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助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新闻课程建设探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26 阅读(452)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践中,既要抓好物质文明,又要抓好精神文明。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铸魂工程,引领乡村发展由“外驱动力”转化为“内生动力”、由“满足农民基本生存”转变为“实现农民美好生活”的强大精神引擎[1]。

近年来,全国各地乡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展现出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农业农村部、中国文联联合发布了《“大地流彩一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工作方案》,强调要全面加强乡村文化保护传承,推动农耕文明优秀遗产与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促进乡村文化资源活化应用和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一2027年)》,对“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作出部署,提出围绕增强乡村文化影响力,强化文化赋能效应,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培育壮大乡村文化产业、激发乡村全面振兴新活力[3]。

地方高校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和生源优势,在新闻学科中加强乡村文化振兴的传播课程建设,能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能使新闻专业学生更好地了解乡村、关注乡村,有益于引导学生挖掘和传播本区域内优秀乡村文化内涵,提振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自信,增强传播家乡文化的自觉性,培养他们服务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要求,地方高校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有着服务本地区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责任。在此背景下,课程的育人功能已超越传统新闻技能培养范畴,需要连接高等教育与乡村社会的发展实际,进行立德树人。

(一)培育本土新闻人才夯实乡村全面振兴根基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培育新闻传播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课程建设中,有效融入本区域乡村文化振兴内容,培养“懂乡村”“会传播”“留得住”的本土新闻人才。

当学生在课程实践中大量采写乡村文化振兴的典型报道时,他们对家乡的文化有着重新审视和正面认知,这会构建起学生对乡村发展的自信心,能形成乡村文化传播的自觉性。通过乡村文化振兴内容的有效传播,又能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提振乡民们的文化自信,增强乡村发展的凝聚力,实现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学生在对乡村文化进行报道和传播之前,需要深人乡村进行调研、采访,了解乡村的文化特色、发展现状。这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新闻采访和写作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扎根乡村的新闻实践,能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为他们未来投身于乡村文化传播和乡村振兴事业奠定基础。

(二)健全乡村文化振兴传播体系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当前,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文化断层、人才流失、传播渠道有限等。一些乡村文化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融人教学过程,使学生对本土乡村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十分有限。

从推动乡村发展的角度来看,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借助新闻传播的力量,需要新闻传媒人深入乡村,扩大报道,引起社会关注,推动乡村文化的保护和振兴。学生在新闻采写实践中,将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文化产业、文化发展成果等进行广泛宣传,可以吸引更多的关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通过新闻报道,可以展现乡村的新样貌、新变化,提升乡村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乡村文化振兴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学生通过田野调查、驻村采访等课程实践,深人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用客观真实的新鲜视角来报道,打破乡村的刻板印象,助力构建人们真正向往的乡村新生活。

因此,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建设中,将乡村文化振兴作为教学内容,对于推动乡村发展和培养适应本土需求的专业人才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教育改革在乡村文化振兴领域的重要实践和探索。

二、课程搭建乡村文化振兴的新闻案例库、资源库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重点搭建乡村文化振兴的新闻案例库、资源库,从而保障课程教学,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一)师生共建全国乡村文化振兴的新闻案例库

根据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系统性整理、构建全国乡村文化振兴的新闻案例库。目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师生共建186个村落2034篇新闻案例库。案例库按照传统农耕文化、优秀乡土文化、特色村落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为一级目录,省级行政区为二级目录,村镇名称为三级目录来分类整理。整理过程中,教师团队运用八爪鱼等数据采集工具,通过权威网站,抓取和整理乡村文化振兴的优质新闻报道。学生在课程学习的任务中,运用智能工具,通过资料搜寻、分析整理、实地采写的方式丰富乡村文化振兴的新闻案例,实现师生共建案例库。

首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师生从每年获批的“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性村镇”“全国文明村镇”中按照年份、地区分类整理,梳理和甄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文化振兴类村镇案例。并通过网端资源,找寻这部分村镇的新闻报道,形成该村镇的新闻案例库。如全国示范性村镇、全国文明村镇的陕西袁家村。有光明网报道的《民俗赋能乡村旅游结硕果“文化 +,,, 解锁流量密码留住八方来客》,讲述袁家村以关中民俗文化为底色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呈现“民俗文化 + 旅游”带来的振兴发展,是民俗文化复兴的典型新闻案例。有新华网报道的《拧成一股绳做香“一锅饭”一“关中第一村”袁家村节前见闻》,用记者体验式采访的形式感受袁家村的节日庆典、民俗文化氛围,展现乡民文化活动的激情。这些报道共同构成袁家村的乡村文化振兴新闻案例库。

其次,围绕全国“大地流彩一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的新闻专题,整理乡村文化振兴的典型新闻案例。师生从人民网、新华网等权威新闻媒体中,整理乡村文化振兴的专题报道,如新华网的大型融媒体报道《乡行记一一新时代中国乡野调查》,有大量乡村文化振兴的优质案例报道。有《终南山下的蔡家坡村》,呈现艺术点亮乡村的发展密码。《“鲁迅外婆家”安桥头以文化聚人气促振兴》,“沉浸式”还原鲁迅笔下的故乡风情,开拓出一条以文带旅、以旅兴农、以农成文的乡村振兴道路。《画里仙潭邂逅夏日里的莫干山》,以当代的文化视角,发展特色民宿,成为万千都市青年心向往之的网红民宿聚集地,吸引大量年轻人回流,呈现乡村发展的新样貌。这些新闻报道的甄选共同形成了课程自建的全国乡村文化振兴案例库。

(二)深挖本土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资源库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相关课程搭建了本土线上与线下教学资源。有贵州省84个村镇乡村文化振兴的代表性新闻案例库、实践资源库,有学校周边13个开展新闻实践的村落资源,与部分乡政府共建“乡村文化传播工作站”。在资源库搭建中,教学团队本着深挖本区域乡村文化内核,按照地州市为一级目录,村镇为二级目录,传统农耕文化、优秀乡土文化、特色村落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为三级目录,“乡愁记忆”“乡风文明”“乡贤文化”“民风民俗”为四级目录进行分类整理。这有益于在新闻采写中聚焦本土村镇,挖掘村镇中独特乡村文化内核,提炼、重塑乡村文化特质。

以黔东南地区为例:肇兴侗寨具有典型而丰富的侗族文化,包括鼓楼、花桥等民族文化瑰宝;台盘村有着“六月六”吃新节的文化活动,是“村BA”的起源地;登鲁苗寨有着民风质朴的古村落文化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村落,可能就是学生的家乡,学生有着对家乡文化活动的深度参与。来自这些村落的学生,经过专业知识学习后,能够回归家乡采写新闻。通过新闻报道加强家乡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强化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可助力增强乡村文化影响力。

三、课程创新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评价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相关课程沿着“理论篇-采访篇-写作篇”的专业知识教学逻辑将乡村文化振兴的新闻案例融进教学全过程。教学团队创新了教学设计,优化了教学方法,多采用“问题链教学法”“同选题的案例教学法”“辨析式的选题晋级法”“AI工具辅助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

(一) “理论 + 案例”的三阶递进参与式教学设计

参与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大学生群体在教学实践中的中心地位,将学生视为具有接受知识传授的表达权、参与权和决定权的行动主体,视为高等教育教学实践的直接受益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理论篇章中,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实施深度参与式学习。参与式教学强调教学方式和教学形式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特别重视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过程[5]

课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理论 + 案例”的形式甄选资源库中感兴趣的村镇案例,融进课前理论学习中,实现价值初判。课中,各小组根据自选的乡村文化振兴案例进行价值辨析,理清理论知识与案例内核,实现深知内化。课后,反思课堂辨析,进行新闻价值重构,将理论知识与乡村文化内涵外化于实践,自觉关注乡村文化振兴。

在参与式学习中,案例分析是教学环节的重要应用方式,教师在案例库、资源库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文化振兴的新闻报道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人分析,以问题为学习起点,让学生围绕问题探究,形成理论共学、文化共融的教学模式,从而完成知识进阶。

(二)从田野到云端的“1+1”项目式学习设计

项目式学习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或模拟的实际项目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新闻采写的项目实践中,运用PBL教学法,开展田野调查,实施“百村干户”计划。让学生围绕新闻采写项目,进行“项目认领-搭建团队-自主探究-解决项目问题”的新闻实践。

教师拟定乡村文化振兴“1+1 ”新闻采写项目,即学生分别从传统农耕文化、优秀乡土文化、特色村落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四个大选题中选择1个作为主创新闻选题;再从“乡愁记忆”“乡风文明”“乡贤文化”“民风民俗”四个板块中选1个作为辅助新闻选题。学生根据选题进行组队,组团奔赴田野,扎根乡村大地,采写新闻。

具体来说,学生以对选题感兴趣的程度组队,进行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根据各自的专长,合理地分工,共同完成采写项目任务。如在“乡村传统剪纸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项目中,部分学生负责采访手艺人,了解剪纸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传承现状。部分学生负责拍摄手工艺制作过程的照片和视频,用影像记录剪纸艺术的魅力。部分学生负责撰写新闻报道,生动的语言文字,展现剪纸故事和传承困境。还有部分学生负责对采访资料和影像素材进行剪辑,制作成完整新闻作品。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们相互协作、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项目问题,培养了学生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项目所形成的成果需要在网端进行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遇到的实际问题与导师进行沟通。通过“双导师制”,即校内专业教师与地方文化顾问协同指导,持续开展创作实践。此外,引导学生使用AI工具辅助新闻生产,提升学习兴趣与采写效率。

(三)“多元 + 多维”的课程考评体系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以乡村文化振兴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团队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从学生反馈、作品质量分析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入分析。全方位地映照出教学方法改革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课程以考试结课,涉及多元化评价主体和多维视角。课程采用“1+1+N′′ 的评价模式,即平时成绩 + 期末成绩 + 个性化附加分。在平时成绩的过程性评价中,包含学习态度、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在期末成果性评价中,包含作品质量、传播效果、社会影响。在个性化附加分中,包含获奖情况、媒体采用、社会服务。

该课程评价体系,涵盖知识、能力、态度等多方面的评价指标。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实践成果进行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除了教师评价外,还有学生自评和互评、文化顾问的评估、媒体受众的评价。专业教师负责新闻采写规范与专业水准评估;文化顾问负责对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与传播效度进行评估;媒体受众按照传播效果满意度和影响力分析学生作品的社会效果;学生互评侧重构建“学习共同体”评价标准,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供依据,也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结语

地方高校具有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使命,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开展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课程建设实践,通过师生共建乡村文化振兴的新闻案例库、资源库,创新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评价,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乡村文化传播力,有助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课程建设将持续优化,未来,课程将加强与乡村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不断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课程改革效果的长期跟踪评估。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让地方高校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为乡村文化振兴注人新的活力,有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杨春丽,陈思坤.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3(11):64-68.

[2]中国政府网.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中国文联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4-03-01)[2025-3-26].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3/content_6938267.htm.

[3]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EB/OL].(2025-01-22)[2025-2-26].https://www.gov.cn/gongbao/2025/issue_11846/202502/content_7002798.html.

[4]刘永凤.参与式教学的活动策略[J].教师教育学报,2014(4):15-17.

[5]哈洪颖.参与式教学对高校本科传统教育模式的修正与拓展[J].教育文化论坛,2018(4):79-83.

[6]鲍静旗,鲍自强.项目式教学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探索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25(9):109-112.

标签:  乡村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