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布病症状识别、实验室诊断及养殖管理防控措施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426)

布鲁氏菌病即羊布病,属于一种因布鲁氏菌感染所引发的人畜共患类疾病。现阶段,临床在对羊布病进行治疗时尚未有特效药物。因此,对于因布病而死亡的病羊需要做好无害化处理。同时,当羊患病以后应及时开展有效的干预治疗,日常养殖做好预防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羊布病给养殖人员带来的经济损失。基于此,本文将从多角度着手对羊布病的相关情况进行探究,并提出有效的干预治疗方法和预防手段,进一步提高羊布病的防治效果。

羊养殖的过程中,最常发生的一种传染性疫病就是羊布病,其不仅具有较为广泛的传播范围和较多的传播形式及途径,还具有较高的危害性,属于我国二类动物疫病范畴。我国在羊肉生产和消费方面数量巨大,根据统计可以知道,我国在2022年时,羊肉的总产量已经高达525万 与此同时,2022年全国羊的总出栏数量约为33624万只,存栏数量约32627万只。并且,随着羊肉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现有的羊养殖规模不断拓展。但是羊感染布病以后,不仅会直接影响其产量,还会降低羊肉的质量。所以,当前羊养殖阶段的一个重点工作任务就是对羊布病加以有效地防控。通过借助多样化的防控措施,既可使羊肉的安全供应得到充分保障,又能够推进羊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步伐。

一、羊布病的病原学介绍

引发羊布病的病原体主要为布鲁氏杆菌,其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在对该病菌的形态进行观察时可以发现,部分病菌表现出短杆状,部分则表现出球杆状。同时,病菌没有荚膜存在,是一种绝对饲养菌。该病菌会寄生在机体细胞中,但并不会有芽孢出现,且自身抵抗能力较强。通常情况下,若是环境较为干燥,则布鲁氏杆菌可以在其中生存长达数月时间。但是在高热和发酵的环境条件下,布鲁氏杆菌则无法生存。因此,使用普通的消毒剂,也可达到有效的灭杀效果。根据调查研究可以知道,当前布鲁氏杆菌拥有6种19型,其中羊感染的布鲁氏杆菌有3种型。现阶段,牛、羊、猪布鲁氏杆菌所引发的临床疾病症状为我国最常见的布鲁氏杆菌病。

二、羊布病的流行特点

羊布鲁氏杆菌存在反复感染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养殖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患病的羊只,或有的羊只体内携带布鲁氏杆菌,进而增加了养殖场羊布病的控制难度。若是处于妊娠期内的母羊感染了布鲁氏杆菌,其在分娩以后或流产时的胎衣都会有大量的布鲁氏杆菌携带。不仅如此,羊羔、阴道分泌物等都极易有布鲁氏杆菌的携带情况。除此之外,母羊的粪污、乳汁等处也极易会有布鲁氏杆菌潜藏其中,进而严重污染附近的环境,导致该病菌大范围蔓延,从而危害到其他健康羊群的健康;若是种公羊感染了布鲁氏杆菌,则会有大量的病原菌存活在公羊的精液内。当其同母羊进行交配时,会通过精液直接感染母羊,进而引发病原菌的传播,使布病大规模扩散。另外,若是患病的羊只未被及时有效地隔离,其会导致养殖场种的饮用水、饲料、养殖工具和设备等处被病菌所污染,如果被健康羊摄食会有感染布鲁氏杆菌的风险。对于羊布病来说,其流行季节缺乏固定性,无论处在何种季节内,都有较高的传播和蔓延风险。并且,布病对于种羊和妊娠期母羊来说具有较高的危害性,而羊羔则对布病的抵抗力较强。

三、羊布病的临床症状

当羊感染了布鲁氏杆菌以后,其处在初期发病阶段时临床症状缺乏显着性。如果养殖人员缺乏对该疾病的了解,则极难在第一时间内找到其中存在的隐患风险。因为,羊羔自身在布病方面的抵抗能力较强,所以,布病通常会在母羊之间大范围传播。虽然,羊在感染了布病以后初期并不会有显着的症状,但是会存在食欲不振、精神不佳、身体消瘦等表现。若是母羊感染布病时正处在妊娠阶段,则其在进入到妊娠的3~4月时,会有流产的症状发生。而在流产发生之前,不会有任何的预兆存在。当母羊发生流产的症状时,会有黄色的黏液从母羊的阴道内流出,并留下死胎或僵尸胎。此外,对已经流产后染病的母羊阴道进行观察时,还会发现有分泌物流出,且该分泌物呈现灰白色。与此同时,母羊的子宫中还会有胎衣留存,不仅会增加母羊子宫内膜炎症等疾病发生的风险,还会造成母羊发情规律性变差,最终直接影响到养殖场繁育计划。另外,当母羊患上了布鲁氏菌病以后,其乳房位置或关节位置极易会发生炎症反应。当关节受到炎症影响以后,会直接影响到母羊的正常行走。如果羊群内发生了布鲁氏菌病的大规模扩散和蔓延,部分母羊早期就会表现出流产的情况。若是此时未及时地干预和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则会导致养殖场内发生流产的母羊数量不断增多。若是感染布鲁氏菌病的为公羊,则公羊的附睾或睾丸等处会引发炎症反应,甚至辜丸会因此而出现萎缩。此时,公羊不仅表现出了食欲不振的症状,正常行走还会受到影响,进而直接影响到公羊自身的精液质量。严重的则造成该公羊无法正常参与配种计划,严重危害到了养殖场的经济利益。

四、羊布病的临床诊断方法

1、细菌学

染色法、分离培养法等属于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中最常采用的两种细菌学方法。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细菌学诊断方法就是染色法,临床又将其称之为科兹洛夫斯基染色法。在对疑似患有布病的病羊进行诊断时,需要对其身体的部分组织样本进行提取,之后对该样本实施涂片处理。当涂片彻底干燥以后,应将 2 % 的沙黄液加入其中,然后加热处理。通常加热的时间应控制到 2 m i n ,并使用蒸馏水冲洗经过加热以后的涂片。此时,在涂片处还需使用 1 % 孔雀绿进行染色作业,时间控制到 并再次利用蒸馏水冲洗经过染色的涂片。当涂片彻底干燥以后,可将其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若是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组织样本涂片呈现出了红色,则表明该病羊感染了布病。如果涂片最终呈现出的颜色为绿色,则表明其并未患病,仅为正常细菌颜色。

分离培养法可以对病羊体内是否有布鲁氏杆菌进行快速地检测和明确。开展检查工作时,应收集病羊的病料。而最佳的病料通常为生产所排出的物质以及流产排出的胎儿。首先,需要血清马铃薯浸润琼脂以及血清葡萄糖琼脂作为分离培养阶段的培养基。然后,将病料分别接种在培养基上。之后,在 1 0 % 二氧化碳的培养箱内放置其中1份培养基,并将培养箱中的温度设置为 另1份培养基则应在普通的、温度为 3 7 % 的恒温箱内进行放置。待两个培养箱内的培养基经过了1周左右的培养后,应及时转移血清葡萄糖琼脂,然后进行纯化。纯化工作完成以后,应检测培养基,此时需用到单价特异性抗血清凝聚试验。最终,通过对培养基内的菌落特点进行检查,可以直接明确了解培养基内的菌落类型。

2、血清学

现阶段,随着检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对羊布病进行检查时,开始对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进行利用。实际检验的过程中,应借助全乳环状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等初步筛查羊布病。通过实践探究可以知道,从血清学诊断的结果角度来看,对羊布病诊断最为有效的一种手段方法就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而从全国范围内的实际诊断情况分析来看,虎红平板凝集试验为最常选用的一种血清学诊断技术。实际诊断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在玻璃板处滴入 0 . 0 3 m L 的血清样本,然后,在其中滴入 0 . 0 3 m L 的虎红平板抗原。待二者均匀混合以后,应在室内温度条件下进行 5~1 0 m i n 左右的静置,进而可以获取到最终的试验检测结果。若是最终的凝集价并未达到1:25,则表明此次的试验检测结果呈现阴性。如果检测结果的凝集价处于1:25~1:50之间,则属于可逆反应。如果最终的凝集价为1:50,则表明此次的试验检测样本呈现为阳性,即为羊布病。需要注意的是,试验的外界环境条件极易会影响到虎红平板凝集实验的最终检测结果。如凝集的时间变化因素、实验室温度变化因素、实验阶段其他细菌抗原影响因素等。此时,不仅会引发其发生非特异性反应,还会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精准度,甚至出现较大的偏差。

1、加强饲养管理五、羊布病的防治策略① 自繁自养

实际开展羊养殖工作的过程中,养殖人员需要严格遵循自繁自养的原则,其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从外部引入新羊只所带来的疾病传入风险。通过自繁自养作业,养殖人员能够更好地掌握羊群的健康情况,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② 合理引种

若是养殖场需要从外部引进新的羊只,应避免从疫区引进羊只,保证引进羊只的健康,从而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通常情况下,引进羊只之前,养殖人员需要对羊只进行严格的检疫检验,确保其未携带任何疾病。并且,羊只引进以后,应对其隔离并观察30天以上。在此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引进羊只的健康情况。待无任何疫病时,可将其混群饲养,使羊布病从根源处得到预防。

③ 日常巡查

另外,日常养殖的过程中,养殖人员需要定期对羊群进行巡查。在巡查时,应重视对羊只精神状态、食欲以及排泄物等方面的观察,上述指标能够有效地反映羊群是否健康。既有利于及时发现羊群的异常表现,又可以保证应对措施的及时性。防止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同时,为维护羊群养殖健康和生产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2、制定科学的养殖计划

日常养殖人员对羊群进行饲喂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分群饲养的方式。即依照羊的品种、年龄以及体重进行群体划分。同时,为避免羊饮用和食用变质的水及饲料,需按时更换新鲜的水和饲料。配制饲料时应遵循均衡的营养原则,即将适量的维生素、中草药加入饲料内。不仅可以使羊群的健康生长需求得到满足,还能够强化羊群的抗病能力。除此之外,喂饲的过程中需遵循定时定量的原则,每日只需喂饲3~4次。且为确保羊群的胃肠功能得到有效保护,应保证每次饲喂时间的固定性。饮水则早晚各准备1次,通常每只羊每日饮水量在 2 . 5 k g 左右。需要注意的是,在为羊群准备水源时,应对水的温度进行控制。通常大部分健康羊群每日饮水的温度约为 2 0 % ,若是母羊则需要准备温度为4 0 % 左右的水。提供水源的时间主要集中在羊完成采食后的1h左右,以此促进羊的消化系统蠕动。

3、养殖环境的科学管理

① 做好清洁工作

对于养殖人员来说,其每天需要对养殖圈舍进行清扫,避免堆积过多的羊排泄物而导致大量细菌滋生繁殖。在对粪污进行处理时,可借助堆肥的方法。另外,日常清理圈舍的过程中,还应重视清理圈舍附近的杂物,以免有蚊蝇。老鼠等携带病菌而导致病菌大范围扩散。除此之外,每日还应重视清理饲料槽和饮水槽,使病菌滋生得以有效避免。而在对饲料进行存放的过程中,既要保证存放位置环境的干燥性,又要加强清洁,使饲料发生霉变的风险得以有效规避。

② 消毒作业

养殖人员应定期对养殖场内进行全面细致的消毒处理,以此使病菌滋生数量得到有效控制。通常情况下,在对羊圈舍附近的环境进行消毒的过程中,主要使用 2 % 氢氧化钠或生石灰。而对羊圈舍进行消毒时,则可选用 10 % 石灰乳 , 3 % 甲酚,或 5 % 的草木灰等。消毒频率约为每周2~3次。为避免消毒剂药效降低,应定期对消毒剂的品种进行更换。养殖场内的污水池和排粪坑等处消毒处理可用漂白粉。消毒养殖工具时,常采用的消毒剂主要为 2 % 氢氧化钠、 . 0 . 5 % 过氧乙酸等。为避免人员将外界病菌携带进入养殖场而导致羊群感染,需要在养殖场大门位置设置消毒池,内置 3 % 氢氧化钠溶液消毒液进行使用。并且,进入养殖区域内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穿戴好工作服。

③ 加大灭鼠驱蚊力度

病菌一般会通过老鼠携带或蚊虫叮咬而传播。所以,日常开展养殖管理工作时,应保证驱鼠灭蚊工作的有效性。羊圈安装纱窗和灭蚊灯。同时,也可在养殖场附近区域种植薄荷、艾草等植物提高驱蚊的效果。当进入蚊虫发生高峰阶段时,可在羊群内喷施乙醇和薄荷汁的混合溶液。制作方法为,选取 2~3 k g 薄荷叶榨汁,然后混入 1 0 0 m L 的白酒及 1 3~1 5 k g 左右的清水。对老鼠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可投放捕鼠夹、捕鼠笼以及毒饵。通过有效地灭鼠驱蚊可增强羊布病的预防效果,降低羊布病的发生率。

4、重视检疫工作

对于养殖场内现有的羊群来说,养殖人员应采取封闭式的饲养管理,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确保养殖场内现有羊群不会与外界其他牲畜发生直接接触,降低布病的感染率。引进的新羊需要做好严格的检疫工作。同时,应避免从疫区内引进羊只。新引入的羊需要先开展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确保没有任何疫病,才能够混合饲养。若是羊在隔离时间发生了布病,则需及时隔离,并做好全面消毒和疫病管控,避免发生布病病原体扩散的情况。

5、定期开展免疫接种工作

羊养殖过程中,对布病进行预防时最有效的手段方法就是免疫接种布鲁氏菌病活疫苗,因此,养殖人员需要提高对免疫接种的重视。接种时,应确保针头一羊一用,避免有交叉感染的情况发生。通常母羊需要在配种开始前的1~2个月左右进行免疫接种,一般采用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的方式。羊在接种后极易会出现疫苗反应,如果不良反应症状较轻,无须做出特殊的处理,其能够自行地恢复正常。如果不良反应症状较为严重,应开展肾上腺素的紧急注射治疗,以此降低羊的死亡率。为确保羊群自身始终保持高水平的抗体,需要定期对其开展抗体的检测工作。当羊群体内的抗体处在标准之下时,需再次进行接种,以此全面有效预防羊布病的发生。

羊养殖阶段最常发生的疫病就是羊布病,若此时缺乏合理有效地干预,会导致大量的病羊死亡。为此,日常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需要加强对羊布病的预防。并全面掌握和学习与布病有关的知识,了解实验室的诊断技术手段。从而使羊布病得到全面防控的同时,推动羊养殖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733109甘肃省古浪县十八里堡乡人民政府)

标签:  母羊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