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常见呼吸道疾病的诊断方法与相应防治技术措施的探讨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225)

当前随着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壮大和养殖模式的更新换代,生猪养殖环节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威胁养殖效益和养殖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猪的多种疾病当中,呼吸道疾病是一类危害较为严重,且隐性经济损失和显性经济损失十分显着的综合性疾病。猪呼吸道疾病是指以咳嗽、气喘、呼吸困难、体温显着升高,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原种类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伪狂犬病毒、肺炎支原体以及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链球菌、巴氏杆菌以及猪流感,病原种类多种多样,侵染途径也十分多样。随着基层地区生猪养殖,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逐渐加大,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已经成为农村地区生猪养殖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在这一背景之下,养殖密度的增加使得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流行概率显着升高,并且呈现出严重危害的态势,短时间内就会给生猪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所以在生猪养殖管理环节,避免盲目扩大养殖规模,要确保养殖场的建设与养殖规模相匹配,并严格落实疫苗免疫接种、环境消毒等综合养殖管理措施,从而更好地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流行率,确保养殖安全。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猪常见呼吸道疾病的诊断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希望对广大同行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猪常见呼吸道疾病的诊断方法

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①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流行病学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病毒性疾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属于动脉炎病毒科的一员,是一种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具有一个直径约为 5 0~6 0 n m 的球形结构,病毒粒子包含一个核心,核心内有RNA基因组和一个核衣壳蛋白,病毒包膜上有GP5和M蛋白两种糖蛋白。PRRSSV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性,根据病毒基因组的差异,可分为欧洲型(Lelystad病毒)和北美型(VR-2332病毒)两个亚型。病毒进入猪体内后,首先在肺泡巨噬细胞中复制,随后病毒扩散至淋巴结、脾脏、肝脏、肾脏等全身各器官,导致猪的免疫系统受损,使猪对其他病原体的抵抗力降低。猪是PRRSV的唯一自然宿主,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均易感,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垂直传播(母猪传给胎儿)和水平传播(猪与猪之间直接接触)。PRRSV具有较高的传染性,一旦传入猪群,很容易造成大规模流行,疫情多发生在春季和秋季,猪舍通风不良、密度过大、管理水平低下等环境因素均可促进疫情的发生。

②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症状,养殖场的繁殖母猪出现发情延迟、不发情、返情率高、早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等繁殖障碍,公猪精子质量下降,繁殖能力减弱。哺乳仔猪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出现呼吸困难、打喷嚏、咳嗽、生长发育迟缓。生长猪和育肥猪表现为慢性呼吸道症状,咳嗽、打喷嚏、呼吸加快、食欲不振等。整个发病过程中患病猪食欲减退、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可达 4 0~4 1 % )皮肤发红、耳朵发紫等全身症状。由于PRRSV损害猪的免疫系统,猪只容易继发肺炎、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其他细菌性或病毒性疾病。病死猪解剖后可以发现肺脏出现弥漫性间质性肺炎,肺泡间隔增厚,肺组织实变,颜色呈灰白色或暗红色,淋巴结肿大,尤其是肺门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肝脏、脾脏出现轻微肿大,肾脏出现出血点或出血斑。组织学观察可以发现肺泡间隔增厚,充满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肺泡腔内可见透明膜形成,淋巴结滤泡增生,淋巴细胞减少,可见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肝脏和脾脏可见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在肺脏、淋巴结等组织内可见病毒抗原阳性细胞,表明病毒在猪体内广泛传播。

2、猪传染性胸膜肺炎①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流行病学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猪呼吸道疾病。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的小型杆菌,属于放线菌科。该菌分为15个血清型,其中血清型1、2、3、4、5、7、9和11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菌体抗原结构复杂,涵盖了包括脂多糖(LPS)外膜蛋白(OMP)菌毛和毒素等,这些抗原与病原体的致病性密切相关。APP通过呼吸道进入猪体内,首先在鼻腔和咽部黏膜上定植,随后病原体侵入支气管和肺泡,引起局部炎症反应,避孕期在肺泡内大量繁殖,产生外毒素A(ETX-A)和内毒素(LPS),这些毒素会导致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坏死,进而引发肺部炎症和水肿。长时间受到APP感染后机体产生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 等大量炎症介质,这些炎症介质会导致肺泡壁通透性增加,使肺泡内液体积聚,形成胸腔积液。随着炎症反应的加剧,病原体侵入胸膜,引起胸膜炎。猪是APP的主要宿主,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病猪咳嗽时排放的飞沫中含有病原体,易感染周围的健康猪。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均易感,但以生长猪和育肥猪最为敏感,在养殖场中APP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冬季和春季是高发季节,气候变化、饲养管理不当、应激反应等因素均可诱发APP的发生。

②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临床上可以划分成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类型,急性型病猪突然出现高烧,体温可达 呼吸困难,呈现张口呼吸、腹式呼吸,咳嗽有时可见泡沫状鼻涕,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病猪可能迅速死亡,病程通常为1~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病猪表现出间歇性发热、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呼吸加快,出现轻微的咳嗽,出现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涕。慢性型病猪出现纤维素性胸膜炎,病程可能持续数周。病死猪解剖之后可以发现急性型肺脏可见明显的炎症,尤其是肺尖叶、心叶和中间叶,肺脏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与胸膜发生粘连,肺实质内有出血性实变区,质地变硬,气管和支气管内可能有泡沫状或血性分泌物。胸膜肥厚,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胸膜与肺脏、心包或膈肌发生粘连。心包炎和心包积液可能发生,肝脏和脾脏可能出现变性或坏死,淋巴结肿大、出血。

3、猪肺疫

① 猪肺疫流行病学

猪肺疫的病原体是多杀性巴氏杆菌,属于巴氏杆菌科、巴氏杆菌属。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呈球状或卵圆形,单个或成双排列,在培养基上,菌落呈灰白色、圆形、光滑、湿润。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分为多个血清型,其中A、B、D和E型与猪肺疫的关系较为密切,细菌具有菌体抗原、荚膜抗原和表面抗原等多种抗原成分。自然环境当中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伤口等途径感染猪,首先在局部繁殖,产生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繁殖生长过程中能够产生各种毒素,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内毒素可引起猪的发热、炎症和坏死等症状;外毒素则具有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溶血毒素等作用,导致猪出现呼吸困难、肺水肿、出血和坏死等症状。生猪养殖场中病毒隐性感染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各种年龄的猪都有易感性,但以仔猪和育肥猪较为常见。发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在气温较低、湿度较大的季节(如冬季和春季)发病率较高,猪舍通风不良、潮湿、拥挤等环境因素有利于猪肺疫的发生和传播。猪感染猪肺疫后,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免疫力持续时间较短。

②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猪肺疫根据临床严重程度方案分成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类型,最急性型猪突然发病,没有任何前驱症状,迅速死亡,部分猪可能出现体温升高(可达 )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精神沉郁、食欲废绝等症状,常在数小时内死亡。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食欲减少或废绝,精神沉郁,寒战,可视黏膜发绪。呼吸困难,出现干咳或湿咳,鼻涕增多,有时混有血液,随着病程发展,病猪可能出现脓性结膜炎和腹泻。病情严重的猪在1~3d内死亡。慢性型病猪体温正常或稍高,食欲不振,逐渐消瘦,生长发育受阻,出现慢性肺炎症状,咳嗽、气喘、鼻涕等,部分猪可能出现关节炎、角膜炎等症状,慢性型病程较长,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病死猪解剖之后能够观察到最急性型病变主要表现为全身出血性败血症,心、肝、脾等器官出现广泛出血点或出血斑,肺脏严重水肿、出血,表面有纤维素性附着物。急性型是最常见的类型,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肺脏质地变硬,表面有纤维素性附着物,切面可见实变区,质地干燥,与周围正常肺组织界限明显,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内有大量黏液和纤维素性渗出物,胸膜和肺脏表面有纤维素性粘连。慢性型病变主要表现为慢性肺炎,肺脏出现纤维化、硬化和钙化,质地变硬,表面不平,支气管扩张,内有黏液和脓性分泌物,部分猪可能出现关节炎、角膜炎等病变。

二、猪常见呼吸道疾病防治技术

1、猪常见呼吸道疾病治疗方案

针对上述几种生猪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要在判定病情的基础上选择相对应的药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对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治疗药物,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主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手段,抗病毒治疗推荐使用板蓝根注射液和鱼腥草注射液进行对照辅助治疗,上述两种药物的给药剂量一般控制在仔猪给药 1 0~5 m L ,成年猪给药 2 5 ~1 0 m L ,在用药处理过程中都采用肌内注射手段,前者给药一次即可,或者可以每天给药1次,给药周期保持在3~5d,为了有效预防细菌入侵所造成的混合感染现象,在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同时也可以联合应用头孢噻呋注射液进行抗菌治疗给药剂量控制在0.05mL/kg·bw,给药间隔一般控制在3d一次,连续使用两次即可。对于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生杆菌引发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上推荐使用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治疗,临床给药剂量一般控制在0 . 3 m L / k g ·bw,给药次数控制在每天2次,连续用药5d为一个周期。对于猪肺疫推荐应用氟苯尼考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治疗,给药剂量一般控制在 0 . 0 6 7 m L / k g ⋅ b w ,间隔48h给药1次即可,连续给药2次。在采用上述药物进行针对性的对症治疗的同时,还需要加强辅助治疗,缓解患病猪的呼吸道症状可以联合应用清瘟败毒散和定喘散,上述两种中成药制剂,仔猪的给药剂量分别控制在 3 0 g ,成年猪的给药剂量分别控制在 5 0 g ,直接进行口服,每天服用1次,服用周期为 通常按照上述的治疗方案进行为期1~2个周期的抗病毒抗菌治疗以及7d左右的对症辅助治疗,养殖场病情可以得到针对性的控制。但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临床康复猪仍然会携带病原,恢复健康的猪群应该在隔离舍当中继续进行养殖,有条件的要进行快速育肥淘汰,这样能够切断病原传播渠道。

2、猪常见呼吸道疾病预防对策

针对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防控,防控疾病的传播流程,关键是要加强养殖管理,保持猪舍清洁、干燥、通风良好,降低猪舍内的湿度,保持温度 1 0~1 5 % ,相对湿度 6 0 % ~ 6 5 % 。日常养殖管理期间要充分认识到加强环境清理和卫生消毒对切断病原传播流行的重要性,根据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动态,注重加强环境消毒,明确相应的消毒操作方案。根据猪舍的实际情况和猪只的耐受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常用的消毒剂有 2 % 的氢氧化钠溶液,0 . 1 % 的过氧乙酸 , 2 % 的假分皂溶液 . 5 % 的漂白粉溶液 , 1 0 % 的生石灰乳等。消毒前还需要提前准备好喷雾器、高压水枪、消毒盆、消毒桶、清洁工具等,确保消毒人员熟悉消毒流程和注意事项。在消毒前,对猪舍的栏舍、地面、墙壁、顶棚、饲槽等进行彻底清洁,使用高压水枪对猪舍进行全面冲洗,彻底清除粪便、污水和杂物。将猪舍内外的所有设施、用具浸泡在消毒剂中,浸泡时间根据消毒剂的使用说明确定,然后使用喷雾器对猪舍进行消毒剂喷雾,确保消毒剂均匀覆盖各个角落,关闭猪舍门窗,使用消毒剂进行空气熏蒸消毒,熏蒸时间根据消毒剂的使用说明确定。消毒结束后,打开猪舍门窗,通风换气,使猪舍内空气流通,待猪舍干燥后,方可重新使用。在日常消毒操作过程中,一般每周进行1次消毒即可,猪舍空栏后,进行终末消毒,确保新猪进入前猪舍内无病原体。在疫病流行期间,可适当增加消毒频次,通常每天进行1~2次消毒,持续7d,然后过渡到常规的消毒方案。养殖管理期间还需要做到每天清理饲料槽,饮水槽,确保饲料和饮水清洁。养殖场内部执行严格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猪场出入口的管理,严格执行消毒制度,严禁从疫区引进猪只和猪产品,不同年龄的猪群应该混合养殖,要进行有效的分群养殖,并要做到每批次的猪出来之后,都应该对猪舍进行一次大清理大消毒,避免不同猪场之间的猪只交叉感染。根据猪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按照疫苗说明书和兽医的建议进行免疫程序安排。针对上述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加强疫苗免疫接种是防控疾病传播流行最有效的措施,分别选择使用猪防治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三价灭活疫苗以及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活疫苗开展针对性的免疫接种,其中第1种疫苗的接种剂量一般控制在7日龄以上的仔猪,每头使用 1 m L ,后备母猪和配种前的母猪每头肌肉注射 2 m L 。第2种疫苗的接种剂量和接种程序是35~40日龄的猪群进行首次免疫接种,并间隔28d之后使用同等剂量的疫苗进行一次强化免疫接种,养殖场的妊娠母猪可以产前6周和2周各进行一次免疫接种,其他猪群每隔半年进行一次常规免疫接种,不论猪群大小,分别使用 2 m L 肌肉注射。第3种疫苗的接种程序和接种剂量用冷开水稀释之后,每头猪服用1头份。

综上所述,猪养殖管理过程中,猪呼吸道疾病是威胁生猪健康发展的常发病和高发病,病原种类多种多样,养殖管理不科学,养殖密度较大,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会给出呼吸道疾病的传播流行提供条件。为有效降低呼吸道疾病的整体发生流行率,需要认识到常见呼吸道疾病的有效诊断方法,并完善相应的防治技术方案做到早发现、紧急处理,将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流行率降低到最低程度,确保养殖安全。

(作者单位:465450河南省光山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

标签:  猪舍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