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互动社会

known 发布于 2025-08-25 阅读(349)

摘要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各大主流媒体创新报道方式,在小屏端持续发力,出镜记者以新媒体主持人、短视频博主、人工智能主播等形式解读两会热点、传播主流价值,为受众带来新鲜、趣味的新闻接受体验。本文以“人格—互动—社会”为框架,从这三个方面分析研究2023全国两会记者小屏报道,以期为媒体融合语境下新闻视听表达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人格 互动 社会 两会报道 小屏传播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作为主流媒体融媒体报道矩阵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日报社、中国日报社等为代表的各大主流媒体记者在小屏端持续发力、创新报道,以新媒体主持人、UP主和Vlog博主等“新”的身份亮相,用轻松活泼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受众全面了解两会热点议题。同时,借助最新的数字技术,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增加了一些令人惊喜的元素,人工智能主播、虚拟偶像,真实场景和虚拟场景的多样结合成为两会报道中引人注目的一道亮丽景观。

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讨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拟剧理论的“人格—互动—社会”的互动框架[1],将个体人格、社会互动、社会三个不同的领域整合,是一种明确表达三种抽象水平与三种研究社会生活的视点的分析方法。对于2023年全国两会记者的小屏报道创新实践,将以此理论为基础,展开个体人格、社会互动、社会三方面讨论。

一、小屏报道的发展现状

在媒体融合浪潮下,“小屏”已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每年的全国两会也是各大主流媒体大小屏融合报道、创新传播方式的主要阵地。“全国广播电视系统提前谋划、聚焦主题深入推进头条工程,广泛运用多种形式强化两会宣传报道的多样态融合传播,引导有力,亮点纷呈,为大会的胜利召开营造了良好氛围,取得较好社会反响”[2]。小屏报道指的是电视记者利用移动设备进行新闻报道和传播的活动。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电视记者可以通过小屏幕设备来实现更加灵活和及时的报道。

电视记者在小屏幕报道方面也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和变革,其现状和趋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移动直播,可以随时随地将新闻场景实况传送到观众手中,与观众分享重要事件和突发新闻。第二,视频段子和短视频,通过简洁、生动的视频内容,迅速吸引观众注意并快速传递信息。第三,移动编辑和处理工具,提供了各种视频编辑功能,使记者能够在小屏幕上进行专业水平的编辑和后期制作,提高报道的质量和效果。第四,社交媒体和自媒体,通过创建个人账号和频道,与观众进行互动和交流,发布新闻更新、花絮和幕后故事,建立和受众群体更紧密的联系。第五,移动友好内容的制作,注重镜头的选择和拍摄角度,采用清晰、简明的表达方式,以便受众在小屏幕上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报道。第六,数据可视化和图表解说,通过直观的图表和图像,可以向观众呈现复杂的数据和信息,增强报道的可理解性和互动性。

二、“灵韵”的个体人格

个体的存在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个体识别、解释符号的能力是产生社会互动和社会组织模型的基础。

(一)自我人格呈现,显现主体能动

自我人格的呈现,得益于媒介的技术加持作用,突出个人的主体性功能,显现人的主观能动性。自我人格的呈现基于大众传播媒介为传播渠道,以真实的人为传播主体,以传播主体的人格力量赋予传播内容人格化,从而影响传播效果。

2023全国两会记者的小屏报道自我人格呈现表现为多层次样态。从人文心理学的角度看,基于传播效果的强弱,自我人格呈现具有弱人格、泛人格、强人格的特征[3]。第一,弱人格呈现,即人格的弱化,缺乏人格的传播。常见于传统的简单“播报”、串联等播音主持基础流程性工作,力图凸显主持人、记者群体化特征,但忽略个体特征,人格特征不凸显,缺乏独特性与社会性。如《江苏经济报》推出《经济报AI主播跑两会》系列短视频栏目,两位AI主播晓姿和晓颜,细节细腻真实,智能语音更接近人声,让读者体验感更好。重庆日报社上游新闻由拥有自然语音、自然表情的AI仿真主播小游推出两会特别栏目:《两会AI播报》和《两会舆论场》。第二,泛人格呈现,即人格的泛化与淡化,缺乏稳定的突出的人格的传播。泛人格呈现在人格主体性的功能和身份上有一定的人格特质显现,但须依附于整体的传播内容。《农民日报》“通道观察100秒”用视频回顾通道上难忘的人物、故事、数据等,对公众关注的“三农”热点进行解读。栏目主打现场感、第一视角,但还是类似于大屏上出现的“报道感、主持感”比较强的语态。第三,强人格呈现,即人格的强化,具备稳定突出的人格传播。强人格呈现强调传播主体的人格特质与个人化色彩,具备较好的传播效果。随着新媒体的强势发展与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强人格呈现的角色定位准确清晰,反映出一定的完整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中国日报》双语视频“小彭两会Vlog”延续记者小彭“社交达人”的形象,将中国记者与外国记者、外国使节的亲切交流展现在观众面前,延伸了传播的宽度与广度。

(二)媒体人格强化,突出品牌属性

媒体人格,即在媒体融合的推动和媒体自身的作用下,个体的自我人格融于媒体,将媒体人格化进行传播活动。在媒体运营中,以非“人”为传播主体,如媒体机构、新闻产品、视听节目等,将物化的传播主体以拟人化特征,突出品牌属性,强调物质的拟人化,借助人格化的传播符号构建个性鲜明、具象可感的媒体形象,增强媒体与受众的贴近性[4]。

2023全国两会的小屏报道媒体参与众多,关注两会内容的方方面面。媒体人格的强化进一步提升媒体传播的穿透力与感染力,通过有温度、有情绪的传播方式贴近受众、打动人心,进而实现价值观的传播。第一,从传播主体上看,传播主体的人格特征与媒介形象进一步结合,媒体属性的垂直划分更加精细,运用自我人格形成的“深后台”实现媒体人格的进一步强化。如《农民日报》“两会观察一百秒”记者刘诗麟,关注代表通道的“三农”声音,《中国财经报》“主播说两会”主持人刘璇,关注“五年累计减税5.4万亿元”话题。第二,从传播内容上看,从以关注事件、问题为中心转向以关注人为中心,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的故事为起点,把人的故事、理念升华到现象级,从新闻话题变成社会话题,形成全新的传媒构建、传播和收尾的全新模式[5]。《人民日报》国际“两会Vlog”记者王海林,以记者Vlog记录的方式,走进两会代表委员驻地,探访各省特色与风物,解密代表驻地采访间,对话采访间负责人。第三,从传播渠道上看,大众文化传播有多种形式,在某种意义上,人格化与市场化的推广可能是文化传播最好的途径。所谓“人格化”,是指在文化传播的实际过程中,具象的名字要比抽象的概念更有渗透力[6]。2023两会小屏报道的记者借助各大新媒体传播平台,成为新媒体主持人、UP主、Vlog博主等等,还有数字人虚拟主播参与其中,推出符合市场效应的新媒体栏目,真实场景、虚拟场景,多样的虚实结合,大大丰富了传播渠道。

三、作为“对话” 的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将个体人格与社会连接,是“两剧班之间的一种对话”[7]。社会互动,也被称为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指的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之间发生的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

(一)人际互动,形成注意焦点

戈夫曼把人际互动分为无焦点的互动和有焦点的互动,重点区分了三种社会单位,即互动实体:面晤或邂逅、社会场合和社交聚会。戈夫曼先后用“正式”与“非正式”、“严肃”与“不严肃”、“紧”与“松”来区分这种情境规制中的轴线,而当这种总结性的连续体得到界定后,个体需要产生相应的互动策略,以完成对所涉入情境的互动过程。

“涉入”和“面晤”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互动形式:无焦点的互动和有焦点的互动。首先,无焦点互动,“涉入”是无焦点互动的主要形式,就是个体对当前情境的参与,保持持续在场的一种状态,而是否涉入、如何涉入、涉入程度如何,则被认为是行为人宗旨、目的或态度的表达。《新京报》记者马俊,把个人感受加进报道设想,对于这样的“灵感”,在内容上“不超纲”,在表达上有所发挥,会拉近现场记者和受众的距离,记者的报道就是受众的眼睛、身体,带着他们一起走进、体验人民大会堂[8]。其次,有焦点互动,通常指面晤,面晤通常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产生优先的交流权,进行互动,维持单一的认知注意和视觉注意焦点。一场面晤通常由一个人来发动,常采用的方式包括特别的眼神、语气、体态等,这些启动和回应的符号都被社会化。《上海证券报》“萌豆探两会”系列视频聚焦代表委员心声,记者祁豆豆与民营企业董事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等边走边聊,如话家常一般,探访两会财经热点,营造出讲故事的体验感。

(二)人机互动,拓展交往场域

人机互动是计算机、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产生的数字交往场域。这种数字社会互动颠覆了传统社会面对面的互动方式,打破了时空范围,随时随地可交流。全国两会期间,各大媒体的数字人产品——人工智能主播将人际交流拓宽到人机交流,拓展了交往场域,产生新的社会互动方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主播发展成集智能化、情境式、具身特征为一体的虚拟实体。通过智能算法,人工智能主播成为一种新的认知主体,能够与智能体、身体和情境自动地进行快速的反应,为用户提供全新的体验。第一,在与客观情境互动方面,虚拟空间传播的涉身性(具身性)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既有空间情境的互动,也有关系情境的互动。央视网《中国神气局》这一先锋谈话XR直播节目,在人工智能主播小C的主持下,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全国人大代表作为访谈嘉宾,就当前热门话题如科幻、科技和人工智能展开讨论。通过行业领先的XR实时虚拟制作技术和数字人驱动技术的应用,节目实现了真实与虚拟的完美结合,提升了观众的沉浸感和视听体验。第二,在与主观自我互动方面,智能语音、全息投影以及增强现实等技术的繁荣发展,在视觉、听觉、感觉表征上,实时做出与真人同步的动作、发声、表情,就能影响用户建立和强化其对人工智能主播的情感,为人工智能主播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注入“眼见为实”的信服因素,用户就会对其产生亲近、友好、喜爱和接受的心理。川观新闻数字记者小观和来自北京的数字人阿央扮演记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在演播室和人民大会堂、田间地头之间穿梭,巧妙地融合了数字人、拆盲盒、姐妹下午茶等受欢迎的网络元素。以年轻化、突破次元、独具格调的方式报道两会的主要议题,吸引了年轻用户对两会的关注。

四、作为“舞台”的社会

社会是个体的聚集,是个体展演的“舞台”。个体在社会过程中获得自我认知,形成自我人格,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符号互动,发展出更加适应环境的更复杂的社会形式。

(一)以小见大,彰显主流价值

在对2023全国两会小屏报道的研究中,从个人转向社会的路径,正是由“小”到“大”,面向主流价值传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9]。从国家战略层面看,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建设,重在媒体责任与担当,个体人格的社会互动正是以话语强化情感勾连,以叙事弱化说教论理,以人格呈现与强化的方式增强传播效能的亲和力与时效性。如重庆广电“两会Vlog·弋然上会 言之有物”,记者翁弋然和搭档寻找重庆代表团的代表们所带的“宝物”,陶瓷、老照片、飞机窗户等,展现的每一件物品都有故事值得言说,小物件折射出的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生动故事。从媒介管理的层面看,人格-互动-社会的路径是新形势下广播电视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导向。新的电视语言叙述方式,同样适用于新媒体平台的小屏表达。重新定位媒体的叙述态度和叙述技巧,乃至改变媒体的语态,由此改变对历史的记录方式。《中国日报》双语视频“小彭两会Vlog”记者小彭发挥外语优势,将报道主题设定为“外国记者眼中的两会热点是什么”,在人民大会堂前随机采访、合影黎巴嫩、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外国记者、塞尔维亚政府官员、萨尔多瓦驻华大使等等,以轻松活泼的互动从域外视角看中国两会。

(二)三级联动,促进有效沟通

互动秩序的核心过程是“社会仪式化”,即身体与言语行为通过社会化过程而标准化,并在行为流中赋予这些行为以独特的沟通功能[10]。新媒介技术介入小屏表达,使人们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在场感”,有利于实现丰富的情感表达,加强受众的价值认同,提升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效果。

全国两会的有关新闻传播活动中,三种话语样态并存,即政策话语(有关政策、措施、条令的语言)、嘉宾话语(媒体对参会嘉宾的提问和对政策的解读)、公众话语(公众舆论对两会内容的解读),形成了话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促进了两会记者小屏报道话语权力的重新分配与组合。第一,政策话语与嘉宾话语形成互动,影响公众话语。如中国新闻社“两会有聊”每日针对两会重要议程和热点话题,以记者王恩博等出镜的形式进行评论。该系列重在“聊”,以夹叙夹议的方式,解读两会信息。将政策话语由嘉宾来解读,进而影响公众认知。第二,嘉宾话语逐渐下行,以靠近普通民众。《经济日报》“数说两会”记者熊丽解读“GDP增长目标为什么是5%左右”,以简短、通俗的方式将政府工作报告转化为普通民众可以理解、连接自身的周边关切,同时解读不失专业权威和行业特色。第三,公众话语的间接表达。社交媒体的发展促进了公众话语的表达,使得公众话语间接影响政策和嘉宾话语的呈现,新闻发言人的发言要有代入感,与公众形成联系,重视不同信息对不同公众群体需求的回应,让公众体会到这些新闻发言与自身密切相关。河南广电“玥读·带你上两会”记者李玥,在街头放上留言板,说出美好愿望,将会前征集的百姓心声和心愿清单带上两会,共同心愿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对面采访代表委员,为大家答疑解惑。

结语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进程中,主流媒体持续创新,新闻报道在内容和形式上紧跟时代潮流,精耕细作、久久为功。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各大主流媒体从小屏端切入丰富视听体验,记者“化身”新媒体主持人、短视频博主、人工智能主播等身份,沿着个体人格、受众互动、社会影响的路径丰富报道语态、传播主流价值。期待在未来的新闻视听表达中释放更多能量,不断向着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迈进。

参考文献:

[1][7](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 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250-251.

[2]国家广电智库.关于全国两会新闻报道,这些广播电视台分享了创新创优经验[EB/OL].(2023-03-20)[2023-09-12].https://www.sarft.net/a/214223.aspx.

[3]邱蔚.“温度”与“距离”:播音主持人格化传播探究[J].未来传播,2020,27(4):106-112.

[4]蔡雯,周思宇.主流媒体新闻传播的情感转向与风险防范[J].中国编辑,2022(10):4-8.

[5]姜丽.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对外传播实践[J].人民论坛,2021(35):117-119.

[6]傅谨.中国文化应注重“人格化”传播[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1-01(10).

[8]宋晓阳,马骏.时政新闻现场 我站在C位做出镜报道[EB/OL].(2023-03-15)[2023-09-12].https://mp.weixin.

qq.com/s/KDKWWK9TEq72uhaf4Wq8zA.

[9]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09-12].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10]GOFFMAN E.The interaction order[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48(1):1-17.

标签:  互动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