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观赏鱼小瓜虫病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的总结分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33)

小瓜虫病是原生鱼观赏鱼中的常见病之一,小瓜虫寄生在鱼类的体表及鳃部,以红细胞、上皮细胞为食来夺取营养,不但会对组织进行破坏,还会在鱼体内形成白色囊泡,所以小瓜虫病又被称为“白点病”,当小瓜虫大量寄生时,将会导致大量的鱼死亡。近几年来,随着淡水鱼养殖技术的不断改革,小瓜虫病的发生率也逐步减少,但是原生鱼观赏鱼的小瓜虫病却依旧流行,并严重威胁着原生鱼观赏鱼产业的发展。原生观赏鱼是指土生土长于原产地,具有一定观赏价值,但尚未被作为观赏鱼进行养殖或市场交易的野生非外来淡水鱼类,简单来说,原生鱼可以理解为野生鱼。这些鱼繁殖季节会出现婚姻色,颜色鲜艳更具观赏价值。本文将野采的原生鱼进行观赏饲养,分别有螃、马口、长鳍、麦穗、拟、中华斗鱼同缸混养。2024年6月17日非流行期一例小瓜虫病发生,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病理解剖特征,显微镜检查和分析病因进行治疗,现将此次发生小瓜虫病的整个情况总结如下:

一、鱼小瓜虫病病原及流行特点

1、鱼小瓜虫病病原

小瓜虫属于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是一种寄生虫。成虫期虫体呈球形,全身纤毛分布均匀,胞口变为球形,大核呈香肠状或马蹄形,小核紧贴大核,不易观察。营养期幼虫钻入皮肤或鳃部,吸收营养生长发育,同时刺激寄生组织增生,形成白色脓包,肉眼可见白色小点,因此也被称为白点病。

2、鱼小瓜虫病流行特点

小瓜虫病对饲养鱼类的危害主要集中在鱼种阶段。在长江流域,流行季节为4-6月(水温 )。发病后若不及时治疗,鱼种死亡率可达 6 0 % - 7 0 % ,严重时高达 8 0 % - 9 0 % 。水温在1 5 -2 0%。 时,2-3d内可蔓延至全缸,导致大量死亡。小瓜虫的繁殖适温为 ,主要流行于春秋两季,在低温、光照不足时容易发生。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当水质恶劣、养殖密度高、鱼体抵抗力低时,冬季和盛夏也可能发病。据相关研究表明,在高密度养殖的水族箱中,小瓜虫病的传播速度比低密度养殖环境快3-5倍。这是因为在高密度环境下,鱼体之间的接触更加频繁,小瓜虫更容易从感染鱼体传播到健康鱼体。而且,高密度养殖容易导致水质恶化,鱼体的应激反应增强,免疫力下降,为小瓜虫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不同的水体环境中,小瓜虫病的流行情况也有所不同。例如,在酸性水体中,小瓜虫的生存和繁殖能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当水体酸碱度接近中性时,小瓜虫的活性会显着增强。

二、鱼小瓜虫病发病原因

1、外来引种带入小瓜虫病原

休宁县地处皖南山区,隶属于黄山市管辖,山泉水养鱼成功申报“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获泉水鱼之乡的称号。休宁县大力推广山泉流水养鱼产业,导致本地苗种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养殖场(户)大量从浙江、江西、江苏等外省购买种苗。在发展初期,未进行系统的苗种检疫,从而将小瓜虫病原引入,并传播至自然水域。在一次实地调查中发现,某养殖场从外省引入的一批鱼苗中,有超过 30 % 的鱼苗携带小瓜虫病原体。这些鱼苗被放入当地的养殖池塘后,短短一周内,池塘中的其他健康鱼苗也开始出现小瓜虫病的症状。由于当时缺乏有效的监测和防控措施,小瓜虫病迅速在周边水域蔓延,给当地的渔业养殖带来了巨大损失。

2、鱼养殖量增加与管理理念差异

工厂化养殖模式导致大量养殖尾水排入河道,改变了自然水域的水体生态环境。山区河道常年水温低于28℃,为小瓜虫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此外,当地农民沿河造池,引入泉水养鱼,年年投放苗种,但管理不善,对鱼病不管不问,任由其自生自灭,这种养殖习惯也为小瓜虫的长期存在创造了条件。以某村庄的养殖情况为例,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尾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导致河道水质恶化,富营养化严重。原本清澈的河水变得浑浊不堪,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降低。在这样的环境下,小瓜虫大量繁殖,周边养殖户的鱼群频繁感染小瓜虫病。而养殖户由于缺乏科学的养殖管理知识,在鱼病发生时,没有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甚至不知道鱼群患病的原因,使得病情不断恶化。

3、自来水中携带小瓜虫

鱼缸中的小瓜虫可能存在于自来水中。自来水来源于自然水域,即使是经过净水的自来水,也可能携带少量小瓜虫。当鱼缸内水质逐渐恶化,水温下降时,小瓜虫的数量会增加,进而感染鱼类。有实验表明,将含有少量小瓜虫的自来水放入鱼缸中,在水温为 ,水质恶化(氨氮含量超标、酸碱度失衡)的情况下,经过一周的时间,鱼缸中的小瓜虫数量增长了5-8倍,并且开始感染鱼体。这是因为在不良的水质和水温条件下,小瓜虫的繁殖速度加快,而鱼体的免疫力下降,无法抵御小瓜虫的入侵。

4、鱼入缸前未做药物浸泡

本文中的原生鱼是在本地区自然流域捕获的,且分批捕获后逐一放入鱼缸,入缸前未对其进行药物浸泡处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爱好者在捕获原生鱼后,急于将其放入鱼缸中,忽略了人缸前的消毒处理。这就使得携带小瓜虫的原生鱼将病原体带入鱼缸,为小瓜虫病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曾经有一位水族爱好者,在野外捕获了一批原生鱼后,没有进行任何消毒处理就直接放入了自己的水族箱中。几天后,水族箱中的鱼开始出现白点病的症状,经过检查,确诊为小瓜虫感染。由于发现和治疗不及时,最终导致水族箱中的大部分鱼死亡。

三、鱼小瓜虫病症状和病理特征

1、鱼小瓜虫病症状

小瓜虫侵入鱼体后,肉眼可见体表、鳍条和鳃丝上有白色小点状胞囊,即“白点病”。患病初期,鱼出现食欲减退、腹部凹陷、形体消瘦、躁动不安、追逐频繁、游动速度加快等症状,这是由于小瓜虫侵蚀刺激鱼体所致。患病后期,病鱼体表、鳍条、口腔、鳃丝等部位均布满白点,部分鱼体鳞片脱落溃烂,可见血色鱼肉。个别病情严重的鱼体表布满密密麻麻的白色肉眼可见的小白点,即白色滋养体,最后行动迟缓、呼吸困难,继而死亡沉于缸底。在患病初期,鱼的行为变化较为明显。它们会表现出异常的活跃,不断地在鱼缸中快速游动,试图摆脱小瓜虫的侵扰。但随着病情的加重,鱼的活力逐渐下降,游动速度变慢,开始出现离群独处的现象。此时,鱼的体表白点越来越明显,严重影响其外观和健康。当病情发展到后期,鱼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鳞片脱落,皮肤溃烂,甚至出现内脏器官受损的情况,最终导致死亡。

2、鱼小瓜虫病病理特征

小瓜虫病的主要病变是在鱼体表面的皮肤、鳍和鳃,当小瓜虫纤毛幼虫接近鱼体皮肤和鳃时,首先黏附在鱼的皮肤上皮,接着纤毛幼虫依靠头部的钻孔器使虫体的整个身体从上皮细胞间隙挤入皮表层,严重破坏鳃和皮肤上皮细胞的完整性进而侵入组织。小瓜虫寄生在鱼类的鳃和皮肤表层下,形成带虫胞囊,滋养体在此胞囊中逐渐长大,侵蚀组织碎片和组织液、血液等从而获得营养。由于小瓜虫在上皮组织内寄生,并不断转动,刺激黏液的大量分泌和上皮细胞的增生,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小白点。寄生在鳃上的小瓜虫,造成鳃小片变形,毛细血管充血、组织液渗出或局部组织缺血,引起呼吸上皮细胞肿胀、坏死,造成黏液细胞增生,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黏液分泌量明显增多。小瓜虫还能钻入鳃腔膜并穿过膜进入胸腺组织内部,以胸腺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为食,使胸腺的组织受到破坏,造成正常胸腺组织结构紊乱,淋巴细胞明显减少,致使鱼体快速死亡。同时,由于小瓜虫的刺激,鳃组织中的黏液细胞大量增生,分泌出大量的黏液,进一步影响了鱼的呼吸功能。在皮肤组织中,小瓜虫的寄生导致皮肤上皮细胞增生、角化,形成白色的胞囊,这些胞囊不仅影响了鱼体的外观,还破坏了皮肤的屏障功能,使得细菌等其他病原体更容易侵入鱼体,引发继发性感染。

四、鱼小瓜虫病诊断方法

1、鱼小瓜虫病的初步诊断

患小瓜虫病的鱼最明显的特征是体表、鳃丝、鳍条出现肉眼可见的小白点。根据流行特点,将此病与卵甲藻病进行了区分。将鱼体胞囊放入透明器血中进行观察。在初步诊断过程中,除了观察鱼体的外观症状外,还可以结合鱼的行为表现进行判断。例如,小瓜虫病感染的鱼在初期会表现出躁动不安、游动异常等症状,而卵甲藻病感染的鱼则通常表现为食欲减退、身体发黑等。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鱼体胞囊的形态和颜色来辅助诊断。小瓜虫病形成的胞囊通常为白色,呈圆形或椭圆形,而卵甲藻病形成的胞囊则颜色较深,形状不规则。

2、显微镜检查鱼小瓜虫病

显微镜下观察,小瓜虫呈椭圆形或圆形,体长约50-1 5 0 μ m ,具有特殊的鞭毛结构,表面覆盖着细小的鞭毛,滋养体外部呈半透明状。通过鞭毛的摆动和蠕动等方式,小瓜虫在鱼体内游动寻找适合的寄生点。在进行显微镜检查时,需要从鱼体的病变部位采集样本,如刮取鱼体表的白点、取鳃丝组织等。将采集到的样本制成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小瓜虫与其他原生动物的形态特征。同时,还可以通过观察小瓜虫的运动方式来进一步确认,小瓜虫在显微镜下通常表现为快速地摆动和蠕动,而其他原生动物的运动方式则有所不同。

五、鱼小瓜虫病防治方法

1、鱼小瓜虫病的西药治疗方法

赛恩生物外用 水体,连用4次,配合使用食盐 水体。先用 7 0 % 温水浸泡约1.5h,再泼洒。一包拌料 4 0 k g, 7 d 为

1个疗程。景晨生物轮管消外用 水体,2次/d,连续使用 提高水体温度,使水温达到 3 0-3 2 %, 3 d 以上,促使小瓜虫包囊脱落。在使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操作。过量使用药物可能会对鱼体造成伤害,导致鱼体中毒甚至死亡。而剂量不足则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使病情反复。例如,曾经有养殖户在治疗小瓜虫病时,为了尽快控制病情,加大了药物的使用剂量,结果导致鱼群大量死亡。这是因为过量的药物对鱼体的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影响了鱼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2、鱼小瓜虫病的物理治疗方法

此外,提高水体温度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小瓜虫在高温环境下( 3 0 % 以上),其生长和繁殖会受到抑制,包囊也会逐渐脱落。但在升温过程中,要注意缓慢升温,避免水温骤变对鱼体造成应激反应。一般来说,每天升温 1 - 2 % 较为合适。同时,要密切观察鱼的状态,如发现鱼有不适症状,应及时调整水温。

3、鱼小瓜虫病的中药的治疗方法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还可以采用中药治疗的方式。一些具有驱虫、抗菌作用的中药,如苦参、黄柏、大黄等,对小瓜虫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将这些中药熬制成汤剂,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鱼缸中,连续使用5-7d,可以有效抑制小瓜虫的生长和繁殖。中药治疗的优点是副作用小,对鱼体和水体环境的影响较小,但治疗效果相对较慢,需要持续使用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明显的效果。

六、鱼小瓜虫病的日常预防办法

1、养鱼水质精细管理

首先,定期换水。每隔5-7d补充1次水,每10d左右全面替换1次水。在炎热季节,日均补水量应达到 2 0-3 0 c m ,每隔3-5d进行1次全面换水。其次,调控水质酸碱度,确保水的 pH 值稳定在7.5-8.5之间。每隔15-30d撒施生石灰对水体进行消毒处理,每箱用量约 1 k g ,以调整水体 pH 值,同时提高水中钙离子浓度,促进原生鱼观赏鱼的生长发育。在换水过程中,要注意新水的温度和水质与原水相近,避免因水温、水质差异过大对鱼体造成应激反应。可以在换水前将新水进行曝气处理,去除水中的氯气等有害物质,并调节水温至与原水相同。此外,还可以使用水质检测试剂定期检测水体的酸碱度、氨氮含量、亚硝酸盐含量等指标,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2、原生鱼观赏鱼饲料的科学投喂

深入研究并掌握原生鱼观赏鱼小瓜虫病的发病特征、发展规律及显着症状,以便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于未患病的原生鱼观赏鱼,建议及早减少高品质饲料的使用量,并在饲料中添加抗菌和增强免疫力的成分,如酵母发酵产物、酵母多糖等,以提高其抗病能力和免疫力。对于已患病的养殖水族箱,切忌随意用药或过度用药,尤其是避免盲目使用杀虫剂改善箱底环境和水质条件。若不根据具体症状精准施药,可能会增强原生鱼观赏鱼的应激反应,引发疾病发作,甚至加重已有的健康问题。在饲料中添加抗菌和增强免疫力的成分时,要注意添加的比例和方法。一般来说,酵母发酵产物和酵母多糖的添加量为饲料总量的 。可以将这些成分与饲料充分混合后再投喂给鱼,以确保鱼能够均匀地摄取到营养物质。同时,要定期对养殖水族箱进行清洁和消毒,去除箱底的残饵、粪便等杂物,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繁殖。

3、水温稳定调控

为确保水温稳定,可使用恒温器或加热器调节水族箱水温,使其保持在设定范围内。定期检查恒温设备的工作状态,若发现故障或性能下降,应及时维修或更换。冬季环境温度降低,需增加加热器使用频率或调整设定温度,确保水族箱内水温适宜;夏季则需减少加热器使用,必要时使用冷却设备防止水温过高。在选择恒温设备时,要根据水族箱的大小和水体容量来选择合适功率的设备。一般来说,1L水需要配备0.5-1W的加热功率。同时,要将恒温设备安装在合适的位置,确保水温能够均匀分布。此外,还可以在水族箱中安装水温报警器,当水温超出设定范围时,及时发出警报,提醒养殖者采取相应的措施。

综上所述,鱼小瓜虫病是一种常见疾病,给鱼养殖产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好前期预防和后期治疗措施至关重要,这有助于确保鱼群的健康稳定,提高生产效益。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索小瓜虫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开发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和预防措施。同时,加强对养殖户和水族爱好者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和疾病防控意识,从源头上减少小瓜虫病的发生。

(作者单位:245400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

标签:  虫病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