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型的采访辅助工具,不仅在航拍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崭露头角。无人机航拍技术以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画面和生动的表现力,为受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本文结合采访实践,探讨无人机航拍在新闻节目中的应用优势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
无人机航拍 电视新闻节目 运镜技巧
无人机航拍,顾名思义是通过无人机进行空中拍摄的一种技术。新闻传播领域中的航拍,是指无人机操控员(以下简称“飞手”)利用无人机在空中飞行作为平台,配合机载红外传感系统、高分辨率摄像头等专业拍摄设备,以无线遥控的方式完成影像采集的过程[1],这个过程既可以是动态视频,也可以是静态图片[2]。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无人机航拍以其操作简便、机动灵活、应用便捷以及独特的拍摄视角等优势,正被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机构所采用。在全媒体时代,对媒体人的技能要求不断提高,无人机航拍成为媒体记者必备的技能之一。在本文中笔者结合采访实践,意图探讨无人机航拍在新闻节目中的应用优势及发展前景。
一、无人机航拍推动新闻报道进行创新
相对传统航拍模式,无人机航拍作为新兴的拍摄手段,在新闻报道领域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大大提升了新闻传播速度,也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新变革。
(一)为新闻报道提供崭新视角
回溯历史,从最初的磁带摄像机到高清数码摄像机和手机摄影摄像,再到无人机航拍,翻开了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摄像的崭新篇章。无人机航拍技术的高速发展,就好像是人们拥有了第三只眼睛另眼看世界。在新闻报道领域,这种全新的拍摄视觉成为融媒体时代新闻产品竞争中最具突破性的领域之一。现如今,无人机航拍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成为新闻工作者的得力助手,让新闻报道的视角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新闻记者的视野变得更加广阔。
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新闻摄像主要依靠记者手持摄像机进行拍摄,这虽然能够捕捉到一些独特的瞬间,但受限于摄像师的视线和角度,很难呈现一些特殊效果。在电视新闻的过往报道中,当需要呈现一些大型活动或重大新闻事件的整体情况时,往往需要架设吊臂,或者让记者攀爬附近的高楼、山坡。即使如此,一些大型活动也仅能通过局部拍摄来呈现,在周围没有制高点的情况下,甚至只能放弃大场景或全景拍摄。然而,无人机技术的问世突破了传统拍摄技术的制约,为记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拍摄体验。无人机能够在四五百米的高度范围内升降自如,使得记者能够灵活调整拍摄角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从空中捕捉到更为立体的画面,轻松地捕捉到事件的每一个细节。这种视觉优势,不仅能够展示新闻现场的地貌、风貌、规模等元素,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生动、直观,也让受众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的全貌、事件的发展脉络,提升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二)为新闻报道带来技术性变革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新闻报道的速度和准确性已成为衡量一个媒体实力的重要标准。在这场无形的竞争中,无人机航拍技术的出现无疑是革命性的,它以其独特的视角优势、灵活机动等特性为新闻采访报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和高效,使电视新闻具有更强的时效性。这种拍摄方式创新了记者对新闻素材的采集方式,不仅媒体发布新闻更快速,通过电视直播、网络直播等方式,可让更多的人同步了解新闻事件的最新进展,有效缩短了新闻的传播周期,从而更好地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和扩散,提高了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尤其是在灾难性突发事件的现场可能存在诸多危险和不确定因素,新闻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甚至可能面临生命危险。而无人机的出现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报道平台,让记者和摄制人员可以在相对安全的距离内完成对整个现场的拍摄任务。一些人力难以抵达的区域或是灾害现场,无人机也能轻松飞越,大大降低了记者在新闻报道过程中的风险,也能捕捉到更多现场资料。与此同时,无人机航拍技术还可以将所拍摄的画面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元素相结合,为新闻报道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这种创新的形式既保留了传统媒体的优势,又具有新媒体的特点,让电视新闻报道更加丰富多彩。
(三)为开展新闻舆论监督提供全貌视角
当今时代,舆论监督的作用愈发凸显。在传统的舆论监督报道中,由于受到时间、空间和人力的限制,往往只能依靠地面上的摄像机来捕捉事件的画面。无人机航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新闻监督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手段,使得舆论监督的范围得以扩大、效率得以提高。它能突破传统报道的局限,飞越地形地貌的障碍,俯瞰整个事件现场实时捕捉各种场景,深入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细节,也能够关注更多的社会问题。如环境监测、水污染防治等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这类必须采用非常隐蔽的方式进行拍照、录像的特殊情况下,使用无人机航拍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灵活性,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从空中俯瞰事件现场、一览无余地观察到事件的全过程,从而更容易发现隐藏在背后的真相。这不仅可以让记者获得第一手的真实资料,大大提高了监督的效率,也使新闻报道更具公信力,从而让人们对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为舆论监督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性价比高,节约成本
无人机航拍在成本效益和性价比方面具有显着优势,以往摄影师在进行航拍任务时,往往依赖直升机、热气球等空中交通工具。其高昂的租赁费用、复杂的申请流程以及较大的人力消耗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拍摄前,新闻单位还需要向主管部门提前申请航线,此外,为了完成任务,还需要编导、摄像和后勤保障人员多方协作,人力消耗较大。相较于传统直升机载人航拍,无人机机身小巧、携带方便、起降场地要求低、操作简单,在节省人力成本、提高新闻发稿时效性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完美地弥补了这些不足,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无人机从过去的奢侈品成为常规消费品,具有较好性能的微型、轻型无人机售价往往在万元以下。对于有航拍需求的新闻机构来说,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就能完成高质量的航拍任务,性价比较高。因此,无人机航拍在视频创作中广受欢迎,广泛应用于新闻报道、专题拍摄以及城市形象宣传等领域。近年来,利用无人机完成航拍制作的优秀视频作品屡见不鲜,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无人机航拍面临的诸多挑战
无人机航拍无疑是新闻采访领域的一大利器。然而,随着无人机航拍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我们也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包括飞行安全、隐私权益的保护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等问题。
(一)航拍前必须进行详尽检查确保设备安全。
无人机属特殊拍摄设备,航拍时需要在高空飞行,因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和危险性。为了确保拍摄过程的安全无误,必须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安全保护和监控。具体而言,在拍摄前应对无人机的各项设备进行详尽检查,包括确保电池充满电、遥控器和镜头正常工作、螺旋桨的正反桨叶安装正确且无损坏以及GPS接收信号是否大于规定数值等,以保证各个设备的良好运行。此外,还需注意不要在大风、大雾天气以及能见度低等气象条件下进行航拍。尽管无人机具有智能避障功能,但在航拍过程中仍需注意飞行线路上的建筑物、雷达、高压线、通信铁塔等设施,尽量远离这些可能产生干扰或遮挡的区域,以避免无人机接收信号受到干扰。若飞手忽略起飞前的安全检查或检查工作不到位,都可能导致严重的损失。近年来关于无人机伤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以市面上常见的四旋翼无人机为例,其叶片厚度一般不超过三毫米[3],工作状态下的运动档模式飞行速度可达19米/秒、普通挡模式15米/秒、平稳挡模式5米/秒。然而,人类的皮肤和眼睛非常脆弱。无人机搭载的载荷加上高速旋转的叶片,若飞手操作不当或失误,可能导致无人机坠毁等意外事故。这些事故不仅给使用者带来损失,还会给现场人员带来极大的人身安全威胁甚至可能导致法律纠纷。因此,在进行无人机航拍飞行时,应尽量避免在禁飞区和人员密集地域飞行,以确保飞行的安全和合规。
(二)遵循道德伦理原则,尊重他人隐私权益。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无人机航拍已深入到普通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人机为我们带来诸多便利,但由于其飞行高度和距离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摄影、摄像设备,因此在个人的隐私权等方面容易引发争议,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无人机航拍可能会无意间捕捉到一些私人场景,如家庭住址、车辆号牌、私人活动等敏感信息。这些信息属于个人隐私的一部分,一旦飞手未经当事人同意擅自公开,就是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无人机航拍操作人员应当在航拍前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其行为符合法律规定。且新闻单位的无人机飞手多为职业记者,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珍惜并爱护自己的采访权,在拍摄过程中时刻保持警觉,遵守职业道德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坚决做到不该飞的地方不飞,不该拍的内容不拍。
(三)监管力度亟须加强。
无人机航拍技术为新闻报道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涉及到飞行区域、高度、距离等限制,国家法律对无人机的使用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近年来,无人机违规飞行事件并不罕见,国内外也发生多起无人机干扰民航飞机的事故。自2009年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无人机管理的文件,如《民用无人机空中交通管理规定》《民用无人机驾驶员管理规定》等。为了保障公共安全和航空安全,2023年4月7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一条例对微型、轻型、小型的无人机航拍的使用范围和限制条件进行了明确和完善。按照规定,轻型无人机飞行高度不超过120米;在城市规划区内、机场附近净空保护区域、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等特定区域内禁止飞行轻型无人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颁布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于2024年6月1日起施行。这一标准是我国民用无人机领域首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也是《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的配套支撑标准。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规范,为无人机航拍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同时,我们在使用无人机航拍活动时,务必要确保所摄制的画面不会泄露国家机密或军事秘密,以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稳定。
三、无人机航拍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创新应用
无人机航拍镜头的运动方式远非简单的飞行,若要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航拍作品,运镜技巧至关重要。
(一)明确无人机航拍运镜的目的
随着无人机航拍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电视新闻节目的镜头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记者的拍摄手段也得以创新,为电视节目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创意空间。运镜技巧的运用不仅能提升画面的表现力,还能为受众带来更为丰富的视觉体验。无人机的运用,打破了常规拍摄视角单一等局限,飞手要根据主题调整无人机的高度、拍摄角度、镜头运动等手法,通过镜头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视觉效果,为电视新闻节目增色添彩。在拍摄过程中,飞手不仅要追求画面的美感,还要对新闻事件背后的社会、文化等背景进行深入思考和关注,通过画面传达出新闻事件背后的情感因素,展现主创人员的报道意图,使受众也能感受到新闻报道所要传达的情感内涵,从而提升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充分利用无人机在拍摄中具有高度机动性和视角多样性等优势,善于捕捉生动的细节,这种视觉冲击力,无疑会极大地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在赛车、自行车等赛事报道中,无人机跟随运动员的运动轨迹,捕捉赛事的精彩瞬间,为受众呈现更为生动、富有张力的画面效果,近距离地感受到现场的氛围,带来更为真实精彩的观赛体验。
(二)熟练掌握无人机操作技术
在过去,新闻报道往往是以文字、图片和视频来传达信息。然而,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新闻单位开始尝试使用无人机航拍进行新闻报道。这种新的报道方式不仅丰富了电视新闻的内容和形式,还为传统媒体带来了新技术要求。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技能,以便能够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在使用无人机进行采访时,飞手可以通过操控无人机前进、后退、上升、下降来实现传统摄像机推拉摇移的技术效果,也可以通过地面绕飞(俗称刷锅)的方式进行拍摄[4]。这些新颖的拍摄手法无疑弥补了传统新闻中素材俯视效果和视觉信息的质量,为受众呈现一个更加真实感、立体感的画面。一般而言,慢速拍摄能有利于捕捉精细的细节;而快速拍摄则能够展现出动态感和紧张感。此外,跟踪拍摄、环绕拍摄等多种运动拍摄方式,能够创造出更具艺术感和动感的画面,为节目的后期编排提供丰富生动的素材,也为受众呈现更加生动的视觉盛宴。
飞手在新闻报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要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与摄影师、导演等其他工作人员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的力量,共同打造出优秀的航拍作品,使报道更加全面、精准,从而提升新闻节目的广度和深度。
(三)精准掌控时间、光线和色彩等元素
光线和天气条件的影响,对于航拍来说不容忽视。一般来说,阳光充足的天气更适宜进行无人机拍摄。飞手在规划拍摄时,必须充分考虑作品的主题和受众的期待,合理安排拍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光线条件将带来显着的画面差异。因此,飞手应深入理解并充分利用这些因素,以创造出最具吸引力的视觉效果。黄金时段——日出和日落前后的时间段,是无人机拍摄的理想时机。在这个时间段里,光线温和而丰富,色彩饱满,为航拍提供了无尽的可能性。飞手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以期达到最佳的拍摄效果。在操控无人机的过程中,飞手需要密切关注光线和色彩的变化,以此丰富画面的表现力,这样可以确保色彩的最大效用,从而使最终的视频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魅力。在航拍过程中,我们有时还需要采用逆光拍摄,以达到不同的感官效果。
航拍的运镜技巧千变万化,在追求视觉震撼的同时,我们还需注意构图的艺术。通过不同高度、角度和距离的拍摄,呈现出独特的视角和创意构图。运用专业的镜头语言、多角度的拍摄手法以及动态的捕捉方式,可以进一步提升航拍镜头的艺术性和多样性,从而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结语
作为信息传播的关键角色,传媒行业应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传递最新资讯,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多屏化和碎片化趋势。在这一潮流中,要紧密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发挥电视在宣传阵地中的主导作用。随着科技的持续发展,无人机航拍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为我们呈现一个更加精彩的世界。
参考文献:
[1]王从启.浅谈无人机航拍在新闻摄影中的运用[J].新闻世界,2018(6):31-33.
[2][3][4]张丙超,杨苏丽.浅析无人机航拍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J].今传媒,2018(5):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