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条(CaraganakorshinskiiKom.)属豆科锦鸡儿属落叶大灌木,是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重要造林树种之一,柠条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能够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中生长繁衍,其根系发达,能深入土壤深层吸收水分和养分,具有良好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降低风沙危害,改善生态环境。同时,柠条的枝叶富含蛋白质等营养成分,是优质的饲料来源,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用于发展畜牧业。此外,柠条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蜜源价值。本文详细阐述了柠条造林技术要点,包括采种、种子处理、造林时间、整地、起苗、播种造林(穴播法、犁沟法、鱼鳞坑法)等方面的具体操作参数和方法。同时,对柠条造林后的抚育管理、平茬(间隔期、时间、方法和高度)以及病虫害防治等管护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为柠条造林及后续的科学管护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指导,以提高柠条造林的成活率和生态经济效益。
一、柠条造林技术要点
1、柠条采种时机及方法
柠条种子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成熟,当荚果由绿色变为黄褐色,种子变硬且呈现出深褐色时,表明种子已成熟,可进行采种,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树龄在5年以上的优良母树进行采种。采种时,用剪刀剪下荚果,避免损伤母树。将采回的荚果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晾晒,待荚果开裂后,轻轻揉搓,使种子脱落,然后,用筛子筛出种子,去除杂质和瘪粒,得到纯净的种子。将筛选好的种子装人布袋或麻袋中,放置在阴凉干燥处保存,防止种子发霉变质,种子的净度应达到 9 5 % 以上,千粒重约为
2、柠条种子处理方法
为提高柠条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处理,浸种法是常用且有效的处理方式,先准备适量温度为 的温水,将柠条种子倒入其中浸泡,浸泡时长设定为24h,在这期间,种子会充分吸收水分,逐渐膨胀,由于水温会随着时间下降,且浸泡过程中水中杂质会增多,因此每隔6h需更换1次温水,以此来维持水温在 5 0 % 左右,并保证水的清洁度,为种子创造良好的浸泡环境。当24h的浸泡时间结束后,把种子从温水中捞出,使用干净的清水对种子进行冲洗,去除表面附着的杂质和残留的浸泡液,冲洗干净后,将种子放置在湿润的湿布上,将湿布连同种子一起放置在温度处于 2 0~2 5 % 的环境中进行催芽。催芽期间,每天要用清水对种子冲洗1~2次,保持种子的湿润状态,防止种子因缺水而影响发芽,经过一段时间的催芽,当有 3 0 %~4 0 % 的种子出现露白现象时,就表明种子已达到适宜播种的状态,此时即可进行播种操作,以提高种子后续的发芽情况和幼苗的生长质量。
3、柠条最佳的造林时机
柠条造林时间主要在春季和雨季这两个关键时段,各有其独特的优势与需要注意的事项。春季造林通常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开展,进入这一时期,大地回暖,土壤开始解冻,情良好,为柠条种子的萌发和幼苗扎根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条件,气温逐步回升,整体环境温度适宜,柠条幼苗的生理活动能够较为活跃地进行,有利于其生根发芽,促使幼苗茁壮成长,然而,春季造林也面临着一定风险,需着重防范晚霜危害。晚霜可能会对刚萌发的柠条幼苗造成冻害,影响其正常生长,甚至导致死亡。雨季造林一般选择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在连续阴雨天气或雨后土壤湿润时进行造林,此时空气湿度较大,土壤水分充足,柠条幼苗能够在一个相对湿润的环境中扎根生长,大幅度提高其成活率。不过,雨季造林也并非毫无隐患,频繁的降雨可能引发暴雨,暴雨的冲刷可能会破坏柠条幼苗的根系,使其根基不稳,而积水则可能导致幼苗根部缺氧腐烂,影响其存活,因此,选择合适的造林时间,并针对不同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对柠条造林的成功至关重要。
4、柠条整地方法
整地是柠条造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核心目的在于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的通气性与透水性,从而为柠条的生长营造优良的土壤条件,依据造林地的地形、地貌以及土壤状况的差异,需合理选用不同的整地方式。在地势较为平缓的坡地或沙地,全面整地是较为适宜的方式,首先,要将造林区域内的杂草、灌木等植被彻底清除干净,以消除这些植物与柠条幼苗竞争养分、水分和阳光的隐患,随后进行深耕操作,深耕深度需严格控制在 2 5~3 0 c m 之间,通过这样深度的深耕,能够有效打破土壤的板结层,疏松土壤,促进土壤中空气的流通和水分的渗透,为柠条根系的伸展和发育创造广阔的空间。对于坡度较大的山地,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带状整地是更为科学的选择,具体而言,需沿着等高线开展整地工作,带宽设定为 1~1 . 5 m ,带间距保持在2~3 m ,整地深度控制在 2 0~2 5 c m ,这种整地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坡面径流,减少土壤侵蚀,同时也便于后续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块状整地是较为合适的方法。块状规格确定为 0 . 5 m× 0 . 5 m ,深度同样为 2 0~2 5 c m ,每一个块状区域都能形成相对独立的小生态环境,有助于集中改善土壤条件,提高柠条幼苗的成活率。无论采用哪种整地方式,都要特别注意将表土和心土分开堆放,表土中富含腐殖质和微生物,肥力较高,在造林时将表土回填到种植穴中,能够为柠条幼苗提供丰富的养分,促进其初期的生长发育,为柠条的茁壮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5、柠条起苗的时机及注意事项
若采用植苗造林的方式,起苗这一环节便尤为关键,起苗的时间需精准依据造林时间来确定,通常而言,在造林前1~2d进行起苗操作较为适宜,这是因为过早起苗,苗木长时间脱离土壤环境,易导致失水、活力下降;而过晚起苗,则可能因时间仓促,无法保证起苗质量。在起苗时,对柠条苗木的挑选有严格标准,需选择那些生长态势健壮、根系发达且无病虫害侵扰的苗木,健壮的苗木本身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发达的根系能使其在移栽后更快地扎根新环境,无病虫害则可避免将病菌或害虫带入造林地。起苗过程中,要格外注重保持苗木根系的完整性,最大程度避免损伤根系,对于1~2年生的柠条苗木,起苗深度不得小于 2 0 c m ,以确保能够完整挖掘出足够长度的根系,根系长度应不小于 1 5 c m ,足够长的根系能够保证苗木在移栽后有充足的吸收面积,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起苗完成后,需将苗木根部浸泡在水中2~3h,使苗木充分吸收水分,补充起苗过程中损失的水分,之后,用湿布包裹住苗木根部,以此隔绝空气,防正苗木根部因水分蒸发而失水,保证苗木在后续运输和栽植过程中仍具有良好的活力,为提高造林成活率提供有力保障。
6、柠条播种造林
① 穴播法
穴播法作为柠条造林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播种方式,有着较为严格且科学的操作流程。首先,在已经完成整地工作的造林土地上,需要依据特定的株行距标准进行挖穴操作,株行距一般设定为 1 m×1 . 5 m 或者 1 . 5 m× 2 m ,这样的距离设置是综合考虑了柠条生长过程中对空间、光照、水分和养分等多方面的需求,合理的株行距能够保证柠条在生长过程中,每一株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避免植株之间相互竞争资源,从而有利于柠条的健康生长和发育。挖穴时,穴的规格要严格控制在 2 0 c m×2 0 c m×2 0 c m ,这样大小的种植穴,能够容纳足够的土壤和基肥,为柠条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初期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合适的穴深也有助于保持土壤的湿度,减少水分的蒸发。挖好穴后,每个穴内播入5~7粒经过前期处理(如浸种、催芽等)的柠条种子,经过处理的种子具有更高的发芽率和发芽势,能够提高造林的成功率,播撒种子时要尽量均匀,避免种子堆积在一起,影响发芽和幼苗的生长。播完种子后,需覆盖 2~3 c m 厚的细土。细土能够为种子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防止种子受到外界的伤害,覆盖细土后,要轻轻压实,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
② 犁沟法
犁沟法是一种适用于特定造林地条件的柠条播种方法,其对于地势平坦且土壤疏松的造林地有着良好的适用性。在已经完成整地工序的造林土地上,便可以开始运用犁沟法进行柠条播种,使用犁具在造林地上开沟,开沟的深度需严格控制在 1 0 ~ 1 5 c m 之间,这样的深度既能保证种子播下后有足够的土壤覆盖,防止种子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过度影响,又不会使种子埋得太深而影响其发芽出土,沟与沟之间的距离设定为 1 . 5~2 m ,此间距的设置是为了确保柠条在生长过程中有足够的空间伸展根系和枝叶,避免植株间因距离过近而产生养分、水分和光照等资源的激烈竞争。沟开好后,将柠条种子均匀地撒在沟内,播种量需保持在 之间,合理的播种量能够保证单位面积内柠条的数量适中,既不会因种子过少而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也不会因种子过多导致植株生长空间不足。种子撒完后,再次使用犁具进行覆土操作,覆土的厚度要达到 2~3 c m ,以恰好覆盖住种子为宜。适当的覆土厚度可以为种子营造一个相对稳定、适宜的萌发环境,进行轻轻镇压的操作,通过镇压使土壤与种子紧密接触,这有助于种子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从而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的成活率,为柠条的后续生长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③ 鱼鳞坑法
鱼鳞坑法是一种专门针对特殊地形条件的柠条造林播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坡度较大且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山地造林场景。在选定的山坡造林区域,需严格沿等高线进行鱼鳞坑的挖掘工作,鱼鳞坑有着特定的规格要求,其长度设定为 0 . 8 m ,宽度为0 . 6 m ,深度则为 0 . 4 m ,这样的尺寸设计,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限度地收集雨水,减少坡面径流,从而有效减轻水土流失的状况,坑与坑之间的距离控制在 1 . 5~2 m ,此间距既能保证每个鱼鳞坑都有相对独立的集水和保土区域,又能合理利用山坡的土地资源,为柠条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空间。挖掘好鱼鳞坑后,在每个坑内施入适量的有机肥,有机肥能够为土壤补充丰富的养分,改善土壤的肥力状况,为柠条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随后,将之前整地时分开堆放的表土回填到坑内。表土中含有较多的腐殖质和微生物,肥力较高,回填表土能够进一步提高坑内土壤的肥沃程度。当准备工作完成后,在每个鱼鳞坑内播入5~7粒经过前期处理(如浸种、催芽等)的柠条种子,播完种子后,覆盖 2~3 c m 厚的细土,细土能够对种子起到保护作用,防止种子受到外界的物理伤害,最后,轻轻压实覆盖的细土,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这样有利于种子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促进种子的顺利萌发,提高柠条在山地造林中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
二、柠条造林后的抚育技术
1、柠条造林后的抚育管理
柠条造林后,需要进行及时的抚育管理,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进苗木生长,造林后的第1年,要及时进行除草和松土,防止杂草与柠条幼苗争夺养分和水分,除草和松土的次数一般为2~3次,每次除草和松土的深度为 5~1 0 c m ,在干旱季节,要及时进行浇水,保证柠条幼苗的水分供应。浇水时,要浇透,避免浇“半截水”。同时,要注意防止积水,以免造成柠条幼苗根部腐烂,造林后的第2年和第3年,仍要进行适当的除草和松土,同时要对柠条进行整形修剪,促进柠条的分枝和生长,整形修剪时,要剪去柠条的枯枝、病枝和过密的枝条,保持柠条的通风透光。
2、柠条平茬间的时机及方法
① 掌握柠条平茬的间隔期
柠条平茬的间隔期应根据柠条的生长情况和用途确定,一般来说,用于饲料的柠条,平茬间隔期为3~4年;用于生态防护的柠条,平茬间隔期为5~6年,平茬间隔期过短,会影响柠条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平茬间隔期过长,会导致柠条枝条老化,生长势减弱,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
② 掌握好柠条平茬的时间
柠条平茬的时间一般在冬季或早春进行,此时柠条处于休眠期,平茬对柠条的损伤较小,具体来说,在土壤封冻后至翌年春季柠条萌芽前进行平茬为宜,避免在柠条生长季节进行平茬,以免影响柠条的生长和光合作用。
③ 柠条平茬方法和高度
平茬时,可采用镰刀或割灌机等工具进行,将柠条的地上部分全部割除,平茬高度一般为距地面 5~1 0 c m, 。平茬时要注意保持切口平整,避免损伤柠条的根部,平茬后,要及时清理平茬后的枝条和落叶,防止病虫害滋生。
3、柠条常见的病虫害防治
柠条在生长过程中,常面临多种病虫害的威胁,其中较为常见的有柠条豆象、小蜂、蚜虫以及白粉病等,为有效应对这些病虫害,保障柠条的健康生长,需采取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加强柠条的抚育管理工作是提升其自身抗病虫能力的关键,通过合理的施肥,为柠条提供充足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以及适量的微量元素,促进柠条植株的健壮生长,增强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适时进行修剪,去除柠条的枯枝、病枝和过密枝条,改善植株间的通风透光条件。合理密植也是减少病虫害发生的重要措施,根据柠条的生长特性和造林地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保持柠条林良好的通风透光性,降低林间湿度,从而破坏病虫害滋生和传播的环境。
当病虫害在柠条林中初现端倪时,应及时采用多种防治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生物防治方面,可释放柠条豆象、蚜虫等害虫的天敌昆虫,如寄生蜂等,利用生物间的制约关系控制害虫数量;也可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制剂等,这些生物农药对环境友好且能有效防治病虫害。化学防治在必要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治蚜虫等,在使用农药时,必须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精准控制农药的浓度和用量,确保施药均匀,避免农药对周围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柠条造林技术及管护措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采种、种子处理、造林时间、整地、起苗、播种造林、抚育管理、平茬和病虫害防治等多个环节,只有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技术和措施,才能提高柠条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促进柠条的健康生长,充分发挥柠条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在柠条造林实践中,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造林技术和管护措施,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柠条造林的质量和效益,为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810100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实验林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