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所引发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当前随着集约化养殖模式的不断向前推进,养殖密度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养殖环境也日益复杂,这给多种病原体的传播流行提供了条件,造成了养殖场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感染率逐年上升。为有效防控该种疾病的传播蔓延,就需要明确其相应的发病特点并完善治疗方案和防控措施,从科学治疗和合理预防角度入手,降低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流行率确保养殖安全。本文主要结合实际经验探讨了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希望对同行更好地开展疾病防控有一定借鉴与帮助。
最近几年,随着集约化规模化,生猪养殖业的不断向前推进和发展,生猪的养殖数量逐渐增加规模化,养殖已经成为当前生猪养殖环节的重要发展趋势,很多养殖户通过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业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同时也更好地带动了基层地区的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但随着养殖数量的逐渐增多,动物疫病的发生留学率逐年增高,已经成为威胁现代生猪养殖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如若缺乏科学有效地识别,势必会对生猪养殖安全构成严重危害。生猪养殖场中钩端螺旋体病又被称为钩体病是目前规模化生猪养殖场中群发率相对较高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和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该类疾病在养殖场的发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以夏秋季节地方性流行和季节性流行为主,对生猪生产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发病之后该类疾病的典型临床特征是持续发热贫血,并表现出血红蛋白尿,母猪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流产现象。由于疾病传播速度相对较快,如若缺乏科学有效的防范和有效识别,将会导致该种疾病周期性地在养殖场中爆发流行,最终威胁到生猪养殖安全,所以需要注重做好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有效识别,完善相应的防控方案,做到早发现紧急处理。
一、猪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
1、猪钩端螺旋体病病原学
猪钩端螺旋体病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属于螺旋体目、钩端螺旋体科钩端螺旋体属,其形态呈现细长螺旋状,长 6~2 0 μ m 直径 0 . 1 ~0 . 2 μ m ,两端呈钩状,具有内鞭毛,运动活泼,革兰氏阴性,但常规染色法不易着色,需暗视野显微镜或银染法观察。钩端螺旋体依据表面脂多糖(LPS)抗原差异分为25个血清群和300余种血清型。钩端螺旋体在潮湿、中性或弱碱性环境(如污水、淤泥)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但对干燥、高温( )、消毒剂(如碘伏、漂白粉)敏感,宿主范围较为广泛,啮齿类(如老鼠)是主要储存宿主,猪、牛、犬及人类为偶然宿主。
2、猪钩端螺旋体病致病机理
健康猪通过皮肤破损处或黏膜(眼、口、鼻)接触感染动物的尿液、流产胎儿或胎盘组织而直接受到感染,切入机体之后初期(菌血症期)钩端螺旋体经淋巴或血液扩散至全身,侵袭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全身性菌血症(持续5~7d),病原体的靶向器官主要是肾脏、肝脏和生殖系统,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定殖,引发间质性肾炎,导致慢性排菌(尿液排菌可达数月),切入肝脏之后破坏肝细胞,引起黄疸、肝功能异常,介入生殖系统会导致妊娠母猪出血流产、死胎或弱仔(因胎盘血管炎及胎儿缺氧)。钩端螺旋体LPS激活宿主Toll样受体(TLR4),释放大量促炎因子(如TNF-α 、IL-6),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微血栓形成及多器官衰竭,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肾小球沉积,引发肾小球肾炎。
3、猪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
目前该种疾病呈现出全球分布的特点,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如东南亚、拉丁美洲)多雨潮湿的温带地区(如中国南方、美国南部)广泛发生流行,雨季或洪水后发病率显着上升(因水源污染加剧),褐家鼠等啮齿类动物长期携带钩端螺旋体,通过尿液持续污染环境,感染猪通过尿液排菌(排菌期可达6~12个月),污染饮水、饲料或土壤进行直接或间接传播,也可以经胎盘感染胎儿,导致流产或新生仔猪带菌。养殖管理期间初设水源卫生差(如使用地表水)圈舍排水不畅、鼠类滋生,未实施全进全出制,导致病原体在场内持续循环,任何年龄品种的猪都容易感染,其中幼猪(断奶至育肥期)易感性更强,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本地品种(如藏猪)可能因适应性较强而症状较轻。人类通过接触病猪尿液或污染环境感染,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痛(“钩体病”),重症可致肾衰竭、肺出血。
4、猪钩端螺旋体病发病原因
① 养殖密度过大
在养殖密度过大的情况下,猪只之间的接触变得频繁且密切,当猪群中有感染钩端螺旋体的个体存在时,病原体很容易通过直接接触(如鼻对鼻接触、舔舐等)从患病猪传播到健康猪。养殖场中一头感染猪的尿液中含有大量钩端螺旋体,在狭小的空间内,其他猪很容易接触到被尿液污染的地面、饲料或饮水,从而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另外,猪群长期处于拥挤的环境中,会导致猪只的活动空间受限,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运动,这种不良的生存状态会使猪只的免疫力逐渐下降,对钩端螺旋体等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免疫力降低的猪更容易感染钩端螺旋体,并且一旦感染,病情可能会更为严重,增加了疾病在猪群中传播和流行的可能性。
② 猪舍卫生环境差
钩端螺旋体在外界环境中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尤其是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如果猪舍卫生环境差,存在大量的粪便、污水和垃圾堆积,就为钩端螺旋体提供了适宜的生存和繁殖场所。猪的粪便中可能携带钩端螺旋体,若不及时清理,粪便中的病原体就会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大量繁殖,使得猪舍内的病原体浓度不断升高,猪只感染的概率也随之增加。脏乱的猪舍环境还会给各种昆虫、鼠类等害虫滋生提供条件,这些害虫可能成为钩端螺旋体的传播媒介,将病原体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或者直接传播给猪只,老鼠是高端螺旋体的重要传播媒介,猪舍中老鼠在感染钩端螺旋体的猪舍中活动,然后再进入健康猪舍,从而将病原体传播给健康猪。
③ 猪舍内通风不良
通风不良会导致猪舍内的空气质量严重下降,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升高,这些有害气体对猪只的呼吸道黏膜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会破坏呼吸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防御机制,当猪只的呼吸道黏膜受损后,钩端螺旋体等病原体更容易侵入猪只体内,引发感染。另外,通风不畅还会使猪舍内的湿度难以调节,导致湿度升高,高湿度环境有利于钩端螺旋体的存活和传播。一方面,潮湿的地面和墙壁为钩端螺旋体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高湿度还会影响猪只的体表散热和皮肤的正常功能,降低猪只的抵抗力,使得猪只更容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
④ 饲料品质不佳
如果饲料品质不佳,可能会导致猪只营养缺乏,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不足,会影响猪只的生长发育和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猪只在营养缺乏的状态下,免疫力下降,对钩端螺旋体的抵抗力减弱,容易感染疾病。而且,营养缺乏还会影响猪只的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的功能,而这些器官在清除体内病原体和维持机体正常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功能受损会进一步加重病情。饲料储存过程中如果保存不当,饲料受到霉菌毒素、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会对猪只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霉菌毒素会损害猪只的肝脏、肾脏和免疫系统,降低猪只的抵抗力,使猪只更容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重金属如铅、汞等也会对猪只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造成损害,增加猪只感染疾病的风险。
⑤ 应激刺激
猪只在受到应激刺激(如长途运输、突然更换饲料、温度骤变、惊吓等)时,体内的生理机能会发生紊乱,应激会导致猪只体内的肾上腺素、皮质醇等激素分泌增加,激素水平失衡,这些激素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使猪只的抵抗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猪只对钩端螺旋体的易感性增加,容易感染疾病。同时,应激刺激还可能诱发猪只体内潜在的钩端螺旋体感染。在很多养殖场中即使猪只之前已经感染了钩端螺旋体,但由于自身免疫力较强,可能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当受到应激刺激后,猪只的免疫力下降,潜在的病原体就会大量繁殖,从而引发疾病的发作,导致钩端螺旋体病在猪群中传播和流行。
二、猪钩端螺旋体病临床症状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因感染阶段、宿主年龄及血清型差异而不同,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多见于幼猪及妊娠母猪),画面中发病后体温升高至 4 0~4 1 % ,持续3~5d,皮肤、黏膜及内脏黄染(血清胆红素 gt;5 m g / d L ,尿液呈暗红色或茶色(尿潜血阳性,血红蛋白 gt;5 0 m g / d L ),共济失调、肌肉震颤(因脑膜炎或脑炎),妊娠后期母猪流产率可达 3 0 %~5 0 % ,死胎率高达 7 0 % 。亚急性型表现为轻度发热,体温 3 9~4 0 % ,持续1~2周,红细胞压积(PCV)下降至 2 0 % ~ 2 5 % (正常 3 5 %~4 5 % ),产弱仔、木乃伊胎,仔猪成活率降低。慢性型(成年猪多见,隐性感染为主)大多数无症状排菌,尿液持续排菌6~12个月,有的患病猪会出现亚临床肾炎,仅表现为轻度蛋白尿(尿蛋白 gt;2 + )。
三、猪钩端螺旋体病病理学变化
病死猪解剖之后可以观察到肾脏病变最为明显呈现出间质性肾炎,肾脏表面散布白色或灰白色斑点(“白斑肾”),切面皮质部可见淋巴细胞浸润,肾小管损伤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管腔内可见管型。肝脏干燥且肿大,呈现黄褐色,肝小叶中心坏死(血清ALTgt;150U/L,ASTgt;200U/L),胆小管内可见胆色素沉积。妊娠母猪表现为胎盘炎,胎盘水肿、出血,胎膜粘连,胎儿自溶,肝脏出血。肺脏出血性肺炎(肺叶斑块状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
四、实验室诊断方案
急性期采集全血(EDTA抗凝)5mL,发病后2~4周采集晨尿10mL(无菌容器),离心( 3 0 0 0 r p m×1 5 m i n 取沉淀。取新鲜尿液或血液抗凝样本,滴于载玻片,加盖盖玻片,400倍暗视野观察。观察到运动活跃的钩状螺旋体(灵敏度约 5 0 % ,特异性 5 9 5 % )。将采集到的变量可以画线接触到EMJH液体培养基(含 5 % 兔血清)。 3 0 % 微需氧培养,每周暗视野观察一次,持续8周。培养基浑浊且镜检可见螺旋体(耗时长,灵敏度低,约 3 0 % )。有条件的,可以采取微量凝集试验的手段,使用当地流行血清型(如Pomona、Canicola)活菌悬液,系列稀释待检血清(1:25至1:800),每孔加入等量抗原, 3 7 % 孵育2h,暗视野观察凝集程度( ⩾ 5 0 % 菌体凝集为阳性终点),单份血清滴度 ⩾ 1 : 40 0 提示活动性感染,双份血清(间隔2~4周)滴度上升4倍可确诊。
五、猪钩端螺旋体病防治措施
1、猪钩端螺旋体病治疗方案
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螺旋体的抗生素种类较多,推荐应用四环素类抗生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例如,可以选择使用盐酸多西环素注射液进行针对性的肌肉注射给药,给药剂量一般控制在0 . 4 m L / k g ⋅ b w ,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3d为一个疗程。也可以应用酰胺醇类广谱抗生素如氟苯尼考进行针对性的给药治疗,给药剂量一般控制在 0 . 0 6 7 m L / k g ⋅ b w ,间隔48h给药1次,连续给药2次,肌肉注射。在采用上述药物进行抗菌治疗的同时,也可以选择使用中成药进行辅助治疗,推荐使用银柴注射液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给药剂量一般控制在 1 0 m L ,每日2次,连续使用5d为一个疗程。缓解猪群的贫血症状,可以肌内注射一次右旋糖酐铁注射液,每头猪使用 1 . 3 3 m L ,一次给药即可。按照上述治疗方案,总体的给药周期一般控制在5~7d,病情可以得到很好地控制。
2、猪钩端螺旋体病预防对策① 加强环境清理与卫生消毒
生猪养殖环节要做到每日及时清除粪便、尿液及污水,避免积存(尤其排水沟、饮水槽周边),每周使用高压水枪冲洗猪舍地面、墙面及料槽,清除有机物残留(钩端螺旋体易附着于有机物)。环境清理的基础上,要强化消毒处理,常用的有效消毒剂不要有 2 % 氢氧化钠 . 1 % 碘伏 , 0 . 5 % 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有效氯 ≥ 2 0 0 m g / L ),常规消毒每周2次,疫情风险期每日1次;器械、车辆入场前需喷雾消毒(药液量 )。饮水消毒使用漂白粉(有效氯 3~5 m g / L 或紫外线消毒器处理饮水,避免直接使用地表水。养殖场内建设三级沉淀池,污水经生石灰( pH⩾ 1 2 持续24h)或臭氧处理后排放。在潮湿区域(如产房)铺设石灰[
)或木屑,吸湿并抑制病原体存活。
② 夏秋季节猪舍降温排湿与通风换气
夏秋季节育肥猪猪舍温度 1 8~2 2 % ,母猪 2 2~2 5 % ,湿度:6 0 % ~ 7 0 % (高于 8 0 % 需启动除湿措施)。采用风机系统,风速1 . 5~2 . 5 m / s ,湿帘蒸发效率 ⩾ 8 0 % ,每日高温时段(10:00-16:00)间歇喷雾(每2h喷 5 m i n ),避免过度潮湿。猪舍设计为南北朝向,窗户面积占墙面积 3 0 % 以上,间距 8~1 0 m 设置通风口,安装轴流风机(换气量 头),确保氨气浓度
猪舍地面坡度 2 % ~ 3 % ,引导水流向排污沟,水泥地面涂刷环氧树脂,减少地下水渗透。
③ 强化营养管理,提升抗病力
夏秋季节提高饲料能量密度(消化能 ⩾ 1 3 . 5 M J / k g ),粗蛋白水平提高 0 . 5 %~1 % (如妊娠母猪从 1 6 % 增至 1 6 . 5 % )。同时要注重加强饲料添加剂的科学应用,维生素C添加量 2 0 0~3 0 0 m g / k g 饲料,缓解热应激,维生素 E 5 0 I U / k g + 硒 0 . 3 m g / k g ,增强抗氧化能力,枯草芽孢杆菌( ),改善肠道健康。每月检测大肠杆菌数 lt;1 0 0 C F U / m L ) , p H (6 . 5~7 . 5 ) ,高温期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按说明书剂量),预防脱水。
④ 鼠类综合防控方案
使用金属仓储存饲料,袋装饲料离地 3 0 c m 以上堆放。每日清除残料、垫料,垃圾堆放点距猪舍 沿围墙、饲料库每 1 0 m 放置鼠夹或粘鼠板,每周检查更换。在配电房、仓库安装超声波驱鼠装置(频率 2 0~5 0 k H z )。在鼠害发生高峰期使用溴敌隆! 0 . 0 0 5 % 毒饵)或大隆( 0 . 0 0 1 % 毒饵),每15m投放1个毒饵站,每周补充,但要注意避免毒饵污染饲料,死鼠需深埋(撒生石灰覆盖)。
综上所述,生猪养殖业作为现代畜牧养殖业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助力乡村振兴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在生猪养殖管理过程中,应将关注焦点集中于猪钩端螺旋体病等传染性疾病的识别与预防。必须强化对生命体征的专项检查,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迅速实施有效的隔离措施及诊断程序,并完善相应的治疗方案。同时,规范抗生素的使用,以降低疾病发病率并缓解临床症状。此外,还需加强养殖环境的专项调控,创造一个不利于病原体传播的环境,减少生猪与病原微生物接触的机会,确保生猪的健康生长。
(作者单位:461799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农牧业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