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新场景应用下的城市形象建构

known 发布于 2025-08-25 阅读(312)

物质环境作为一个独立变量,具有凯文·林奇(KevinLynch)所言的“可意象性”[1]。城市是一个整体的、动态变化的物质环境,能够在群体交往活动中形成清晰的意象,城市形象则是这种可意象性的具象化呈现。城市形象,具体而言是一座城市的整体风貌在公众认知中的集中反映和总体呈现,可以将其视作为一种公共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的共同产物”[2]。它在信息与身体的互动联结中形成,是个体对于外部信息进行接收处理后所形成的认知信息的总和。

城市形象的建构是一个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过程,其大致轮廓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是固化的,但是细节方面则是暂态化的,这是多元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城市形象的形塑过程中,个人传达、新闻媒介的传达以及个人经验被认为是形象形成的三种主要方式3,其中媒介传达对于公众认知城市形象的影响最大。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公众成为节点化存在,弱化了人际之间的经验交流;另一方面,随着技术与日常生活的不断耦合,大众传媒逐渐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和主要认知来源,传播媒介所营造的拟态真实逐步取代社会的客观真实,个体公共意象的形成受到媒介涵化作用的影响越发明显。

一、从物到AI:多维感观塑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图景

城市形象涉及多个维度的意涵,而研究城市形象的传播就是将它作为一种公共意象去把握,其意涵就由实体景观扩展到社会文化和内在的精神心理层面4。依据这一路径,城市形象便是社会信息传播和公众认知的集合化产物,正如刘易斯·芒福德(LewisMumford)将城市形象定义为人们对城市的主观印象,是由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文化记忆以及物质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5,因而媒介在塑造城市形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纵观数字化时代城市形象的生成与建构,历经了从物到AI的跨越性发展,技术赋能下的现代公众能够在历时性与共时性交织的演变中,沉浸式地、多维度地可感可观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的万千气象。

(一)以物为媒:地方感城市的符号化展演

每座城市都有其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地理景观,以及别具一格的美食特产,大多都是城市所特有的物质性标识。近段时间以来,通过深入挖掘某个城市所蕴含的内在特质与独特风貌,以具有特定代表性的“物”打造具有地方感的城市形象符号,已然成为构建城市形象的流量密码。

从淄博因烧烤成为“网红城市”,到哈尔滨凭借冰雪文化爆火出圈,再到甘肃天水的麻辣烫掀起一波热潮。诸如此类的城市宣传均是以特定的物质性符号营造地方感,凸显公众认知里的城市形象,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城市标识符号的一种深度重构与价值提升。同时将短视频叙事策略和符号互动的实践逻辑贯穿于城市形象建构的过程中,以大城市的小切角立体展现城市风貌。

(二)行走播客:耳朵经济下城市形象的互动式共创

人类文明的演进会经历两个关键的转折点,其一,是从听觉空间向视觉空间的转变;其二,则是听觉空间的再度崛起与回归7。行走播客是耳朵经济盛行与文明持续演进相互交织的产物,是实现城市形象互动式共创的一种形式。“行走播客”是指一边在城市中行走一边录制各种声音的播客,他们借助边走边录的形式引导听众自主探索和感知城市,从而形成与城市的情感共振和对城市的认同感。

当听觉本位回归,具有鲜明都市文化特征的“魔都”上海成为行走播客的沃土,诸如《在上海1在“嗲”的故事里,当个街头观察员》《周末上海的万达广场也是ChillPark》《上海“变装”:一座城市的幽默、松弛和创伤》等播客作品层出不穷。在一众行走播客的录制内容中,以声音叙事将上海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日常生活等道来,分享“魔都”故事,让听觉空间成为城市与公众互动的通道,进而自发地实地探索和感知上海,形成身体与物质环境的交互感知,从而实现城市形象的线上线下互动式共创。

(三)AIGC:建构城市形象的新质生产力

AIGC,即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rtificialIntelligenceGeneratedContent),是指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创建数字内容。随着AIGC 技术的日新月异,传媒业即将步人AI共创的高效生产新时代,AIGC助力内容生产精品化的创新实践不胜枚举。例如,《云游大美中国》系列互动作品、具有中国特色的AIGC水墨动画短片《龙门(DragonGate)》以及国内首部AIGC原创奇幻微短剧《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等。AIGC作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内容生产提质增效,应用于建构城市形象方面也有所建树。

2024年3月28日,由广州电视台、武汉电视台、南京电视台等国内30余家电视台聚力推出的“万千气象AI中国”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创新推出全国城市台AIGC创新应用的新标杆——《万千气象AI中国》全国首个系列城市主题AI宣传片。它是各城市台深化共创共建模式,从古诗词的角度切人,以各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地理为主要内容,全流程引人AIGC技术进行创制的城市宣传片。《万千气象AI中国》既是“AI+”媒体多元应用场景的路径探索,也是AIGC建构城市形象的创新性发展。

《万千气象AI中国》并不是孤例,中国江苏网发布的《AI你·南京》、“这里是上海”首条AIGC创意片《相聚上海》等均是AIGC赋能城市传播的范例。伴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选代更新成为智能传播时代的主旋律,AIGC已然成为传媒生态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泉。在城市传播方面,技术可供性在内容生产领域的效力越发凸显,AIGC正逐渐成为建构城市形象的新引擎。

二、《万干气象AI中国》:AIGC建构城市形象新场景的应用

置身于万物皆媒的 W e b3.0 时代,媒体是形塑公共意象的主要途径和强大驱动力,媒介技术对于构建城市形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国首个系列城市主题AI宣传片《万千气象AI中国》就是技术赋能下 媒体建构城市形象的创造性产物。

(一)一城一片:深耕城市符号,凝结立体意象

符号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意义交流的介质,城市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城市在公众认知中符号化的集成,是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和手段发掘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空间价值而形成的意义共同体。从符号学视角来看,城市形象的建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将城市这一认知客体进行符号化的过程。在符号化的过程中,传播媒介的内容生产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认知主体的编码与解码,由此形成不同的城市意象。

进入智能传播时代,传播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实现了从物到AI的转向,但其本质依旧是符号的互动与传播。不同的是,AIGC在内容生产方面对于城市形象建构更具效力。《万千气象AI中国》系列城市主题AI宣传片就是在AIGC赋能下,以“一城一诗一片”的模式深耕每一个城市的特色,更为具象化地凝结和塑造每一个城市全面立体的意象。

以《万千气象AI中国》(南京篇)为例,宣传片的开端追溯了南京城44次历史名称的变化并以富有南京特色的自然风光和地方建筑为背景,刻画出一部南京岁月变迁流动的历史长卷。主要内容的文案引用与南京相关的古诗词,画面的生成与诗词文案相匹配。从“烟笼寒水月笼沙”到“凤去台空江自流”,带领观众领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风光,感受南京“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古韵悠长和“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英勇气概。接着穿插南京的戏剧文化、现代科技、美食佳肴、日常生活等场景,立体地展现人文南京、现代南京、美味南京、幸福南京。

以AIGC为载体、以爱上诗韵南京为主题,深度挖掘南京的内在特质与独特风貌,将具有南京地方感的场景、文案、音乐等巧妙地串联起来,使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形象深人人心的同时,也更加全面立体地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南京城市形象。

(二)AIGC赋能:丰富视觉体验,彰显城市魅力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将技术视为时代的“座驾”,在他看来能够驾驭技术从而影响时代进程的,永远是具有主体性意识的人[10]。随着技术选代频率的加快及其与传媒业的深度耦合,技术赋能内容生产提质增效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城市宣传方面,智能传播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降低内容生产的成本、提高产品生成的质量和效率,还能够丰富用户的视觉体验、提升传播效果,强化城市传播的场景沉浸。

《万千气象AI中国》(苏州篇)宣传片的视频制作就是以AIGC为依托生成的,其中AI原图是由StableDiffusionAI制作的,视频的剪辑合成以及配乐是由SunoAI完成的。在AIGC技术的加持下,将苏州的园林、水乡古镇、名山胜迹、珍美依次呈现,将江南水乡的地方感淋漓尽致地表达给观众,构建出一座具有水韵之美的姑苏城。

从文案音乐到剪辑拼接、从美术分镜到画面生成,《万千气象AI中国》系列宣传片的全流程制作与生成均采用最新的AIGC技术。一方面AIGC技术的使用能够快速自动生成大量与城市传播相关内容,并且可生成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传播形式的内容,不仅解放了城市宣传的人力资源,而且助力城市形象塑造提质增效;另一方面AIGC赋能城市形象数字化,生成更具冲击力的视觉内容,以丰富绚丽的画面给予观众沉浸式的观看体验,深人其中领略各个城市的魅力,形成和巩固每座城市的公共意象。

(三)多台联动:优化资源配置,助力城市出圈

2024年年初,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工智能工作室成立后,AIGC工作室的浪潮纵向席卷省市两级广电机构,从上海、北京、浙江到成都、南京等近十家省市级广电机构的AIGC工作室陆续揭牌。AIGC所掀起的一波根本性的融媒巨变,不仅在重构着传媒业的生产流程,也在深刻影响着媒体平台的融合发展。

当智能、效率、优质成为AI热潮下媒体深度融合的新要求,传媒业内持续加强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便成为大势所趋。《万千气象AI中国》就是基于各城市广播电视台多次深度合作的经验,由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发起的,国内数十家城市广播电视台以AIGC为载体、以共制共创模式为基础联合打造的系列城市宣传片。

作为系列宣传片牵头发起单位的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早已将AI技术常态化运用于日常的内容生产之中,并且在虚拟音视频的研发应用上有所建树,人文纪录片《青城山一都江堰》《司马相如》以及科幻纪录片《科幻之都》等作品,无一不是成都台AI成果产出的代表性内容。

《万千气象AI中国》作为AIGC与多台联动齐抓并举的创新应用,坚持深化各个城市台之间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各自的媒体平台优势,致力于探索具有代表性的 传媒”的新场景,协同建构立体化的城市形象,进一步增强城市传播合力。

(四)矩阵传播:拓展传播渠道,提高城 市声浪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1月17日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互联网普及带来的是信息的过剩,公众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赢得和抢占注意力高地就成为城市形象建构的关键一环。

置身于流量为王的时代,打造城市宣传片进行城市宣传并非创新之举,如何在一众宣传片中脱颖而出、增强传播力成为塑造城市意象函需解决的问题,拓宽传播渠道、形成矩阵传播由此成为脱困之路之一。《万千气象AI中国》系列AI宣传片虽然以独特的创意、有趣的切入点、具有电影即视感的画面引发公众关注,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各城市电视台母媒及子媒构成的全媒体矩阵中进行协同传播。

《万千气象AI中国》在覆盖了数十家电视台“报、网、微、端、屏”全媒体矩阵的基础上,又收获多个央级平台的关注和全国百家政务新媒体转发。这种矩阵式的传播拓宽了AIGC系列宣传片的分发渠道,使得系列城市宣传片发布首日微博话题阅读量超519万,全网传播总量破千万,进一步提高了各个城市传播的声浪,由此助推公众认知中城市形象的建构。

三、AIGC热下的冷思考

AI赋能传媒生态发生革命性变革,实现了生产流程的再造,为城市形象建构以及城市传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工具。然而在技术狂潮大行其道的时代,仍然需要保持理性思考,持续地进行技术的纠偏与革新。正如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所言,每一种技术既是包又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12]。我们不能被麻醉在技术革命营造的乌托邦之中,需要看到AIGC助力内容生产提质增效时,随之而来的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技术可信度等问题以及知识产权、信息安全等挑战。

(一)系列城市主题AI宣传片存在的问题

《万千气象AI中国》作为全国首个系列城市主题AI宣传片,是“AI+”媒体多元应用场景的路径探索,也是AIGC建构城市形象的创新性发展。该系列宣传片以“一城一诗一片”的模式、全流程采用最新的AIGC技术进行创作,通过矩阵传播在赛博空间收获城市形象建构的巨大红利。然而就系列宣传片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效果来看,仍然存在部分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技术短板造成视觉效果欠缺

虽然AIGC已经常态化应用于部分传媒机构的内容生产,但是其背后的技术逻辑仍然存在短板。以《万千气象AI中国》为例,该系列城市主题AI宣传片全流程采用AIGC技术,生成的画面丰富炫目、引人入胜,给予观众沉浸式的视觉体验。然而,就《万千气象AI中国》的整体风格来看,该系列宣传片的片头和片尾是由蝴蝶、花朵等自然浪漫风格的元素构成的,而各个宣传片的主题内容主要是以古风诗韵的风格呈现的,这就造成了宣传片整体的风格不统一。《万千气象AI中国》(盐城篇)中,由于AI技术存在短板,生成的视频不仅切换凌乱、跳帧,还出现了食物变幻成人手的错误画面,这些问题使视觉效果大打折扣,从而影响城市形象的建构。

2.AI过度使用存在同质化隐忧

当AIGC常态化应用于内容生产,能够通过单一的文本投喂快速进行文本、音频、视频等的生成,但是由于缺乏审核和精心打磨,这种执于产出速度和以智为本最终会陷入同质化的窠白。比如说,不同意象的景物或环境根据文本会生成一模一样的视频画面以及同一意象的反复出现,在《万千气象AI中国》系列宣传片中,桃花、山水等意象所构成的镜头画面就屡次出现。此外,《万千气象AI中国》一经播出,由于其带来巨大的流量和良好的传播效果,不少媒体机构竞相仿效,导致同一主题、同一风格的AIGC作品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会给观众造成审美疲劳,进而影响城市形象建构的效果。

(二)AIGC建构城市形象的脱困之路

AIGC赋能城市形象建构有助于凝结城市立体印象、彰显城市魅力,但是技术短板和同质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的阻碍。依据这一路径,从提升AIGC产品的内容质量和传播效果来看,以智为本显然并不是AI高效时代的核心要义,人机协同才是智能传播时代建构城市形象的应然之道。

1.先利其器:补齐AI短板,实现赋能飞跃

无论是视觉效果的欠缺,还是同质化问题的隐忧,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技术发展的不成熟。AIGC技术是基于“数据采集、数据加工分析、模型构建、算法模拟与内容生成等流程自动化”[13]进行内容的生产和创作,因而提高塑造城市形象的内容质量必须首先补齐技术短板。技术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AIGC作为技术进步的产物也同样如此,需要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际应用中发现缺陷和不足,并在城市宣传的实践中不断地弥补和发展,才能实现赋能城市形象建构的质的飞跃。

2.人机协同:规避以智为本,优化新质动能

伴随着AI技术日益成为智能化内容生产的新质生产力,AIGC在内容生产过程中“拟主体性”[14日益凸显。然而,当AIGC缺乏人的把关和调适,机器的拟主体性凌驾于人的主体性之上,必然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和隐忧。在城市形象的建构过程中,AIGC应当被视为一种提质增效的辅助性工具,而不是作为替代人类创造力的存在。一方面,人与机器互补可以提高内容质量和生产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升观众的视觉体验和城市形象塑造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AI的底层逻辑和本质属性是机械的,无法超越人类的整体性意识和思维,人类智能的协同合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AIGC这一新质生产力,优化为建构城市形象的新质动能。

结语

未来已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传媒业的耦合渐趋深入,AIGC已经渗透至智能传播领域中的多个维度和各个方面。本文仅仅从技术、内容、平台和渠道四个维度对《万千气象AI中国》系列宣传片这一个案进行剖析,主要侧重于内容生产与传播效果层面。然而AIGC技术的普遍运用带来的虚实交织现象及其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同样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此外,近年来AIGC技术的应用在版权、创作权等方面也引发了不少争议。针对这些政策制度层面的问题,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举措。2023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是国内首个AIGC相关管理办法。该办法自2023年8月15日起施行,目的在于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与发展。

然而,仅仅是制度政策方面的建设还不足以解决AIGC技术带来的问题与挑战。置身于人机共生的Web3.0时代,AIGC的多模态发展不仅要求用户不断提升媒介素养,还促使用户不断争取在人机协同、人机交往、人机传播过程中的主导权,进一步将新质生产力转换为新质动能,助力智能传播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2][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7,3.

[3]陈映.城市形象的媒体建构:概念分析与理论框架[].新闻界,2009(5):103-104,118.

[4]李萃翠.多维观照:大众传媒与城市形象建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传媒学院,2014.

[5][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75.

[6]李晓轩.媒介地方感视域下短视频城市形象构建:以哈尔滨爆火为例[].新媒体研究,2024(6):86-89.

[7]康紫悦.声音互动中的城市形象塑造研究[D].杭州: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

[8]胡泳,刘纯懿.UGC未竟,AIGC已来:“内容”的重溯、重思与重构[].当代传播,2023(5):4-14.

[10][德]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 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945-946.

[9]刘丹,李杰.文化符号与空间价值:互联网思维下的城市形象传播与塑造[].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6):154-158.

[1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5-01-17)[2025-02-09].https://www.cnnic.net.cn/n4/2025/0117/c88-11229.html.

[12][美]尼尔·波兹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13]王诺,毕学成,许鑫.先利其器:元宇宙场景下的AIGC及其GLAM应用机遇[J].图书馆论坛,2023(2):117-124.

[14]段伟文.控制的危机与人工智能的未来情境[].探索与争鸣,2017(10):7-10.

标签:  城市形象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