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突破11亿人,达11.08亿人,较2023年12月增长160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 78.6% ,较2023年12月提升1.1个百分点[1]。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前进,短视频用户也飞速增长。碎片化的浏览模式、快速的信息获取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日常习惯。竖屏微短剧的蓬勃发展更是改变了受众的审美模式和视听感受。
近年来,竖屏微短剧的爆火离不开两个原因:
快节奏和“爽感”。首先,竖屏微短剧的播出平台既包括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也包括芒果TV、腾讯视频等传统长视频平台。无论播放平台如何,竖屏微短剧的时长通常在1分钟到15分钟不等,延续了快节奏的播放模式。在短时间内能够传播大量剧情信息,让受众快速捕获剧情内容。快节奏的播放模式还有利于引起受众的兴趣,将剧情中的精彩部分快速放送,让受众能够持续观看。其次,竖屏微短剧内容题材丰富、叙事方式多样,采用多类型融合的叙事方式呈现当下观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内容[2,例如,穿越、重生、逆袭等情节,都是受众“爽感”的来源。此外,竖屏微短剧中营造的各种冲突、矛盾,让短短几分钟的剧情高潮迭起,受众的心情随着剧情起伏,感受酣畅淋漓的快感。受众体验主角人生的同时,还纾解了在现实生活中的不满与愤。总而言之,竖屏微短剧的快节奏和“爽感”迎合了当前互联网用户的猎奇和感官享受的心理,同时,微短剧题材广泛,从古装到悬疑,无一不满足受众的独特追求。
竖屏微短剧不仅在叙事上有着独特特征,在视听语言方面也有不同于传统网剧的特点。整体而言,竖屏微短剧的视听语言具有非专业化的特点,呈现方式以播放端的需求为主,在画面、声音、剪辑等方面呈现不同之处。近年来,微短剧的发展势头迅猛,流量的加持使得许多微短剧创作者以获取商业利益为自的,生产出了许多良莠不齐的微短剧作品,存在低俗色情、暴力血腥等问题。这些乱象极不利于微短剧高质量、精品化发展。2024年4月,抖音安全中心公众号发布《抖音关于打击违规微短剧的公告》,下架了6部违规微短剧,为竖屏微短剧的创作敲响了警钟。2025年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为微短剧的创作生产提供了方向。微短剧发展至今,竖屏微短剧视听语言有何特殊之处,如何推进微短剧内容治理,竖屏微短剧如何实现良性发展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竖屏微短剧的视听语言呈现
(一)主体清晰:镜头聚光灯下的人物表现
根据前纽约时报视频制作人巴拉卡特(Barakat)的研究,很多人宁可忍受画面周围的黑边,也不愿意费力地将手机转来转去[3。微短剧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传播广泛,为适应手机端的竖屏播放模式以及用户长久以来的竖屏观看习惯,微短剧的拍摄大多以竖屏为主。竖屏微短剧独特的画幅比例使其镜头的呈现具有突出主体的特性。
首先,竖屏微短剧中的镜头以特写、近景、中景、中近景为主,较少使用远景等镜头。对于竖屏短视频来说,9:16的画幅使横向呈现内容受限,只能以人物为主体,重点表现人物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且画面内容多以一人为主,有时也会出现两人,但过多人物的出现不利于竖屏微短剧的构图,容易显得画面拥挤。其次,竖屏微短剧在字幕的呈现上也有其特别之处。传统电视剧、网剧的字幕通常在画面的底部,为了适应短视频平台特殊的播放界面,竖屏微短剧的字幕往往放置在视频画面的三分之二处,既不会被播放界面的信息所遮挡,也有利于受众对字幕的识别与观看。除此之外,由于竖屏微短剧通常没有片头和片尾且剧情进展较快,视频中难以对剧中人物进行详细的罗列和梳理。为了受众快速记忆人物,梳理人物关系,当一个新人物出场时,会在人物两侧设置字幕提醒,写上人物姓名与身份,帮助受众跟紧剧情发展。例如,竖屏微短剧《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讲述了女主角司念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穿越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并替真千金嫁给离婚带两娃的老男人的故事。为了区分真假千金,真千金一出场其人物右侧就标上了“林思思-司家亲生女儿”的字样。与此同时,故事一开始就在视频左侧标明了“一九八七年”做旧报纸质感呈现,配合粮票、二八自行车等道具完成时代氛围建构,直接点出故事发生的年代与背景。角色关系图谱更以“后妈-继子”这样的连线图形式短暂浮现,这种信息可视化策略在5秒内完成人物关系破冰。
(二)矛盾集中:剧情剪辑吸引眼球
许多受众观着竖屏微短剧,并不是从头看到尾的,一部分是在刷短视频的过程中被竖屏微短剧的精彩内容吸引,从而欲罢不能地追完所有剧集。因此,竖屏微短剧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刺激受众的感官需求,会采用许多手段挽留受众观看。
首先,将最精彩的部分剪辑在视频的开始。例如,人物之间尖锐的矛盾、激烈的争吵、夸张的台词、逆袭的身份、反转的情节甚至肢体冲突,短短几秒就能够抓住受众的眼球,吸引受众观着下去。竖屏微短剧《二十九》第二季第4集的第一句台词是“从我家里给我滚出去”,接着配上女主角袁裴及其工作人员从别墅里被赶出来的画面。随后,别墅中的客户又追出来让他们等会儿“偷偷的进去”。视频只播放了15秒,就展现了颇具悬念的剧情,她们为什么被赶出来,又为何要“偷偷的进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受众天然地想要继续观看下去,将谜团一一解开。除此之外,部分竖屏微短剧还会在视频开始设置前情提要,回顾上一集的冲突与矛盾,同样起到了吸引受众注意力的作用。其次,部分竖屏微短剧会在结尾留下悬念,吸引受众继续观看下一集。《双穿后我跟死对头结婚了》第1集结尾,女主角林恬失足摔下舞台后,竟从梦中惊醒,原来这竟是林恬的一场梦,随后剧情就戛然而止。既留下了悬念,又为下一集埋下了伏笔。每一集都采用悬念结尾,促使用户一集接一集的观看,能够有效提高视频完播率。最后,使用“分屏”等电视剧制作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剪辑手段吸引受众4。例如,竖屏微短剧《住在我隔壁的老板》第1集中,姗姗和天渊是网恋的情侣,他们并不知道现实中彼此真正的身份和长相,现实中他俩是邻居的关系。在经历了争抢出租车、拿错外卖等一系列误会之后,两人都对现实中的邻居产生了厌恶。一次偶然,两人在电梯中对暗号,才恍然发现讨厌的邻居竟是网络中的恋人。此时,画面将姗姗震惊的表情、天渊错愕的表情以及两人互指对方的镜头拼在一起,像漫画一样戏剧性的情节降临在两人身上,既为视频内容增加了趣味性,也为后续情节做了铺垫。此外,为了在短时间内展示更多的剧情和内容,竖屏微短剧的剪辑节奏普遍较快,平均一两秒就会切换一个镜头,更凸显了微短剧“快”的特征。
(三)配乐渲染:声音烘托剧情氛围
如果说描绘性音乐的必要性体现在它对于影片某种层面上的空白的补充,使得影片显得更加完整,那么“渲染型”配乐的最大功用则在于它能够使得影片的氛围变得更加立体、丰盈而多层次[5。在影视剧中,配乐在渲染剧情氛围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竖屏微短剧中也不例外,但在竖屏微短剧中配乐的使用频率更加频繁。在竖屏微短剧《季总您的马甲爻掉了》第1集中,短短一分半的剧集使用了三段配乐。第一段使用了有情调的萨克斯配乐,结合男主角季明修洗澡时的水声,营造了暖昧不清的环境氛围;第二段配乐采用节奏欢快、轻松愉悦的钢琴曲,为男女主角的相遇增加了喜剧色彩;第三段配乐风格梦幻清新、浪漫抒情,以男主角的视角讲述了初次与女主角相遇并暗恋女主角的故事,表现了男主角内心的悸动与爱恋。竖屏微短剧配乐的频繁使用在传递主人公剧中的情绪之外,同样能够调动受众的情绪,让受众穿越手机屏幕体会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使情感更加具象化,有利于形成沉浸式的观看体验。
除了配乐,音响在渲染剧情氛围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竖屏微短剧《锦衣巷》第1集为例,短短3分钟内,剧情跨越了两个年代,音响在其中功不可没。影片开头,画面切入小孩手持风车跑向皮影戏的场景,风车在风中“里啪啦”作响,这声音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儿童玩具所特有的,瞬间将观众拉回那个年代。此外,微短剧还巧妙地融入川剧背景音乐以及锣鼓、二胡等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比如在第1集末尾,爷爷程松一一这位曾经的戏园班主,从收音机里得知居住了几十年的锦衣巷将于年后统一规划整治,随即唱起川剧念白:“人情冷暖,倒叫人怨怒悲愤填满心间”与此同时,邻居陈姨的画外音“怎么说拆就拆了”也逐渐响起。这一片段不仅外化了爷爷对锦衣巷的不舍,更强化了他对昔日繁华的锦衣巷的眷恋之情。这样的创作逻辑,正在重塑竖屏微短剧的审美边界,使其从单纯的“爽感制造机”,逐步进化为能够承载文化思考的数字媒介新形态。
二、竖屏微短剧需进一步优化治理
2024年4月10日,抖音安全中心公众号发布《抖音关于打击违规微短剧的公告》称“持续对含有不良价值观导向、违反公序良俗、低俗擦边等违规内容的微短剧进行治理”[,并下架了《老公是个妈宝男》《最后的底线》《怀孕的女人》等6部违规微短剧。由此可见,竖屏微短剧的创作内容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仍需进一步优化治理。竖屏微短剧虽然是互联网催生下的产物,但“网络”“微短”等标签不应成为其粗制滥造、内容肤浅及传播不当价值观的挡箭牌。对违规微短剧应进行严厉打击,营造积极健康的微短剧环境,真正将网络微短剧这一新兴模式打造成人民喜闻乐见的传播新形式。
(一)坚守创作底线
微短剧之“微”指向作品体量,之“短”指向播放时长,之“剧”指向体裁特征,它属于剧情类视听作品,虚构性是其本质属性。微短剧作为虚构的叙事艺术样式,应该遵循虚构叙事作品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艺术创作规律[7。在虚构叙事艺术的维度上,传统影视剧与网络微短剧具有同等地位与共通规律。作为虚构叙事艺术的不同形态,二者共享一致的叙事本质规律,遵循统一的创作准则。换言之,作品的篇幅长短、体量大小、时长多寡等物理属性,不应成为创作规律的桎梏。
然而,竖屏微短剧的“竖屏”特性与“微短”基因,又对其创作提出了特殊要求。这种要求并非消解艺术规律,而是在有限时空内重构艺术表达的可能性。创作者需要在“方寸之间”完成起承转合,在“分秒之内”传递情感冲击,这既考验叙事节奏的精准把控,也要求价值内核的高度凝练。
同时,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要牢牢守住“底线”,“底线”意识的核心在于平衡虚构叙事与现实关切的关系。竖屏微短剧的虚构性允许创作者天马行空,但虚构的边界必须建立在尊重历史、敬畏文化、坚守社会公序良俗的基础之上。2022年1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严肃、扎实开展“小程序”类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聚焦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格调低下、审美恶俗等内容的“小程序”类网络微短剧,开展专项整治等[8。这为“竖屏微短剧 + 底线”创作划定了红线。
未来,“竖屏微短剧 + 底线”创作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价值表达从平面化转向立体化,在“爽感”叙事中融人家国情怀、人文关怀等深层内涵;二是艺术语言从模式化转向创新化,探索竖屏美学特有的镜头语法与叙事结构;三是创作机制从碎片化转向系统化,建立涵盖选题策划、剧本孵化、制作发行的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这种创作范式的转型,既需要政策引导与行业自律的双重保障,更需要创作者在商业性与艺术性之间找到平衡点,让竖屏微短剧真正成为“小屏幕上的大世界”。
(二)拓宽题材
前文提到,竖屏微短剧让受众欲罢不能的原因主要是快节奏和“爽感”,为了实现这两者,竖屏微短剧的题材往往较为单一、情节较为夸张,“工业糖精”和“土味情话”充斥着屏幕。单一的题材呈现难免让受众审美疲劳,只满足了受众的单一需求,长此以往不利于微短剧的艺术创作发展和视听语言创新,也会造成创作者粗制滥造,过分追求商业利益的现象。因此,竖屏微短剧的题材应更加多样,不拘泥于复仇、重生、逆袭、穿越等套路化情节,不妨以微短剧为承载形式传达更深层次的价值内涵。“微短剧 + 文旅”为竖屏微短剧的题材创作提供了创新路径。2024年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提出2024年目标任务是创作播出100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优秀微短剧,营造打卡新风尚,推动“微短剧 + 文旅”的实践创新[9。竖屏微短剧《我的归途有风》就为“微短剧 + 文旅”提供了借鉴。《我的归途有风》是一部治愈系非遗美食微短剧。故事中,在一线城市长期打拼的高级白领许有风,回到了四川老家,机缘巧合下,与身为非遗美食川菜传承人的青梅竹马谢归途化敌为友,共同经营川菜馆。在第13集中,许有风的新店“有风小馆”盛大开业,特意安排了川剧变脸这一精彩表演。川剧变脸作为川剧艺术中独特且极具观赏性的绝技,瞬间抓住了过往行人的目光,展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起初,店内生意较为冷清,但许有风和谢归途二人相互协作,秉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理念,精心研发并推出特色菜品冒烤鸭。凭借出色的菜品品质与经营策略,有风小馆成功吸引大量顾客,一跃成为同城热度排名第一的餐饮店铺,在小长假期间更是成为游客必打卡之地。剧中不仅充分展示了乐山当地特色及非遗美食,还有变脸、扎染等传统文化,吸引众多网友前往乐山旅游,有力推动了当地文旅消费。
除此之外,“微短剧 + 乡村振兴”《飞扬的青春》、“微短剧 + 古籍”《重回永乐大典》都为竖屏微短剧的题材呈现提供了N种借鉴与可能。未来,“微短剧 + 非遗”“微短剧 + 科普”等更多题材都将成为微短剧新范式。
(三)传播正确的价值观
抖音安全中心公众号在《抖音关于打击违规微短剧的公告》中提到,下架的微短剧涉及宣扬不健康和非主流的家庭观、婚恋观,刻意放天和渲染夫妻、婆媳矛盾等内容[10]。在微短剧中反映某种社会现象原本无可厚非,但恶意引导、激化矛盾等行为不可取,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分寸与度,不能为了流量牺牲正确价值观的传播。
虽然互联网时代下“流量至上”,但归根结底还是“内容为王”。此外,“甜”和“土”是大部分竖屏微短剧逃不过的关键词和标签。它们既是“爽感”的源头,也是限制审美发展的诱因、认清现实的阻碍。“甜宠”固然能够满足受众对恋爱的想象与憧憬,但当受众回归现实,剧中的“甜宠”只不过是沙滩上一冲即散的涂鸦,不利于形成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甜宠”剧构建的乌托邦式恋爱模式,在满足受众情感代偿的同时,也在消解现实亲密关系中的责任意识。王味文化用直白的、不加雕琢的、接地气的表达方式,为人们生产和制造快乐,满足了网民的猎奇、审丑心理[1]。“土味”标签运用得当是接地气的化身,运用不当则会与庸俗、低级趣味划等号。部分创作者以无下限的“王味”为卖点博眼球,审丑狂欢的背后是哗众取宠的陷阱,是传统审美模式解构,“土味”已经失去了最初的自然质朴,逐渐向矫揉造作靠近。
结语
竖屏微短剧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兴艺术形式,既面临着挑战,也蕴含着机遇。在未来的发展中,它需要在“爽感”表达和价值深度之间找到平衡,在技术创新和艺术本质之间保持协调。通过不断拓展“竖屏微短剧 +N′′ 的创作模式,积极融入文旅、非遗、科普等社会价值元素,竖屏微短剧有望从单纯的流量产品转变为具有文化传播力的精品内容。同时,行业要加强自律,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估体系,避免陷入“唯数据论”的误区,让竖屏微短剧既能满足受众的娱乐需求,又能承担起传播主流价值观的责任,在方寸屏幕间展现出更加广阔的艺术天地。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5-1-17)[2025-4-3].https://www3.cnnic.cn/n4/2025/0117/c88-11229.html.
[2]郑亚鹏.网络微短剧的叙事策略、审美特征及创新路径探析[J].当代电视,2024(2):4-10
[3]顾洁,王璐璐.竖屏:短视频行业的新格式[J]东南传播,2017(9):7-9.
[4]程前,赵振宇.竖屏剧的视觉美学及其局限性探究[J].中国电视,2021(1):14-18.
[5]尹娜,李红.谈电影配乐艺术中情感的渲染与升华[J].电影文学,2013(22):124-125.
[6][10]抖音安全中心.抖音关于打击违规微短剧的公告[EB/OL].(2024-4-10)[2025-4-3].https://mp.weixin.qq.com/s/y_oHjXpwBkB9vu1woT7Rng.
[7]王家琦.传播语境下的微短剧精品化之路[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5(3):81-83.
[8]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EB/OL].(2022-11-14)[2025-4-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12/27/content_5733727.htm.
[9]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EB/OL].(2024-01-12)[2025-4-3].https://www.nrta.gov.cn/art/2024/1/12/art_113_66599.html.
[11]杨萍.赋权、审丑与后现代:互联网土味文化之解读与反思[J].中国青年研究,2019(3):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