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个结合”的生动典范

known 发布于 2025-09-19 阅读(466)

《南龛坡的传说》取材于此,以两名慕名来此的游客和一名景区志愿者为线索徐徐展开,穿插了三名红军战士,从“人民性”入手寻求破题之道,讲述了巴中独具地方魅力的“个性”故事,取得了催人泪下、振奋人心的艺术效果,是践行“两个结合”的生动典范。

2023年10月18日至21日,四川省第十九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在巴中隆重举行。58场精彩纷呈、气象万千的剧目作品,全景式地展现了四川戏剧小品(小戏)的成就和风采,讲述了地方故事,弘扬了四川文化,彰显了中国精神,值得为所有参赛作品和演职人员点赞和致敬。笔者被深深打动和感染,现仅就巴中市巴州区文化馆选送的荣获一等奖的独幕剧作品——《南龛坡的传说》作一评述,以期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南龛坡位于巴中城南,景区包括南龛摩崖造像、南龛公园、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和将帅碑林,其中南龛摩崖造像,是中国隋至宋代佛教造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龛坡的传说》取材于此,以两名慕名来此的游客和一名景区志愿者为线索徐徐展开,穿插了三名红军战士,从“人民性”入手寻求破题之道,讲述了巴中独具地方魅力的“个性”故事,取得了催人泪下、振奋人心的艺术效果,是践行“两个结合”的生动典范。

线索:“讲述者”与“守护者”的联袂演绎

剧情开始,是一男一女两名游客来寻找南龛坡的一段传说,对外宣传巴中历史文化,从而发生了一系列充满戏剧冲突的“擦碰”。最后,在景区志愿者、南龛坡村村民邓阿婆的介入下,拉开了这个“故事”的大幕。难能可贵的是,在讲述这一宏大主题时,作者从小切口进入,并适当地利用了喜剧艺术。比如,人物的男女对立、胖瘦对比、语言对撞,从形式上很好地解决了戏剧运用矛盾冲突进行递进的艺术效果;又如,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点明了“历史不可忘、今人尤奋勇”的主旨,主题鲜明,增强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诠释了时代表达的要义;再如,在讲述的过程中,运用南龛石窟的静态呈现与红军战士的动态演绎相结合的方式,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同时,场景再现的讲述方法还增进了表演者与观众的亲密对接,极大地增强了感染力和穿透力;此外,还充分运用视频演绎方式,极大地节省了舞台道具和时空转换所需要的时间成本,并能完美地在古今穿越,恰到好处地调动声光电的现代艺术效果;而且,作品首尾呼应,向世界宣传推介地方历史文化点位,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课题;最后,为进一步增强艺术感染力,达到妇孺皆知的同化同向同心效果,人物行进中边走边唱:“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种小小的种子开小小的花,在大大的花园里……”巧妙地融入了儿歌热点,“蹭了”网络流量。

表现:“神性”与“人性”的彼此契合

为提高艺术境界和思想高度,作品很好地运用了从“人性”到“神性”再回归到“人性”这条线索。而完成“人性”与“神性”的统一,以及它们回归的,就是共产党人坚守的“人民性”。南龛坡的摩崖石窟始盛于隋唐,石窟从石头到神像的升华,是人民群众集体人格的表达,代表了落后生产方式下的人们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精神寄托。而石窟本身又成为独立的精神存在,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需要传承发扬并保护。

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特殊时代的人民,他们不仅需要神性普世心理价值的安慰,更需要寄望于自己对苦难的反抗。但是,“人”保护“人”,只有个体的结合,没有统一的组织架构和精神追求,显然也不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只有共产党人很好地引导了“人民性”在时代的潮涌,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同时,他们对于已经独立存在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神性”石窟,仍然没有放弃“人民性”对于“神性”的拯救。显然,神不能护佑人,也不能护佑自己。最后,是共产党人完成了对“人”“神”的双重护佑。但这护佑是有代价的,那就是共产党人自身的牺牲和奉献。这逐层抽丝剥茧,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博大、超迈、伟大和崇高。不管是早期作为“红军”的共产党人,还是今天的先锋旗帜,无不体现出这一思想指向的深度和高度,从而也使作品的境界实现了推升叠加。“我要做守护穷苦百姓的草鞋天王!”“红军是守护穷苦百姓、救苦救难的真菩萨!”正如南龛石窟中的草鞋天王,他完成了从“草鞋”村夫到“天王”的转换,更完成了从“天王”走向保佑“草鞋”村夫的人神统一的共同仪典,这成为共产党人最好的自我精神写照和历史文化价值取向。

内核:“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相映生辉

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华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算起,至今已逾百年。在历史洪流中,在担当伟大时代责任的磅礴征程中,红色文化已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逐渐彰显出它独特的精神光芒。在文化传承发展中,我们也有理由有义务有责任保护好红色文化,并让其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也是《南龛坡的传说》给我们另一维度的价值指向。这对于一个呈现时间仅仅只有15分钟的独幕剧而言,显然高标准地完成了超乎寻常的独立发现和创作典范。

启示:地方历史文化点位与戏剧的融合之道

现今是融合的时代。文旅融合,是每个地方政府必须迈过的一道坎。这说明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也说明文化已成为人们精神追求的新点位、新IP。一个地方如何有效挖掘本地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点位,并进行艺术地宣传与推介,已成为新时代的研究课题。《南龛坡的传说》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和破题,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当然,在创作生产的过程中,一定要力戒用力过猛和落入俗套。比如在该作品中,如果注意在给戏剧人物取名时不流于戏谑,并在戏剧推进过程中不利用人物的身体进行嘲弄,就显得更加完美了。

标签:  巴中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