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学视角下网络古装微短剧的审美特征

known 发布于 2025-08-11 阅读(365)

【摘要】近年来,微短剧已成为视听新“势”力。而网络古装微短剧则是微短剧通过“新融合”的形式成为展现和传播传统美学的有效途径,其利用传统美学和现代审美的融合,让受众感受到景中之意、剧中之情。通过对《桃花马上请长缨》的审美特征分析,探究网络古装微短剧作为形式载体对中华传统美学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网络古装微短剧;传统美学;审美特征

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99亿人,较2023年12月增长7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0%。①在用户经常收看的类型中,微短剧以39.9%的占比排名第三,在国家广电总局“重点网络影视剧信息备案系统”中,通过登记并进行上线备案的微短剧就有557部、12630集,较2022年增长一倍以上。②这一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文化内容生产、传播与消费模式的全面升级。报告显示,微短剧之所以成为视听新“势”力,是因其发展已呈现出规模化、多元化、规范化的态势。在2024年1月至6月的短剧热力榜的前三名中,有两部是古装微短剧《长公主驾到》《长风踏歌》。③这一现象的背后,体现出观众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融合需求的日益增长。这些作品不仅继承了传统美学的精髓,还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和叙事技巧,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传统美学的核心理念,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历史积淀与哲学思想之中,它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以及“意境深远”的艺术追求。传统美学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视角,在网络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创作者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通过精心构思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对美好情感与高尚品德的追求。

本文以《桃花马上请长缨》为例,探讨传统美学视角下当下网络古装微短剧的审美特征。之所以选择《桃花马上请长缨》,一方面是因为其极高的在线播放量和讨论热度,另一方面在于它成功地将传统美学中的服饰之美、场景之韵、色彩之雅,以及剧情结构的精巧设计融入快节奏的网络微短剧形式之中,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一、创新表达:传统元素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在古装剧中,传统美学的体现尤为明显。无论是宫廷剧的华丽繁复,还是武侠剧的飘逸灵动,都透露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与追求。剧中人物的服饰、妆容、举止言谈,以及场景布置、道具选择等,都力求还原古代文化的精髓,让观众在观赏过程中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传统美学的核心理念不仅为影视剧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观众的审美素养和文化自信。

(一)叙事节奏——镜头语言,体现传统美学中的“留白”

镜头语言作为传统美学“意境”创造的重要载体,在微短剧的创作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意境的创造并非孤立的美学追求,而是与剧情、人物、场景等元素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在网络古装微短剧《桃花马上请长缨》中,通过“留白”与“意境”的巧妙运用,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导演巧妙运用长镜头与特写镜头的结合,创造出一种超越画面本身的深远意境。例如,剧集开头,战场一片狼藉的镜头,是通过长镜头与特写镜头结合的拍摄和旁白的介绍,才将战争的惨烈和故事背景呈现在观众眼前,进而烘托出主人公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实现了“景中有情,情由景生”的意境创造。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美感,也深化了剧情的情感层次;其手法不仅让观众感受到视觉上的震撼,也让观众在心灵上产生了共鸣。此外,剧中还大量运用了空镜头与留白技巧,为进一步强化“意境”的创造提供条件。如北冥王军中营帐中的陈列和摆设等,虽无人物直接出现,却通过空镜头的画面呈现,传达出了边境的不宁定。镜头切换与画面构图中的留白,给观众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让剧情在无声中延续、情感在留白中深化。正如宋代画家郭熙所言:“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这种留白艺术,在《桃花马上请长缨》的镜头语言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种处理方式不仅符合中国传统美学中对“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追求,也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观影效果。应当说,《桃花马上请长缨》通过细腻的场景描绘与情感铺垫,成功构建了一个既古典又富有新意的诗境世界,让观众在视觉与心灵的双重享受中,领略到传统美学的独特魅力。

(二)角色塑造——传统人物性格与现代观众审美的共鸣

在《桃花马上请长缨》这部剧中,角色塑造的深邃与精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人物性格的一次深刻挖掘,更是与现代观众在审美需求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共鸣。这部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将古代英雄与佳人的形象,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赋予了他们新的生命与活力。聚焦于剧中的主角——“将军”,他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化身,在《桃花马上请长缨》中,人物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他不仅忠诚于国家,勇敢无畏地冲锋陷阵,更在内心深藏着对和平的渴望与对家人的柔情。这种忠诚与勇敢,不仅仅是对古代将军形象的简单复制,还寄托了现代观众对于英雄人物更为全面、立体的期待。他不再是冷冰冰的战争机器,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而女主角这位温婉聪慧的才女,更是全剧的一大亮点。她不仅才情出众,精通琴棋书画,而且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依附于男性的弱女子,而是能够独立思考、自主行动的女强人形象。她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奋力为家国大义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对传统女性角色的现代性重塑,无疑是对现代女性独立、自主精神的最好诠释,从而引发了观众对该剧人物塑造的广泛认同。该剧播出后,9月热度值达5099.9W,位居短剧热度榜榜首④,其中不乏对女主角独立性格表示赞赏的热议。剧中还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展现了不同角色之间复杂而深刻的人际关系。这些关系不仅吸取、继承了传统伦理道德的精华,还在情感表达上融入了现代人的细腻与真实。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便是其中的典范。他们之间的情感,既有古代人“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传统美德,也有现代人对爱情追求平等、幸福的情感浪漫。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这种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情感表达,使得角色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更容易触动现代观众的心弦。

《桃花马上请长缨》不仅深刻挖掘了传统人物性格的内涵,还巧妙地融入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与情感意愿。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以及丰富的文化元素的注入等独特的艺术手法,使该剧成功地塑造出了一系列立体丰满、生动鲜活的角色形象,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幅动人心魄的历史画卷。

(三)视觉语言——古典而又不失现代感的意境美

微短剧中,传统美学不仅体现在服饰、场景、道具等细节上,更通过现代技术的加持,让剧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以《桃花马上请长缨》中的服饰为例,剧组参考了古代服饰的形制与色彩搭配原则,如剧中主角所穿的汉服,其精致的刺绣与流畅的剪裁,展现了古代服饰的华美与韵味,同时,还通过现代审美视角的融入,如采用轻盈透气的面料与简约而不失雅致的款式设计,使得传统服饰在保留其文化底蕴的同时,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这种传统美学与现代技术的碰撞,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古代服饰的韵味,同时也展现了现代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在场景构建上,该剧运用了现代技术,为观众打造了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古代世界,让古代文物、书画等元素在现实中“复活”。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走进剧中,感受古代建筑的宏伟与细腻。同时,通过精细的布景与道具设计,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古典意境。这种对古典意境的极致追求与还原,不仅让观众在视觉上得到了极大的享受,更在情感上引发了共鸣,使得剧集的审美风格更加鲜明独特。在《桃花马上请长缨》中,传统美学与现代技术的碰撞不仅是一次技术上的革新与尝试,更是一次文化上的传承与创新。它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无限可能与活力。

此外,传统色彩理论中的“五色观”被巧妙地融入到剧集的视觉设计中,通过红、黄、青、白、黑等色彩的巧妙搭配与运用,不仅展现了古代色彩的丰富与和谐之美,更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冲击力。色彩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元素,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与意境的营造者。通过色彩的巧妙运用与搭配,该剧成功地构建出了一种既古典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的独特审美风格,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情感的双重盛宴。

《桃花马上请长缨》在构建其独特审美风格时,巧妙地将传统美学精髓与现代审美趋势相融合,达到了一种既古典又新颖的视觉与情感体验。

二、情感共鸣:把握受众审美需求

近年来,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和多元化需求的增加,网络古装微短剧在视觉呈现、叙事风格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均展现出新的审美趋势。为此在网络古装微短剧的策划初期,要深入剖析目标受众群体的特征,力求精准定位,以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审美需求。根据市场调研数据,发现微短剧的受众群体中女性观众占比达到54.4%,在题材方面,女频短剧(专门针对女性用户拍摄的网络短剧)在2024年10月份的整体占比高达73.65%⑤。当下年轻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在古装微短剧中更偏爱那些具有鲜明个性、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角色。同时,她们也注重剧情的紧凑性和节奏感,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强烈的情感共鸣和视觉享受。

(一)精准定位受众群体,明确情感需求

在进行网络微短剧创作时,应当特别注重剧情的紧凑性和节奏感,要通过巧妙的叙事手法和剪辑技巧,让观众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和视觉震撼。在精准定位受众群体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高清摄影、特效制作以及增强现实技术等,为观众呈现一个既传统又现代、既真实又梦幻的古装世界。在创作过程中,应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元素,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方式,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与人生哲理,使受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深度。古装微短剧《桃花马上请长缨》,其成功之处在于精准把握了观众的审美偏好。该剧在视觉呈现上,大胆采用了高饱和度的色彩搭配,并结合现代摄影技术,营造出既古典又时尚的视觉效果,赢得了广泛好评。在借鉴电影创作中的色彩管理与特效制作技术时,对画面色彩进行了精心调配与渲染,使得整部剧集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古风美感。在特效制作上,他们也力求真实与自然的结合,通过再现古代战争、自然景观等宏大场面,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无穷魅力。技术只是手段,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技术去表达我们的文化和情感。

同时,在叙事手法上,该剧摒弃了传统古装剧的冗长与拖沓,采用快节奏、多线索的叙事方式,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观赏习惯。这种对审美趋势的敏锐洞察与精准把握,无疑为《桃花马上请长缨》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剧中关键情节处的“留白”处理,平均时长约为3秒。这一微妙的时长设置,既不过于突兀,又能恰到好处地引导观众进入深层次的情感共鸣。这一镜头设计,不仅展现了传统美学的精髓,也体现了现代影视制作技术的精湛。此外,其在创作时,还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原理,通过多视角、多层次的画面切换,展现了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与情感纠葛。这种剪辑方式打破了传统叙事的线性结构,使得剧情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思考与感悟。

(二)注重互动反馈,完善叙事内容

抖音等媒体平台引领的微短剧风潮,预示着数字时代新媒体对传统影视剧“经典程序模式”[1]的影响及创新。微短剧大大缩短了传统电影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等完整的故事线时间轴模式,每部剧集时长不超过10分钟,在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内就要将故事引入高潮,通过建构紧张气氛与悬念在短时间内增加视频的吸引力,以最快速度聚集受众。同时,微短剧一般将引人入胜的片段放置于视频的开头,以此激发受众的好奇心,让他们“带着疑问”持续关注视频后续的发展。

在进行定位后,还要注重与受众的互动和反馈收集。在剧情推进的关键节点,可以设计多个版本的情节走向,通过观众投票和数据分析,最终确定最能引发观众共鸣的版本。这种灵活的内容调整机制,确保了剧集能够持续吸引观众关注,保持高热度和高口碑。《桃花马上请长缨》的播放量及社交媒体上的话题讨论量突破5亿次。

三、文化传承:在娱乐中弘扬传统文化

《桃花马上请长缨》这部网络古装微短剧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独具匠心的人物塑造,成功地传递了传统且优秀的价值观念,将中华传统美德和人生哲理融入现代观众的生活中,为文化传承和价值观传递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传统优秀价值观的传递

在网络古装微短剧中,道德伦理与人生哲理的深刻传递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引导观众思考、启迪心灵的关键所在。以《桃花马上请长缨》为例,该剧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与复杂的人物关系,展现了忠诚、孝道、仁爱等中华传统美德,揭示了关于命运、选择与牺牲的人生哲理。剧中,主角在面对家国天下的抉择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这一情节设计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忠孝两全”的传统道德观念的丰富内涵。该情节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超过百万次的讨论,其中不乏观众对主角高尚品德的赞美与敬仰,由此可见,其在传递道德伦理方面的巨大影响力。此外,《桃花马上请长缨》还巧妙地揭示了“因果报应”“善恶有报”等传统价值观,通过一系列因果循环的故事情节,引导观众思考善行与恶果之间的必然联系。在《桃花马上请长缨》中,那些坚守道德底线、勇于担当的角色最终都获得了应有的尊重与回报,而那些背信弃义、自私自利之人则往往落得众叛亲离的可耻下场。这样的情节设计不仅符合观众的道德期待,也揭示了人生哲理的真谛。

(二)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在全球化背景下,网络古装微短剧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载体,其国际传播力不仅关乎文化软实力的展现,更是文化自信构建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多部网络古装微短剧在海外市场的成功上映,不仅收获了很高的收视率,还引发了社交媒体上的广泛讨论,使之成为中华文化输出的典型范例。网络古装微短剧之所以能够跨越国界,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关键在于其深入挖掘并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剧集通过精美的服饰、考究的礼仪、深邃的哲理以及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构建了一个个充满魅力的古代世界,让海外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桃花马上请长缨》巧妙地构建了博大的历史背景与积聚丰厚的文化元素,使得整部剧作更加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时代感。

音乐是跨越时空、国界的语言。在《桃花马上请长缨》中,音乐配乐作为情感传递与氛围营造的重要载体,巧妙地实现了古典音乐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创新。该剧深入汲取了传统音乐的精髓,如古筝、琵琶等古典乐器的运用,不仅保留了古典音乐的悠扬与深邃的特点,还通过现代音乐制作技术的加入,赋予了这些传统乐器以新的生命,从而使整部剧集在听觉上呈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如剧中高潮部分的配乐、主角英勇杀敌的场景,均采用了激昂的古筝独奏作为主旋律,并配以现代音乐明快的节奏,更好地展现了古代战场的紧张与激烈,增强了音乐的动感和冲击力。该段配乐在社交媒体上的转发量竟高达数百万次,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之一。此外,该剧还巧妙地以古典诗词的吟唱作为背景音乐,融入剧中宴会场景,以现代编曲手法,使古典诗词的韵律与现代音乐的节奏相融合,营造出一种既古典又时尚的独特氛围。

此外,网络古装微短剧在国际传播过程中,还注重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即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良。他们努力寻找与国际观众的共鸣点,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和叙事技巧的运用,使古装微短剧在视觉和情感上更具吸引力。通过引入国际化的叙事手法和视觉元素,以及跨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使得这些剧集在保持中华文化特色的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海外观众的审美习惯和对中华文化背景的认同。

四、结语

网络时代的文化变迁,如同一场深刻的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人们的交流习惯乃至审美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由其带来的信息爆炸所导致的审美疲劳也成为普遍现象。因为人们每天处在被海量的视觉、听觉信息包围之中,传统美学中追求的静谧、深邃之美显得尤为珍贵。正如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所言:“静谧是灵魂的养料。”[2]在网络喧嚣中,寻找那份能触动心灵的静美,成为许多人的精神追求。将传统元素巧妙地融入微短剧之中,不仅满足了广大观众对于文化传承的深切需求,还体现了人们对民族认同感的强烈追求。这种融合方式,恰到好处地呼应了现代生活中快节奏、高压力的现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情感依托。微短剧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让传统美学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通过简短而精致的形式和内容,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快速获得心灵的慰藉和文化的滋养。创作者们将精心挑选的传统元素巧妙编织进故事情节中,使观众在享受剧情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着传统美学的熏陶。这不仅满足了观众的精神需求,也为传统美学的传承和创新开辟了新的路径。

注 释:

①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4。

②《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

③《2024上半年微短剧投流白皮书》,2024。

④WETURE短剧数据。

⑤同④.

参考文献:

[1]何国威.从“银幕”到“屏幕”:解说电影类短视频对电影的拆解与重构[J].当代电影,2023(4):91-98.

[2]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倪雪品,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博士生、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助理研究员(南京 210013)。

编校:王志昭

标签:  短剧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