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融媒时代,面对纸媒衰落的不利形势,《快乐老人报》秉持守正创新理念,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深度变革,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稳住了基本盘,焕发了新活力,形成了独特的办报方法论。
关键词
纸媒 融媒体 互联网思维
创造过“创刊3年期发量过百万、最高期发量达230万份”奇迹的《快乐老人报》,近年也曾面临读者流失、广告和发行收入萎缩的考验。管理团队顺时而为,立足该报实际,着力适应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形势,推动守正创新与融合发展,实行纸媒、新媒体和快乐老人大学齐头并进,给老年读者们提供差异化选择。经过融媒改造的《快乐老人报》再度焕发生机和活力,两次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全国“百强报刊”名单,目前期发量保持在百万份以上,稳居中国邮发报纸前列。精心打造的拥有1000多万用户的快乐老人报全媒体平台荣获湖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文化创新奖,报社融合发展实践也被推选为“中国报业融合发展十佳案例”。
一、以互联网思维重构内容生产流程
媒体融合,知易行难。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纸媒没有技术优势,但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内容生产,满足使用者未被满足(甚至未曾意识到)的需求,建立或强化与使用者的联系”[1]。这就要求传统纸媒实行体制机制的变革,与用户建立强链接。
众所周知,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的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2]。《快乐老人报》近年来践行互联网思维,围绕“提升用户体验感”,在办报思路、内容结构、运作方式上进行了一系列革新。
(一)从“精英办报”走向“全民办报”
传统纸媒的办报思路是“精英办报”,报纸的内容由编辑、记者主导,读者被动跟随。也就是,我提供什么,你就只能阅读什么。而《快乐老人报》的办报思路是开放的,把“话筒”交给老年人,让他们成为“舞台”的主角。
有别于日报头版头条,一周只出两期的《快乐老人报》,头版头条题材相对偏“软”,一般都围绕老年生活的热点新闻和热门话题展开,本着“老年人关心的才是头条”的理念,力求真正把报道做到老年人的心坎上。如推出的题为《卧室摔倒八成因接电话》《处理好十大关系带孙无忧》《新城漂,你过得好不好》等许多报道深受欢迎。此外,每年二三月份,《快乐老人报》都会在时事版开通“全国两会民意直通车”,征集读者意见、建议,采访老年问题专家,委托事先联系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形成议案、提案带到会场。“评说”版、“家庭/祖孙”版、“养生”版、“作品”版、“当年”版的内容生产也部分或全部实行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报社记者则用PGC(专业生产内容)的方式做好深度报道和独家精品。
与此同时,《快乐老人报》重视用户反馈,每个版的报眉都留有编辑的个人手机号和电子邮箱,读者可随时沟通交流;编辑、记者都创建了细分领域和用户的QQ群、微信群,从内容生产到效果评价一律“从读者中来,到读者中去”,实现全程互动。
(二)从“新闻纸”走向“服务纸”
在信息稀缺时代,报纸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是“新闻纸”。而在信息海量时代,报纸的信息传递功能弱化,服务功能逐渐增强。
为了增强实用性,《快乐老人报》强调精耕细作,力求在有限的版面空间内提供有价值、可操作的丰厚内容。《快乐老人报》部分内容是文摘,编辑部对于摘编外报稿件有严格规定,要求不能搞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做“加减法”(加进读者欲知而原稿缺少的信息;减去无用信息和套话、废话)和“乘除法”(通过科学梳理、嫁接、编排组合,使文章更耐读;把晦涩的名词、专业表述,翻译、解释成通俗易懂的文字,使文章更易读)。
为了增强服务性,《快乐老人报》在头版开设了“微心愿·V实现”栏目,发动读者互帮互助。随后又设置了“帮办”版,专门为读者排忧解难:想找老同学、老战友、老同事,就在“小喇叭”栏目里广而告之;对退休待遇和政策等相关问题有疑虑,记者、编辑就替他们“包打听”;想把家里的闲置物品转让出去,“旧物仓”栏目充当了纸上的“跳蚤市场”;想给家人送上特别的生日祝福,报纸上也有免费园地。《快乐老人报》还常年举办线上线下联动的服务性活动,如“老年相亲会”“全国巡回聊天会”“养生学堂”“一元看名医”“免费检测血压”“免费送蔬菜种子”等。
(三)从粗放服务走向精准服务
相对于互联网来说,报纸的互动性较弱。主要原因,一是用户抵达不够精准,二是较缺乏有效的互动手段。市场化报纸,在繁荣时期大多自建发行队伍,但报业下行后都回归邮政发行,用户数据无法掌握在自己手里,读者到底想看什么样的内容,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对报纸有什么样的意见、建议等,都不得而知。
为了实现精准传播、精准服务,《快乐老人报》及其衍生媒体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处理读者来电来信来访来稿、用户注册、举办回馈活动等形式收集资料,建立起用户数据库。《快乐老人报》每隔几年就会开展一轮用户调查,据此对版面结构进行调整、优化。编辑、记者依托调查数据生成用户画像,根据画像呈现出的需求特征,予以精准服务。《快乐老人报》新媒体则根据后台数据,对创办的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账号等进行逐月考核、动态调整、奖优汰劣。
年轻人办老年报,是《快乐老人报》的一大特色。编辑部流行一句自嘲的话:“我们可能不懂老人,但我们知道怎么做孙子”。办报“孙子兵法”的要义,就是理解、尊重、满足用户需求。针对纸媒读者群日益高龄化的现状,《快乐老人报》倡导“人生永不落幕”“享老主义”的观念,在“风尚”“老年大学”等版面传授智能手机、数码应用等相关知识,引导“传统老人”了解新事物,跨越数字鸿沟,跟上时代不掉队。与此同时,创办“枫网”新媒体集群,满足“新老人”的需求;兴办快乐老人大学、美时美刻国际旅行社等实体机构,满足线下“活力老人”的需求。
二、以融媒体思维推动纸媒立体化
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具体采用什么路径,大有讲究。《快乐老人报》结合自己的实际,在推进媒体融合方面进行了一些战略思考和战术布局。
(一)尊重传播规律,不做简单相加
在媒体融合浪潮中,党报、都市报等传统强势媒体纷纷组建以“中央厨房”为代表的全媒体平台,实施“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快乐老人报》作为专业报,记者本来就少,懂得全媒体采集的记者就更少,经过一番辛苦采集到的素材并不一定都适合在PC端、移动端传播。所以,《快乐老人报》进行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相加或者相融,而是做到合中有分、分中有合,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在融媒体发展初期,《快乐老人报》和旗下的“枫网”新媒体集群以及联合红网建设的“红网老年频道”,各自独立运营,互不干涉。发展壮大后,再进行适度交叉与融合。“枫网”新媒体集群从2015年起全面转入移动互联网服务,创办了“新老人”“退休圈”“七点养生”“舞动半边天”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形成微信矩阵,粉丝总量达800万。近年来又陆续发力视频号,“小乔讲摄影”等拥趸众多。《快乐老人报》也没有放弃“新老人”的市场,编辑部运营了“中老年乐园”“食养公开课”等微信公众号和“快乐金龄”“金龄生活”等抖音号。目前,《快乐老人报》全媒体平台掌握的用户总量在1000万以上。
《快乐老人报》与千万级新媒体相对独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快乐老人报》数字报及重要报道,在“枫网”新媒体集群和“红网老年频道”有传播入口。《快乐老人报》也经常与“红网老年频道”和“枫网”新媒体集群开展联动报道、联合调查、互动展示。
(二)研究用户特质,细分人群和赛道
无论是做报纸还是做新媒体,如果总想着包打天下,什么人群都想覆盖,这是不现实的。《快乐老人报》尊重用户特质,注重人群细分,进行差异化传播。
通过用户调查发现,《快乐老人报》的核心读者是70岁以上的“传统老人”,“枫网”新媒体集群的核心用户是50-65岁的“新老人”。“传统老人”与“新老人”在资讯与服务的需求、体验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快乐老人报》和“枫网”新媒体集群做内容时,就针对用户的年龄特点和偏好有所侧重、有所区别。纸媒读者喜欢忆旧,“当年”版、“秘闻”版、“作品”版就成为他们抒发情怀的园地;新媒体用户喜欢追新,各个频道、板块、垂直账号能让他们根据兴趣找到圈层、学到新知识。纸媒读者家庭观念重,但又缺乏代际沟通技巧,“家庭”版、“祖孙”版就为他们释疑解惑;新媒体用户喜欢为自己而活,线上社群和线上课堂能让他们交朋结友、一展风采。
当然,用户不会一成不变,纸媒和新媒体也要与时俱进。近年来,《快乐老人报》通过改版,将服务对象由偏重“传统老人”,转变到兼顾“新老人”“传统老人”;采取了加大字号、减少文字、增加图片图解的做法,以适应轻阅读日渐盛行的现实。“枫网”新媒体集群则鼓励各个账号的运营者“像用户一样思考”,对老年人的服务做到体贴入微。比如,在底部菜单上线“点滴相册”,方便用户自己整理生活照;还分门别类集纳了2000首老歌、1000部老电影、3000个电视节目,让老年人想看就看、一目了然。
(三)连通信息口岸,实现纸媒“破圈”
《快乐老人报》一周只出两期,怎么克服信息少、时效差这一缺陷?采编团队的解决办法是:遇到突发的、重要的老年新闻,要求记者用全媒体手段采写,第一时间在《快乐老人报》新媒体矩阵和“红网老年频道”刊发;《快乐老人报》官方微博、微信、视频号保持更新密度,力争打造365天不断档、不掉线的全时态媒体。
为了克服报纸的平面局限,2020年以来,《快乐老人报》全面启动“立体化工程”,要求版面内容凡是可以立体呈现的,绝不能满足于单纯文字表现,编辑要千方百计找到视频资料,在报道中呈现相关视频的二维码链接,使得读者对报道内容可看可听、可学可用。比如,2021年10月25日“帮办”版《盼与毛体书法爱好者交流》,读者可以扫码入群;“养生”版《护颈版手机使用指南,请收好》,读者可扫码看护颈动作示范。2021年10月28日“祖孙”版《祖辈如何科学育孙有了教科书》,读者可扫码看育孙微课。另外,纸媒编辑同时运营与版面相关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把报纸容纳不了或不适合表现的内容,在新媒体上予以充分展现;而移动端的互动交流情况,再择其精华沉淀到纸质版。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了不同介质媒体的优势互补。
三、以产品思维支持内容变现和用户转化
在传播新时代,《快乐老人报》把报纸作为一种特殊的功能性产品来对待,持之以恒地追求用优质体验打动读者心智,从物质、精神、灵魂三个层面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以不断提升的产品力实现价值最大化,塑造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因此,不仅重视媒体与媒体的融合,也大力推进媒体与实体的融合。
(一)重视内容的深度加工、多平台传播、二次变现
《快乐老人报》的“当年”版、“秘闻”版是阅读率很高的版面,编辑部将历年报道精华结集成册,很受读者欢迎。医疗、健康、养生版也是《快乐老人报》的优势内容资源,编辑部与出版社密切合作,对报纸养生保健内容进行精加工和扩充,先后编辑出版了《小偏方,越用越活泛》《小招式,越练越精神》《千个方子打老虎》《保健知识天天读》等书籍,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发售,实现了内容的二次变现。
备受关注的第二届“国医大师”评出后,《快乐老人报》周密筹划,派出5名记者分赴全国各地,行程数万公里,对这些“国医大师”及其家人、学术传承人进行面对面访谈。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快乐老人报》在“大国医”栏目相继推出了26位“国医大师”的专访报道,逐一介绍其主攻领域、治病理论、特色疗法、养生经和食疗方等,广受读者好评。应读者要求,编辑部扩充了报道内容,联系出版社出版了《跟国医大师学养生》一书。为了新书的推广,又创办了“国医大师健康”微信公众号,传播中医药和健康科普知识。经过数年经营,“国医大师健康”微信公众号高峰时期拥有粉丝150多万。
互联网泛资讯平台的风口从微信公众号转移到短视频和直播之后,《快乐老人报》社主要领导躬身入局,主理了系列短视频账号,并一炮走红。2020年7月24日,该报“赵老师举栗子”视频号上线,不到一年粉丝量过百万,爆款频出,其中《最好的夫妻关系就一句话,看哭百万人》播放量超过3亿次。去年10月,精选改编“赵老师举栗子”88篇文案、配以漫画家张静精彩插图的融媒体图书《哄哄你我就高兴了》出版发行,获得热烈反响。
(二)推动媒体与实体融合,支持用户变粉丝
在更高的层面上,《快乐老人报》一直追求“为中国老龄社会提供解决方案”,制定了“先做媒体再做实体”的路线图,近年在“文化养老”领域频频发力[3]。《快乐老人报》从未把媒体矩阵当作孤立的产品,而是视为老年产业的资源整合平台,为各个业务板块的发展壮大提供助力,引导客户变用户,用户变粉丝,粉丝变“钢丝”。
随着60后“新老人”(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退休人群)渐次加入老年大军,旅居养老逐渐成为老年生活新风尚。有钱有闲有兴趣有梦想的老年人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旅游,开始追捧“候鸟养老”“酒店养老”“田园养老”“邮轮游”等各类深度体验项目。针对这一需求,《快乐老人报》今年初成立“旅居事业部”,开设了“旅居记者王宇”“快乐旅居徐老师”“快乐旅居小邹”“快乐旅居西西”“快乐旅居吧”等垂直视频号,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线上收客,效果显着。目前已在全国各地布点了10余个旅居基地,今年夏天在贵州安顺、龙里的5个避暑基地累计营收达500万元。
为了满足老年人的自我发展和社交需求,《快乐老人报》2016年底创办“快乐老人大学”,依托社区办“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开设了声乐课、器乐课、形体课、摄影课、书画课、养生课、智能手机课等丰富课程。线下校区立足湖南本地,高峰时期有96个校区,拥有学员3万人;线上校区面向全国,注册学员达50万人。快乐老人大学举办的赛事、期末展演、精彩活动,以及教师、学员的作品、才艺和风采等,多次在《快乐老人报》和新媒体“上头条”,在《康颐·活过100岁》杂志“上封面”,普通人也能享受明星待遇,成为热议话题。
结语
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深度变革,推动媒体与媒体、媒体与实体融合发展,通过植入互联网基因、实行跨界融合,《快乐老人报》这个老年类媒体集团,正向老年综合服务平台演变,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王辰瑶.从技术创新到内容创新:报纸“数字化”转型路径考察[J].中国出版,2017(13):37-40.
[2]周鸿祎. 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45.
[3]赵宝泉. 小趋势[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