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工程打造矩阵重塑图景

known 发布于 2025-08-25 阅读(262)

摘要

贵州通过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强化文化自信,实施“四大文化工程”、打造传播矩阵、利用新媒体重塑文化传播图景等策略,对贵州文化有效地进行了扩面和广传。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同时展望贵州文化传播的未来趋势,包括技术创新、内容创作的个性与互动性增强、社会参与和文化教育的结合,以及优化市场营销策略等新动向,以期为贵州文化的持续传播和发展提供些许可行的策略和启示。

关键词

贵州文化 新媒体 文化传播 内容创作

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它既铭记历史,又引领未来。文化自信则是对本土文化独特价值与创造力的肯定,以及对其持久活力的坚信。这种自信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还激发了不断进步与创新的动力[1]。在贵州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现代媒体技术的应用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新媒体不仅为贵州文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也让这些文化遗产在数字世界里焕发新生。视频和社交平台的互动性使得传统文化能够更生动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一、融合视域下的贵州文化精髓

在新媒体与文化自信的交汇点上,贵州的文化形象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向世界绽放其独有的魅力。贵州文化的精髓,宛如一幅用浓烈色彩勾勒的山水画,承载着深刻、丰富且多姿多彩的文化意蕴。它不单是苗绣与银饰的璀璨,亦是侗歌与神话传说的生动诠释;它既是蜡染以及木构建筑的艺术精进,也是大自然与民族传统的完美融合[2]。

多彩民族文化:贵州民族文化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化集合体,几十个民族共同编织出一幅多元文化的画卷。如苗族的银饰工艺不仅仅是装饰品,还蕴含着苗族历史和宇宙观,是苗族文化的一个缩影。而侗族的吊脚楼和侗歌是他们建筑智慧和音乐才能的结晶,代表了侗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

红色文化资源富集:贵州的红色文化,是一部描绘革命历程的生动史诗,其所孕育出的红色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贵州的遵义、铜仁、黔东南等地,都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程。这里的革命遗址,如黎平会议旧址、遵义会议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等,不仅是红色旅游的重要站点,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反映了红色文化对贵州精神文明建设的深远影响。

古老神话与传说:贵州各民族的神话传说是其文化中的“活化石”。如苗族有着自己的创世神话,记录了苗族的起源、迁徙、发展等宝贵信息,是苗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源泉。而彝族的创世史诗则在鸟嘴琴的伴奏下口头传唱,讲述彝族人对世界与自然的理解。

手工艺与传统技艺:蜡染、苗绣是贵州最为人所熟知的民族手工艺之一。如苗族的蜡染用蜡刀和蜡在布上绘制图案,再染色,制作出图案独特、色彩鲜艳的布料。这种技艺不仅是一种生活必需品的制作过程,更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传承。

自然与文化的共鸣:贵州的自然景观与当地民族文化紧密相连,如黄果树瀑布、梵净山、荔波大小七孔等等。自然景观不仅是贵州文化的背景,也是贵州人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他们通过对自然的崇敬体现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民族音乐与舞蹈: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音乐和舞蹈,苗族的芦笙舞和侗族的大歌都是以音乐为中心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承载着文化娱乐、交流思想等多重社会功能,是民族文化的活跃表达。

语言与文字: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贵州各民族的语言多样性是其文化多样性的直接体现。一些民族如彝族和水族等还保留有自己的文字系统,这些独特的文字系统是研究语言学、民族学的宝贵资料。

饮食文化:贵州菜以酸、辣、鲜、香闻名,每一道菜都是贵州文化的味觉表达。如酸汤鱼展现了当地人对酸味的偏爱,而辣子鸡则反映了贵州人对辣味的热情。

建筑艺术:贵州的传统建筑艺术不仅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审美观念,还融入了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对社会需要的响应。如侗族的吊脚楼是抗震、利用空间的典范,而苗族的木楼则显示了对山地环境的利用和对木材资源的巧妙运用。

民间文学与戏剧:贵州的民间文学和戏剧是民族文化的另一瑰宝。如苗族的民歌、侗族的民歌在婚丧嫁娶、节庆庆典等社会活动中起到重要的沟通与教化作用,是贵州文化传播和继承的重要形式之一。

二、贵州文化自信的传播密码

(一)实施“四大文化工程”

在新时代下,为加快推进文化传承发展,贵州实施“四大文化工程”,即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贵州从高质量开展文化研究阐释、高质量推进文化保护与传承利用、高质量提升展示展陈水平、高质量集成出版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高质量开展文艺精品创作、高质量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高质量促进传播推广、高质量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9个大的方面,系统科学制定了“四大文化工程”的128项重点工作举措,明确了新时代多彩贵州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其中,在高质量促进传播推广方面指出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同步实施“多彩贵州:人文山水 时光峰峦”文化传播工程,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量和传播价值的贵州“文化全书”“文化通史”。

(二)打造传播矩阵

贵州文化自信传播策略,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设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传播网络,有效地将贵州文化推向国内外舞台。

在基础层面,贵州省不仅重视传统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展示,还注重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为更好地保存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实施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比如对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建筑进行修复和保养,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苗族银饰工艺、侗族大歌等进行记录和整理。在推动文化体验旅游方面,通过打造一系列文化旅游线路和景点,如贵阳的青岩古镇、黔东南的西江千户苗寨等,吸引游客深入体验当地的历史传说、民族习俗和节日庆典。通过这些互动性强的活动,贵州的文化特色得以广泛传播,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策略层面,政府和文化机构通过与省级和国家级媒体合作,获得更广泛的报道和关注。在传播渠道方面,不仅利用传统的广播、电视和印刷媒体,也大量运用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进行实时直播和互动交流。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传播策略,让贵州的文化庆典超越地域限制,触及了更广阔的受众群。在内容传播上,通过制作高质量的宣传片、短视频和特色文化节目,以及发起话题和挑战,动员网民参与和分享,增强了内容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内容创作者和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在市场化层面,通过打造“多彩贵州”等文化品牌,将文化元素融入商品和旅游产品中。这种市场化的操作不仅增加了文化产品的吸引力,还促进了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形成了文化传播的自我增值循环。在国际传播上,积极打造融媒体国际传播旗舰品牌“LIVE IN GUIZHOU”,向世界讲述贵州故事,展示独特的地方文化。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如“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活动,将贵州文化介绍给世界各地人民。

(三)新媒体重塑传播图景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演进,贵州文化的展现形式和传播途径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媒体融合的趋势,让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文化故事,以更为生动、直观、互动的方式呈现在全世界的观众面前。

数字化展示:通过新媒体的数字化展示,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焕发生机[3]。三维扫描技术让苗族银饰的每一丝细节都栩栩如生;360度全景视频让人们能够全方位地体验侗族歌舞;增强现实技术更让远在万里之外的观众感受到贵州文化的真实魅力。

互动体验:交互性是新媒体的一大特色。贵州文化通过互动式网站、移动应用和社交媒体平台,鼓励用户参与和体验,从而增加了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用户可以在社交平台上与贵州的手工艺人互动,甚至定制属于自己的民族服饰或银饰,这种参与感极大增强了文化体验的个性化和记忆点。

实时互动直播:利用直播平台,实时传播各类文化活动,如“村超”“村BA”、节庆、民族音乐会等,观众可以在直播中互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时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感受其现场氛围和活力。

故事化内容营销:利用新媒体平台讲述贵州文化背后的故事,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形式,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人物、事件、传说,加强叙事性和情感连接,让贵州的文化传播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化节目与影视作品:投资或合作制作以贵州文化为主题的电视节目、纪录片和电影,通过故事化的视角展示贵州文化的魅力,使之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一部分。例如,由贵州广播电视台卫视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广播影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纪录片《这一站,贵州》,第一季节目立足于贵州人文历史风貌等独特资源,以“山”“水”“屋”“洞”“桥”“饰”“歌”和“未来”为主题,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集中展示贵州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三、贵州文化传播创新探径:未来趋势与新动向

在浓厚的历史底蕴和创新精神的共同熏陶下,贵州文化正通过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未来,贵州文化传播的创新将不仅限于内容和形式的更新,更关乎于多层次、多维度的互动与融合,涉及文化传承与科技前沿的结合,区域交流与国际对话的深化,以及民族文化自信的强化与全球视野的拓展。

(一)“四大文化工程”建设持续深入推进,继续培育贵州文化品牌及特色市场

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通过品牌故事化、产品高端化和市场国际化提升品牌价值。支持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园区,集中展示贵州文化,如苗绣蜡染、侗族大歌、布依族八音坐唱等,打造可体验的文化商业空间,吸引游客和消费者。为文化企业与电商平台的合作提供便利条件,通过网络销售渠道拓宽市场,利用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介进行文化产品的推广。

强化贵州文化产品的质量监管和品牌保护。建立和完善贵州特色文化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确保传统工艺得到准确传承,提升消费者对贵州文化产品的信任度。加强对贵州文化品牌的法律保护,打击侵权行为,保护企业和工匠的知识产权,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技术革新继续作为推动贵州文化传播的核心动力

充分应用数字技术让贵州文化“活”起来。贵州可将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引入文化体验中,这些技术的应用让远在异地的用户得以身临其境地体验贵州的历史与文化,比如通过VR头盔观看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场演绎,或是通过AR应用在手机上重现古代贵州的村寨风貌。

随着5G网络的普及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贵州将有更多机会将这些高科技手段应用于文化内容的生产与分享。通过5G网络,远程用户可以实时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享受无延迟的互动体验;人工智能则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文化内容推荐,从而提高用户体验的相关性和满意度。

(三)内容创作的个性化和互动性将进一步增强

借助大数据分析,精细化挖掘用户偏好,为各个用户群体量身定制更精确的文化传播策略,提升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数字内容的创作方面,专注投资本地的动漫、游戏和数字艺术等产业,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先进的数字技术相结合,塑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文化产品,让它们在国内外市场中熠熠生辉。

还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推广以故事为核心的文化短视频和主题互动活动,提高用户的参与感,使文化传播更为立体、生动,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四)社会参与和文化教育结合成为推进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与教育部门协作,将贵州文化产业知识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意思维。在高等教育层面,推动设立文化产业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艺术等专业,与产业需求对接,训练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端人才。实施教师培训和交流项目,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引入国内外优秀教育资源,例如通过教师短期交流项目,提高教师的国际视野和教学能力。

加强教育实践与产业需求结合。建立校企合作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的文化产业项目,如实习、项目合作、创业孵化等,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设立文化创新实验室和创业孵化中心,为学生提供实验、创作、展示和商业化转化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支持高校举办创意设计大赛、贵州文化产业论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提供行业交流的机会。

加强文化遗产教育与传承,通过鼓励公众参与贵州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增强其文化保护意识,同时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开展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活动,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入讲堂,让公众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结合地方特色,开展传统技艺教育和传承项目,如手工编织、传统绘画、民族音乐制作等课程,确保传统技艺不失传。与地方博物馆和文化馆合作,开设历史文化课程,使公众在参与中学习历史、体验传统文化。

(五)贵州文化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将持续优化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市场分析[4]。采用多元化营销策略,结合节庆、旅游、体验等多种活动,推广文化产品,提升其在市场中的活跃度和认知度。开展跨界合作,与时尚、科技、艺术等其他行业融合,为贵州文化产品增加现代元素,扩大市场受众。

激励创新与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开发。鼓励企业和个人开发与贵州文化相关的创新产品,如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的民族服饰、利用当地特色原料的美食制品等。支持开发多样化的文化体验产品,如文化主题旅游线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工坊等,提高产品的体验性和互动性。

加强文化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建立文化产业链合作平台,促进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流通和资源共享,形成更为紧密的产业生态圈。支持文化、旅游、教育等相关领域的深度融合,将文化元素融入酒店设计、旅游景点规划等,提升整体的文化服务体验。

结语

在新媒体浪潮的推动下,贵州独特的文化魅力将透过更加丰富和开阔的传播途径绽放新光芒。这不仅仅是一场文化的自我探索,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在全球视野下进行的文化自我表达。贵州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不只是连接古今、本土与世界的桥梁,更是一次深度挖掘和创新性表达的探险。秉持着对文化深度的探求和对创新的执着追求,贵州将在未来的文化传播道路上,不断尝试和实践,融合技术、教育、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要素,追求可持续发展,向全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充满活力的多彩贵州形象。

参考文献:

[1]李丹丹.文化自信视域下传统文化移动新媒体传播研究[J].数字传媒研究,2018(6):17-20.

[2]朱万春.基于特色民族文化的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

[3]林宜竹,陈晓玫,吴键洪.新媒体经济视域下非遗服饰的传播发展路径研究[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3(2):4-6.

[4]路振华,邓倩.央视新闻新媒体的文化传播路径与策略[J].中国记者,2023(7):18-20.

标签:  贵州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