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进程背景下面临传承与推广的多重挑战。本文以马尾绣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为例,探讨了沉浸传播在少数民族非遗数字推广中的实践路径。通过文献分析和理论支持,本文构建了以“文化背景再现—技艺互动体验—细节展示—反馈互动”四大模块为核心的设计框架,系统分析了沉浸传播的应用效果和实施策略,表明沉浸传播不仅能显着增强马尾绣的文化传达效果和观众的情感认同,还通过互动体验和细节展示提高了受众的参与度和文化理解。
关键词
沉浸传播 马尾绣 非遗 数字推广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深入,许多非遗项目因缺乏有效传播,逐渐在年轻一代中失去关注,面临传承困境。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借助新媒体、数字化技术拓展非遗传播路径,已成为非遗保护和传播研究的核心问题。在此背景下,沉浸传播作为一种基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创新传播方式,展示出打破时空限制、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的巨大潜力[1],受到学界关注。本文选择马尾绣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以沉浸传播为核心,探讨其在非遗推广中的应用潜力,重点关注沉浸传播对马尾绣知名度、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作用,突破传统传播局限的方式及实际推广效果。通过实践验证其对非遗推广的作用,为马尾绣及其他非遗项目推广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一、沉浸传播形式的出现和引入
非遗作为历史文化的“活态”表达,其传承不仅依赖传统方式,更需要借助现代传播技术拓宽受众,增强文化认同。然而,传统的非遗传播方式较为单一,难以吸引现代受众,尤其是年轻群体[2]。近年来,基于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沉浸传播方式逐渐在非遗推广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沉浸传播通过营造身临其境的虚拟场景,让受众在参与中深刻体验文化,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非遗的传播和保护带来了全新契机[3]。
许多学者认为,沉浸传播不仅是单一的技术创新,更是一种以受众体验为导向的文化传播方式。相比传统传播,沉浸传播能够通过更为直接、丰富的体验,提升受众对文化内容的深度参与,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4]。已有研究表明,沉浸传播在非遗推广的应用中主要集中在增强非遗的感知效果和提升文化体验上,VR和AR等技术在非遗传播中能够以互动方式呈现文化场景,尤其在高度复杂的工艺展示中具有显着优势[5]。日本通过VR技术展示和服制作过程,观众不仅可以亲身体验和服的穿戴过程,还能深入了解和服文化的精髓,这种沉浸式体验极大地增强了文化的吸引力[6];韩国的传统刺绣、茶道等非遗项目也广泛应用沉浸传播技术,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和民族文化认同,促进了非遗的跨文化传播[7]。
在国内,沉浸传播技术也逐步融入非遗项目的推广。既有研究发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的京剧虚拟博物馆,让观众可以选择角色进行互动,显着增强了年轻观众对京剧文化的兴趣。同样,皮影戏的沉浸式体验项目则让观众可以通过AR设备进入角色表演过程,从中体会皮影戏的艺术价值和技艺复杂性[8]。这些实践均表明,沉浸传播技术的应用在提升非遗的文化感知和增强传播效果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纵观少数民族非遗因其独特的地域性和文化特色,往往难以通过单一传播方式打入主流市场。与主流非遗项目相比,少数民族的文化符号认知度较低,受众基础较小,而其精细的手工技艺、复杂的文化内涵更是难以通过传统传播方式直观呈现[9]。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马尾绣为例,其复杂的绣法、文化象征等在大众传播中不易被完全展示和理解,这也导致更多贵州省以外的公众对马尾绣的了解非常有限。沉浸传播技术则可以通过虚拟场景还原马尾绣的工艺过程,使观众在多维互动中更深刻地理解这一刺绣“活化石”的文化背景和工艺魅力。
二、基于沉浸传播理论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与设计框架
本研究基于沉浸传播理论,以马尾绣为案例,探讨沉浸传播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中的应用潜力。研究采用质性方法,通过文献分析、理论支持和沉浸传播设计的实际可行性来构建推广方案,旨在形成一套适合马尾绣推广的沉浸式传播设计框架,以期提升文化认同和观众体验。该设计框架以“文化背景再现——技艺体验互动——细节展示——反馈互动”为主要模块,确保受众在沉浸式体验中实现与非遗的深层次互动和情感连接。
(二)沉浸传播设计思路与理论支撑
1.沉浸传播理论基础
沉浸传播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传播形式,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媒介丰富度理论(Media Richness Theory)和场景理论(Scenario Theory)。前者强调,在多感官参与的背景下,传播媒介能够通过多样化信息的传递,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认知效果。理查德·达夫特(Richard Daft)等人的研究指出,信息丰富度越高,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度越强[10]。场景理论进一步强调,通过还原真实场景或创造高度相似的虚拟场景,能够显着增强受众的情感共鸣,从而推动文化认同[11]。沉浸传播的理论支持为其在非遗保护和推广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沉浸传播理论的核心在于通过多维互动营造高度真实的文化场景,以激发受众的参与兴趣和情感认同。基于媒介丰富度理论(Daft, et al., 1987)[12]和场景理论(Heeter,1992)[13],沉浸传播的关键在于运用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等技术,构建多感官的信息传递模式,提供全景化、互动化的体验。媒介丰富度理论强调,信息丰富度越高,传播效果越强,而场景理论指出,虚拟再现的真实场景能够有效增强受众的文化认同感。这些理论支撑下的沉浸传播方法,能在马尾绣推广中发挥极大的情感共鸣作用。
2.设计思路与主要模块
根据沉浸传播理论,本研究设计的沉浸式传播框架包括以下四个主要模块:文化背景再现、技艺体验互动、细节展示和反馈互动,这四个模块分别从文化呈现、技艺参与、细节展示和用户互动等角度构建了完整的传播链条,旨在增强受众对马尾绣的文化体验。
(1)文化背景再现
文化背景再现主要是通过VR技术构建马尾绣的文化场景,展示水族的传统文化、刺绣传承人作坊和民族节日等,确保观众能够体验到马尾绣的独特文化背景。该模块利用全景视听手段营造沉浸氛围,例如加入水族的传统音乐和环境音效,让观众如同置身于水族村落之中,增加文化的“在场感”[14]。作者运用相关技术设计和搭建博物馆3D模型,利用H5技术转移到微信公众号,最大程度地实现交互功能。将计算机科学、建筑学、传播学以及博物馆管理学相结合,最终制作成沉浸式可交互的虚拟马尾绣博物馆。这种场景再现不仅能让受众感知马尾绣的文化厚度,还能在情感上产生对技艺和文化的认同。
(2)技艺体验互动
技艺体验互动通过VR技术引导观众参与到刺绣的不同工艺环节,例如线材选择、图案设计等。观众可通过手柄控制器“体验”刺绣的基本工序,感知每一个针法和细节,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刺绣过程的复杂性。为增强互动效果,设计中还将加入语音解说和字幕提示,以帮助观众更好地掌握刺绣技巧[15]。这种互动式设计能够显着提高受众的参与度,使其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马尾绣技艺的尊重和兴趣。
(3)技艺细节展示
技艺细节展示是沉浸传播的核心模块,通过AR技术对马尾绣的复杂针法、线条流动等细节进行放大展示,展示受众在现实空间中难以观察到的刺绣细节。例如,刺绣图案的立体效果可在3D建模技术支持下动态呈现,观众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图案构造。这种细节展示不仅提升了观众的观感体验,增强了文化的直观感知,使观众能够更深入理解马尾绣的艺术价值和工艺独特性[16]。
(4)反馈互动
反馈互动环节通过虚拟平台和AR交互界面收集观众的反馈信息。观众可以选择喜欢的图案、分享自己的体验,或通过问答界面获得进一步的文化知识。此外,作者运用微信开发者工具,制作了马尾绣趣味问答小游戏,以增强博物馆的趣味性和交互性。通过反馈信息的收集,系统根据观众的偏好提供定制化的体验内容,进一步增强沉浸传播的个性化效果。这一模块不仅丰富了观众的互动体验,还可以作为传播优化的参考依据,使推广策略更有效[17]。
3.实施步骤与效果评估
(1)前期准备与数据采集阶段
此阶段涵盖文化背景信息的广泛搜集、刺绣过程的细致分步记录以及音效与视觉素材的全面采集等工作,旨在确保所获内容具备高度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通过对马尾绣传承人的实地深度访谈以及详尽的操作记录,着手收集刺绣过程的高清图片及视频资料,并同步录制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声音元素,从而为后续的VR(虚拟现实)及AR(增强现实)开发奠定坚实的原始数据基础。
为充分保障内容的教育性与可视化程度,研究者针对马尾绣传承人宋水仙的刺绣过程展开了详实记录,借助高清图片与视频设备,全方位、多角度地捕捉每一个细微环节。继而,将采集所得的宋水仙在刺绣过程中发出的声音,与马尾绣相关的各类传统文化声音元素,诸如民族音乐以及节日庆典中的多音元素等进行有机融合,以此丰富VR及AR应用的听觉体验维度。同时,运用高品质的摄影及摄像器材,从多个视角对传承人的刺绣过程予以录制,确保所获取的图像与视频在细节呈现上达到清晰、精准的要求,进而有效提升视觉效果。
此外,为契合VR及AR开发的技术需求,研究者对所收集的图片、视频以及声音资料实施数字化处理操作,并运用3D建模技术将马尾绣的图案及刺绣过程精准地转化为虚拟模型,以此强化互动体验效果。经严谨把控,确保了对传承人的访谈内容以及马尾绣技艺记录的全面性与真实性,为后续的VR及AR开发提供了高质量的原始数据支撑。
(2)技术开发与内容制作阶段
在完成数据采集任务后,研究者借助VR、AR开发平台,着手开展虚拟场景构建以及3D建模工作。研究者首先确定了博物馆的初步概念图,其整体设计呈现出简约风格,通过绿植与白墙的巧妙搭配,整体布局分为地面与地下两层,两侧设置下坡道,实现了下沉广场与街区的精妙融合。内容制作环节涵盖虚拟环境搭建、交互动画生成以及3D模型渲染等多项任务。借助VR设备实现对刺绣场景的全景展示以及手柄交互功能开发,同时运用AR技术着重于在现实场景中展示动态细节。在制作工作完成后,需着重对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功能的完备性进行严格检测,确保交互体验的流畅度达到最优状态。
(3)观众测试与反馈调整阶段
待技术开发工作完成之后,随即开展小规模的观众测试活动,旨在精准检测沉浸传播内容在实际体验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效果。在首个展馆(水族文化馆)竣工之后,研究者率先进行了推送预热操作,而后采用问卷报名的方式招募了首批用户参与体验活动,并针对筛选出的体验者开展深度访谈工作。通过全面收集用户反馈信息,深入了解其在体验过程中的感受以及所察觉到的不足之处,研究者据此对互动流程的难易程度进行适度调节,同时增添对文化背景的详细阐释等内容,依据测试反馈结果持续对相关内容进行优化调整,以确保观众能够获得最为理想的沉浸式体验效果。
(4)推广与效果评估阶段
在推广阶段,主要工作涵盖内容发布、组织观众体验活动以及持续跟踪观众反馈信息等方面。研究者积极尝试在地方非遗文化节、艺术展览等场合设立体验项目,借助数字互动手段吸引观众踊跃参与,于推广过程中不断收集观众反馈并开展效果评估,以此为沉浸传播设计方案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与优化调整的依据。
考虑到现代人快节奏生活及碎片化阅读的特点,研究者利用微信公众号对该项目展开系列宣传活动。在虚拟沉浸式博物馆筹备期间,通过推送篇幅简短且内容有趣的推文,有效吸引受众的阅读兴趣,进而提升公众号的关注度。如此一来,既为后期博物馆正式上线提前预热,又能让受众快速、高效地了解马尾绣文化。
为进一步推动马尾绣文化及虚拟沉浸式博物馆的推广,研究者邀请新闻专业人士精心制作了马尾绣技艺纪录片与博物馆宣传片,并分别在抖音和B站平台上线发布,上线后即刻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后续还计划推出系列化短视频,以吸引更多网友参与宣传推广。
此外,除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外,研究者对借助官方权威媒体开展宣传工作亦极为重视。其相关实践故事经“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新闻网、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天眼新闻、北京青年报官网、中国国家艺术网等诸多媒体报道后,使得更多民众关注到马尾绣文化以及所制作的虚拟沉浸式博物馆,为项目后期推广积聚了颇高的知名度与广泛的影响力。
三、基于沉浸传播推广应用的策略探讨
基于本研究的沉浸传播设计方案及其在马尾绣推广中的应用效果,本文提出以下策略,以提升沉浸传播在少数民族非遗推广中的实际效果。
(一)强化多方合作,降低技术成本
为解决这一问题,非遗推广应注重多方合作,利用高校、科技公司及文化机构的技术和资源。首先,与高校的传媒与数字技术专业合作,可以获得专业技术团队的支持,协助非遗项目进行VR、AR内容的开发与设计,同时降低初期技术投入。其次,科技公司可提供设备支持和技术培训,增强非遗传承人和推广人员对沉浸传播设备的操作能力。此外,争取政府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也能有效缓解推广成本压力,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
(二)优化观众体验,增强文化认同
沉浸传播在非遗推广中的核心在于观众体验的优化,观众的情感参与和文化认同直接影响传播效果。首先,在设计内容时应确保文化背景和细节的真实性,避免过度商业化或脱离文化本源。为提升观众的情感共鸣,可通过增强音效和视觉效果来营造更加真实的文化氛围,使观众更深刻地体会非遗技艺的艺术价值和民族内涵。此外,沉浸传播中的互动性应以观众需求为中心,通过采集观众的反馈数据,不断优化互动体验。可在互动界面加入实时反馈功能,帮助观众提出疑问并得到解答,以提升体验的定制化效果和个性化服务水平。
(三)构建多渠道传播体系,提升推广覆盖面
单一渠道的传播方式较难实现广泛覆盖,因此应通过多渠道推广体系扩大沉浸传播的影响力。首先,建议在非遗展览、文化节、旅游景点等公众场所设置沉浸体验区,让更多观众在沉浸传播的场景中体验马尾绣的文化和技艺。其次,可以利用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线上渠道进行宣传,吸引更广泛的受众。通过线上传播与线下体验相结合,扩大沉浸传播的覆盖面,进一步提升马尾绣的认知度和文化影响力。此外,通过与传统媒体的合作,例如电视台专题节目或纪录片的播出,能够更为全面地展示非遗的沉浸传播效果,为提升非遗推广的社会关注度提供支持。
(四)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技术培训,提高沉浸传播的应用能力
沉浸传播的推广必须关注传承人的技术培训,通过专业培训提升传承人对VR、AR设备和内容制作的理解和使用能力。这种培训不仅能帮助传承人适应数字化传播的需求,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展示技艺细节和民族文化,让他们直接参与到沉浸传播内容的制作中,能够确保文化呈现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五)注重数据反馈与内容更新,保持观众兴趣
观众的体验反馈是沉浸传播优化的重要依据,数据分析能够帮助推广者实时调整内容,适应观众需求。通过建立数据反馈系统,沉浸传播可以记录观众的浏览偏好、互动频率和反馈意见,这些数据可以为后续内容优化提供重要参考。如果观众在某一环节中体验时间较长或互动频率较高,可考虑进一步丰富相关内容;相反,对于观众体验中反馈较少或频次较低的部分,可以尝试删除或进行调整。此外,定期更新内容,保持传播的新鲜度,能够有效保持观众的兴趣和参与度,防止传播效果因重复而下降。
(六)推动非遗数字资源共享,提升沉浸传播的社会影响力
在非遗推广中,应推动不同项目间的数字资源共享,形成统一的数字化非遗传播平台。可建立区域性或国家级的非遗数字平台,集中展示各类非遗的沉浸传播内容,让观众在一个平台上体验到多样的文化技艺。统一的平台不仅可以节约开发成本,还能够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增强非遗项目互联互通。当然,推动非遗传播平台的建设和管理,政府支持将起到关键作用。
结语
沉浸传播在马尾绣等非遗项目的推广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其效果依赖于文化真实感、互动性和技术支持的有效结合。通过多方合作、观众体验优化、多渠道传播和传承人技术培训等策略,沉浸传播能够有效增强观众的文化认同和参与兴趣。然而,沉浸传播的推广也面临成本、技术和资源整合等挑战,因此,未来的推广实践需在加强数据反馈、构建数字平台和政府支持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传播方案,促进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凯,杨婧言.数字文化消费中的沉浸式传播研究:以数字化博物馆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21(5):213-220.
[2]吴锡平,虞璐,张雅雯.传统遇上科技,历史走进现实数字化,描摹非遗之美[EB/OL].(2019-05-16)[2024-10-15].https://www.cac.gov.cn/2019-05/16/c_1124500399.htm.
[3]赵云海,刘瑞.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实践反思[J].文化遗产,2023(2):10-18.
[4]罗欢欢,张莉.博物馆文物故事的沉浸式传播路径[J].新闻潮,2024(6):40-42.
[5]徐雯雪.沉浸式交互动漫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策略研究:以大运河江苏段为例[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4(3):115-120.
[6]魏金金.日本博物馆拟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提升游客文化体验[EB/OL].(2019-05-16)[2024-10-15].http://www.ce.cn/culture/gd/201911/05/t20191105_33526269.shtml.
[7]孔少华.从Immersion到Flow experience:“沉浸式传播”的再认识[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74-83.
[8]杜燕.“数剧京韵”创意体验活动在京举办,科技助力民众“入戏”[EB/OL].(2019-05-16)[2024-10-15].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20/10-25/9322095.shtml.
[9]邱珂.江西省精准扶贫非遗手工艺设计活化的作用研究[EB/OL].(2021-03-06)[2024-10-1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094.TB.20210304.1023.002.html.
[10]Daft Richard,et al..Information Richness:A New Approach to Manage Rial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Design[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84(6):191-233.
[11]特里·克拉克.新政治文化[M].何道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03-205.
[12]Daft Richard,et al..Message Equivocality,Medias Election,and Manager Performance:Implications for Information Systems[J].MIS Quarterly,1987(3):355-366.
[13]Terry Nichols Clark.The City as an Entertainment Machine[M].Amsterdam:Elsevier B.V.,2004:103-106.
[14]秦枫.基于数字媒介的文化遗产传播研究[J].中原文化研究,2021(3):74-81.
[15]董亮洁,李妍,孙月阳,李星枰.数字技术在花丝首饰中的传承和创新应用[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2022(4):45-54.
[16]蔡苏,张晗,薛晓茹,王涛,王沛文,张泽.增强现实(AR)在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评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7(3):1-9.
[17]刘舫等.引入智能虚拟讲解员的云展厅构建与交互反馈研究[J].软件学报,2024(3):1534-1551.
作者信息:周子琳,香港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