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这既是基于科学分析我国主流媒体发展现状与现实困境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基于新时代的理论关照及媒体发展的最新趋势提出的重要改革举措,将主流媒体的变革作为我国新闻舆论工作领域深化改革的重点内容。推进“系统性变革”不仅是内容与技术方面的整合融合,而是进一步实现系统性与整体性重构,重新梳理媒体生产关系、组织框架、管理理念、话语体系、造血机能,在根本上推进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实现主流媒体高质量发展。作为党的喉舌和重要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广播电视媒体是主流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函需加快推进系统性变革,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随着商业新媒体平台的崛起以及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广电媒体在体制机制、经营创收、内容优势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广电媒体应把握数智化、一体化、服务型的行动方向,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内容生产、布局经营转型、完善媒体评价体系等方式加快创新步伐,实现系统性变革。
一、广电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动因分析
(一)体制机制创新不足
2014年以来,国家对于媒体融合的政策文件陆续颁发。在顶层设计布局下,我国各级广电媒体扎实推进深度融合工作,不断进行体制机制调整,通过集约发展提高资源整合力度。但是部分广电媒体机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等层面创新不足,依然存在组织架构冗余、部门职能重叠、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影响媒体机构的整体运行效率,阻碍媒体内部的创新活力[2]。在人才机制方面,广电媒体机构尚未完全建成系统性与科学性的人才机制,薪酬激励和绩效考评制度未能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同时,部分媒体机构人才队伍高龄人员体量庞大,新媒体领域的年轻人才储备不足,呈现了明显的结构性矛盾;受编制、身份、待遇等因素影响,人才队伍活力不足,骨干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仍函待解决。
(二)内容优势面临挑战
内容优势始终是构成媒体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在短视频平台等新型媒介形态的冲击之下,广电媒体的内容吸引力有所下降。尽管近年来广电媒体加大原创内容的生产力度,然而其内容生产模式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记者与编辑团队。产品形态创新性不足,导致广电媒体在内容生产的速度与质量方面仍未能充分满足市场需求,进而削弱了其品牌传播力及影响力,在内容领域的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此外,各级广电媒体机构虽已积极主动布局智能技术,并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在技术应用能力上的发展并不均衡,导致不同广电媒体机构在内容生产质量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三)盈利能力亟待提升
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传播生态与传媒经营发生重要变革,微博、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等商业平台以及自媒体凭借自身灵活性、垂直化优势快速发展,极大地瓜分了传统广电媒体的用户数量,以内容产品和广告资源的“二次售卖”为主要盈利模式遭受巨大冲击,导致经营收入持续下滑,优质人才流失加剧,甚至部分广电媒体不得不面临“关停并转”的严峻现实。设法留存用户、拓展盈利空间、保障生存发展等仍然是部分广电媒体面临的主要工作。此外,当前移动化、平台化、智能化的媒体环境改变了媒体的市场逻辑,倒逼主流媒体由传统的广告模式转变为多元产业模式以实现自身经营转型,部分广电媒体虽积极拓展产业布局,但在资本化运营方面仍面临诸多难题,符合自身发展状况的可持续商业模式尚未完全形成。
二、广电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行动方向
(一)数智化创新:以技术优势提升广电媒体功能效力
“数智化”是网络传播新形势下数字化特征的延伸与拓展,其直接来源于大数据资源的势能同智能传播技术产生交互影响的结果。数智化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先进技术为底座,并在选代升级的过程中逐渐嵌入到了各行业的实践应用中,也成为变革传媒业的重要驱动力量。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以数据、算法、算力为基石,通过对舆论及社会热点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来辅助新闻选题、内容创作,推动新闻生产智能化革新;虚拟数字人、VR/AR/XR、元宇宙等技术集成应用能为用户搭建全新的互动场景,创新提供全息化、沉浸式、交互式的服务,促进媒体内容的传播和消费场景升级,构建文化创意与游戏、电商、文旅、金融等产业深度融合态势;云计算与数据中台等技术升级媒体数据资源系统的技术基座,优化用户分析、内容传播及内容媒资数据库,提升数据在新闻生产中的价值和影响力,并深度融人到民生服务与社会治理环节,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在此背景下,数智技术不但驱动微观层面信息生产处理与内容传播的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也促使媒体产业结构以及媒体功能发生颠覆性变化。广电媒体与技术相伴而生,技术的升级为广电媒体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广电媒体也函需通过技术变革来适应数智化浪潮,无论在传媒生产机制、传播机制、经营机制等方面,都应该树立互联网意识,不断适应全媒体时代的要求,以数智化方向推进自身高质量发展。
(二)一体化推进:以协同思路完善广电媒体资源配置
广电媒体“系统性”变革,不是媒体局部的小修小补,应该着眼全媒体体系建设的整体格局大刀阔斧地推进;不仅局限于自身的内在适应性改造,更要有效整合、激活生产要素与媒介资源,打造各级媒体广泛连接、协同一体、共享共赢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强调广电媒体内部一体化发展。广电媒体内部一体化意味着在部门设置与管理层面上建立契合数智时代需要、适应技术变革趋势与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的组织联结模式,注重组织架构与采编力量的优化整合与精简聚焦。广电媒体应搭建适应全媒体传播生态的全新组织架构、指挥体系以及内部管理体系,将一体化发展理念贯穿新闻生产全流程、各环节,推动人员、部门、管理与流程之间的互融互通,提升组织运行效率,以及系统内部合作效率。其次,注重区域媒体一体化发展,通过省级技术平台的支撑实现区域内媒体的统筹协同、各地常态化联动,真正实现从内容层、产品层、应用层的一体化贯穿。如湖北广电集团新媒体融合云平台“长江云”为全省媒体统一搭建移动采编系统和云稿库,形成“云上联合报道团队”,实现“多元采集、多样编辑、多种产品、多端分发”的省市县三级媒体融合新闻生产运作流程和常态化的信息协作联动机制,为区域媒体一体化奠定了基础[3]。最后,建立跨层级、跨区域的融媒联合协作机制,实现各级广电媒体融合的纵向贯通与协同联动。2023年以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推动建立全国广播电视新媒体联盟,跨省联动广电媒体开展“大美中国行”“丰收连连看”“文物里的长江”等大型直播活动,有力推动了各级广电媒体健全完善本地的新媒体协同共享机制。
(三)服务型转变:以平台理念提升广电媒体服务能力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冲击着传统广电媒体行业,如何有效吸引用户、与用户建立强连接仍是广电媒体转型函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为此,各级广电媒体机构需要进一步强化用户思维,以“服务”为导向,不断拓展自身功能,在提供新服务、创造新价值中进一步带动自身系统性变革。“平台化”建设是媒体采用符合互联网传播秩序的组织方式融入智能化生态的趋势,是构建具有融合生产、用户开放、社交连接、资源聚集、智能推送等特征的媒体平台的过程4。平台不仅是媒介资源的聚合器,还连接起了各类节点之间的关系,通过参与式生产和社交化场景形成了用户黏性,使构建新的媒介生态系统成为可能。广电媒体可在信息传播枢纽作用的基础上拓展自身价值功能,倾力打造连接受众、参与社会治理以及运营城市的自主可控平台,不断创新参与社会治理、数字城市建设、民生服务等方式方法。例如,苏州广电打造“苏周到”客户端平台,致力只通过一个APP就能办成“一件事”。针对江苏省苏州市“停车难”问题上线“一键挪车”功能,通过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条线的业务流程再造,打造场景化专题服务。
三、广电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路径分析
(一)体制机制创新:广电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重要基础
广电媒体体制机制变革是使新型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相适配的过程。当前,5G、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广泛普及与深入应用,使得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深刻变革。技术的选代升级不仅能够改变媒体内容的创作、编辑与分发方式,其底层逻辑因技术的可供性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与重构。广电媒体应把握当前数智技术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构建数智赋能的新闻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加快智能技术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融入广电媒体的结构布局当中,实现技术与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等生产流程的深度融合,发挥技术在数据采集、智能编辑、决策支持、内容生成、内容审核与事实核查、舆情分析、个性化推送等方面的功能效用,对广电媒体的创作能力以及生产传播的效率与准确性的赋能,助推新闻生产传播提质增效,为广电媒体生产传播提供新动能。
人才管理机制作为广电媒体机构重要的配套机制,是广电媒体亟需先行突破的关键领域。广电媒体需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大激励力度,持续优化劳动、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建立与全媒体生产传播相适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考核体系和同工同酬、同岗同责,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管理原则激发全员干事创业的活力。
(二)内容产品创优:广电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必由之路
广电媒体如何将内容生产优势转化为优质内容产品是广电媒体系统性变革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一是创新话语表达,提升主流舆论引导能力。当前,技术的发展使得传播格局呈现去中心化、分散化、多元化特征,因此,广电媒体应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改变“上传下达”的传播姿态,通过对话和互动实现与用户强连接,以鲜活、生动的话语风格提升主流舆论的引导功能。二是发挥技术优势,引领视听表达创新变革。多元技术塑造的传播特质为广电媒体话语内容和形式层面的创新传播提供了空间。广电媒体可通过VR、AR、MR技术赋能内容的制作与呈现等过程,拓展沉浸式、全景式的表达空间,或充分运用AI、5G、4K/8K技术催生更多样态视听内容,丰富用户的视听体验。三是立足区域文化,打造特色内容品牌。各级广电媒体可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及区位优势要素,聚焦当地要素票赋,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创新文化视听节自的传播效果,寻找传统文化与大众流行文化、现代主流文化的契合点,塑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进而强化自身传播效能。
(三)产业经营创新:广电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关键保障
广电媒体系统性变革包括媒体产业经营变革,需要广电媒体实现盈利模式的创新适应互联网与市场化需求,增强传媒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一方面,5G、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蓬勃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成为广电媒体加快调整业务结构、实现经营转型的内在驱动。因此,主流媒体应积极主动融入数字经济发展进程中,加快形成媒体经营新的业务板块,提高数字内容和产品的供给效能,创新内容盈利模式,持续催生优质数字内容和产品的增长动能。例如,广电媒体可利用技术及政策优势探索基于元宇宙技术的可持续商业模式,拓展文化创意、数字艺术、软件开发等多领域产品开发,形成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另外,数据收集与处理能力是广电媒体经营发展的潜在资源,广电媒体可挖掘梳理自身的生产要素,使数据优势转化为媒体盈利要素,将数据服务整合进人媒体经营范畴当中,为广电媒体多元化经营赋能。此外,广电媒体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商业模式和产业结构上实现持续性优化,可通过深人金融、文旅、教育、电商等垂直细分领域的相关产业与相关行业当中,以“媒体 + ”逻辑构建广电媒体与其他产业的共同价值,创新产品与品牌开发,拓展盈利渠道,实现主流媒体内容生产权威性以及公信力与社会产业各要素的融合共创。
(四)评价体系构建:广电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内在要求
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提出以来,我国各级广电媒体积极创新融合模式。广电媒体实现系统性变革,必须构建科学全面的媒体评价体系,以客观的评价指标考察广电媒体的融合发展水平,使其更加精准地衡量与评估自身内容生产传播效果与运营管理路径,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路径优化与融合转型,推动变革不断深化,确保行业实现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构建全面、客观的媒体评价体系需考虑多元化的指标特征。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包含涉及理念转变、体制机制建设、流程管理再造、充实人才、升级技术等一系列复杂的推进过程。因此,评价体系不局限于订阅量、收听率或收视率等一系列用户数据,而是需要全面体现出媒体发展的整体成效,将评价考察的范围拓展到组织管理、内容生产、平台建设、媒体经营、服务效能等多方面内容。此外,广电媒体评价体系也应该跟紧前沿技术的发展,充分考虑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技术应用成果,深入探究、评估数智技术赋能内容生产传播的实践效果,从而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结语
广电媒体的系统性变革既是应对数智化浪潮与传播生态重构的必然选择,亦是巩固主流舆论阵地、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本质在于突破局部改良的局限,推动媒体生产关系、组织框架、管理理念、话语体系、造血机能、评价体系等全要素重构,实现媒体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的适配。未来,广电媒体应坚持数智化、一体化、服务型的行动方向,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内容生产、促进经营转型、完善媒体评价体系等方式实现系统性变革,在深度融合的浪潮中构建起兼具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EB/OL].(2024-07-21)[2025-02-07].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
[2]黄楚新,许可.数智时代我国地市级媒体融合的发展特征与趋势展望[J].南方传媒研究,2024(4):10-16.
[3]张建红.加快深度融合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J].新闻战线,2021(2):37-39.
[4]肖叶飞.价值共创视角下主流媒体平台化:机制、指标与路径[J].中国编辑,2023(8):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