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深海》中的意识流叙事模式从主人公的潜意识出发,通过“凝缩”与“移置”的内在编排实现“梦思”的解码与隐喻的构筑,为个体意识具象化的呈现提供了全息化的载体,从而带给观众强烈的艺术震撼与心灵共鸣。
意识流叙事手法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独特的表现方式构建了非真实、非理性、如幻似梦的故事结构,在幻想与现实的不断交错连接之中表现人的下意识、潜意识乃至无意识的心理世界。近年来,意识流叙事的涌入为中国动画电影作品唤醒了新的生命力。本文以田晓鹏导演的动画电影《深海》为例,通过对意识流电影的叙事模式分析,探究意识流叙事方法在中国动画电影实践中的迁移运用与创新发展。
一、“意识流”概念溯源与“意识流”动画电影
(一)“意识流”与“意识流”艺术表达
“意识流”一词最早出现在心理学领域。1890年,由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提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梦的解析”理论,指出梦境是人类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欲望在睡眠中得到满足,挣脱了道德与社会秩序的压制,通过梦境传达出真实的思想情感与矛盾冲突,“释放意识”的梦境为个体意识流具象化的呈现提供了全息化的载体。20世纪初,“意识流”概念逐渐脱离心理学研究的固定语境,成为了一种文学上的艺术表达形式,如马赛尔·普鲁斯的《追忆似水年华》、詹姆士·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等经典著作。这类作品不再关注外部世界的变动,而是运用象征、暗示、对比、联想等表现主观真实的描写手法,去描绘人物头脑中思想和感觉的连续、无序和不合逻辑的流动。在世界电影史上被最早视为意识流电影的是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于1957年拍摄的《野草莓》。可以说,意识流电影的发展对电影语言和观众体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挑战了传统的线性故事结构,鼓动观众解读影片中的象征符号和隐匿线索,追求主观感受和情感共鸣,通过直接接触观众的情感体验来传达深奥的哲理。
(二)“意识流”动画电影的发展
20世纪后半叶,一些导演开始尝试将意识流叙事表达应用于动画电影中。“日本动画之父”宫崎骏是该领域的先驱者,他的作品《风之谷》和《天空之城》运用象征性的图像和非传统的叙事结构展现人物的复杂情感和内心体验,呈现出意识流的影像风格。之后,日本“造梦大师”今敏又在《未麻的部屋》《千年女优》中进一步拓展了意识流在动画领域的表现方式,通过非线性叙事、梦境、幻觉等手法深入探索角色的心理冲突和阴暗情感。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也逐渐涌现出如《大圣归来》(2015)、《大鱼海棠》(2016)、《白蛇:缘起》(2019)等带有意识流元素的动画电影。但总体而言,国内的意识流动画电影仍处于起步阶段,为数不多的影片也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意识流动画电影,而是仅在某一情节中基于人物心理表达的需求选择了意识流的叙事手法,整部影片的表达技巧仍难以符合意识流的特色。
2023年,田晓鹏导演带来了耗时7年的呕心之作《深海》,是国内首部较为纯粹的意识流动画电影。整部影片基于女主人公参宿的潜意识与梦境构建出绚丽的水下视觉空间,将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如流动的图般全景式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自上映以来,《深海》所引发的争议和讨论就从未停息。从中国意识流动画电影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创作具有深远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将以《深海》为例,从叙事结构、影像修辞、视觉表达三个维度,窥探意识流叙事手法在中国动画电影中的迁移运用与创新发展。
二、释梦:电影《深海》的意识流叙事解码
(一)梦思的解码:“凝缩”与“移置”的内在编排
电影生产的过程是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电影《深海》所要呈现的主体便是主人翁参宿在溺海弥留之际的梦境。因此,如何将“参宿的梦思—梦内容的呈现—观众的释梦体验”这一流程立体化地用视觉语言表达出来,是该影片制作需要完成的主线任务。“梦思(dream-thought)与梦”是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提出的一对精神分析领域的经典概念。梦思也被称为“隐意”,是做梦者通过梦境想要表达的含义,是梦最真实的意图。由于无意识时时刻刻都处于被压制与稽查之中,因此梦思不会直截了当地成为梦境,相反,它会以伪装的方式成为梦的内容。在电影《深海》中,参宿的梦境里从未出现过在现实世界里让她焦虑、委屈甚至抑郁的家人形象,在深海世界(参宿的梦境)里一切“现实的能指”都被乔装打扮起来。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对梦的产生进行研究,发现将梦思转变为梦的内容要经历四个不同的条件或运作方式:凝缩、移置、表象化和二度修饰。他尤为强调“凝缩”与“移置”这两种发生机制的作用,“它们是两种典型的伪装方式”。其中,“凝缩”是指在所有梦思中,只有极少部分以其观念元素表现于梦中,其他部分则被省略了,即巨大的梦思集合选择了个别元素进入梦的内容。在《深海》中,参宿的梦思在转化为作为视像的梦的内容过程,运用了大量“凝缩”的方式,最为典型的是“海精灵”与“丧气鬼”的视觉形象塑造。二者都并非深海里的自然生物,海精灵映射的是“温柔的会唱童谣的妈妈”,通过“凝缩”,这一梦思被视觉化为“妈妈的如海藻般的发丝以及眼睛形象”;丧气鬼映射的则是“妈妈的离去”,在参宿的梦里,所有离去时的元素都褪去,只剩下妈妈离开时留下的红色外套。
梦思的另一个编码机制是“移置”。“移置”作用的结果是梦的内容不再与梦思的核心有相似之处。“借助移置过程,梦逐渐脱离了梦思,梦的内容通过其他元素表现出来,并成为梦的中心。”在《深海》中,许多观众直到影片的尾声,即参宿梦醒时分才感知深海世界原来是主人翁溺海后的一场梦境。因为现实中的大部分人物与场景没有在深海里出现,尽管作者通过蒙太奇的叙事方式多次对人物角色进行隐喻性说明,但没有经验的观影者必然难以发现其中的关系。
(二)隐喻的指涉:“本体”与“喻体”的视觉修辞
从梦思到梦的内容的编码过程,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是“凝缩”和“移置”两种心理伪装机制的作用过程。但无论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哲学家雅克·拉康,还是电影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安·麦茨,都指出这一编码过程也是作为视觉修辞的隐喻运作的过程。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用一种事物来代替或想象另一种事物,而隐喻则更进一步地指出这两种事物并非随意指代,而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接近性或相似性。这为电影的第三人——观众,提供了对影片中梦思与梦的内容进行解码的可能性。这种相似性在《深海》的视觉制作中体现为创作者的刻意设置:一种是蒙太奇的剪辑方式,例如在影片开头就呈现了参宿的一个短梦,梦里母亲回眸的形象在蒙太奇剪辑幻化下变成了海精灵;另一种则是在剧情细节或人物形象上的相似性设置,如海豹大副与父亲的隐喻、鱼精阿姨与继母的隐喻、小海獭糖豆与弟弟的隐喻等。
隐喻的目的是让人们借助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即借助“喻体”来认识“本体”。而当我们沿着喻体的意义和逻辑来认识本体的意义和逻辑时,最终形成的是一种关于本体属性与内涵的新的认识。在电影《深海》中,大量的隐喻构成了观众与创作者思维的联结。通过隐喻的运用,小海獭实则为参宿同父异母的弟弟,大副老金成为参宿的父亲,而花阿姨则是参宿的后妈。甚至参宿起伏不定的情绪也被隐喻为从灰暗的空间氛围转变为绚丽的色彩流动,展现出复杂和神秘的一面。通过这些隐喻,观众们看到了现实电影中温情的另一面:一切灰色的背后都隐藏着绚丽的童话。这种隐喻的运用使得观众与电影之间建立了一种思维的共鸣和联系,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童话的魅力,这正是影片值得其他国产动画电影所效仿、学习的可贵之处。
三、中国动画电影应用意识流叙事的意义
(一)意识流叙事突破动画电影创作难点
当谈及动画电影时,幻想、夸张、荒诞和变形的表现方式常常成为其独特之处。这些元素使得动画电影能够突破现实的限制,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世界和空间。然而,要在保持动画艺术张力的同时逼近现实、引发观众的情绪共鸣并非易事,因此成功之作并不多见。电影《深海》以现实题材作为影片的故事基础,但在叙事方式上与传统的三维动画电影有所不同。它没有选择好莱坞常见的强烈戏剧冲突模式,而是创新地采用了意识流策略。这样的使用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导演所想要表达的有关人类共同的情感、记忆、梦境等主题。观众可以通过角色的意识流动,思考和反思人类存在、自我认知和情感体验等问题。
总体而言,在国产动画电影以线性叙事模式作为长期主导的当今时代,电影《深海》采用意识流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结构的束缚,让电影的时空从固有模式中解放出来,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增强观众与角色之间的情感联系。这些因素使得电影在叙事方式上更加引人入胜,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体验空间。通过采用意识流叙事策略,电影《深海》勇于创新地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体悟式叙事引入商业电影的领域。这种创新的尝试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突破,在之前的国产动画电影中是前所未有的。
(二)意识流叙事推动中国式动画电影审美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体悟式动画叙事强调对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的深入探索,它通过意象和象征的运用以及对音乐、色彩和动画技巧的精心处理,传达出一种超越表面的情感和思考,如较为经典的体悟式动画电影《牧笛》《山水情》《鹬蚌相争》。这种叙事形式常常以抽象、寓言和隐喻的方式呈现,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内心的启迪和体悟。这类经典的水墨动画片通常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通过灵动悠远的中国式意境让观众获得审美体验。
电影《深海》采用的意识流叙事模式可以视为对中国传统美学中体悟式动画叙事的继承与发展,同是依靠影片中大量的隐喻构成观众与创作者思维的联结。例如影片中的主要角色海精灵,它象征着一种引导和启示的力量,带领主人公参宿一步步进入深海世界。寻找母亲的过程不仅是物理上的旅程,更是参宿内心成长和自我发现的心灵之旅。在另一个层面上,海精灵其实代表的是参宿内心的声音和直觉,指引着参宿抵达深海之眼——象征着揭开真相、叩问心灵。通过揭开深海的秘密,参宿得以审视内心,这是一种对自我认知和成长的重要体验。这种隐喻的运用使得观众与电影之间建立了一种思维上的感性连接,观众通过主角参宿的成长,可以在影片中找寻到自己心灵的归属与启迪。而这些隐喻的意义并没有固定的答案,需要观众自行思考和感受。这也使得作品获得了丰富的现实内涵,以别样化的审美体验立足于传统的商业动画之林。
四、结语
意识流电影以其打破传统的叙事模式和跳跃多变的时空布局,成功地探索出人类主观视角下隐秘的内心世界与复杂的情绪流动。电影《深海》中的意识流叙事模式从主人公的潜意识出发,通过“凝缩”与“移置”的内在编排实现“梦思”的解码与隐喻的构筑,为个体意识具象化的呈现提供了全息化的载体,从而带给观众以强烈的艺术震撼与心灵共鸣。这种叙事手法多样化的崭新尝试,拓展了“国漫崛起”的实现方式与真正内涵,力图找寻到“中国式动画电影”在新时代语境下创新和突围的可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