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新闻评论传播与发展策略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25 阅读(267)

摘要

随着5G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应用,短视频作为一种为大众提供信息的方式迅猛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短视频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与发展策略,对于融合发展的媒体而言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与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短视频新闻评论的优势、问题,并对发展策略进行探讨,旨在为传统媒体在融合传播中拓宽传播路径、提升影响力、增强舆论引导力。

关键词

短视频 新闻评论 舆论引导

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354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其中,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10.12亿,用户使用率高达94.8%[1]。不难看出,短视频有着海量的受众,短视频新闻有着不容小觑的传播价值。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新闻体裁,在平面媒体上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话题设置、深化新闻报道、舆论引导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如何在碎片化、娱乐化、浅表化的短视频传播中解决舆论失焦问题,短视频新闻评论的出现备受关注。

一、短视频新闻评论的定义

短视频新闻评论,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体裁,也没有相对约定俗成的行文风格和语言要求,更没有一定的刊发时间和平台。它是媒体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通俗理解为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所发表的言论。

从内容上看,短视频新闻评论可分为用户生产内容(UGC)、专业生产内容(P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PUGC)。UGC主要是指没有受过专业视频拍摄或者剪辑培训学习的普通用户拍摄制作的短视频新闻评论。PGC多是指传统媒体严格按照新闻评论的传统生产制作流程,拍摄制作的短视频新闻评论。相较于PGC,UGC在专业性和权威性上稍显不足,但是在贴近性和互动性上有着独有的优势,在突发事件的时效性上也更快。从目前各短视频平台的内容来看,UGC占了较大比例,PGC虽然也在短视频平台有推送,但主要的传播渠道还是依靠传统媒体的融媒体平台。PUGC是随着短视频技术和市场的发展,专业化的文化传播企业、人才,或者是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的赛道上的创新尝试,这些内容既能弥补视频采编制作上时效性、多元化上的不足,也考虑到了受众对短视频新闻评论优质、专业的需求[2]。

从形式上看,短视频新闻评论是一则2至5分钟的视频,以“新闻画面+画外音”“新闻画面+新闻评论员”以及新闻评论员脱口秀的方式出现。“新闻画面+画外音”多出现在用户生产内容模式的短视频中,普通公众通过参与信息生产和制作,阐述自身对新闻事件的意见或建议,不仅可以提高公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也能提升新闻传播的速度。“新闻画面+新闻评论员”和新闻评论员脱口秀的方式多出现在PGC或PUGC模式的短视频中,背靠传统媒体的新闻采编制作力量,保证了内容的权威性和制作的专业度。

二、短视频新闻评论的优势

伴随短视频的一路高歌猛进,短视频新闻评论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除了技术和平台等因素的加持外,短视频新闻评论也有着自己的优势。

(一)丰富新闻评论的形式和内容

媒体融合发展在经历了简单相加到融合创新的飞跃后,“无视频不传播”已经是新闻传播中的约定俗成,新闻评论也迫切需要从“我写你看”“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向“边看边听”“妙趣横生”的互动传播转变。因此短视频可容纳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的传播方式成为不二选择,既可以详细地对事件进行描述,还能弥补文字有深度但缺乏画面活力的缺陷,让言论也具有画面感和冲击力、感染力,让传播的意见和声音能更快、更容易被受众接受。此外,利用短视频在各社交平台“霸屏”的地位进行传播,也能让新闻评论的传播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3]。

(二)增加报道的独家视角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移动端的应用,利用一台手机人人都能完成新闻的采集和编发,因此传统媒体要想真的做到“人无我有”已经微乎其微,那就只能在“人有我优”上寻找机会。背靠传统媒体在采写编评上的优势,借助短视频在传播上的长板,短视频新闻评论成了传统媒体在“人有我优”上抓住的机会,不断开创新闻的独家视角。事实也证明无论是《胡侃》《陈迪说》,还是《央视微评》《主播说联播》都在纷繁复杂的今日新闻中走出一条独家的新路,成为传统媒体新的流量增长点。

(三)解决舆论失焦的突破口

舆论失焦,是指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公众话语权提升,对事件本身的解读更多样化,舆论易呈现多极化发展,以至于逐渐偏离事件的中心议题[4]。短视频符合大众移动化阅读的习惯,满足了大众方便快捷获取信息的需求,也成为信息分享和传播的主要方式,但2至5分钟的时长极易造成短视频新闻在传播上的碎片化、片面化,不可避免地导致舆论失焦。甚至在一些突发事件或者公共事件中,碎片化、片面化的传播不利于大众对于新闻事件全貌的把握,造成舆论引导的错位。短视频新闻评论一方面通过利用符合大众阅读习惯的方式,能更快进入到受众获取事件信息的视野中来,将关于新闻事件的意见传递给受众,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快实现舆论的引导。另一方面,短视频新闻评论特别是PGC和PUGC,通过对事件专业的呈现和意见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能聚焦受众的关注。由此,不难看出通过短视频新闻评论,特别是专业制作的短视频新闻评论内容,能为解决舆论失焦问题掀开一个突破口。

三、短视频新闻评论的困境

短视频新闻评论成为当下新闻传播领域的潮流趋势,然而,我们在看到短视频新闻评论优势的同时,也应看到它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特别是传统媒体在发展短视频新闻评论面临的困境。

(一)“文本+视频”复合型人才的缺乏

优质内容是各级各类媒体竞争的核心,新闻评论人才更是传统媒体不懈努力培养的重点,但历久以来形成的思维和习惯让传统媒体把新闻评论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到了文本内容,特别是适宜于平面媒体的文本内容。在短视频的新赛道上,新加入的短视频新闻评论不是简单的“短视频+新闻评论”文本,而是要利用短视频的传播形式,融合画面、声音、动画等多种表现手段呈现文本内容。传统媒体在新闻评论的文本创作上不缺乏人才,但是有融媒体思维,能充分利用短视频的多种表现手段和方式传播的人才不足,这也导致了我们看到的大多数PGC短视频新闻评论,更多的是采用新闻评论员脱口秀的方式呈现。UGC短视频新闻评论问题也同样明显,各类短视频人才涌现,无论是在动画、配音、特效等方面,还是视频的设计上都令人眼前一亮。相较之下新闻评论文本人才却不那么如意,要么成为短视频作者的“唠叨”之地,要么成为视频内容的“配文”,要么干脆就是新闻事件中某一方的“代言”。总而言之,UGC在客观公正、针砭时弊、引领舆论等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

(二)内容深度和信息丰富的消解

短视频快速兴起的原因除了及时性、生动性外,更为重要的是在面对显示屏彼端的大众时,它利用背后的模块化和程序化的智能算法为“千人”画出了“千面”,支配并调控各类短视频精准推送到大众面前。这样的智能算法、精准推送是基于大众的阅读习惯和浏览兴趣形成的数据,虽能实现信息传递的精准及时,但于短视频新闻评论而言,其本质上还是一种意见和观点,传递给大众的是一种思考和观点,相较于娱乐新闻、民生新闻而言受众觉得贴近性和娱乐性不够,吸引力不强。为了契合满足大众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所在,在文本内容的深度和视频内容的选择上势必要做出让步,选择通过大众浏览短视频时喜欢的语言和切入的视角入手。长此以往,大众的兴趣和喜好将会紧箍媒体在对短视频新闻评论上的手脚,弱化媒体对核心公共议题的引导力。

(三)智能算法与新闻价值的博弈

在传统的新闻采写编评过程中,新闻价值成为衡量的重要依据,时效性、重要性、显着性、接近性、趣味性这五个要素也成为编辑记者在具体实践中操作的重要标准,要素越靠前、要素越全面,新闻价值越大。但在智能算法的背后,是基于每个用户点击的数据,无限累积的系统数据可以说是无限聚积下来的个人兴趣,用这样的数据作为依据来为用户推送短视频,实则是在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个人需求,趣味性、接近性占了很大比重[5]。对短视频新闻评论而言,除了时效性,重要性和显着性是重要的考量要素,趣味性和接近性所占比例很少或者没有。因此,在短视频新闻评论的制作过程中,如何兼顾好智能算法背后的大众兴趣以及新闻价值成为一场重要的博弈,也是影响短视频新闻评论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短视频新闻评论的突围

随着5G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应用,移动端阅读和获取信息越来越成为受众的选择,各家媒体也在加快媒体融合的脚步,推动人员、流程、制作的转型升级,实现了图、文、音频、视频等相融相加的探索和创新。作为新闻媒体的旗帜和灵魂,新闻评论必须融入媒体融合的浪潮中,抓住短视频发展的风口主动出击、迎接挑战,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一)打破传统思维,让“好笔头”成为“流量王”

在传统的新闻采编过程中,新闻评论一直是记者编辑“写而优则评”的领域,绝大多数媒体会有专门的新闻评论员,他们一般被视为新闻单位的“好笔头”。评论员经过了严格的新闻写作训练,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储备,但也正是这种在传统思维下的严格训练,使得他们习惯于传统的创作过程,也更为依赖于用大篇幅文字表达的论据来阐发议论。但是,短视频新闻评论与传统新闻评论除了呈现的形式、传播的方式不同外,其实从内容选题、生产制作上两者就有着不同,仅仅靠着“好笔头”,传统的新闻评论已经难以在短视频新闻评论的赛道上取胜。

因此,我们在制作短视频新闻评论时,要打破原有的重文本思维,推动评论员从“笔头”走向“镜头”,学会利用镜头语言和画面素材辅助或替代文字表达,抓住移动端小屏的特点,言论短小精悍,切中社会热点、针砭时弊,不要长篇大论;要打破评论员“居高临下”的思维,在评论的选题、语言、风格上转型,以受众身边的小事入手,摒弃说教式的语言,善于与受众进行情感互动,甚至能从幕后走到台前;要打破短视频出现是对新闻评论的冲击的片面思维,短视频的出现虽然是伴随着技术的革新而出现,但我们要看到它的兴起是应运受众的需求,所以新闻评论也要紧跟发展,俯下身抓住受众的需求,特别是在突发事件、重要事件发生时,利用短视频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语言丰富等特点及时发声,传播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让“好笔头”变成“流量王”。

(二)加强议程设置,发挥舆论引导功能

短视频的出现打破了以文字、图片为主的传统媒体内容,除了技术加持下更快、更好、更多样的传播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好的短视频新闻评论,要增强传播力、提升舆论引导力,要从选题策划入手,让评论的话题以受众的身边人、身边事为主导,更能引起受众的共鸣。

因此,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要发挥自身在新闻评论专业性、公信力上的优势,补足在技术、互联网思维等方面的弱项,让短视频评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更符合传播规律,更符合受众需求,进一步提升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要加强内容上的优势,不仅要“讲道理”,更要学会“讲故事”。在传统媒体上,一篇经过新闻评论员精心打磨、逻辑严密、文字有力的评论文章能在“众说纷纭”中聚焦人们的眼球引导舆论,这是任何个人和新媒体平台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当新闻评论遇上短视频,光是讲道理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在内容创作的过程中,评论员就要考虑到镜头语言、视频素材的使用,学会用图、文、短视频并茂的方式去讲故事、说服人,学会让论据可视化、更鲜活,学会与受众达成共识。

要加强技术上的革新,不仅要“很好看”,更要做到“很耐看”。一条好的短视频新闻评论,不仅评论的内容要好,短视频的制作也要好,这就需要技术的加持,也就是要求评论员需要掌握短视频的制作技术,通过声音、画面的搭配增加信息含量和细节张力,让文字描述的论据变成生动的视觉语言,以吸引更多的受众。此外,也要大胆使用智能算法,虽然各平台的算法不同,但错误价值导向的算法终会导致传播的价值偏差。作为新闻媒体要主动站出来打破商业平台的智能算法机制,引领融媒体时代的信息价值观,将商业平台智能算法背后的推送逻辑和短视频新闻评论的导向有机结合,从而真正实现推送给受众的内容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同时又具备个性化特征。特别是在重大事件和主题报道上,可以通过借助智能算法进行有节奏、有层次的传播,提升舆论的引导力。

(三)创新表达方式,让多元化的呈现更吸引人

融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评论的信息来源和呈现形式更为多样,视频信息的丰富性程度、制作技术的提升都能带来新一波的关注和围观。分析近年来各家新闻单位推出的作品不难看出,从人民网《两会·听我蒋》、《中国青年报》的《中青融评》到央视的《大国外交最前线》,短视频新闻评论经历了从“我说你听”“我评你看”到“跟着我的视角一起看”的变化,利用画外音、动画、特效等技术,以及Volg等方式,让呈现给受众的短视频新闻评论形式更为多样,语言也更为贴近读者,更强化故事性、真实性以及现场感,从而为受众带来全新的体验,黏合度也越来越高。以《大国外交最前线》为例,它的制作采用了vlog的形式,以出境记者的视角带领受众去感受和捕捉大国外交的风采,一改以前“一本正经”的出境形象和严肃的措辞,出境记者接地气、轻松化的表达更吸引受众,更易被受众接受。

因此,要想在新一轮的竞争中突围,新闻媒体在稳固自身内容优势的同时,要注重创新,注重新的表达方式和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利用好新的技术和方法。特别是要抓住5G等移动通讯技术的革新,为短视频新闻评论带来的机遇,将VR、AR等技术应用到制作过程中,为新闻受众带来更为沉浸的体验,也能带来新闻事件、新闻话题的聚焦,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

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随着短视频的兴起,与短视频跨界融合成为新闻评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各家新闻媒体在激烈的行业和市场竞争中要看到自身的优势,也要正视自己的短板,唯有打破传统思维,重视内容和技术创新才能突出重围,更好引领社会舆论。

参考文献:

[1]CNNIC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3-02)[2023-03-12].https://cnnic.cn/n4/2023/0302/c199-10755.html.

[2]柯军.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的传播与创新发展研究[J].新闻传播,2022(3):57-58.

[3]马铭阳.短视频新闻传播的模式研究[J].新闻传播,

2022(1):45-46.

[4]严利华,陈捷琪.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失焦现象及其启示[J].决策与信息,2016(8):130-137.

[5]郭小平,贾瑞欣.短视频新闻的创新法则、发展困境与提升路径[J].中国编辑,2022(3):86-90.

标签:  新闻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