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known 发布于 2025-08-26 阅读(352)

摘要:人口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实现意义重大。从人口素质、人口总量、人口区域结构、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四个维度阐释人口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并优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结合赋权法测算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基尼系数分析区域差异。研究发现:2010—2021年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波动上行趋势,2021年有所下降,波动幅度较小,但地区间差异较大;人口素质、资源环境协调及区域结构指数波动上升,人口总量指数加速下行;对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值的贡献率最高的分指数为人口与资源环境,但2020年起人口素质的贡献超越了人口总量;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波动上行,不同板块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明显。据此提出通过抑制人口总量指数加速下行,发挥人口素质的积极作用,持续推动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优化人口区域结构。

关键词:人口高质量发展;区域差异;人口素质;人口总量;人口区域结构;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基尼系数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482025(03)013017

一、问题提出

人口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2023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以下简称“会议”)上提出人口高质量发展理念。会议明确指出,中国人口发展迈入新常态,其特征是少子化、老龄化和区域人口增减分化。一是人口增长率下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总人口数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长5.38%,但年均增速下降0.04%。2022年末,中国人口总数同比减少85万人,这是60余年来首次出现的负增长,出生人口同比减少106万人。二是生育率长期处于低位。早在1992年,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就低于国际上通常认为的人口世代更替水平2.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总和生育率降至1.3。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人口发展与研究中心调查数据表明,不同年代家庭平均理想子女数最高的为“60后”的2.04,而最低的为“90后”的1.85[1]。三是老龄化加速。2022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已达19.8%,预计至2054年,该比例将升至40%以上[2]。四是区域人口增减分化。2020年末,全国“四大板块”人口变化(相比2010年)如下:西部地区微增0.22%,东北地区下降1.20%(人口和人才流失严重,部分地区提前老龄化),东部地区增长2.15%(少数地区负增长),中部地区下降0.79%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内蒙古。。中西部省会城市“一城独大”现象明显,而其他城市及县域人口增长多低于省会城市。城市方面,超大城市郊区人口超中心区,100万~300万人口的市州中超60%出现人口下降。县城方面,县域人口差异大,如广东普宁市户籍人口是最少的阿拉山口市的1"320倍;“十三五”期间,县域人口减少11.71%,县城人口增加0.52%[3]。

可见,中国人口发展已从“数量主导”迈入“质量转向”的关键阶段。面对少子化、老龄化、区域分化等多重挑战,仅靠传统人口增长逻辑已难以支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科学界定“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构建系统、全面、可衡量的指标体系,并据此评估其发展水平与区域差异,已成为理论界与政策界亟须回应的核心问题。基于此,本文在深入梳理会议精神和现有研究基础上,聚焦“如何科学评价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这一关键议题,展开指标体系构建、赋权方法优化与区域演进分析,力求在理论框架与实证路径上实现创新突破。

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会议对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论述为基础,结合现有研究成果,阐释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并以问题为导向重构人口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二是采用主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主观法赋权一级指标,客观法赋权三级指标),对人口高质量发展指标进行赋权,既避免客观赋权法基于指标信息大小赋权导致重要指标权重过低,也避免主观赋权法在分配权重时缺乏客观依据。三是优化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指标。四是采取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划分方法,揭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特征。

二、文献综述

截至目前,人口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文献数量仍较为有限。从现有文献来看,研究主要围绕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评价及实施路径展开。

第一类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逻辑,其核心要义是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包括实现人口自身可持续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良性互动,以及统筹人口发展和安全[45]。人口整体素质包括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6],这些素质可有效抵补人口数量的不足[7]。人口高质量发展以“人口工作”为坚实根基,秉持“高质量”的核心标准,以“发展”为最终目标,致力于培育素质卓越、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分布均衡的现代化人力资源[810],与人民生活品质紧密相连[11]。

第二类是人口高质量发展评价。陈景华等[9]从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以及分布合理四方面构建人口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赋权;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并通过二次赋值法和回归分析探讨人口高质量发展区域差异的成因。研究发现,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但区域间的差异显着。刘华军等[12]采用二阶段熵权法赋权,从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居环境和生活保障四方面评价中国人口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发现,中国人口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展现出稳健的上升趋势,并具有显着的空间差距特征。何雄浪等[13]从“质量型人口红利”和“配置型人口红利”出发,选择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第二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大学生人才储备率、人口健康情况5个指标,评价人口高质量发展。张冲等[14]从人口再生产、素质与结构三方面评价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采用熵值法赋权。研究发现,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显着,呈现出“东—中—西”递减的格局。

第三类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人口高质量发展需以系统观念为指引,强化顶层设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持续优化工作方针;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价值取向;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支撑,筑牢物质根基[8]。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包括: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1];推进教育公平以降低人民的教育焦虑,全面贯彻积极老龄观并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统筹解决各年龄段的人口问题,完善移民政策和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制度[2,15];合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统筹协调人口与[HJ2.0mm]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优化人口结构,以促进人口更高质量、更协调、更可持续的发展[9];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积极作用[16]。针对东北地区出现的低生育、人口减少、城市人口收缩、农村人口空心化等问题,多方面推进区域人口高质量发展[1718]。

综上,现有人口高质量发展研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包括定性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主要围绕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提升路径展开,定量研究则侧重评价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并提出政策建议,但在四个方面仍有拓展空间。第一,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尚存争议,需进一步厘清。现有文献在阐释人口高质量发展内涵时,主要以会议对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论述为基础,也有研究将人口高质量发展内涵扩展至人口与其他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上[45],进而导致人口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存在较大差异。第二,在评价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时,一级指标赋权结果差异较大。例如,陈景华等[9]对人口素质的赋权为12.4%,对人口总量充裕的赋权过低。第三,在选择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指标时,未能以中国人口新常态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且具体指标的选择仍有改进空间。例如,人口素质中的思想道德素质,陈景华等[9]以每10万人交通事故发生数(起)和每10万人被逮捕人数作为替代变量。然而,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犯罪率的增加与社会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因此这两个指标在反映人口思想道德素质时存在局限性。第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划分仍沿用传统的区域格局,未能体现区域发展新格局。因此,本文在会议关于人口高质量发展理念阐述的基础上,充分借鉴现有研究成果,全面理解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构建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指标体系及赋权方法,测算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区域发展新格局下的区域差异及时空演进特征。

三、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人口高质量发展内涵是构建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本文以会议精神及已有研究为依据,从人口素质、总量充裕、结构优化、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度四方面阐释其内涵。一是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尽管中国教育体系较为完整,但仍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健康素质面临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视力问题、疾病年轻化、心理健康问题等挑战;思想道德素质涵盖多方面,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意义重大。二是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持续低迷的生育率导致人口负增长,制约高质量发展。尽管中国已放开生育政策,但家庭平均理想子女数仍较低,年轻家庭生育意愿低迷,受生活成本等多因素影响。三是持续优化区域间和区域内人口空间结构。区域间,东部发达地区吸引人口流入,而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因产业等因素面临人口外流压力;区域内,不同城市及城市内部区域在人口规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四是持续推动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资源需求增长、消耗量大且环境恶化。例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环境问题严峻。此外,一些地区因人口增长导致土地沙漠化、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等。

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除了要全面反映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外,还要遵循以下原则:聚焦人口发展问题、采用结果指标、确保数据可获得性、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据此,以省域为对象构建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人口素质指标由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组成。首先,科学文化素质以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大专以上人口占比度量。人口受教育年限越长,科学文化素质越高;大专以上人口占比越高,科学文化素质结构越优。其次,健康素质通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人口死亡率、人口入院比率度量。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正面体现健康素质,越长则健康素质越高,可抵消和延缓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人口死亡率反面反映健康素质,越低则健康素质越高;人口入院比率反映亚健康及流行病的影响,以人口入院占地区总人口比率度量,数值越低则健康素质越高。最后,由于中国统计年鉴等数据库未提供思想道德素质的直接指标,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选用人均可支配收入和1-恩格尔系数作为替代变量。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个人绝对经济水平。1-恩格尔系数反映家庭支出结构,该值越低家庭越富足。一般而言,只有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崇尚礼仪,进而产生更高的精神需求。

人口总量指标由人口规模和人口年龄结构组成。首先,人口规模以人口数量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度量。人口数量反映人口规模的绝对值,自然增长率则体现人口增长速度。人口总量数值越高,表明人口规模越大;自然增长率越高,表明人口增长越迅速。两者均与人口高质量发展正相关,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促进消费市场繁荣。其次,人口年龄结构通过15~64岁人口占比度量,体现人口总量结构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占比越高,劳动力资源越丰富,与人口高质量发展正相关,社会创新活力和生产能力越强,能越好地应对经济挑战,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人口区域结构指标由人口城市结构和人口城乡结构构成。首先,省会城市人口占省份人口比指标反映省会城市人口过密导致的人口空间结构失衡问题,与人口高质量发展负相关。该指标虽可能降低直辖市人口高质量综合得分,但能较好地反映其他省份因省会城市人口过密产生的空间结构失衡。其次,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指标反映人口城乡结构,体现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与人口高质量发展正相关。未选择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因为人们更关心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拥有城市户籍的人口才能充分享受医疗、教育、住房等权利,更能准确反映人口高质量发展理念。

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指标由人口与资源协调、人口与环境协调构成。首先,人口与资源协调。经济发展依赖能源和水资源,采用人均能源消费量、人均用水量度量地区人口对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程度。指标值越高,表明资源利用效率越低,与人口高质量发展负相关。其次,人口与环境协调,涵盖二氧化碳排放、废气排放、城市绿化、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生活垃圾排放和环境事件。二氧化碳排放引发全球变暖,间接影响人口健康,是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核心要素。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人口高质量发展呈反比;废气排放以人均废气排放量度量,值越高对人口健康越不利,与人口高质量发展呈反比;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反映环境对二氧化碳和废气的吸收作用,值越高越有益于大气环境,与人口高质量发展呈正比。以人均废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度量人口与水环境协调程度,值越高对人口健康危害越大,与人口高质量发展呈反比。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采用(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及处置量+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量及处置量)/(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量+危险废物生产量)来估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指标值有可能大于1。估算人口与土壤环境协调程度,与人口高质量发展呈正比;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越高,对土壤环境危害越低,与人口高质量发展呈正比。以环境事件度量人口与环境综合协调度,是人口与环境矛盾的极端反映,次数越多,表明协调度越差,与人口高质量发展呈反比。

四、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重点变量说明

尽管人口高质量发展理念于2023年5月提出,但2010年以来的相关政策实践已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故本文数据范围选择为2010—2021年。由于西藏和港澳台地区数据不完整,本文的数据样本仅涵盖中国其余30个省份,样本区间内共包含360个观测值。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检》及各地区统计年检等,需要说明的是省级二氧化碳排放数据来自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在变量说明方面,重点是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因数据库未提供,借鉴相关研究方法进行估算,将不同学历转化为对应的受教育年限,并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得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采用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由于数据呈增长趋势,采用平均增长率法对缺失年份数据进行插值处理。

(二)主客观相结合的赋权方法及结果

综合指标评价的关键在于对指标赋权,方法包括主观法和客观法。主观法包括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能反映专家的经验判断;客观法主要有因子分析法、熵权法、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层次分析法等。主观赋权法虽能吸纳专家看法,但主观性强;客观赋权法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致权重变化大,可能与现实不符,进而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因此,本文采用主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结合人口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内涵,运用主观赋权法确定一级及二级指标权重。依据人口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内涵,人口素质、人口总量、人口区域结构、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为4个并列维度且同等重要,各赋权25%。人口素质中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各赋权1/3;人口总量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年龄结构各赋权50%;人口区域结构中的人口城市结构和人口城乡结构各赋权50%;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中的人口与资源协调、人口与环境协调各赋权50%。其次,选择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确定三级指标权重,该方法更适合面板数据。由于人口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有正有负且单位差异大,采用极差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以2010年为基期,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处理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增强指标的跨年度可比性,具体公式参见于潇等[6]的研究。最后,根据客观指标计算的三级指标权重,将主观指标权重分配至三级指标。指标赋权结果如表2所示。

(三)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

根据赋权结果测算的各省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如表3所示,篇幅限制,总指数均值及分指数均值趋势留存备索。

一是趋势与波动性分析。从平均趋势来看,30个省份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具体来说,2010—2012年人口高质量发展平均值下降,但自2013年起开始波动上升,到2020年达到了0.586的最高值,实现了4.5%的增幅。尽管在2017—2019年平均值略有下降,但整体仍保持在2013年的水平之上。然而,2021年平均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降幅达到8.2%,主要是人口素质分指数、人口总量分指数和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分指数的同步下滑所致。具体指标方面,人口死亡率和入院率上升过快,人口自然增长率则急剧下降,从2020年的2.3‰降至0.4‰,15~16岁人口占比也从2020年的74.7%降至73.4%。同时,2020—2021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有所下降,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用水量和人均能源消费量均有所增加。波动性方面,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方差极小,仅为0.000"19,符合人口缓慢变化的自然特性。在省份间的波动性中,天津的方差最大,为0.000"75,而浙江的方差最小,为0.000"11。

二是省份间差异。广东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0.707"2),而重庆最低(0.453"3),表明地区间差异显着。在样本期内,排名前4位的省份为广东、北京、浙江和江苏;排名后4位的省份为宁夏、新疆、青海和重庆。具体指标显示,广东在各项人口高质量发展指标上均显着领先,而重庆则普遍较差。重庆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人口素质和人口总量指标得分较低,虽然直辖市采用省会城市人口占比作为定量指标,权重为12.5%,对排名有一定影响,但并非主要原因。与其他直辖市相比,北京排名第2位,上海排名第9位、天津排名第16位,说明该因素影响有限。2021年,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排名前4位的省份分别是广东、浙江、北京和江苏,排名后4位的是内蒙古、青海、新疆和重庆。

三是分指数趋势。人口素质指数显着上升,从2012年的最低点0.0728"9攀升至2020年的0.204"9,增长幅度达86.8%。2020年,该指数增长加速,尽管2021年出现轻微下降。这表明,在人口素质方面的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果,并推动了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类似地,人口区域结构指数也呈现出上升趋势,从2011年的0.145"6增至2021年的0.155"4,增幅为67.3%。这些变化反映了政策在优化区域结构方面的有效性。然而,人口总量指数显着下降,从2011年的0.140"1下降至2021年的0.073"5,降幅达到475%。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15~16岁人口比例的持续下降,成为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指数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从2010年的最低值0.191"9升至2018年的0207"7,增幅为82.3%。这反映出全国在实施绿色发展理念方面取得了显着进展。自2018年起,该指数出现轻微下降,主要由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用水量及人均能源消耗量增加。这些趋势表明,尽管中国在提升人口质量和促进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成效,但仍面临人口老龄化和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的挑战。

四是各分指数对总体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贡献程度。从整个样本期间的平均值看,各分指数对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贡献从高到低依次为: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指数(35.26%)、人口区域结构指数(2628%)、人口总量指数(21.55%)和人口素质指数(16.90%)。这一排序凸显了提升人口素质对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具体到2020和2021年,贡献最大的分指数依次为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指数、人口区域结构指数、人口素质指数和人口总量指数,这一顺序与整个样本期的平均值有所不同。特别是在2020年,人口素质指数的贡献率达到了新高,并首次超过了人口总量指数。这表明,近年来人口素质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总量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

五是各省份分指数对总指数的贡献。2010—2021年,各省份分指数均值对总指数的贡献率以及2021年分指数对总指数的贡献率见表4。

本文重点分析总指数排名靠前的广东、北京、浙江、江苏,以及排名靠后的宁夏、新疆、青海和重庆。从2010—2021年各省份分指数对总指数的贡献情况来看,广东在人口与资源环境、人口区域结构、人口总量和人口素质的贡献率分别为31.0%、28.8%、25.7%和145%。其中,人口素质的贡献率最低,表明广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人口素质。北京的贡献率依次为34.4%、18.0%、21.2%和26.4%。这显示出其在人口素质方面的明显优势,但人口区域结构仍需优化。浙江和江苏人口素质的贡献率排名相似,均为最低序列。宁夏在人口区域结构方面的贡献率排名第一,但在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的贡献率上存在差距。新疆在人口区域结构方面的贡献率表现突出,但在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和人口素质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青海在人口总量的贡献率上较为突出,但人口素质的贡献率最低。重庆在环境治理方面的贡献率高达50.2%,

成果显着,但其他指标的提升潜力仍然较大。2021年,广东和北京的分指数贡献率排名与其均值一致,而浙江和江苏的人口总量贡献率相比均值大幅下降;宁夏和新疆的人口素质贡献率超过了人口总量贡献率;青海人口区域结构贡献率大幅上升,同时人口总量贡献率大幅下降;重庆则出现了人口总量贡献率大幅下降和人口素质贡献率略微上升的情况。

五、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区域差异分析

为深入探究区域差异对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本文依据中国各省份的实证数据,从全新的区域发展格局出发,对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静态区域差异进行分析,运用Dagum[20]提出的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揭示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在区域差异上的变动方向与幅度,包括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以及空间差异的来源。

(一)区域经济新格局划分

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随着经济阶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例如,“七五”时期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并在其他时期进行了局部调整[19]。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原有的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的区域划分已无法完全体现出新的发展理念。因此,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的战略,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板块”(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和“三个支撑带”(“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其中,“一带一路”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本文基于新的区域经济格局展开研究,包括“四大板块”和“四个支撑带”,具体划分见表5。

(二)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

1.四大板块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静态区域差异

一是趋势与波动分析。如图1所示,四大板块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2010—2012年,各板块普遍呈现下降态势;2013—2020年,均出现波动上升的趋势,而2021年再次出现下降。这一趋势与总指数的变化一致。具体而言,东北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在2012年达到最低值0.567"8,随后波动上升至2020年的0.582"9,增幅为2.7%,然而2021年大幅下滑至0.530"3,降幅达到9.9%。东部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在2012年的最低值为0.603"9,波动上升至2020年的0.642"1,增幅为6.3%,2021年下降至0.592"2,降幅为8.4%。西部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在2012年最低值为0.546"6,波动上升至2020年的0.587"3,增幅为7.4%,2021年下降至0.539"3,降幅为8.9%。中部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从2012年的最低值0.559"4波动上升至2020年的0.580"7,增幅为3.8%,2021年下滑至0.529"3,降幅为9.7%。在增长幅度方面,中部地区相对最大。从波动性来看,四大板块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波动幅度较小,方差均值略低于总指数。各板块在这一方面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其中东北地区的波动相对最大,东部地区的波动最小。

二是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分析。根据样本期内各区域的均值,东部地区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达到0.622"1,其次是东北地区(0.574"4)、中部地区(0.571"4)和西部地区(0.567"7)。在整个样本期内,东部地区的水平始终高于其他区域。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较小,各时期几乎保持在相同水平,且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未见显着缩小。2021年,东部地区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仍为最高,而中部地区则为最低。

三是人口高质量发展分指数区域差异分析

篇幅所限,分指数静态区域差异的实证结果留存备索。,包括人口素质、人口总量、人口区域结构、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4个分指数,具体的区域差异如下:

人口素质分指数趋势与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总指数保持一致,经历了下降(2010—2012年)、波动上行(2013—2020年)及下降(2021年)三个阶段,其波动性略高于总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各区域之间的差距变化不大。

人口总量分指数均呈现出加速下降的趋势,这与总指数的趋势有所背离,且其波动性显着高于总指数。在2010—2012年,东部地区的人口总量分指数显着高于其他地区,但到了2020年,东北、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开始趋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距日益缩小并趋同,这表明东部地区人口总量分指数下滑过快。同时,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开始出现分化,其中东北地区下滑速度最快,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下滑最慢。2021年,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口总量分指数趋同,东部地区略高,其次依次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

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人口区域结构分指数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且日益趋同。这表明这三个区域的人口区域结构持续优化,其中中部地区增速较快。截至2021年,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已经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也在缩小。而东北地区人口区域结构分指数则呈现出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由黑龙江的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先增长后下降所致。从绝对值来看,东北地区的人口区域结构分指数显着高于其他区域,其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口区域结构分指数的波动性显着低于总指数,且接近0,这表明人口区域结构的变化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自然过程。

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分指数趋势均呈现出波动上行的趋势(2010—2018年),然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开始逐年下降(2019—2021年),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在2021年有所改善,但增幅有限。其中,东北地区在2019年达到最大值,其余区域在2018年达到最大值。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与人均废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有关。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分指数的波动性也显着低于总指数,且接近0,这表明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的变化同样是一个缓慢的自然过程。在四大板块中,东部地区的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分指数最高,其次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最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东部地区加速改善,拉开了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差距。而东北地区与其他区域的差距虽然较大,但与2010年相比,差距逐渐缩小。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分指数的均值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

2.四个支撑带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静态区域差异

一是趋势与波动性。如图2所示,四个支撑带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出先降后波动上升,再次下降的趋势,与总指数的趋势一致。具体而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2012年达到低谷后逐渐回升,至2020年有所提升,但2021年大幅下滑,这可能反映了外部环境变化对其发展的冲击。京津冀地区在2012年触底后显着上升,但2021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轨迹也类似,经历了一段上升期后在2021年出现下滑。波动性方面,四个支撑带的波动较小,方差均值略低于总指数,显示出其发展相对平稳,受短期因素干扰较小。各区域之间的方差均值差异不大,说明发展稳定性较为一致。

二是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从样本期内各区域的均值来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且始终高于其他区域。这得益于其开放的经济环境、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及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其次是京津冀,其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差异不大。这表明该地区在协同发展政策引导下,实现了区域内人口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人口素质的均衡提升,同时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长江经济带位列其后,显示出该区域在人口发展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水平与其他区域差距较大,主要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不足,限制了人口素质提升,人口区域结构有待优化,并面临较大的资源环境协调挑战。2021年,各区域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排序一致,这表明各区域在现有模式和发展态势上具有稳定性和惯性。

三是人口高质量发展分指数区域差异,包括人口素质、人口总量、人口区域结构、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4个分指数,具体的区域差异如下:

首先,人口素质分指数的趋势与总指数一致,经历了下降、波动上升和再次下降的阶段,且波动性略高于总指数,其中京津冀的波动最为明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人口素质分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区域,紧随其后的是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三者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小。各区域之间的差距变化不大,反映了教育资源投入、人才吸引和培养方面的差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领先地位源于其经济对人才的高需求。京津冀较高的波动性可能与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流动频繁有关。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差距较小,表明它们在提升人口素质方面面临类似的挑战和机遇。

其次,人口总量分指数在四个支撑带中均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这与总指数趋势相反。其波动性显着高于总指数,其中京津冀的波动性最高。在样本期内,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京津冀的趋势较为接近,并明显高于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京津冀加速下行,到2021年与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趋同,并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拉开差距。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人口总量分指数趋势一致,均呈加速下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人口总量分指数最高,其次依次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这表明各支撑带在人口规模、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年龄结构调整方面存在差异。

再次,人口区域结构分指数在四个支撑带中均呈稳步增长趋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这得益于其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发展的均衡性。长江经济带位居其次,表明其沿江城市的发展和城镇化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京津冀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指数较为接近,但京津冀在2010年的指数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同,随后快速下滑至2015年最低点,可能与资源过度集中有关。2016年后,京津冀的指数有所回升,但至2021年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趋同,表明该地区在优化人口区域结构方面面临挑战。人口区域结构分指数的波动性显着低于总指数,接近0,显示出各支撑带在人口区域结构调整方面相对稳定。

最后,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分指数在四个支撑带中均呈波动上行趋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分指数在2018年达到峰值后缓慢下行至2020年,2021年略有增加,显示出在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波动,可能受到产业结构调整和环保政策执行的影响。京津冀在2020年达到最大值后,2021年略有下降。该分指数的波动性显着低于总指数,接近0。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分指数差异不大,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分指数均高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提示其在人口发展与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方面仍有不足,需进一步加强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

3.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区域内差异的动态演进

四大板块和四个支撑带的基尼系数趋势分别如图3和4所示,揭示了全国及各区域内人口高质量发展差异的动态演进。

一是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差异的动态演进分析。从趋势来看,全国基尼系数经历了下降(2010—2011年)、上升(2012年)、波动下降(2012—2016年)和波动上升(2016—2021年)的变化。其中,2016年的基尼系数为最低点0.053,而2012年则为最高点0.610。这表明,自2012年起各省份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逐渐缩小,到2016年达到最低,但从2016年开始差异再次扩大,并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种差异的扩大表明,一些省份在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方面加快了步伐,与其他省份相比,进展更为显着。从波动性来看,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基尼系数仅有小幅波动,其方差几乎为0。

二是四大板块人口高质量发展区域内差异的动态演进分析。基尼系数均值显示,东部地区区域内的差异最大,为0.040,其次是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2021年的基尼系数排名与均值结果一致,表明东部地区各省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最大,而中部地区的差异最小。从波动性来看,四大板块的基尼系数方差几乎为0,但仍高于中国整体的基尼系数,表明区域内省份之间差距难以拉开。在具体波动性方面,东北地区的基尼系数波动最大,其次是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这说明东北地区在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努力程度差异较大,但变化幅度不明显。趋势分析表明,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基尼系数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显示出这两个区域内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扩大。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表现为相对平稳的水平波动。

三是四个支撑带人口高质量发展区域内差异动态演进分析。从基尼系数均值来看,长江经济带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最大,为0.057,其次是京津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21年的基尼系数排序与均值结果略有不同,从高到低依次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这表明,长江经济带区域内各省份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差异较小且较为均衡。从波动性来看,四个支撑带的基尼系数方差均接近0,但明显高于中国总体的基尼系数。具体而言,方差从高到低依次为京津冀、长江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这说明京津冀区域内省份在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相对努力程度变化。趋势上,长江经济带的基尼系数呈下降态势,表明该区域内各省份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渐趋同,差距在缩小。而京津冀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基尼系数呈现出增加—下降—增加的波动态势,特别是在2018年后,这两个区域内省份之间的差距有所扩大,显示出发展不均衡性增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尼系数则表现为窄幅水平波动,未见明显趋势,表明其区域内各省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稳定。

4.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区域间差异分析

四大板块之间和四个支撑带之间基尼系数变动趋势分别如图5和6所示,揭示了区域间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的动态演进趋势。

一是四大板块之间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的动态演进分析。基尼系数分析表明,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最为显着,其次是东北—西部、中部—西部、东部—中部、东部—东北、中部—东北,中部—东北之间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最为接近。从波动性来看,四大板块相互之间的基尼系数方差均值接近0,表明区域之间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距难以大幅拉开。其中,东北—西部波动性最大,中部—东北波动性最小。趋势分析显示,东北—西部、中部—西部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表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扶持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自身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东部—东北、东部—中部之间的差异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这可能源于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以及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中部—东北之间则呈现窄幅水平波动,反映出其发展态势的相对平稳。东部—西部之间显着的差异,主要归因于东部地区在人口各方面的领先优势以及西部地区发展的相对滞后,值得关注的是,东部—西部的差距在2016年后呈现扩大趋势。由此可见,四大板块之间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差异的演变趋势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二是四个支撑带之间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的动态演进分析。从基尼系数均值来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之间的差距最大,其次依次为京津冀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与京津冀以及京津冀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表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之间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最为明显,而京津冀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之间的差距最小。基尼系数的波动性分析显示,四个支撑带之间的方差均值接近0。其中,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方差最大。趋势方面,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京津冀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之间的差距自2016年开始呈扩大趋势。与此同时,京津冀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与京津冀之间的基尼系数也表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而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尼系数则显示出波动下降的趋势,表明这两个区域之间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有所缩小。

5.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来源分解

由于四个支撑带并未涵盖中国的所有地区,本文将四大板块作为基础分析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的空间来源,结果如表6所示。从贡献率来看,区域间差异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区域内差异,而超变密度的贡献最小。这表明,降低区域间差异对于协调人口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超变密度反映了区域重叠的贡献程度及部分区域内的发展不平衡。方差均值接近0,显示出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以及超变密度均呈现窄幅波动。这表明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短期内难以出现大幅度变化,需要持续稳定地推进相关政策和措施,以优化人口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从趋势来看,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及超变密度均无明显趋势。然而,自2016年起区域间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有所上升,表明近年来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可能加剧,需引起重视。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对人口高质量发展理念进行了探讨,并基于此重构了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中国各省域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算,本文考察了其趋势、波动性、省份间差异及排名,并分析了中国整体及各省份分指数对总指数的贡献率。此外,本文还对四大板块和四个支撑带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空间差异来源。研究结论显示: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21"年因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下降、人均碳排放量及资源消耗量增加等环境因素而有所下降。自"2020"年起,人口素质提升对高质量发展的贡献超过人口总量的影响。在地区差异方面,东部地区整体表现领先。其中,广东、北京、浙江位居前三;而在排名靠后的地区中,新疆、青海、重庆表现相对滞后。北京凭借较高的人口素质占据优势地位;而重庆资源环境协调贡献率较高、人口总量贡献率较低,导致其整体排名相对靠后。分区域看,四大板块及四个支撑带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均波动上升。各区域人口素质、总量、区域结构和资源环境协调表现不同。东部地区人口素质占优,东北地区面临人口总量下降问题。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区域差异呈小幅波动上升,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各区域内部差异普遍小且变化慢,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扩大,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相对稳定,长江经济带内部差异最大且总体下降,京津冀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内部差异近年扩大。区域间差异方面,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差异最大,中部地区与东地区最小。近年来,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差异有所缩小,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差异则有所扩大。在四个支撑带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之间的差异最大,且近年来有所扩大;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且近年有所扩大。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得到如下政策启示:

第一,抑制人口总量指数加速下行。稳定人口数量刻不容缓,要多维度构建生育支持体系。政策上,国家与地方协同,给予新生儿家庭一次性补贴,补贴至高中阶段,推行男女育儿假。服务保障方面,加大妇幼医疗投入,在基层设立专科门诊,利用数字化手段让偏远地区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对社区、企事业单位建立的托育机构给予政府补贴和减税。同时,借助媒体宣传生育政策与知识,开展评选活动,营造鼓励生育的社会风尚。推动积极老龄化,延缓人口总量下滑对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不利影响[21]。"

第二,继续发挥人口素质对提高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积极作用。通过私人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公共财政支出提高人力资本[22],加快数字化转型优化人力资本结构[23]。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升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同时强化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与鼓励,构建完备的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此外,还要构建全民健康保障体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覆盖广度和质量,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健康活动。最后,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教育,培育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

第三,持续推动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制定科学的资源利用政策,推动资源的有效开发和节约使用,同时强化科技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环境方面,要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与政策,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生活方式,并加强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第四,优化人口区域结构并推动区域人口高质量发展稳步提高。制定相关政策与措施,激励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提升城市化水平,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同时,通过拟定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降低过高的省会城市人口比例,实现各地区之间均衡发展。此外,因区域而异施策,促进各区域人口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应着重提升人口素质,东北地区需遏制人口过快下降并提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度,西部地区要优化人口区域结构,丝绸之路经济带则需多维度推进。最后,要以缩小区域差异为重点,提出全面政策建议,降低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差距。

参考文献:

[1] 李培林,陈光金.2022社会蓝皮书:202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251267.

[2]原新,杜鹏,童玉芬,等.专题笔谈:中国人口负增长与人口高质量发展[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3,25(3):1125.

YUAN"X,"DU"P,"TONG"Y"F,"et"al."Thematic"pen"talk:"Chinas"negative"population"growth"and"population"quality"development[J]."Journal"of"Beijing"Administrative"College,2023,25(3):1125.

[3]连欣.人口城乡区域流动和空间集聚的特征趋势与对策建议[J].中国国情国力,2022,31(8):6973.

LIAN"X."Characteristic"trends"and"countermeasure"suggestions"of"population"flow"and"spatial"agglomeration"in"urban"and"rural"areas"[J]."Chinas"National"Conditions"and"National"Strength,2022,31(8):6973.

[4]刘厚莲.认识和把握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J].人口与健康,2023,5(6):1618.

LIU"H"L."Recognizing"and"grasping"the"scientific"connotation"of"highquality"developmentnbsp;of"population"[J]."Population"and"Health,2023,5(6):1618.

[5]杨紫帆,杨成钢,杨舒雯.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必然要求[J]."人口与经济,2024,45(3):7080.

YANG"Z"F,"YANG"C"G,"YANG"S"W."Highquality"development"of"population"is"an"inevitable"requirement"to"realize"the"goal"of"Chinesestyle"modernization[J]."Population"and"Economy,2024,45(3):7080.

[6]于潇,王琪汇.人口高质量发展、新人力资本与高质量就业[J]."人口研究,2023,47(5):5973.

YU"X,"WANG"Q"H."Highquality"population"development,"new"humancapital"and"highquality"employment[J]."Population"Studies,2023,47(5):5973.

[7]胡耀岭,徐洋洋.中国人口质量抵补人口数量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J]."人口研究,2024,48(1):2239.

HU"Y"L,"XU"Y"Y."The"internal"mechanism"and"realization"path"of"Chinas"population"quality"offsetting"population"quantity[J]."Population"Studies,2024,48(1):2239.

[8]田天亮.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人口高质量发展:内涵解析、困境辨识与优化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6(2):186195.

TIAN"T"L."Highquality"development"of"population"under"the"perspective"of"Chinesestyle"modernization:"analysis"of"connotation,"identification"of"dilemma"and"optimization"path[J]."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Edition),2024,46(2):186195.

[9]陈景华,毛开元,孟凡诚,等."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内涵、水平及区域差异[J]."中国人口科学,2024,38(2):318.

CHEN"J"H,"MAO"K"Y,"MENG"F"C,"et"al."Highquality"population"development"in"China:"connotation,"level"and"regional"differences[J]."China"Population"Science,2024,38(2):318.

[10]杨菊华.人口高质量发展:科学内涵、动力势能与进路策略[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4,28(1):8396.

YANG"J"H."Highquality"development"of"population:"scientific"connotation,"power"potential"and"approach"strategy[J]."Journal"of"the"Party"School"of"the"Central"Committee"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National"School"of"Administration),2024,28(1):8396.

[11]杨菊华.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3,36(6):2832.

YANG"J"H."Closely"combining"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population"with"the"highquality"life"of"people[J]."China"Party"and"Government"Cadre"Forum,2023,36(6):2832.

[12]刘华军,孙东旭,邵明吉,中国人口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距及其双维分解[J]."财贸研究,2024,45(3):1728.

LIU"H"J,"SUN"D"X,"SHAO"M"J."Spatial"gap"and"its"twodimensional"decomposition"in"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population"urbanization"in"China[J]."Research"on"Finance"and"Trade,2024,45(3):1728.

[13]何雄浪,王诗语.人口高质量发展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效应研究:基于新型人口红利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6(4):95105.

HE"X"L,"WANG"S"Y."Study"on"the"effect"of"population"quality"development"on"urban"economic"resilience:"based"on"the"perspective"of"new"demographic"dividend[J]."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Edition),2024,46(4):95105.

[14]张冲,梁晓林,王学义.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J]."西北人口,2024,45(1):1625.

ZHANG"C,"LIANG"X"L,"WANG"X"Y."Construction"and"empirical"evidence"of"indicator"system"for"highquality"population"development[J]."Northwest"Population,2024,45(1):1625.

[15]杨菊华.人口高质量发展与积极老龄化关系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68(2):316.

YANG"J"H."Research"on"the"relationship"between"highquality"population"development"and"positive"aging[J]."Journal"of"Jiangx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Edition),2024,68(2):316.

[16]张颖熙,谭诗异.以数字技术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基于健康人力资本的跨国实证研究[J]."学习与探索,2024,46(1):110122.

ZHANG"Y"X,"TAN"S"Y."Promoting"highquality"population"development"with"digital"technology:"a"crosscountry"empirical"study"based"on"healthy"human"capital[J]."Learning"and"Exploration,2024,46(1):110122.

[17]王晓峰.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J]."社会科学辑刊,2024,46(2):125131.

WANG"X"F."Supporting"the"comprehensive"revitalization"of"Northeast"China"with"highquality"population"development[J]."Social"Science"Journal,2024,46(2):125131.

[18]于潇,高震极.东北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挑战[J]."人口学刊,2024,44(1):2128.

YU"X,"GAO"Z"J."New"challenges"to"highquality"population"development"in"Northeast"China[J]."Journal"of"Populatio

n,2024,44(1):2128.

[19]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549554.

[20]DAGUM"C."A"new"approach"to"the"decomposition"of"the"Gini"income"inequality"ratio[J]."Empirical"Economics,"1997,"22(4):515531.

[21]边恕,王钰杰.中国积极老龄化社会建设的区域系统协调水平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3(5):3547.

BIAN"S,"WANG"Y"J."A"study"on"the"level"of"regional"system"coordination"in"the"construction"of"a"positively"aging"society"in"China[J]."Journal"of"Xian"Jiao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2023,43(5):3547.

[22]昌忠泽,姜珂,冯扬.人口老龄化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及贡献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21,43(5):2943.

CHANG"Z"Z,"JIANG"K,"FENG"Y."Research"on"the"impact"and"contribution"of"population"aging"on"human"capital"investment[J]."Contemporary"Economic"Science,2021,43(5):2943.

[23]陈红,张梦云,王稳华,等.数字化转型能推动企业人力资本结构调整吗?[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2,37(9):3547.

CHEN"H,"ZHANG"M"Y,"WANG"W"H,"et"al."Can"digital"transformation"drive"human"capital"restructuring"in"enterprises?"[J]."Statistics"and"Information"Forum,2022,37(9):3547.编辑:郑雅妮,高原

标签:  人口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