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广播现场连线报道探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8-25 阅读(261)

摘要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广播现场连线报道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单一的听觉传播到视听结合的多感官体验,广播媒体在技术革新的推动下,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满足现代受众的需求。本文通过探析融媒体时代广播现场连线报道的变革、题材选择、报道方式和实施技巧,揭示了广播媒体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现场连线 广播媒体 报道场景 音频技术

广播连线报道是广播新闻的一种传播方式,通过先进的音频技术,实现几乎实时的通信手段,将新闻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现场情况传达给听众,同时进行讨论和评述的新闻报道方式[1]。融媒体时代的来临,广播连线报道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一背景下,广播行业积极拥抱新技术,推动报道方式的创新,力求为受众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立体生动的新闻体验。

一、融媒体时代广播连线报道的变革

(一)报道场景的可视化

过去,广播连线报道往往通过电话连线或录音的形式进行,受众只能依靠声音来想象新闻事件的现场情况。但在融媒体时代的浪潮下,广播连线报道实现了从单一听觉到多感官体验的跨越式变革,从“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传统模式蜕变为一场视听盛宴。可视化元素的融入,为广播连线报道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受众带来了更加直观、生动的视听体验。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和经济之声创新开设视频直播间,并配备了多通路高清摄像头,实现了“多条分轨视窗”与“多屏自由拼选”的5G时代广播可视体验。这些改变不仅辅助了声音信息的传递,更为广播节目增添了丰富的视觉层次。

在直播间外,广播的连线活动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借助可视化播出与互动技术,电台能够独立完成各类线下大型活动、户外推介等直播报道。直播室与户外直播进行实时互动,通过多个场景的切换,为受众呈现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新闻现场,让受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增强了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二)互动形式的多样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媒体融合的加速,广播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形式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过去,广播连线报道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短信互动和电话热线,听众的参与方式相对单一。但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的崛起,广播行业也开始积极拥抱新媒体,打造“两微一端”的全新互动生态。以北京音乐广播为例,其官方微博在2023年11月,短短的一个月内就实现了高达超64.07万的交互量,连续三个月(2023年9—11月)稳居榜首。这得益于其账号的活跃度和内容质量,在2024年1月期间更是贡献了1054篇博文,与受众形成了紧密的互动关系[2]。

这种变革不仅限于记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受众之间也可以通过弹幕、评论区等渠道,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形成了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讨论空间,让每一位受众都能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广播的播报和讨论中来,真正实现从“听众”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二、融媒体时代广播现场连线报道的题材选择

在融媒体时代,广播现场连线作为一项有力的新闻报道工具,不仅要满足受众对新闻的需求,还要考虑到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新媒体信息环境中吸引和留住受众。

首先,在连线题材的选择上,广播现场连线应聚焦时事热点,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如政府发布会、突发灾难事件、高考、节假日交通状况、重要会议、中央领导的视察活动以及其他类似的重要事件[3]。这些事件往往关乎国计民生,牵动大众神经,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和公众关注度。通过现场连线,广播能够迅速传递最新消息,满足受众对时效性的要求。其次是一些关于民生的话题,如教育、医疗、住房等。这些议题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容易引起共鸣。通过深入报道这些议题,广播不仅能够传递信息,还能展现对受众生活的关心,增强与受众的情感联系。

广播现场连线还应充分发挥广播媒体在声音表现上的独特优势,注重现场的各种声音要素。当然,决定突出哪些声音也是连线题材选择的一部分。在信息时代,这种声音要素的运用对广播媒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满足广播媒体受众的需求,提供更为全面的报道,进一步巩固广播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中的地位。

三、融媒体时代广播现场连线的报道方式

在融媒体时代,广播现场连线报道以其灵活性和即时性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针对不同类型的新闻事件,现场连线记者需要灵活调整报道策略与方式,确保信息迅速、准确地传递。

在一般的新闻事件中,现场连线记者的工作涉及多层次的准备,以确保报道的结构性和连贯性。这个准备过程通常包括讲述大纲的制定,报道的基本结构和要点,以确保在直播时能够有条不紊地传达事件的重要信息。

突发新闻事件通常需要紧急响应,因为突发新闻事件的时效性对新闻报道至关重要,公众渴望即时、准确的信息以便了解事件的最新发展和采取必要的行动。在这个背景下,现场连线记者成为了关键的信息传递者,因为他们能够快速响应并提供及时的报道。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现场连线记者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关键决策。这包括评估事件的严重性、确定采访地点、选择采访对象以及迅速集结必要的设备,如手机、录音笔、相机,以及通讯设备,以便与编辑部保持联系。他们还需要获取必要的许可和通行证,以便能够进入事件现场并开展采访工作。这些决策需要迅速而明智的判断,还需要高效的协调和组织能力。当记者到达现场后,需要积极搜索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包括与目击者、当事人、救援人员和官方代表的交流,以获取详细信息,以及对事件现场进行细致观察,以捕捉有关事件背景、受影响的地区、潜在危险和救援行动的关键信息。在直播连线的过程中,即使在现场混乱嘈杂的环境中,记者也必须保持冷静,不受外部的影响。他们不仅承担着向受众传递新闻的责任,还肩负着为公众提供生命安全和应对紧急情况所需信息的重要责任。同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现场连线报道往往需要更多的持续性并及时和直播节目形成互动。

对于连续性新闻事件,如政治会议或体育赛事,由于这些事件通常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发展,而受众需要及时了解事件各个阶段的变化,所以为了提供全面深入的报道,记者需要不断追踪事件的发展。对于连续性新闻事件,现场连线报道需要更多的持续性和深入报道,以满足受众的需求,让他们了解事件的全貌和复杂性。最后,在结束连线之前,再次仔细回顾整个新闻事件的历史背景,以使听众更加清楚地理解事件的起因和发展过程,做好连续性报道[4]。

四、融媒体时代广播现场连线报道的实施技巧

(一)报道的结构与逻辑

在融媒体时代,广播现场连线报道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得到了显着增强,然而,这也对报道的结构和逻辑提出了更高要求。广播记者在现场进行连线报道时,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能够在现场迅速捕捉到新闻的核心内容,并将其准确、简洁地传达给听众。并对报道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案头准备和实地了解。这包括对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对新闻事件的前期调研以及对现场情况的熟悉等。在构建报道的逻辑结构时,广播记者可以运用多种技巧和方法。例如,可以采用时间顺序或因果关系等方式来组织报道内容,使听众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事件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

(二)采访对象的选择

在融媒体时代,广播现场连线报道中对于采访对象的选择变得尤为复杂和精细,这主要体现在需要充分考虑到多媒体融合的传播特点。由于现场连线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多媒体展示的需求,记者在选择采访对象时,不仅要考虑到传统广播的听众需求,还要兼顾其他媒体平台的受众喜好。

在2023年3月26日遵义市举办的半程马拉松比赛中,遵义交通文艺广播进行了该赛事的全程连线直播。在这种新闻事件中,赛事的过程和结果通常是无法预测的,记者更多需要在现场捕捉生动的细节,选择适当的采访对象变得至关重要。对此可以遵循“最”字原则,如选择最小的选手、最年长的选手、最先冲过终点的选手、最后一个坚持比赛完的选手等。当然,除了这些,还应特别关注那些能够在多媒体平台上展现丰富细节和吸引力的对象。比如,记者会选择那些穿着特色鲜明服装的选手,通过视频直播展示他们的独特风采;或者选择家庭团队或团队代表,通过采访和互动环节,展现他们之间的合作与默契,从而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和参与。此外,记者在选择采访对象时还应特别关注他们的社交媒体影响力和话题制造能力。通过邀请一些具有名人效应的选手或嘉宾参与连线直播,以成功地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和参与,进一步扩大报道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三)保持信号的稳定性

在融媒体时代的现场连线报道中,信号的稳定性对于确保顺利而高质量的报道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重大体育赛事等关键场合。信号的中断或干扰可能导致听众错过关键时刻,因此记者和广播团队必须采取一系列必要的技术措施,以确保信号的可靠性和连续性。首要的是使用高质量的通信设备。这包括高性能的音视频传输设备和稳定的网络连接,比如采用高度可靠的卫星连接。其次,为避免直播连线时的突发状况,应随时准备好备用计划,当直播连线时的主要信号发生问题时,可以迅速切换到备用信号源。先进的技术选择有助于避免信号中断和干扰,从而为听众提供了极致的“听”赛体验。在直播连线外的日常工作中,也应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测试,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提前解决,以防止在关键时刻出现故障。

(四)报道语言的表现力

在融媒体时代,好的新闻连线报道需要充实的新闻内容支撑,同时也需要连线记者出色的语言表现力[5],以适应不同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他们需要在瞬息万变的现场环境中,精准捕捉新闻要点,并通过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与此同时,记者还需充分考虑到融媒体环境下,多层次、多元化听众群体的理解能力与接收习惯。在语言表达上,记者应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而是善用例证、比喻等修辞手法,以更加形象的方式呈现新闻事件,从而提高听众的收听体验和理解效果[6]。在语调上,记者要准确地把握“声、韵、调”的变化,以确保吐字准确。语调的变化不仅是为了传递信息,更是为了引起听众的注意和共鸣。适时的语调变化可以使报道更加生动有趣,增强听众的参与感和情感体验。通过控制语调的变化,连线记者可以将情感融入到报道中,将其与新闻报道的内容和现场情景相结合,使听众更贴近事件现场,感受其中的真实性和紧迫感,增强对报道的情感共鸣,凸显出广播连线报道的魅力和影响力。

结语

融媒体时代广播行业积极拥抱新技术,推动报道方式的创新,实现了从单一听觉到多感官体验的跨越式变革。在技术革新的推动下,广播媒体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满足现代受众的需求。未来广播媒体也应继续拥抱技术进步,加强与其他媒体形式的融合,以期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受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元和高质量的新闻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郝英莉.广播新闻连线报道解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0(13):53-54.

[2]融媒正当时:聚焦广播云传播亮点案例[EB/OL].(2024-01-11)[2024-03-11].https://roll.sohu.com/a/751096602_120577852.

[3]赵雁.广播记者“现场连线”的选题探讨[J].科学之友,2011(11):148-149.

[4]谢秋语.外场连线广播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J].采写编,2018(5):105-106.

[5]方英.做好广播新闻连线报道的三个技巧[J].新闻世界,2017(1):22-24.

[6]晁向荣.融媒体时代电视记者新闻直播连线能力的提升路径[J].现代视听,2022(5):65-68..

标签:  受众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