。填充土壤时,应边填边压实,栽植完成后立即浇透水,以帮助树木生根。定植结束之后要做到每年施用2~3次有机肥或复合肥,以补充养分,每株使用有机肥 1 5~2 0 k g 或者复合肥 1 . 5~2 . 0 k g 开沟施肥,并结合施肥,及时进行灌溉,春季秋季修剪树木,去除病枝、枯枝和过密枝,保持树形美观。
2、庭荫树规划种植
在公园、广场、道路两旁、住宅小区等公共场所,选择开阔、通风、阳光充足的地方种植泡桐树,也可以在园林景区、景区入□、景区景点附近等地方结合其他植物,营造具有特色的庭荫景观。选择生长速度快、树形优美的泡桐树种,树间距可为 3~5 m 在泡桐树下配植低矮的花卉、灌木等植物,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栽植完成之后,要注重做好针对性的灌溉施肥,树木生长过程中,适时修剪病弱枝、交叉枝等,保持树形美观。泡桐树作为庭荫树能够在短时间内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可为园林景观增添自然气息,同时泡桐树具有吸收二氧化碳、滞尘、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工厂绿化树种
泡桐树的树叶分布有大量的绒毛,可以更好地吸收各种烟尘和有害物质。在工厂周边通过种植泡桐树能够更好地吸纳有毒有害物质的排出。种植之前要选择合适的种植区域,通常在厂区的入口办公区、行车干道及车间周边以及噪音较强的车间旁和污染区域种植。根据厂区实际情况和美观需求,一般种植泡桐树30~40株 间距以树冠直径的2~3倍为宜,确保树木生长空间。一般选择在春季或者冬季进行栽培,提前准备好种植坑,坑深、宽各为树根直径的3~5倍,将泡桐树放入坑内,使树干直立,然后填土、踩实,确保树根与土壤紧密接触,定植结束之后灌溉透水,保持土壤湿润。栽植管理过程中要结合苗木的生长情况及时进行施肥灌溉,通常在定植1年~2年内,每年需要进行2~3次施肥,并结合施肥,及时进行灌溉,适时修剪树冠,保持树形美观,提高树木观赏价值。
4、绿化造林规划
泡桐树,因其生长迅速、适应性强、材质轻且弹性好等特点,是一种非常适合用作造林和城市绿化的树种。根据泡桐树的生长习性,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进行造林,要求土壤pH值在5.5~7.5的之间,避免在低洼、积水、盐碱地等地段造林。根据造林目的和立地条件,合理配置泡桐树与杨树、柳树、刺槐等其他树种形成混交林,提高生态效益。泡桐树适合春季或冬季造林,根据造林目的和立地条件,泡桐树的栽植密度为20~30株 。栽植后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提高树苗成活率,及时清除杂草,减少对树苗养分的竞争。
综上所述,在泡桐树育苗处理过程中,劈根嫁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该种林木品种天然杂交发生的基因分离和基因无序重组,更好地解决了传统嫁接方式中所存在的种根不足的问题。劈根嫁接时间较为宽泛,可以在树木落叶后或者第2年春季发芽前进行,也可以在室内进行,该种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大大提高了泡桐的繁殖效率,降低了繁育成本,对优良泡桐树的种植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来需要我们不断加强探索和创新,对劈根嫁接育苗技术作出进一步的完善,并将其更好地应用到园林绿化工程当中,发挥其应有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作者单位:236839安徽省毫州市谯城区十河镇农业农村发展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