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嗲媚秀坏而不厌

known 发布于 2025-09-19 阅读(365)

每一个戏剧人物都是具有复杂性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努力以更深入的视角去剖析,再运用专业的手法去加以发展,既要传承好老先生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又要运用好专业语汇去讲述旧故事、新故事,从中发掘启迪。

《离恨天·审》是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创排于2023年的一部新编青春实验川剧。该剧融合了三位川剧传统戏中的“负心汉”小生人物形象与故事,聚于“离恨天”(典出《红楼梦》,指书中太虚幻境所在地)同受审判。我在剧中担任编剧、导演,同时也饰演申桂升这一角色。本文主要浅论我在剧中学习、塑造申桂升一角的体会。

申桂升一角出自传统川剧《玉蜻蜓》,川剧此剧与其他剧种略有不同,很多兄弟剧种因为种种原因将《玉蜻蜓》改为了书生申桂升与尼姑王志贞纯洁的爱情故事。而川剧则沿袭了《玉蜻蜓》(清朝又名《芙蓉洞》)最早的故事脉络,保留了些“淫恶报应”的情节,旨在高台教化,劝人向善。《离恨天·审》一剧中融合了《玉蜻蜓》两折传统折戏片段,即《上游庵》与《佛堂托孤》。因此戏常流行于民间田野,少登大雅之堂,故而仍尚存些与时代不符的表演情节。我在编、导、演此剧时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及怎样剖析、发展角色,使其更贴合现代审美需要。

学演、加工《上游庵》

《上游庵》剧情讲的是豪门书生申桂升在庙会中得见了女尼王志贞,贪恋其美色便尾随其进了法华庵,百般纠缠下,终与王志贞成其美事。这折戏是一出轻喜剧,罗曼蒂克的色彩也让其更受观众欢迎。但是,其中的一些表演却也实在难以入目。以往演出中,为突显申桂升的不自重与轻薄,会将申桂升演得十分无赖油滑,甚至令人生厌,这不禁令人对戏理也产生怀疑:这样的申桂升,王志贞为什么会喜欢他、从了他呢?

因此在排演此戏时我对人物有一个最初的着力点便是“坏而不厌”,既要演出他为求美色无所不用其极的卑劣,又要有对异性的吸引力,能营造出一种“危险的愉悦”之感。因此在上游庵的人物塑造上,我选择川剧小生“瓜嗲媚秀”的传统表现形式,来对冲掉申桂升这个人物外化的市井油滑,将申桂升内心的荒淫无耻隐在他觅爱追欢的死缠烂打行径之下。“瓜嗲”是一句四川方言,也是一句川剧术语,指人物角色有娇痴之态,但一定不能过火,不可“女相”。在本剧前几轮的演出结束后我收到了一个中肯的建议:“虽然川剧小生瓜嗲很受观众的喜爱,但如今似乎太过迎合观众,略觉过火。所谓娇憨反显矫揉造作。”我便及时反思,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陷阱”式错误:当演员在台上一味追求现场效果和观众反应时,势必会影响和伤害对人物的塑造。故而在后几轮的演出中,我开始重视起这个基本要素,改正这个低级问题。我认为艺术创作的一个必经之路就是要勤于反思,而后加以改正,才能不断精进发展。

在《上游庵》结尾,我做了一点创新,即加入了一段申桂升与王志贞的“双人舞”,实质上就是一段小生与旦角的程式身段舞蹈。设计这段舞蹈的原因有二:一是在本剧中,此后的剧情衔接申桂升在庵中纵欲过度、油尽灯枯而亡的《佛堂托孤》一折,他在庵中的风流淫乱之事虽可带过不表,但在剧情承转上还欠缺些,一段浪漫销魂的舞蹈,可以喻指申桂升的放荡和他在庵中行事之淫靡,起到承接作用;二是我在做本戏之初便有一个愿景,要尽可能地展示川剧文小生的独有风采,而这一行当最负盛名的绝技之一便是褶子功。这段舞蹈中,我大量运用了褶子功中“踢襟”“蹬襟”“含襟”等褶子功技巧,以及“微笑转收扇”“穿花拂柳扇”“上翻扑蝶扇”等折扇程式技巧。在实际演出中,这段舞蹈受到了大量业内外观众、老师的好评。我认为这再次证明了“尊重传统、活用程式”这一创作指导思想的正确性。

学演《佛堂托孤》

《佛堂托孤》讲述的是申桂升在庵中荒淫无度,最终病死,临终前感叹并托孤的情节。这折戏因有蓝光临先生的精心打磨,已然是一出完整而华美的折戏了,再由黄盛宣先生传授给我,只需按帖描红,舞台呈现的效果便有几分了。但我在实际演出中也遇见了一些问题,例如蓝师爷在出场时演唱的那支脍炙人口的【山坡羊】,洋洋洒洒的数十句唱腔,婉转动听。我在演唱时也十分注重这段唱腔的展示,却得到了本剧总导演蔡少波先生“太重唱腔,病态不足”的意见。这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我十分注重模仿蓝师爷的表演,却会显得“病态不足”呢?之后我得到了答案,蓝师爷的表演已入化境,在这段唱腔中他虽没有刻意去表演病态,却是“不演胜演,演似未演”。而我的表演功力远不及蓝师爷那般深厚,若不注重人物体态、神态,便会落入“无态”的错误中。

由此可见,艺术创作也需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就像蓝师爷自己曾说过的:“……这种模仿型装扮角色的方法常常给继承者带来一种固化的模式,从而产生装扮角色上的封闭现象”。因而,我们在传承学习的同时也需审视自己的条件和客观情况,真正做到学古不泥古。

剖析旧人物,新观老角色

作为一部青春实验川剧,虽传统戏在剧中有相当分量,但占大比例的还是新创部分。本剧的剧本中心思想是借古喻今:离恨天中审离恨,负心曲为警负心。即要对这几位负心人的人物内心进行再度剖析、审视。下文将以对申桂升这一人物的塑造、剖析为例进行讨论。

首先“知人论世”,申桂升出身不折不扣的“豪门贵族”,“天官之后不曾式微”。“天官”指“吏部尚书”,掌朝廷官职任免,可见其权柄之大。申桂升作为天官之后,自是从小锦衣玉食,衣食无忧。也许是饱暖思淫欲,他道德扭曲,在本有贤惠妻子的情况下仍然为图美色,尾随尼姑入庵,强其欢好。后来更是留宿庵中,与所有尼姑都行欢媾,致使油尽灯枯,病死尼庵。这样的人物是可恨且可悲的。然而,戏谚云“戏上有,世上有”,这样好色之徒不正是我们如今常以贬斥的一些不尊重女性和自身,轻薄玩弄他人的所谓“海王”吗?

把握住了这个基调,借古喻今的思想便有的放矢了。用辩证的方法看待这样的人物,会发现他们能够欺骗到女子的爱,必然是有过人之处的。所以我在塑造申桂升时,首先把握他外形的潇洒俊逸。同时,作为花花公子,一定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言行,虽然他荒淫无度,但他却认为自己大爱着天下的女儿,自诩慈悲、博爱,这样荒诞的心理也加大了艺术矛盾。所以在其言行举止上,要透露出一种对女性“假尊敬,实轻蔑”的态度。为了求欢,他可以一口一个“姐姐”“女菩萨”地喊,甚至可以下跪相求,这是为假尊敬。但他对女子的态度实则是“轻蔑”的,也许连他自己都没意识到,这是潜意识里对女子的“轻蔑”。他只是把女子当作寻欢求乐之途径,倘若他真心尊敬女子,怎会不念家中悬望的发妻,迫害了众尼姑的清誉呢?我认为,把握好这一态度,在人物塑造上就算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结语

每一个戏剧人物都是具有复杂性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努力以更深入的视角去剖析,再运用专业的手法去加以发展,既要传承好老先生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又要运用好专业语汇去讲述旧故事、新故事,从中发掘启迪。

标签:  川剧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