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舞叙事精神传承千年

known 发布于 2025-09-19 阅读(467)

“斯人虽已逝,精神当永存。”舞剧《川藏·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群像”再现兴盛千年的古道,纪念这条路上艰辛跋涉运茶的背夫,更是纪念那些为汉、藏民族团结和兴盛默默作出贡献的人们以及生生不息的家国精神。“作品反映背夫在这条路上的艰辛、坚韧,这是四川人的精神,也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这就是我的创作初衷。”国家一级导演马东风说。该舞剧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四川省歌舞剧院、中共雅安市委宣传部、雅安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联合出品,是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获得四川艺术基金2020年度重点资助项目,入围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终评,荣获四川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第十届四川省巴蜀文艺奖。

迎难而上" 精神传承千年

茶马古道,是指唐代以来,为顺应当地人民需求,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商品贸易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推动民族和睦、维护边疆安全的团结之道,是中国统一的历史见证之道,也是民族团结的象征之道。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大概分三条主要的干道和若干分支,青藏道(唐蕃古道)、滇藏道和川藏道是主要干道。川藏茶马古道主要路线是连接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传奇天路,始于四川雅安蒙顶山,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至印度、尼泊尔,是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的茶马文明古道。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背夫们在峭壁上一步步“背”出了这条川藏两地的血脉交融之道。面临着极其艰苦的环境和极其危险的运输路线,他们依然保持着勇敢无畏、粗犷豪迈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成为了茶马古道上最为鲜明的文化符号之一。观众可以看到每年数千万斤的砖茶沿着宽仅数尺的小道,从四川雅安出发,穿越高山低谷,横渡惊涛骇浪,最终到达高原的每一个角落。大幕拉开,昏暗的舞台,衣衫褴褛的背夫,颗颗掉落的“雨水”,以“黑灰”为主要色彩基调的舞台,勾勒出压抑的氛围,雨中佝偻着身躯的背夫,拄着拐杖,眼神坚定,毅然前行。特别是当山生从掌拐师那里亲手接过拐杖,“咚”一声顿地,是民族气概的体现,亦是保家卫国的决心。

“茶马古道本来就是一条人类文明的传播之路,这条川藏茶道上传播的负重自强、永不言败的民族精神,更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值得珍藏、传承的瑰宝,也是我们创作的初衷。”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泽平如是说。

以舞叙事" 讲好本土故事

舞蹈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一种长于抒情而拙于叙事的艺术形式。该舞剧以讲述故事为切入点,将舞蹈叙事功能最大化,让舞蹈充满戏剧性和艺术张力,使舞蹈抒情与叙事并行,为观众呈现出一台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情节曲折、形象生动的舞蹈艺术作品。《川藏·茶马古道》选材定位于川内的汉、藏人民,在剧中可以看出编导着意显现四川本土民族文化,在细节构成中充分融合民族特色,在舞段形式体现中展现民族元素。

该舞剧讲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大灾大难、生离死别、同仇敌忾的年代,川藏茶马古道上艰难行走的背夫队伍里的杨阿妈忽遇泥石流不幸遇难,两个年幼的儿子——哥哥山生被康定藏族锅庄主次仁收养,与庄主女儿格桑梅朵一同成长;弟弟茶生则带着哥哥留下的长命锁跟随背夫回到故乡学习炒制茶叶的手艺。孩子们渐渐长大,为了运送抗战物资,茶生接过“拐杖”踏上古道。在锅庄内,茶生与格桑梅朵相识、相恋,兄弟二人在背夫精神的浸润下、在家国情仇的激荡中不断成长和蜕变,演绎了用生命守护古道的感人故事。古道上不起眼小人物的爱恨情仇和跌宕起伏的家国命运,“以小见大”,在茶马古道的艰难环境背景中、抗战的关键时刻下,通过深入描绘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全方位展示了汉藏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和互助精神。无论是汉族还是藏族,他们都在艰难困苦的茶马古道上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这种友情的形成不仅仅是因为彼此都是茶马古道上的旅人,更是因为他们在困境中共同努力求生存,并且在彼此身上找到了人性的温暖和真挚的情感。

《川藏·茶马古道》的本土性表达体现在舞剧的服饰、道具、音乐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上,汉族的朴实、藏族的热情,在传统服饰的运用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四川是藏族同胞聚居的大省之一,亦是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模范省份。该舞剧通过动作设计、剧情、音乐、服饰、舞美等方面来进行高级的意向性叙事。通过民族舞蹈的身体语言表达,观众能直观感受藏族人民的民族风情和汉族人民的淳朴,还能从舞者的舞蹈语汇中领略藏族的友爱和汉族的憨厚。

该舞剧不仅具有厚重的史诗感,还融入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在舞蹈动作中运用了大量生活化的细腻表达。藏族舞蹈语汇,主要体现在群舞形式以及男、女主舞段:群舞中的舞蹈调度形式是原始的锅庄形式,队伍成圆圈律动,由左及右沿着顺时针方向移动,与日常生活中的藏族同胞转经筒及绕寺庙等向右旋的方向一致。藏族是一个全民信仰的民族,细节设计中体现了民族文化和生活日常。藏族舞蹈中最为常见的特点之一就是“颤”,通过身体的微颤,能够表现出舞者的自信和力量,舞者的动作轻柔有力,通过屈伸和颤动来传达出舞蹈的情感和意境,也是藏族舞蹈的独特魅力所在。无论是颤动还是屈伸,都需要膝关节保持松弛状态,才能更好地展现舞者的力量和灵活性,加上队形的蜿蜒、起伏变化,使多文化的交融自然而然呈现。以上民族元素的运用加强了该作品的民族性即本土性特征。

该舞剧的本土性设计还体现在道具的选用以及舞台设计等方面,展现出导演及编导的独具匠心。在宏大的制作场面下,运用标志性本土文化符号,凸显人物角色。蜿蜒回转的山路被搬上舞台,配合舞台的机械构造以及灯光,让观众能够近距离感受到背夫“迎难而上”的无畏精神。背夫背着茶叶艰难上山,带着作战物资欢快下山——古道是架起汉、藏同胞友谊的桥梁。剧中选用藏族最具代表性的碉房、寺庙等建筑作为道具,多种藏族民族元素融合,如牦牛、长袍子、打阿嘎等。高超唯美的舞台布景、现代科技感灯光的处理,高效地塑造出舞剧中的人物形象,交代场域环境,烘托舞段氛围,调和情感色彩,使舞剧的叙事表意和舞段呈现达到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

该舞剧以茶马古道为依据,采用了现实性叙事手法,同时融入了“采茶”“制茶”“洗脚”等活泼轻快的舞段,给舞剧增添了戏剧性和娱乐性。为了展现“背夫”的艰辛与乐观,剧中60秒的“洗脚舞”通过演员们生动的演绎,令观众忍俊不禁。四川的茶文化和四川人乐观向上、苦中作乐的人生态度在细微处得以窥见。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千百年的茶马古道,记录着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敬重,是人类文明的冒险之路,更是文化共融的践行之路、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在争取独立自由的战争中,四川人用自己大无畏的牺牲换来了“川军能战”“无川不成军”的名声。而今,茶马古道成为历史。但,这份融于历史长河里的古道精神仍将焕发勃勃生机。

标签:  古道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