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诗心道之余

known 发布于 2025-09-19 阅读(301)

宋人邓椿在《画继》中说:“画者,文之极也。”清初金陵八家之首龚贤云:“画者诗之余,诗者文之余,文者道之余。” 白石老人亦云:“画者书之馀。”说明只有在综合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时,才能画出好画。这就是行云为什么最后才选择习画的道理所在。就像历史上的书画大家一样,行云是通过“以书入画”的路径进入绘画天地的。

行云先生是一位空间美学和城市规划专家,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书家和画家。他对诗词著力甚深,多年来创作了数量浩繁的传统诗词作品,也创作了大量现代诗歌,以其诗词谱写的歌曲传唱甚广。在书法领域,他主要运用隶、草、篆、行四种书体创作。其中,隶书和草书乃是其基础部分,构成了其个人书风的本体。在他的创作中,每一种书体元素并非各行其是,而是相互参变、彼此制衡,结成了充满张力的统一关系。观其隶、草之作,碑不避帖,帖可容碑,方以圆转,圆助方行;隶书中有草书的放逸,草书中有隶书的坚劲。这种参变同样见之于其篆、行风格。那是追溯隶、草之源而流有所变的结果。其篆书,令人联想到“草篆”一词;其隶书,让人联想到“隶行”二字。可是显而易见,前者并非古人简牍帛书的翻版,后者亦非篆字隶变的历史表征,两者都判然可辨行云之心手矣。

中华文化传统中,诗书画是一个有机整体。以书入画,对许多创作者来说,就成了一个自然过程,甚至可说是一种命运,苏东坡、米芾、赵孟

标签:  隶书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