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规律及其在移动时代的应用

known 发布于 2025-08-25 阅读(287)

规律就是事物之间内在、本质的、有稳定性、趋势性的联系,存在于事物的内外部关系中,会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复出现,影响、决定事物的变化发展。新闻规律就是关于新闻现象和活动的规律。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新闻规律,有内部和外部规律,普遍和特殊规律,新闻媒介、事业和产业规律等。这些规律会衍生出、体现在一系列新闻传播的要求和方法中。在移动传播时代,新闻传播更需尊重、应用好新闻规律。

一、内部和外部、普遍和特殊规律

(一)内部和外部规律

广义上的新闻规律包含内部规律,两者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交叉。

狭义上的新闻规律就是内部规律,即新闻传播活动自身内部关系的规律。包括新闻与新闻活动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各个环节相互之间的关系。从内容生成环节看,包含信息搜集和加工、制作等;从信息传播环节看,包括新闻信息源、传者、内容、媒介、受传者、效果形成、信息反馈等。内部规律也就可分成新闻生成规律和传播规律,后者又可分成发送、接受和效果生成规律。

新闻外部规律就是新闻现象、活动及其各个环节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规律,包括与社会大系统和政治、经济、技术等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如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的关系,新闻媒介对个人、群体、组织和社会的影响,新闻媒介的社会作用和社会的反作用,新闻传媒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新闻传播的发展取决于社会需要和条件,政治体制、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新闻体制、机构和媒介的决定性作用,新闻事业受制于全社会的传媒素养和新闻素养。

在移动传播、人工智能时代,新闻规律又有新的变化发展,包括非新闻专业的机构和个人传者乃至机器人传者,对新闻生成和传播的影响,对新闻媒介、事业和产业的影响。例如用户生成内容(UGC)、算法生成和发送内容,都会对新闻生产和传播规律有影响。

(二)一般、普遍和具体、特殊规律

较为一般、普遍、基础性事物的规律,相对于其上各层次的事物而言,就是后者的一般、普遍性规律。最基础的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规律,其上有物质、生物、动物、人类、人的信息现象和活动、新闻现象和活动、各国新闻现象和活动、不同媒体的新闻现象和活动等等各层次事物的规律。反过来,较为具体事物的规律相对于更基础的事物而言,就是较为具体、特殊的规律,可直接帮助解决较为具体的问题,也有助于认识更基础的事物。

不同层次、媒介的新闻活动有不同的规律,成为不同的研究对象,形成不同的学科。包括全人类的新闻活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新闻活动,不同媒体的、不同环节和方法的新闻活动,形成普遍意义上的新闻理论,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新闻理论,广播电视、网络传播、移动传播等不同媒体和传播形态的新闻理论,以及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新闻摄影与摄像、人工智能传播等不同环节和方法的理论或学科。

如果把人类新闻现象与活动规律视为一般、普遍性的规律,那么某地方、某国家、某时期、某类媒体的新闻现象和活动规律就可视为具体、特殊规律。如果把某个环节的规律,例如新闻采访、新闻媒介规律,视为该环节的一般、普遍规律,那么该环节在某地方、某国家、某时期、某类媒体的规律,就是其具体、特殊规律。可以说,最一般、普遍的新闻规律和理论是不分国界的,又会反映、体现在各国的具体、特殊规律和理论之中。

二、传出、接受和效果产生规律

新闻的传播规律包括传出规律、接受规律和效果产生规律,需研究这三方面的各种因素。

(一)传出因素

传出方面,有传者(个人与机构)和媒介因素,传播内容和形式因素,传播方式和技巧因素。

传者的立场观点无疑会有意无意地影响传播效果,传者和媒介的知名度、美誉度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受众的选择性注意、理解和记忆。美誉度,主要由其可靠性和公信力决定,因此真实、准确是新闻媒介的生命,因此要有高度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令人看到、相信其传播内容是全面、客观、公正、有价值的。此外还要有对受众的关切度和服务水平,并尽可能提高由正确性带来的权威性。

在传播内容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上,获取内容的时间、精力、经济成本和方便性,也会明显地影响人们的选择。

一般而言,媒介越少,单个媒介的影响就越大。然而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每个人经常使用的媒介并不很多,因此即使在已有很多媒介的今天,单个媒介仍可有很大的影响力。

传播内容无疑是影响传播效果最直接的因素。即使是网络上的“自媒体”,只要内容是真实、正确、价值高的,也会获得广泛的接受。

内容要符合受众的需要和兴趣。受众使用大众媒介,是为了得到某种满足,不论是出于求知还是求解,求用还是求趣,不符合需要的自然就难入受众的法眼。即使是旨在引导受众,也要尽可能与受众的需要和兴趣结合,让受众看到传播内容与他们的需要相一致,令他们感兴趣。

传播形式的因素也不可小。好的形式不仅可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还能带来许多新的需求,催生许多新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的新闻报道出现了大特写、深度报道、体验式报道、现场测试式报道、现场电视直播报道等形式,使新闻传播更真、细、实、深,更迅速及时、鲜明生动和丰富多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许多形式元素也很有用。如信息的强度、对比、变动、新颖、美观、简洁明了、生动活泼,以及其他各种影响可读、可听、可看性的形式元素。这些方面的改进,可吸引受众的注意,顺应受众的求新求异、求奇求美心理,增加被接受、被记住的机会和强度。

传播方式上,加快速度、提高时效性,媒介专门化、提高针对性,都能使传播效果更好。还可视情况选择互动式、讨论式、轰炸式等等。

在以宣传而不是告知为主的传播中,把握时机也对效果很重要。恰当的时候说恰当的话,不合时宜会带来反效果。对有些事实性信息也需全面衡量,有的在发布前要做些铺垫,有的要到一定的时候才能发布。但如果早发布的利大于,或你不发布,别人也会发布,则当抢占先机,争取“先人为主”,并赢得媒介的声誉。

对一个事物或人物有两种或更多的不同观点时,传媒只提供自己认同的一种观点,还是各种观点都提供,也会带来很不同的效果。都提供可能会削弱对其中一种观点的宣传效果,尤其是对文化程度不高、判断能力不强的受众。然而多提供或都提供可以让人们的看法更全面,并对不正确的观点有“免疫”力(西方传播专家对此经过实验,提出了“防疫论”),还可提高媒介在受众心目中的可依赖感和公平公正感。在受众很快能从其他渠道得到反面观点时,多提供、都提供还能先发制人,掌握解释的主动权。

相似的选择题还有:诉诸受众的情感还是理智,把观点和结论直接明示还是曲折暗示、隐含于事实中,对文化程度高、自信心足、自尊心强的人,后者的效果往往会更好,而对相反的人,则可考虑前者。还可将诉诸情感与理智相结合,明示与暗示相结合。

传播技巧广义的包括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发送、接收等各种技巧,狭义的仅指怎么传的技巧,体现在传播形式的选择和方式的运用中,引起受者注意和利用受者心理中,如顺势而为和因势利导,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先入为主和后发制人。此外还有其他技巧,如给传播对象施以一定的心理压力,调动他们的紧张、恐惧感,以引起、加强他们的关注和印象,甚至使他们更容易接受传者的观点。这种压力要实在、适当、适度,否则会有危言耸听之嫌,或令人心理不适、产生排斥抵御情绪。显然,各种技巧都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

(二)接受因素

接受方面,有受者的个人因素,接收条件和方式因素,再传和反馈因素。

受传者对媒介中的内容进行选择性注意、理解、记忆,做出自我的解读、加工和再传,产生出传者预期或非预期的效果。在这些过程中,受者的个人差异会有很大影响,包括:

1.身份差异:性别、年龄、民族、职业等;

2.文化差异:语言、知识、观念、受教育程度等;

3.思想差异:信念、信仰、价值观等;

4.心智差异:智力、情商、情感、情绪、心理等;

5.能力差异:选择、理解、分析、记忆等能力;

6.经济差异:收入、财产、消费习惯和能力等;

7.其他差异:性格、形象和健康,需求、经验和媒介素养等。

正是由于这些差异,对同一信息有的人毫不理会,有的人很感兴趣,有的人这样理解,有的人那样理解,有的人看后即忘,有的人牢记在心。传播内容越是丰富复杂,个人差异的影响也越大。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人们在选择性注意、理解和记忆的过程中,往往会留下肯定自己的看法,过滤掉否定自己的看法,包括对自己的已有观点和选择的肯定和否定。这会加强自己的偏见。选择的对象越多,选择的自由度越大,这种可能性也会越大。许多人在移动传播的众说纷绘面前,只相信符合自己愿望的传播内容。这是传者和受者都要注意的。

受者的差异还会通过传者而产生影响。传者会考虑到传播对象的差异,选择相应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

接收条件涉及能不能接收到,接收质量如何,在哪里、有多少时间接收。在家里有充裕的时间细细品味一篇深度报道,与在图书馆里匆匆地浏览,效果会很不一样。

受者专注地接收与漫不经心地接收,效果大相径庭。在开车时听广播,不可能与躺在床上听得一样完整明了、印象深刻并产生联想。

和别人一起接收会相互影响,单独看球赛与大家一起看产生的兴奋感大相径庭。和不同的人一起接收,又会有效果差异:和情人、家人还是同事一起看电视,其专注程度、相互影响都会很不一样。

受者的再传播可有效地扩散传播效果,其他传媒的再传播覆盖面更大。但再传播时,主观作用会更大。再传者不仅按照自己的理解,还会按照再传时的具体需要、对象、环境等,做出加强、减弱、改变等调整,使效果加强、走样或相反。

受传者的反馈使传者可了解接受情况,了解受者的特点、需求等,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进行更针对、更有效的传播。

(三)效果产生因素

传播效果有短暂的和长期的,直接的和间接的,迅速的和潜移默化的,明显、即刻的和潜在、远期的,其产生可通过影响个人、组织机构和社会环境。

一个传播可产生多种效果,如既有设置议题效果,又有认识改变效果,既有明显、即刻的效果,又有潜在、远期的效果。多个传播也可产生同一种效果,形成综合、叠加效应,如在许多传播的共同作用下,改变了某个人的思想观点。对人的长期、整体性的影响,原因更为多样而复杂。

上述传出和接受方面的因素,也是影响效果的因素,此外还有传播环境因素。

传播环境有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前者包括政治气候、经济水平、文化传统、社会风尚等,它们对传播效果有间接但广泛的影响。后者有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其他媒介的传播,以及各种有意无意的干扰因素,如海关拦截、杂音干扰、信息拥堵、关键词屏蔽,它们对传播效果有直接而具体的影响。

在传统媒体时代,如果传媒机构对传出规律有较好的把握,便可基本预计与控制传播效果,然而在移动传播时代,受传者深度参与,传播主动权大大加强,更需要双方“共动”,形成一个复杂而有效的传播过程。

三、新闻传播的要求、方法与规律

认识规律是“知”,是认识世界;提出要求和采取方法是“行”,是改造世界。两者互为因果,新闻规律也就会衍生出、反映在一系列新闻传播的要求和方式方法中。

例如要求新闻传播真实、及时、传播对象需要;要全面、客观、公正、平衡;要准确具体、信息量大,简练清晰、朴实易懂,鲜明生动、可读(或视、听)性强,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要科学把握新闻与报道、宣传、舆论的区别和联系;要注重社会效益,避免虚假、不良、错误、侵权内容等等。这些要求背后就有新闻传播的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如新闻的真实、新鲜,公众对象需要程度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传播效果就越好;新闻报道越是全面、客观、公正,其质量就越高,越有反映和告知作用,越能避免、纠正主观片面和决策失误,越符合人们对新闻的需要;新闻传者有把关作用,会影响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受传者的选择性注意、理解、接受和记忆影响新闻传播的有效性;新闻媒介的社会效益与传播力、影响力、经济效益相辅相成等等。

新闻传播的方法包括与客观报道、主观报道、深度报道、体验式或预测式报道、各种体裁的报道等方式相应的方法,和新闻策划与选择,采、写、编、评、摄等操作方法。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与新闻传播的要求类似或相连。

正确的要求和方法是符合了、反映了规律,错误的要求和方法则是不符合、没反映规律。人们往往先认识现象、总结经验,提出要求和方法,逐步深入到对本质、规律的认识,然后又从对规律的认识,进一步自觉、全面、准确地把握、改进要求和方法。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新闻传播水平不断发展提高。

结语

移动传播时代更需尊重新闻规律。随着新媒体、移动终端的普及,人们选择新闻的渠道无限扩大,行为越来越主动。新闻传播的组织领导和实施者更要提高新闻素养,了解什么是新闻,什么是新闻价值,它们有什么作用,怎样起作用,了解一系列反映了规律的有关特点、要求和方式方法,从而能够自觉地尊重和利用新闻规律。

移动时代应用新闻规律还须注意:

(一)充分利用新的传播手段,满足受众多种需求。在移动传播时代,新闻传播的供大于求、买方市场特点也空前凸显。传者要尽可能围绕、满足接受者的需求,包括通过社交媒体、人工智能、传播融合、行业融合,增加被他们选择的机会。为此,传者要认真研究受传者的动机、需要、态度、个性、心理等等,有时还要设法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需求,从而获得他们的认同和积极反应。

(二)传播的渠道和方式方法需更有吸引力。除了提高内容质量和传播能量,还可更多地借助于品牌传播的原理,提升媒体的知名度、美誉度和针对性、有效性。

(三)利用移动传播的便利,加强与受传者的互动,吸引他们参与、评论和转发。例如,尽可能提高传播内容的有用性和亲和力,使其易于被分享转发,提出开放性问题供讨论等。

标签:  规律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