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两心相悦”融合发展探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25 阅读(378)

摘要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融媒体中心,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如何推动融媒体中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两个中心融合发展,巩固和壮大党的新闻舆论阵地、夯实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根基,是当前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对贵阳市“两心相悦”工作路径、效果等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有针对性总结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

媒体融合 文明实践 融合共建

推动融媒体中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两个中心融合共建、双向赋能,是地方政府深度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的一个重要抓手。2021年5月,贵阳市探索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1233”工作机制,其中的“2”就是促进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两心相悦”,推动两个中心在技术平台、工作业务、队伍建设、基层阵地等方面实现互联互通[1]。近年来,贵阳市以融媒问政工作机制为突破口,整合市域的“新闻+政务+志愿服务”资源,积极推进“两心相悦”工作,形成一定经验,并成为贵阳市融媒体中心全国试点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两心”融合发展的现实价值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公共空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场域。融媒体中心作为一种新型媒体单位,主要承担的是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的功能。两个中心的建设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在实践路径、服务对象和工作目标等方面具有相通性,都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渠道阵地,都是为了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都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载体[2]。推动两个中心融合共建、双向赋能,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来看,都具有可操作的现实价值。

(一)“两心”相融,有助于更好地整合资源

不管是融媒体中心还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两者的关键都是通过整合资源,打破以往的资源壁垒,实现资源的互融互通。其中,融媒体中心更加聚焦的是信息资源的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更加聚焦的是服务资源的整合,偏向于志愿服务。通过“两心”相融,至少可以实现两个层面的资源整合。一是人员互通。融媒体中心的记者队伍、通讯员队伍可以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志愿者。同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志愿者队伍又可以成为融媒体中心的通讯员,是“全员媒体”的一种场景呈现。二是数据共享。两个中心都是针对不同群体的数据产生、收集和运用平台,随着数据的融合互通,不仅可以使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精准规范,也为融媒体中心的差异化传播提供数据支撑。

(二)“两心”相融,有助于更好地优势互补

融媒体中心的优势在于渠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优势在于活动。活动产生内容,渠道利于推广。一方面,文明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鲜活,可以为融媒体中心提供大量来自基层一线的优质内容素材和热点话题,通过对新闻线索的精选策划,可以推出更为顺应群众关切的新闻产品。另一方面,融媒体强大的传播能力和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增加了新的传播渠道,不仅可以用通俗易懂的方言、短视频推送理论知识,解读社会热点,扩大文明实践宣传覆盖面[3],还增多了与群众的信息交流机会,推动文明实践活动由单向传导转变为双向互动,进一步激发群众文明实践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三)“两心”相融,有助于更好地服务群众

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通过“两心”相融,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对服务群众的功能进行拓展和叠加。一是有效对接群众需求。网民群众通过融媒体中心的新媒体渠道表达自身诉求,党委政府通过融媒体中心了解民意,并为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起到“舆情蓄水池”“民情聚合地”作用。二是有效回应群众关切。针对群众不同诉求,由政府部门解决的转交政府部门,政府部门覆盖不了的,由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供有温度、有针对性的服务,让群众精神上有收获。三是有效解决群众难题。针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发挥舆情引导和媒体监督作用,倒逼问题得到解决,推动“网上问题网下解决”。

二、贵阳市“两心相悦”模式分析

选取贵阳市“两心相悦”模式作为样本,原因有两个:一是贵阳市作为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全国试点城市,2018年就开始市级融媒体中心和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起步较早、基础较好。二是贵阳市在“双中心”融合方面率先开展探索,早在2018年贵阳市就提出与“双中心”同址建设、同步发展的要求,并于2021年实质性推进相关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对贵阳市“两心相悦”模式进行解析,可以进一步观察“两心相悦”相融的运作范式。

(一)提前布局,打好基础

“两心相悦”相融,平台建设是基础。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之后,贵阳市就积极开展“双中心”的建设工作。一方面,以市级中心为核心和龙头,以区(市、县)级中心为支撑,以乡镇(社区)和村(居)两级为延伸,以居民户为最终落脚点,加快构建深度融合、集中统筹、分散管理的五级联动协作体系[4],累计建成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县级实践中心10个、实践分中心63个、乡(镇、街道)实践所140个,村(居)实践站1470个[5]。另一方面,按照“市县一体、以市带县”和“全市一张网”的建设思路,构建“三级协作、四级融通”的融媒体中心业务协同体系,累计建成市级融媒体中心1个、县级融媒体中心15个、市级单位融媒体分中心66个。从平台层面来看,基本实现“双中心”的市域全覆盖。

(二)聚焦服务,夯实载体

2021年,贵阳市正式推进“两心相悦”工作。其核心思路是以贵阳市融媒体中心、贵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以“贵阳融媒大脑”平台为技术支撑,以“融媒问政”为依托,通过“新闻+政务服务+志愿服务”方式,推动实现“两心”相融。一是打造政务服务平台“贵阳融媒问政”。2019年12月,贵阳市基于“贵阳融媒大脑”技术平台打造的“贵阳融媒问政”平台正式上线,通过开设于市直部门(单位)官网官微、市县两级12个融媒体中心的新闻客户端、微信号以及小程序、支付宝等应用的入口收集市民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并导入新华社“全民拍”、贵州日报社“天眼问政”等扩大信息来源,转交至入驻平台的700多家党政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办理处置,办结后由市民作出满意评价,办结率和满意率纳入贵阳高质量发展目标考核体系,基本形成“横向覆盖贵阳贵安、纵向通达市县两级”的融媒问政工作格局。仅2023年,“贵阳融媒问政”平台便累计受理群众问题建议12032件,按时办结11843件,办结率达98.43%、同比下降0.34%,群众满意率达90.67%。二是打造民用民生服务平台“壹刻宝”。2021年,贵阳市紧扣打造“15分钟生活圈”工作需求,开发了“壹刻宝”社区服务平台,接入紧贴民生需求的服务功能84项[6]。三是打造志愿服务平台。2022年11月,贵阳市优化升级了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云平台,在原有志愿者管理、志愿服务队伍管理、志愿活动管理的基础上优化新增了心愿单、志愿项目管理等功能。2023年6月,又重点升级了将群众个性需求转化为共性需求的“心愿拼单”功能,市县两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招募“心愿团长”,将市县两级涉及民生需求的各类优质资源,根据群众需求切实下沉至社区。通过建设这3个以服务为核心功能的平台载体,为贵阳市整合政务资源、社会资源、商业资源,以“新闻+政务服务+志愿服务+商务服务”的模式,推进“两心相悦”相融创造了条件。

(三)优化机制,明确路径

首先,贵阳市在市级层面组建“两心相悦”相融工作专班,明确市委宣传部7个处室协同推动,一体化推进“两心相悦”相融工作。其次,搭建了数据中台,将市县两级融媒体中心新闻客户端收集的新闻报料、网络空间感知系统收集的舆情信息、“融媒问政”平台收集的问题意见、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收集的市民“心愿单”和“壹刻宝”社区服务平台收集的社区留言,统一汇聚到数据中台,形成社情民意“蓄水池”。再次,依托数据中台建设了“两心相悦”业务中台,通过新闻服务、政务服务、志愿服务、商业服务四套机制的互通互转,回应市民关切,提供精准服务。具体来说,就是整合采编、技术人员在业务中台联合办公,对数据中台汇聚的问题线索进行甄别、初审,再进行转办、转交,随后启动相应机制回应市民关切。其中,适合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的信息,转至融媒体中心,由市县两级融媒体中心和66家部门融媒体分中心进行采访报道,一方面选树典型弘扬社会正能量,一方面开展舆论监督促进问题的解决;适合党政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转至融媒问政平台,按照融媒问政机制转办到700多家承办单位限时办结;适合社会力量帮助解决的问题,转至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形成“心愿单”,由1818个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442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接单”提供志愿服务;适合商业服务解决的,转至“壹刻宝”服务平台,联系平台入驻商家提供服务。

从运行效果来看,通过推动两个中心在平台、业务、队伍、活动、阵地上的“5个融合”,初步实现媒体融合服务功能的机制突破,使宣传的过程变成服务的过程,服务的过程变成宣传的过程。一方面,线下活动线上宣传。贵阳市融媒体中心下属的贵阳网等新媒体平台开设“文明贵阳”专题专栏和频道,对贵阳市各级文明实践活动进行专题报道,年发稿超1万多条。另一方面,线上诉求线下响应。整合730余个问政入驻单位、1800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基层44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以及近130万注册志愿者开启“接单”服务模式,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渠道解决群众心愿3600余个,通过融媒问政渠道解决6000余个,“两心相悦”合力解决群众各类诉求近万条。比如,针对群众文化活动诉求,贵阳贵安结合“壹刻宝文化驿站”累计举办路边音乐会102场,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36273场,参与居民达385万人次[7]。又如,针对群众民生服务诉求,组织志愿者队伍推出“您的银发·我的牵挂”“微笑小屋”“特殊教育康复计划”等一批志愿服务项目。再如,针对群众理论诉求,策划推出了“理响贵阳”微宣讲、甲秀大讲堂等网上理论宣讲品牌,创新打造“院落里·百姓家”“硒乡新语”等线下理论宣讲品牌。其中,“理论宣传二人讲”等相关工作得到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社等央媒关注点赞。

三、“两心相悦”相融的现实困境

在“两心相悦”相融的过程中,尽管贵阳市“两心相悦”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短板和弱项。

(一)对融合共建的趋势把握不足

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都有自己的系统和端口,各级融媒体中心之间、文明实践中心之间都不同程度存在内容重复、功能重复、传播效果和服务效果欠佳等问题,如何利用“两心相悦”相融的契机,借助新型传播形式和渠道,合理改善现有的传播方式和服务形式,真正激发“双中心”双向赋能的活力,是深度融合中必须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二)群众参与度不高

一方面,部分县级融媒体中心主动设置议题能力弱,接地气、有温度的原创内容偏少,表现形式较为单一,群众接受度不高。另一方面,部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的群众服务不够精准,活动内涵不够丰富,对传播党的政策理论、弘扬道德教化、塑造文明风尚缺乏创意、没有新意,导致群众参与度不高。

(三)数据共享程度不够

可以共享和利用的数据种类不清晰,且由于技术投入等方面的问题,缺乏基本的算力,“双中心”的新闻传播、群众服务等往往难以有效抵达群众用户端,缺乏算法支撑的服务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单一、缺乏吸引力的。

(四)运营模式创新乏力

目前,“双中心”自身还没有成熟运营手段和商业营收模式,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依赖政府部门的项目经费支持。缺乏完善成熟的人才留存和激励机制,保守的思维、相对落后的新媒体技术和同质化的传统活动形式导致“双中心”融合效力不强。

四、推进“两心”相融的思考和建议

(一)提升技术支撑

推进“两心相悦”相融,强大的技术平台是基础。贵阳市基于“贵阳融媒大脑”搭建的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就是促进“双中心”信息动态流动的技术支撑。这有3个层面的技术逻辑。首先,通过接入、汇集“双中心”的所有内容数据、服务数据、产品数据、用户数据等方方面面的数据资源,形成数据资产。其次,从新闻服务、政务服务和志愿服务的应用场景出发,结合业内较为成熟的标签分类体系,可以标签化处理融通后的数据资源。最后,借助大数据处理技术,提供多样化的数据服务,促使“双中心”从一个单一的信息平台或者活动平台转化成为“新闻+政务+服务”的综合性平台,进而提升基层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聚集生态应用

拥有贵阳融媒问政、“壹刻宝”、志愿服务等应用平台,可以做到群众不同诉求的差异化响应,这是贵阳市“两心相悦”工作模式的最大抓手。提供生态级应用是集聚用户的重要路径,特别是随着移动应用的快速发展,能够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产品越来越多,单纯的信息聚合与活动服务功能,在聚合用户方面缺乏吸引力,更谈不上对海量用户的引导力。这就需要积极转变角色,不仅要做信息的“供应商”,还要做多元化应用的“聚集地”。积极利用自身资源发挥服务资源整合力,以用户为中心,多维利用本地资源,为群众提供“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全覆盖的服务,把“双中心”打造成为生态级的区域性“应用池”。

(三)用活人力资源

据贵阳市委宣传部统计,目前,贵阳市级融媒体中心通讯员已经突破4200人,基层志愿服务队伍有4400余支。因此,可以从这一现存优势入手,通过线下的地理资源扩展线上的连接,实现个体之间的线上交互,以便提高“双中心”公共服务的效率,增强用户黏性。此外,“两心”相融的队伍整合不应该只是新闻队伍、通讯员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的整合,还应该包含理论宣讲员、文艺轻骑兵等各类工作服务队伍,通过人才共享、统一调度,提供更加精细化群众服务。

(四)探索商业模式

“两心相悦”相融仅靠政府部门资金投入是难以持续支撑的,需要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方能长久。贵阳市将适合商业服务解决的民生诉求转至“壹刻宝”服务平台,联系平台入驻商家提供服务的工作模式,既可以为群众提供更精准、更具针对性的产品或服务,还通过与其他商业平台的联通,形成更全面的用户消费数据,进而实现广告和营销信息的精准分发,并且随着商业资源逐步形成规模效应,又可以进一步补充和加强“双中心”的数据资源,有助于形成数据资源与商业资源的双向沟通、良性循环。因此,“两心相悦”相融过程中可以尝试链接商业资源,通过市场来增强“双中心”的自我造血能力,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媒体融合是新的传播环境下各级各类媒体的必由之路。通过探讨贵阳市“两心相悦”的工作逻辑、主要做法和现实路径,可以看到,宣传思想工作原有的生产平台、生产关系、生产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只有进一步强化用户需求为核心的互联网思维,并推动实现各类社会资源的整合,才能真正打通宣传教育、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凸显“1+1gt;2”的蝶变效应。

参考文献:

[1]人民网.贵阳:畅通诉求渠道 推动“三感”提高[EB/OL].(2021-09-29)[2024-05-17].http://gz.

people.com.cn/n2/2021/0929/c222152-34936584.html.

[2]邹雪,许峰.两个中心一起建 两个阵地一起守:贵州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融合发展观察[J].当代贵州,2023(36):72-75.

[3]王晓曼.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融合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2022(23):211-213.

[4]庭静.文明之花香满城 志愿服务暖人心:贵阳市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综述[N].贵阳日报,2023-07-13(01-02).

[5]金毛毛.举旗帜凝心聚力 谱华章成风化人:2020年贵阳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N].贵阳日报,2021-02-20(01-02).

[6]任璐瑶.贵阳日报传媒集团两案例获评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N].贵阳日报,2023-06-28(02).

[7]舒锐.贵阳贵安“壹刻宝文化驿站”新春迎福笔会暨“孔学堂艺站”国学书法班结业典礼举行[N].贵阳日报,2024-01-28(02).

标签:  中心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