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阶段性总结式成就报道可谓是主流媒体在综合性报道中的必备“大菜”。本文以贵州卫视《“口”述贵州这一年》栏目为例,阐明形式、视角、内容、时效不仅仅是阶段性总结式成就报道所要面对和考量的重点,而且也是阶段性总结式成就报道能否出新并形成新闻意境及其艺术化呈现的关键。
关键词 阶段性总结式成就报道 新闻意境 艺术化呈现
每到年末岁初,主流媒体纷纷推出阶段性总结式成就报道。如何把这道“跨年大餐”做得“可口”,做出特色并给人留下值得回味的新闻意境?这一直是新闻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疑点和痛点,也是不甘“老套”、不落“俗套”的新闻工作者们试图突破的变与不变[1]。正因如此,形式、视角、内容、时效不仅仅是阶段性总结式成就报道所要面对和考量的重点,而且也是年终总结式成就报道可否出新并形成新闻意境及其艺术化呈现的关键。自2023年12月23日起到2024年1月19日止,贵州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贵州新闻联播》推出了《“口”述贵州这一年》特别报道。该报道以专栏的形式,用《打开面向世界的“窗”》《风口——轮胎飞驰跑出“电动中国”加速度》《寻找最大的“口袋”》《站在高质量发展的路口》《家门口的诗与远方》等5个篇章组合缀连来讲述2023年的贵州实践与对2024年的贵州期盼。这组报道可圈可点,更值得关注研究。
一、主题的哲理性呈现
阶段性总结式成就报道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所累积起来的成就材料多。因而,如何吃透材料、把控材料并从中提炼出报道的年度主题和宏观报道主线,便显得十分重要。若能够摆脱就事论事、摆脱材料总结的惯性思维,年度主题就能够凝聚成为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语,这句话语就可以提纲挈领,可以俯视并涵盖住一个年度所有事件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成为朗朗上口、被广为传颂的“经典”。故而,从文化出发,把阶段性总结式成就报道转化为人物相应,文以载道的“情”“志”“理”,便是阶段性总结式成就报道的责任与使命。
回顾2023年,《“口”述贵州这一年》特别专栏报道以5个系列篇章讲述2023年的贵州实践与对2024年的贵州期盼,是告慰贵州父老乡亲的一份合格答卷,是贵州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一次形象展示。伴随着新闻叙事形式与方式的创新、渐变,专栏报道主动转变叙事风格,提升叙事能力,一个日渐明显的重要举措是积极整合主题驱动和数据驱动两种叙事模式。主题驱动叙事就是既要聚焦贵州高质量发展,也要关切关心老百姓的急难愁盼;而数据驱动叙事就是把数据作为方法,用数据讲故事。例如,《站在高质量发展的路口》一方面深思路口的贵州如何打破发展瓶颈实现新跨越,另一方面饱含深情地关注致富路上的货车司机王有富。报道中提到一系列数据,如2000多辆车打王有富眼前经过,4成是货车;50多吨高粱,新投用40口窖池,年产1100吨;规模以上酒企129家,产值900亿元,同比增长16%;有关赤水河谷的数据应用充分彰显了发展的速度和力度。这种媒体理念的提升,这种媒介认知的深化,是一次立足贵州“以类成像、取类比象”“凝神聚气,气动生韵,韵致及理”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报道创新尝试。
有了“道”的理解与认知,阶段性总结式成就报道才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有了“机”与“识机”,阶段性总结式成就报道才能“万物皆出于机,入于机”(《列子·天瑞》)并道法自然。有了“情”“志”“理”,阶段性总结式成就报道才能“纯以形式”,打通内容上的有形与大主题的无形间的深度逻辑缀连,进而“明心见性”“执中贯一”地达到“生生有道”的理想境地。否则,阶段性总结式成就报道就会丧失哲理性的主题统领统御而流于事迹堆砌,流于记账本式的繁琐讲述,难免挂一漏万,更容易跌入以偏概全、举证成论的报道泥潭。
尽管小切口、大主题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立足百姓情怀站稳政治立场的行动自觉,但阶段性总结式成就报道本身一直是新闻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疑点和痛点,对阶段性总结式成就报道的学术研究也相对匮乏且认知不足。作为一次如何跳出就事论事和事件现象而从本质上切中主旨的创新性媒体报道实践,细细品味,《“口”述贵州这一年》特别专栏报道虽然在认知高度、主题提炼力度、各单元间内容逻辑深度上还有提升空间,但它的出现,毕竟带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媒介新感知,更引发了我们对相关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在这个意义上,贵州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贵州新闻联播》推出的《“口”述贵州这一年》特别专栏报道难能可贵。《“口”述贵州这一年》所存在的认知瑕疵更能够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搞好阶段性总结式成就报道,必须超越清单式的成绩堆砌和陈列式的一一道来,而应该进一步把握习近平宣传文化思想的内在精髓,站在主题的哲理性呈现这一高度俯瞰成就,拿捏住人间烟火气中生生不息的时代律动之“道”,并从中揭示出社会发展之“机”,进而立足现实并使之成为衔接过往与未来的制高点,方能让海量的、碎片化的新闻报道、新闻素材珠联璧合,方能透过社会现象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的感性感知形成理性判断,让岁月之河凝聚幻化而成世人心中的“情”“志”“理”,解释透、解释通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贵州实践所蕴含的内在事理。
二、新闻意境的生成是新闻报道的至高境界
着名意境理论学者蒲震元先生在其《中国艺术意境论》中指出:意境并非玄学,是可以说得清、道得明的。意境的层构进程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的观自在的演化过程。观世象而通人心,静澄明而达天地[2]。自古以来,“离形去知”“虚而待物”就是对价值主体人格所能达致生命至境的深度认同,也是重返整体性意义世界的修为求索。“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可谓是新闻意境生成与新闻意境呈现的必由之路。在《人间世》篇解释“心斋”时,庄子有“三听”之论:“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3]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是新闻宣传舆论工作的使命任务,也是新闻媒体报道新闻的职责与担当。于其中,凝心聚力,明心见性,建构起中国社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时代之需。欲事立,须得心立。正心明道、守正创新,则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实践的内在要义。《“口”述贵州这一年》特别专栏报道并未满足于过往,而是试图通过一个“口”字锤炼出新的视角,令新闻报道以诗化的语言、优美的画面、悦耳的声音给观众凝练、舒适的审美享受。比如,《家门口的诗与远方》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昭文门(老东门)600多年的历史见证以第一人称的讲述把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把贵州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给老百姓带来的切身实惠表述清晰且令人信服。再比如,《寻找最大的“口袋”》用“口袋”的口吻把一粒粮食中所蕴含的所承载着的万家灯光展示了出来。也正是采用了交响乐般的组曲混融,《“口”述贵州这一年》5个篇章像5个不同的乐器一样奏出了彼此独立又彼此相连的交响乐章,把2023年的贵州实践与对2024年的贵州期盼有机地呈现在了受众的面前。
意境意境,境由心生。意境,贵在体验者的心性变化,贵在讲述者能够通过“半竿落日,两行新雁,一叶扁舟”的寥寥数语带给人“眼界始大,感慨遂深”的顿悟和升华。寻“自然之美”、抒“鸿鹄之志”、浇“胸中块垒”,这需要《“口”述贵州这一年》特别专栏报道的讲述者们能够以超然的姿态,传递人生的诗意,养浩然之气,悟天地之道,走向一种化境。因为,化境不只是艺术的审美,也是宇宙变化和人生修养的结合。专题报道突显社会关怀,掀起情感共振,激发思想共鸣,凝聚奋进力量。引导语说:站在高质量发展的路口,打开一扇开放的窗口,感受来自风口的力量,体会家门口的温度。在《打开面向世界的“窗”》中,“红飘带”项目讲解员刘子豪回忆当演出达到高潮的时候,红军战士高喊“敬礼”,小朋友们情不自禁行少先队员礼的情景,屏幕内外皆有热力倍增之感。5个篇章组合构成的《“口”述贵州这一年》不仅用类似多声部交响的侗族大歌般地奏出了贵州意蕴隽永之“情”,而且层层铺垫、层层递进式地把新闻报道的意境层构演绎清晰为贵州之“志”,更把这“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背后的视听主旨点化成为贵州之“理”。优质的专题报道来自与读者的互动,不断增强换位思考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年终总结式成就报道则更要关注选题和观众是否能够“相吸”的问题。较好的解题方案是明告事实观点,强化趋势结果,推动信息增量。例如《寻找最大的“口袋”》的主题是培育种子,孕育希望。口袋护送着种子出山入海,也护送着粮食颗粒归仓。“口袋”所装,是丰收,是希望,是国泰民安。相信观众经过近一个月的琢磨,《“口”述贵州这一年》特别专栏报道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能够被捕捉到的,贵州之“情”、贵州之“志”、贵州之“理”也是真真切切,能够传递给千千万万的人。
新闻报道最能反映时代,也最易贴近人心。文以载道的家国情怀、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意味隽永的含蓄之美、映射万象的诗性人生……标示着中华美学精神的意蕴丰富,博大精深。从新闻报道入手,或许更能形象真切地展示中华美学精神的时代层积,更能细致入微地表现中华美学历久弥新的精神风范。真善美,从来都是美学真谛,更是美之所以美的存在前提。善和美是建立在真之上的,无真则无善无美。新闻最可贵的一点就是真实,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正是由于如此,新闻和美并无矛盾,是完全能够有机结合在一起,达到“机”与“识机”的谐和共鸣[4]。《“口”述贵州这一年》特别专栏报道算是为当下的新闻报道工作打开了面向世界的思考有益之“窗”。
三、新闻意境的艺术化处理
新闻作品和艺术作品一样,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社会精神层面的产物。以美学的眼光来审视,新闻作品的采写、加工与制作过程本身就是新闻作者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凝聚的过程。同理,受众在新闻阅读、新闻视听的同时也会产生一种审美愉悦、审美再造的接受与二度创作心理。可以说,“以类成像、取类比象”进而“凝神聚气,气动生韵,韵致及理”,这是新闻媒介传受双方都会也必然会经历的一个过程。正是存在着如许的互动与相互影响,意境作为一种审美高级形态,既存在于艺术作品中,也同样存在于新闻作品中。心心相印,心心相通,是新闻传播的理想境地。新闻传播要取得良好的正态传播效果,不仅仅要求新闻要有意境,而且要能够让新闻的意境能够深入人心。新闻价值的实现需要注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同理,新闻的审美价值,也就是新闻审美客体与新闻审美主体之间的特定关系,即要满足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需要,给审美主体以审美享受的价值。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5],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人民性原则。
新闻传播充分实现新闻价值,得深入探寻和挖掘新闻信息的审美价值,要能够从繁杂的、碎片化的信息中提炼出最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部分。可以说,新闻美不美,是否拥有意境是考量要素之一;而新闻意境的艺术化处理,则是新闻信息构成审美价值的必要措施。尽管“境”由“意”生,“意”“志也”,但由于新闻作品和艺术作品有着各自不同的本质特征,所以在美学的内容和形式上会存在异同。如何在遵循真实的前提下,在遵循事实客观的基础“情境”中把控好新闻作者自身对真、善、美的审美追求所产生的情感倾向,并把这种情感倾向用以营造新闻的意境美且令新闻价值与新闻的审美价值之间处理均衡,确实又是一个难题。处理不好或者处理过度,都会让新闻的正面引导功能大打折扣。《“口”述贵州这一年》特别专栏报道是一次创新并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典型案例。5个篇章中的任何一个单元里都能够看到,栏目并没有刻意回避制作者的主观性和记者的个性化色彩,而是有意识地强化和利用了这种主观“意志”并以“我”的所见所闻去描述世象和外在变化。这种以第一人称出面讲述贯穿全片的新闻制作方式是有难度的,也是有风险的。为了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创作者还采用了散文化语言,增强了作品的文学色彩,抒情性音乐的加入,更让新闻的背景充实起来,令新闻有了交响乐的旋律感。与此同时,新闻镜头的艺术化选择性使用,则更是让新闻画面的光与色具备了调性和调性配置、让碎片化的视觉呈现呈现出了条理性、逻辑性和层次性。层层递进而又声画互补的新闻结构,可谓颇具匠心,把新闻意境的生成和新闻意境的呈现弄得别具一格、虎虎生风。也正是因为借助了诸多的艺术化处理手段,整个片子达到了“言不尽意”故“立象以尽意”的境地,实现了言、意、象三者之间的无缝对接和互补。
任何的新闻与新闻作品都是在动态的时空语境中产生和存在的。正是这种动态性存在,让新闻和新闻作品不可能成为孤立的、静止的存在。永远在路上,这才是新闻与新闻作品的常态。故而,新闻和新闻作品做不到象文学、戏剧、雕塑、建筑等其他艺术那样完成即终结的时空建构。新闻和新闻作品必须学会留白和飞白,要给受众留下继续回味和继续创作的传承时间与空间。何况,由于新闻信息的动态化、碎片化存在的不可控,更是让新闻和新闻作品难以做到闭合性完美。与其可以追求所谓的完美,不如真正尊重新闻以及新闻本身,真正把受众放在眼里放在心上,让受众能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汲取,这也符合新闻媒介作为“触媒”的本体特征。开门办新闻,开门拥抱受众,吸纳受众参与和主动融入到新闻活动中来进而自发转化为新闻活动的社会性再造,是交互式、沉浸式、体验式传播的时代特征,是把人民当江山、当主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活动的主基调。在这个意义上,《“口”述贵州这一年》特别专栏报道看似“言拙而喻巧”“理朴而辞轻”,实则为“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而不失新闻本性的行动自觉。而这,也恰恰是中华美学最高范畴“境界”的本质,是艺术与人生相互融合、相互完善的至高境地。
新闻与新闻意境的艺术化处理,让新闻与艺术有了融合发展的可能,更让新闻能够进入到美学的视野下进行审美创造。《“口”述贵州这一年》特别专栏报道,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那就是,新闻作品创造新闻意境以及对新闻意境进行艺术化处理,是完全可以通过简练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来加以表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简”,本身就意味着一个敞开的空间,可以包含丰富的内容,蕴含无限的丰富性。简单在开启人们想象力方面甚至比复杂更为有力量,因为它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口”述贵州这一年》特别专栏报道仅仅通过5个简短篇章能把2023年的贵州实践与对2024年的贵州期盼勾勒清晰,是值得肯定的成功宣传案例。应该说,开阔简练的新闻意境美的营造与获得不仅仅来自于文本语言要素自身的组合,而且也会来自于作为新闻的广义受众和社会感受者的心理互动,正是这样一组简单的语言符号组合为人们营造出了一个无限开放的想象空间与超乎象外的审美空间。
结语
由于对阶段性总结式成就报道学术关注与学术研究的理论认知短缺,加之相关新闻实践的创新性尝试也较为匮乏,《“口”述贵州这一年》特别专栏报道在宏大主题提炼方面,在新闻单元的内在逻辑缀连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成就报道如何浪漫化表达和艺术化呈现?特别是面对时空跨度大、信息素材繁多的状况,如何避免走陈列式、总结式报道的老路,尝试创新与突破?《“口”述贵州这一年》特别专栏报道所引发的专业思考和行动启示,尤为珍贵。因此及时总结其中得与失,对新闻工作的实践与认知深具价值。
参考文献:
[1]龚立堂.年终成就报道的变与不变:评《平顶山日报》“2019年终特别报道”[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1-21(03).
[2]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07.
[3]夏静.庄子的“听之以气”[N].光明日报,2021-07-26(13).
[4]秦启先.新闻美学价值在新闻采编中的体现[J].今传媒,2013(12):113-132.
[5]郭灵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J].红旗文稿,2022(23):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