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能见度的衰减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悖论。技术赋能使信息采集、获取、发布日益便捷,但公众却感到“新闻越来越少”。这种认知错位源于信息过载环境中新闻本质的异化一大量未经专业处理的信息被包装成新闻,导致真实的社会场景在信息涌流中失焦。当媒体竞相追逐流量,将新闻生产简化为信息搬运,公众自然难以通过这样的新闻看见社会。
新闻属于信息的一种,但显然不是无序的信息,而应当是体现社会能见度的信息,是以媒体传播力助力文明传承、社会发展的信息。但现实的尴尬是,在流量至上的传播机制下,不少媒体的新闻生产降格为信息整合,无现场,无深度,无洞见。正因如此,真相旁落、情绪散溢成为网络社会的一大痼疾。在莫衷一是的信息裹挟之下,即使是同一社会事件,公众认知也会大相径庭。
真正的新闻应当具备穿透信息迷雾的能力,通过专业议程设置推动社会共识形成。新闻能见度体现为三个核心维度:原创性是生命力的根基,缺乏原创能力的媒体终将被公众抛弃;现场感是权威性的保障,远离第一现场的信息剪辑加工只会制造认知偏差;新闻“四力”(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使命感的彰显,在情绪泛滥的舆论场中坚守理性价值是主流媒体的必然之选。这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了新闻区别于普通信息的专业门槛。
技术手段可以优化内容生产方式,创造多模态传播,但绝不能替代新闻生产的专业判断。以原创性为根基,以现场感为依托,以新闻“四力”为目标,在流量追逐的氛围中保持内容生产的定力,主流媒体才能不负“主流”。新闻能见度不仅关乎传播效果,更是主流媒体社会价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