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媒体形式的多样化,通过影像化传播地域文化的作品大量涌现,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如何深度挖掘地域内涵,制作出新颖又具有厚重感的影视作品成为关注的焦点。由贵州广播电视台卫视中心制作的纪录片《这一站,贵州》(第一季)于2022年12月24日在贵州卫视首播,并在IPTV、哗哩哗哩、腾讯视频、优酷等视频网站同步播出。《这一站,贵州》是贵州卫视的原创作品,携手国内知名纪录片制作团队共同精心打造。节目第一季聚焦贵州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精神,通过8个独特主题词和24个精彩的人物故事,展现贵州人民对故土的热爱与不懈追求,彰显了贵州的山川壮丽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第二季节目于2023年12月23日在贵州卫视首播。与第一季聚焦新发展的重点不同,第二季节目通过“路”“通”“智”“道”“敬”“育”“人”“出”八个维度为出发点,为观众搭建一扇从贵州的视角了解中国的窗口。第二季节自采用“大屏与小屏结合,新媒体融合推广”的方式,实现节目的播放与宣传推广。在节目播出期间,热度持续高涨,全网传播量突破4亿,微博话题阅读量超8400万,抖音话题播放量超2.6亿。相关视频多次登上抖音话题热榜,其中单条视频最高传播量破2200万,互动量突破17万。影片中质朴无华的言辞,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坚定与力量,呈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开放。该纪录片以文化为驱动力,通过故事传递中国精神,同时展现了贵州壮丽的自然风光,绘制了一幅新时代贵州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时代风貌,鼓舞着新一代青年奋发向前。
一、《这一站,贵州》创作特色
(一)故事化表达的叙事方式
有故事、有趣味、有质量是纪录片追逐的方向,可以充实受众的知识体系,更好地传递情绪价值,真正让纪录片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故事化手法的加入可以使纪录片更有观赏性和起承转合,使纪录片本身的逻辑更加清晰,人物形象立体,人物性格塑造丰满,进一步提升纪录片的内涵和观赏效果。《这一站,贵州》每集时长40分钟,由3个紧扣同一主题的故事构成。这种编排方式打破了观众对传统纪录片单一叙述的固有印象,同时也缓解了观众对长时间单一影像内容的审美疲劳2]。每集所讲述的故事都聚焦于不同的主人公,他们各自拥有独特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性格特征,但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主题展开,从而增强了每一集的叙事魅力和深度。
在纪录片第一季第一集《山》中,镜头聚焦于梵净山保护区,在这片珍贵的生态区域仅生活着800只珍稀的金丝猴。杨伟作为野生动物保护站的一名年轻饲养员,他的日常工作就是负责喂养和训练这些金丝猴。他悉心照料黔金丝猴的生活起居,它们的零食与食物都是他亲手制作,严格按照比例配置。平时,杨伟会和它们沟通交流,带它们玩耍,真正是把金丝猴当成自己的亲人朋友对待。尽管他每年都因为被猴子抓咬伤多次,需要注射几十针狂犬免疫球蛋白以防范风险,但他依旧坚守在梵净山,致力于保护黔金丝猴和它们的生存环境,与其他工作人员一起,探寻居住在深山中的金丝猴的生存状况。他的坚守和奉献,生动展现了贵州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的关系。
(二)普通人话语及视角的记录
本片选择从普通民众的视角出发,将镜头对准普通人,关注他们的生活、情感和梦想,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提升社会整体的同情心和人文素养3]。最直接地反映出地域的真实面貌和当地人的生活状态,有助于记录时代,传承历史。
在第一季第二集《水》中,赤水毛竹排筏漂流作为一种民间体育活动被保留下来,更名为独竹漂,人依靠一根竹子浮在水面上,做出倒立、倒退、转身等动作。11岁的遵义女孩杨云祺坚持学习这一技能,她为了参加表演,日复一日地练习。在她的背后永远有支持她的母亲,母亲安慰的话语直戳观众的心窝,她的家庭氛围是每一个普通家庭的缩影,这也是本片传达温情的一种叙述方式。最后杨云祺站上了表演的舞台,赢得了大家的赞赏,向大家展示了独竹漂这一民间体育活动的历史背景和传承价值。通过刻画杨云祺对独竹漂的坚持和喜爱,以吸引更多人关注这项活动,促进民间体育活动的普及和发展,推动贵州地域文化的传播。
二、《这一站,贵州》地域文化的呈现
《这一站,贵州》第二季节自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的施展教授担任学术指导和出镜学者的角色,带我们走进贵州的历史,对话智者,探索未来。纪录片中施展教授通过拜访古生物研究专家江大勇教授、着名历史学教授范同寿等学者,深人探讨贵州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贵州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拥有众多奇特的溶洞、天坑和地下河。贵州的多民族聚居村寨,都保存着众多少数民族“原始生态”文化。这些元素构成了一幅多元融合的生活图景。
(一)习俗与日常生活融合
随着旅游的发展,贵州正成为越来越多国内外游客向往的心灵栖息之地。不管是着名景区还是传统村落,都拥有丰厚的绿色生态资源、多彩民族文化资源,并配备了完善的旅游设施和服务,为游客提供了舒适、便捷的旅游体验。
第二季第七集《人》讲述了广东的民宿企业家袁銮来到雷山县丹江镇乌东村后,被这里淳朴的民风和恬静的生活所吸引,便决定留在乌东村投资发展乡村旅游。他打造的民宿将传统材料和现代需求相结合,帮助村里的苗族居民开酒坊,采用村中的植物原材料进行酿造酒品,研究哪些植物可以作为酒曲进行创新。袁銮开发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同时注意保留原生态习俗和文化。他还深度挖掘贵州当地文化,吸引外地游客体验原汗原味的乡村生活。与许多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改变原有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做法不同,袁銮不希望这个村寨变成一个旅游村庄,坚持守护着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尊重自然,保持生态平衡。
《这一站,贵州》第二季中民族习俗和日常生活的融合,对于弘扬和传播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民族交流和融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推动旅游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多元文化齐聚的碰撞延续
贵州历史上经历了多次人口迁移和文化交流,如汉王朝在夜郎推行的移民屯田政策,明清以来的“调北征南”和“改土归流”等。清朝时期,贵州继续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4]。这些移民主要包括自由移民、官更、文人等,这些都为贵州带来了多元化的文化元素。同时贵州的民族多样性也为其农耕文化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如苗族、布依族等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农耕传统和习俗。
第二季第三集《智》就深度介绍了稻作文化的特色。贵州的稻作文化历史悠久,考古学者在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境内发现的商周时代鸡公山遗址中,出土了包括稻谷在内的炭化植物种子,这证明了贵州稻作文化的悠久历史。贵州还保留着一些独特的农耕仪式,如“开耕门”仪式,这种仪式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期盼,也体现了农耕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侗族人把自己的稻作文化思想传递给下一代,使得传统被保护和传承。
多样的物种滋养着多样的文明,第二季第三集《智》中还提到了一种古老的医学—苗医。传统苗医唐求顺、苗医药专家唐海华延续苗医学并发扬光大,他们经常上山采草药,走乡串寨,不辞辛劳地完善苗族医药学。在实践中,他们也不断创新,将板蓝根做成一道美味的菜肴,既可以帮助人们治病也成就了一道美食,这一创新体现了中国医学传统的“药食同源”理念,即食物和药物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很多食物同时具有药用价值。将药材融入日常饮食中,可以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够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目的。
三、《这一站,贵州》地域文化的传播
(一)地域文化形象的多元传播
在历史的长河中,贵州的发展不仅是岁月的见证,更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这一站,贵州》通过城人互构的讲述方式,展现出这片土地孕育出的一种地域文化的融合。
为使本片达到最大传播效果,节目组形成了“主流电视媒体 + 长视频纪录片赛道 + 短视频话题营销”的融合推广方式。不同的传播方式相加产生了惊人的效果5。该片在贵州卫视进行播出,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固定的观众群体,便于向全国传播。纪录片还在网络平台如IPTV、哗哩哗哩、腾讯视频等进行同步播出,节自能够覆盖到不同用户群体的观看需求,增强了跨平台的传播性。网络平台的点击量、分享量和评论量可以反映节目的网络传播效果,实时弹幕更有利于观众的交流和答疑解惑。短视频具有强大的宣传力量,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刷短视频观看纪录片的经典片段,可以做到短时间内传递核心信息。观众在评论区的互动交流,也给节目带来了传播效应。节目在播出期间,相关的微博话题阅读量和抖音话题播放量均达到较高数值,说明节目内容在社交网络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讨论。
作为文化内容的承载工具和传递途径,大众媒介展现出各自的传播特性。当这些媒介相互协作,它们共同构筑起一个多元互补的传播网络。节目的互动方式在各媒体平台上引发强烈反响,而这些互动效应又反过来增强节自的吸引力,有效推动了贵州地域文化的广泛传播。
(二) “新时代的贵州人”精神的塑造传播
近年来,随着观众对影视艺术的欣赏能力日益增强,其对纪录片的审美标准也随之提升。尤为突出的是,纪录片开始更加聚焦于社会各行业的真实面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的创业历程等。在该片中,“新时代的贵州人”[7这一群体得到较多刻画,片中多次介绍和描述普通产业工人、专业技术人员、非遗传承人等。他们凭借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看似平凡却又非凡的成就,在各自的岗位上为贵州迎来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作出了贡献。他们的辛勤汗水与实际行动,共同塑造了新时代贵州的英雄群像,生动诠释了团结一致、勇于拼搏、扎实苦干、后来居上的新时代贵州精神。
《这一站,贵州》第一季第五集《桥》讲述了一位桥梁工程师刘豪,他出生于一个世代相传的造桥家族。作为新一代的传承者,他与他的先辈一样,以桥为家,以桥为命。为了坚守在造桥的岗位上,他连续数月未能回家,只能看着女儿的照片,靠着视频通话表达自己的思念。他的日常工作之一是检查混凝土强度,不断做实验去得出新的结论。每天穿梭在高耸的大桥内部,惊险刺激的场景让观众看了都替他捏一把汗。然而,正是这些微小的身影,用他们辛勤的汗水和深远的智慧,夜以继日地建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桥梁。造桥人的基因如同涓涓细流,在血脉中静静流淌,悄然传承。这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一种对桥梁、对梦想、对责任的坚守和执着。桥代表着贵州人奋发赶超的决心,高山绝壁千岩万壑无法阻挡前行的脚步。就像桥里的故事,桥连接彼岸,承接着人们的记忆和期待。
在第一季第六集《饰》中,银饰传承人潘雪用年轻化的方式向世界讲述苗族故事,在创新银饰时不忘民族的初心和历史,融入流行元素。在快时代和批量化生产的时代,她仍然坚持手工制造,每一件银饰都独一无二。她坚持创新品类,手工打造传承,力求每件银制品都有自己的故事。潘雪的故事,不仅是对银饰工艺的传承,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弘扬,她激励着观众去思考自己工作的意义,尊重和珍视对手艺的传承,追求在工作中实现的个人价值和理想。本片在塑造匠人精神中不拘泥于歌颂个人的品质,而是尝试从情感层面唤醒观众对工匠精神的情感认同。
结语
长期以来,贵州都致力于挖掘本土特色文化,通过一系列保护措施与创新发展策略,让这片王地上的传统文化瑰宝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一站,贵州》系列节目坚持进行节目模式创新,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制作出原创的精品系列纪录片,为贵州的地域文化宣传进行了广泛传播。在流量竞争的时代,该节目秉承初心,以内容为第一,呈现出具有价值的作品8。该片不仅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还以精美的画面和朴实的语言呈现。在全方位展现贵州的自然美景之余,紧跟时代主题,深度剖析贵州的文化内涵,揭示了贵州与中华文明的特殊联系,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文化内涵深厚、多元交融、包容开放的中国风貌。围绕“发现贵州,理解中国”的主旨,采用“从贵州看中国”9的叙述手法,透过贵州这一地域的地理特征和文化历史,洞察中华文明的进程及其深层的文化。这不仅彰显了贵州在中华文明中独特的地位,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通过贵州深人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视角。《这一站,贵州》对于推动贵州文化传播,提升贵州的影响力与地域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万佳瑜.发现贵州,理解中国,《这一站,贵州》(第二季)圆满收官[EB/OL].(2024-02-10)[2024-10-10].https://www.gzstv.com/a/e7a3ad24f3034a3b9674f951f56e1b5d
[2]魏娟.《这一站,贵州》:传播当代中国故事[].中国广播影视,2023(8):71-73.
[3]许欣,人文纪录片的影像表达与创新传播[].电视技术,2023(2):67-69.
[4]范同寿.贵州为什么被称为“移民之州”? [EB/OL].(2019-09-23)[2024-10-22].https:// www.gzstv.com/a/5e05cac059eb4cf586972f0aa03811 Oe.
[5]娄立原,张婷.纪录片《这一站,贵州(第二季)》的全球本土化文化传播创新实践.电影评介,2024(12):87-92.
[6]宋薇.城市题材纪录片对历史内容的挖掘、呈现与传播[].中国电视,2024(4):33-38
[7]袁航.做昂扬奋进的新时代贵州人[EB/ OL].(2022-08-22)[2024-10-22].http://www. ddcpc.cn/detail/d_guizhou/11515115970545.html.
[8]蔡骐,聂海清.中国城市纪录片中城市形象的建构路径[].中国电视,2023(10):40-44.
[9]左曼.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实践路径探析:以纪录片《这一站,贵州》为例新传奇,2024(26):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