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园霸凌的通孔抵达教育的现实主义书写

known 发布于 2025-09-19 阅读(360)

《少年的你》是一部近年中国青春成长类电影的罕见佳作。它敢于直面一代人成长的现实问题,毫不避讳真实存在的矛盾冲突,是鲁迅所谓的“睁了眼看”的文学,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

多年来我一直在期待,一定会出现一部能够全面反映我们这代人成长,典型而深刻的文学作品,不管它是小说还是电影……而当《少年的你》播出以后,我觉得离实现这个目标又近了一步。电影不再延续曾经80后青春电影的甜蜜、伤感和言情模式,转而直面我们这代人成长的现实和真问题。毫无疑问,要表现我们这代人,绕不开的一件事就是“教育”。80后的历史记忆基本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一个新的社会理想的建构过程中,正是教育,以其特殊的方式,成为了把我们纳入这一建构的中介。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终于看到了那被铁条和标语横竖分割的学校;看到了以提高考试分数为唯一目的的极端工具化教育;看到了高考结束后从“铁条”中抛洒出来的白色纸片;看到了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人性扭曲;甚至窥见了这种教育背后的社会土壤……

毫无疑问,《少年的你》是以校园霸凌为主题的电影,但透过校园霸凌的表象,创作者显然还有更深的思考。影片一开始交代了故事开始的时间和地点——2011年,安桥市耀弘高考复读中心。80后的高考时间基本在前一个十年,影片表现的是90后,从社会环境和成长语境来看,80后和90后可以算作一代人。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与80后的教育情况相比,90后面临的现实处境更加严峻,过着更加异化的生活。“在这里不需要交朋友”,除了高考分数,他们不存在第二个目的。

女主角陈念是一名成绩优秀的高三学生,之所以来复读班,是因为想考名牌大学。“她以前的学校没有这里师资条件好”,可知在中国好学校的概念是什么。她的母亲做美容卖假货,还到处躲债,属于社会底层的边缘人,也没有工夫管陈念,她的父亲则去向不明。这样的家庭出身让陈念异常自卑、压抑,我们看到电影中她的形象基本都是战战兢兢、目不旁视、异常警惕小心。但即便如此,还是躲不过以富家女魏莱为首的校园霸凌者们的欺辱!同时由于她母亲的缘故,陈念在学校中长期受到歧视与排斥,体育课上她发出的球无人接,同学也当她不存在。在以高考为唯一目的的校园里,学生们是非观念淡薄,他人的血泪,成了人生的盐。

陈念把自己未来的全部希望都寄托于高考,她母亲同样如此。不错,高考虽一直被认为偏离了教育的本质而遭到严重诟病,却又普遍被认为几乎是唯一一项还算公平的选拔和竞赛,给了寒门学子一条上升的通道。尤其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底层文学再度兴起,反映出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拉大。高考作为一条脆弱的晋升通道,必然承载日益增加的社会压力!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每一次考试过后都会根据成绩排名更换座位,“调到最后一排的同学,将来在社会上不一定是这个位置,但要吃很多很多的苦……”小小的一间教室,俨然成为了一个高度浓缩的社会模拟场。

在这里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一下影片呈现的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以及他们各自的原生家庭、成长环境和代表的社会群体。被霸凌者陈念与胡小蝶都是底层家庭的孩子,属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群体”。他们面对霸凌表现出极端的沉默与忍耐——胡小蝶的椅子被洒了一滩污血,她竟然一声不吭地坐了下去,最后选择跳楼自杀!陈念一心为了高考,一开始也选择沉默忍耐……本来,在一个正常的教育环境中,甚至哪怕是社会环境中,被霸凌者的反抗是天经地义的,但他们竟然害怕到了这样的程度,背后当然有很复杂的原因……警官分析道:“你别看这些事发生在学校里面,可不只在学校那么简单!”学校也是社会的缩影。

然而即便如此,陈念还是逃不过魏莱他们百般的威胁和施暴,最后她甚至怀疑自己都撑不过高考前的一个月,终于无奈地绝地反抗,请求警方和学校的救助。她首先选择的是正规渠道,但警方的调查却面临重重困难,“校园欺凌的案子比较复杂,如果找不到直接证据,就无法进入司法程序,最后还是得交给教育部门去办……现在这样的事多了!”一方面施暴者也比较狡猾,避免留下直接证据,而同学们的关注焦点全在高考,谁愿多管闲事?同时基于明哲保身的道理,无人出来作证。施暴者的家长当然也包庇袒护自己的孩子,最终的结果是,魏莱等人被停学,但觉得她们还小,要多给一次机会,同意让她们参加高考,同时班主任也引咎辞职。其实这个班主任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学习我会管,生活我也会管……陈念,你做得对!”在时代的洪流面前,他只能适应现实,做一个顺从者,但他还没有泯灭教师的职业操守,还在苦苦支撑着一名教师的尊严,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他又能做什么呢?

校园霸凌者的“首脑”魏莱出身富贵家庭,她聪明漂亮,生活优越,成绩优异,却因为畸形的家庭和学校教育,道德品质败坏,世界观扭曲,甚至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影片一开始就呈现了胡小蝶的自杀,在警察向她问询的过程中她始终保持冷血一般的冷静,面无愧色,毫无忏悔和同情怜悯之心。她竟然说出:“胡小蝶死了不好吗?她要是不死的话,她妈也弄不到这么多钱,说不定一闹,学校能给个几十万!她要没死的话考上大学、工作,得多少年能孝敬她妈这么多钱?”她没有把同学当人看,而是当作了可以换钱的物品,她没有正常人的情感。

像魏莱和魏莱这样的家庭在当下中国其实也很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电影中交代她家庭背景不多,但基本可以了解,这是一个有钱有势,处于“上流社会”的家庭,这里所谓的上流社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贵族,因富而不贵。在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历史变迁以后,中国所谓的上流阶层精神已被掏空,只剩下了经济基础。像魏莱这样的家庭纯粹以利益为价值尺度和标准,没有德性和情感,自然更谈不上传统大户人家那种高贵的德性与修养。魏莱的父亲已经一年多不理她了,最后见到女儿的尸体竟然扭头便走,他对魏莱失望到了极点!而魏莱的母亲对女儿则是一贯包庇纵容,“她跟别人不一样……对方家长什么身份?他们孩子心理素质怎么就这么差……真要追究起来,谁脸上也不好看!这孩子还是单纯,她不吃亏谁吃亏?”其实魏莱在学业方面还很优秀,家里摆放着的奖杯、奖状一大堆,她的高考梦想竟然是北大!多么的讽刺,这不能不让人联想起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教育只重视智育,智育中又只重视应试能力,忽略其他方面的培养,这是多年来中国学校及家庭教育的重大症候。家长望子成龙,希望子女出人头地,片面追求成功,学校只看重升学率,其余都可忽略……正是这样的大气候合力塑造出了像魏莱这样恶劣的典型形象。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一方面陈念没有得到同学们的同情,由于新换的班主任水平更差(其唯利是图的价值观让他根本不配拥有教师这一称号),很多同学反而将罪过归到陈念身上,人心的自私与冷漠让人胆寒。同时霸凌也并未终止,魏莱伙同社会青年再次对陈念实施报复,关键时刻陈念选择报警,却没想到反而暴露了自己,等警察打来电话询问的时候,一切已无济于事。这是一个具有一定象征色彩的细节,暴露出警方和学校在处理校园暴力事件方面的无力感,也让我们更加明白了被施暴者总是选择忍耐再忍耐的根本原因……陈念从此放弃了向主流社会求助的渠道,转而寻求社会青年小北的“黑道”庇护。

陈念和小北也是在一次街头暴力事件中偶然认识的,陈念拨打110,却反而被卷入事件当中,被羞辱强迫亲吻小北,两个底层的陌生人就这样被迫吻到了一起。和陈念相比,小北属于更加底层的生命,属于校园以外更加严酷的社会丛林。电影首先展现了他熟练修理手机的能力,不能读书就要有更多生存技能,且是应试教育所不能给予的。由于小北的生活环境,他把社会看得更透彻,更绝望:“读书没用。”“要不被人欺负,要不就欺负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它多少透露出这个社会青年的内心比起那些戴着面具的“上流人士”,他反而多少明白一点理想的社会与教育应该是怎样的。本来陈念开始有些看不起小北,觉得他不读书、混社会、缺家教,然而小北却很珍惜陈念的纯洁:“你太干净了,你不懂。”并一直在暗中保护陈念……由于这样的现实经历,在高考前的短短几个月内,陈念竟然完成了自己理想的升华,高考目标由仅仅是“为了改变自身命运”变为了要“找到答案,如果可能的话,保护世界!”同时小北也成为了她惺惺相惜的知己——“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两个少年的天真理想当然经不起现实的触碰,他们连高考这第一关都没迈过去。魏莱趁小北被警察带走调查的时间,对陈念进行了最后一次,也是最严重的一次霸凌!高考在即,陈念拼命阻挡住要去报仇的小北,为了将来的理想,她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忍耐煎熬,然而她也终于迎来了自己忍耐的临界点。这次霸凌事件的发展超出了魏莱的掌控,她害怕承担后果去请求陈念原谅,陈念说:“我这一辈子都不想再看到你!”没想到魏莱认为陈念已不再追究便转而轻松地说道:“到时我们都正常发挥,考出好成绩!挺可惜的,其实咱俩应该可以做朋友的……我帮你搞定了视频,你答应不报警,这样大家都可以放下了,就当什么也没有发生过,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嘛……”陈念实在恶心这样一个变态的人与自己如此近距离地肩并着肩走,于是推了她一把,酿成了惨剧……

“This is our playground.”“This was our playground.”“This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影片是在对失去曾经乐园的感叹中开始和结束的,而作者设计的高考作文题目是“给二十年后的一封信”,但事实上,影片中所有的少年都失去了他们应有的未来。那个叫“魏莱”的女生死了,即便她不死,她所象征的未来也是一片黑暗;小北为了延续他和陈念的梦想,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企图帮陈念顶包;陈念虽然参加了高考并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成绩,但还是承受不起心中的罪责跟压力,主动回来承担了责任。她最终因过失致人死亡被判刑四年,四年以后她刑满释放,在一家培训机构担任教师。影片的结尾,陈念敏感地发现了一个心理可能存在阴影的学生,并关切地送她放学,小北又以保护者的身份出现在他们身后,仿佛一切还在继续,循环往复……

没有人能成为社会的局外人,无论他是施暴者还是被施暴者,或者作壁上观,最终都将成为电影所展示的那一沓沓统一密封的试卷;那一张张统一格式的答题卡;那一起被全部撕碎、抛撒空中的白色纸片……其实作者对影片结局的处理还相对温和,陈念的过失杀人既有必然性,但也有一定的偶然性,因为如此,她还可以在四年出狱以后成为一名培训机构的教师;小北也终于脱去从前的伪装,光明正大地直视头顶的监控摄像头。结局并不美好,但还不至于绝望。而现实可能更加复杂和严酷,近年频频发生的仅仅只是因为炫富就惨遭杀害的新闻案例,则是戏剧的另一个版本……在一个公平与人道观念相对缺失的社会中,所有少年人的未来都令人堪忧,而所有的人也都有可能同归于尽!

总之,《少年的你》是一部近年中国青春成长类电影的罕见佳作。它敢于直面一代人成长的现实问题,毫不避讳真实存在的矛盾冲突,是鲁迅所谓的“睁了眼看”的文学,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以校园霸凌为主题的电影,它不仅止于表现校园霸凌本身,更是触及到了其背后的深层土壤,反思了根本原因,从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当然,校园霸凌只是我们教育的一个侧面,它当然无法囊括教育存在的全部问题,有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或许更加隐蔽,或更具有普遍性,这就只有期待我们艺术家在该领域更全面地进行进一步开掘了。

标签:  社会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