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岁末,正当众多企业筹备策划年会之际,一部名为《年会不能停!》的国产喜剧电影悄然进入了公众的视线。该片自上映以来,迅速获得了广大观众尤其是城市上班族群体的热烈好评,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被逗得捧腹大笑,也在情感上产生了强烈共鸣。这部影片在票房收益与观众口碑方面均表现出色:不仅在短短不到三十天的时间内实现了超过12亿的票房收益,豆瓣高达8.1分的评价更是让其成为近五年内豆瓣评分最高的国产喜剧电影。由于帮助年轻上班族释放了一把在现实工作里压抑许久的情绪,《年会不能停!》被善意戏称为“打工人的爽文”“年度最应景电影”。与其他多数喜剧影片显著不同,该作品在为观众带来欢声笑语的同时,也传递了深邃的理想主义情怀,这使得观众在享受轻松娱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股内在的精神力量。《年会不能停!》作为一部年度贺岁喜剧影片,成功融合了搞笑元素、讽刺意味以及理想情怀,实现了商业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无疑成为了近年来国产喜剧电影的杰出代表。该片如何在有限的时长内为观众呈现如此深刻而多元的情感冲击和视觉享受,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并可供其他创作者从中汲取经验的研究课题。在笔者看来,影片的叙事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
美国学者西摩·查特曼在其《故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中的叙事结构》中提出“叙事”由两个层面构成:第一层是“故事层”,即按照自然时空和逻辑顺序发生的事件本身;第二层则是“话语层”,指的是故事讲述方式与技巧,即在讲述事件时采取的视角、层次等。《年会不能停!》讲述了一位工厂钳工阴差阳错被调职进入都市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各方面的错置致使一系列误会发生,在主人公与周围人的努力下,危机终于解除,大家各遂所愿迎来圆满结局。从故事层来看,影片剧情完整,故事线清晰,不仅符合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情节的基本要求,并且做到了情节环环相扣、没有一点多余的桥段;但在话语层上,一些改变正悄然发生。接下来,本文将从历时层面对影片《年会不能停!》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进行剖析,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其叙事结构;同时,从叙事线索、叙事模式、叙事手法三个维度,对影片展开共时层面分析。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揭示观众在观看这部影片时为何会产生轻松愉悦与热血奋进两种层次的丰富观感,并从叙事学的视角为其带来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以期为影片的叙事艺术和观众体验贡献新的解读和启示。
《年会不能停!》全片时长约一百二十分钟,前半部分主要讲述胡建林阴差阳错从小镇配件工厂调入都市大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后,如何开启自己新的职业生涯。作为只精通螺丝,熟悉零件制造的工厂钳工,大公司职场环境让主人公举步维艰。影片前半部分围绕主人公身处错位处境中的搞笑遭遇展开。胡建林的格格不入不仅表现在不合时宜的西装领带、快节奏工作环境中的无所事事,更表现在他被“矩阵”“颗粒度对齐”等从未接触过的词语包围,放在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环境中。他需要适应全新的职场生活、熟悉并掌握完全陌生的话语系统、与同事和上司打交道并承担一系列与自身能力并不匹配的任务。
在约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影片通过胡建林引出职场不同维度的问题,展现了当下大公司企业的职场生态。此时的主人公与莎士比亚笔下的福斯塔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品以其为线索对职场生活展开不同层级、不同面向的描绘,为观众呈现了一幅职场生活的全景图。胡建林不仅与普通职员、外包人员关系密切,而且与高管层也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同时还与基层工厂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行动不仅在推动主线故事的发展,更从侧面为观众呈现了职场生态切面。依照经典编剧法,本片安排了两位朋友协助主人公完成最高任务:一位工作勤恳却被领导压榨,能力优秀却只能自我PUA,是个性格软弱任人拿捏的职场“社畜”;另一位是怀揣着理想主义的公司底层外包人员,尽管工作能力同样出众,但因学历普通和性格叛逆,几年来一直未能获得正式聘用。影片干脆利落地介绍了两位角色的职场遭遇,是对职场生态的个案式呈现。主人公的新职位是总公司的人事专员,对这一工作一窍不通的他在直属领导的建议下做起“记人名”工作,而此时恰逢总公司裁员,这位能在大裁员之际进入公司人事部门的新人被误认为是负责裁员的专职人员,他的“记人名”行为被误认为是裁员的暗示,因此同事们都对他产生了敬畏之情,认为他是决定能否保住饭碗的关键人物。影片通过这一荒诞的误会,巧妙地对职场生态做出了群像式描绘,展现了一群员工在裁员风波中的忐忑与无措。这个荒谬的误会不仅为全剧带来了喜剧效果,而且让职场人狠狠共鸣了一把。尤其是影片中有一位技术骨干因为年龄达到三十五岁而被裁员,这正是现实中一些大厂正在发生的情况,让人难免唏嘘。在优化公司骨干员工的过程中,主人公误打误撞化解了一场潜在的危机,因此获得了公司的认可并被提拔,这引起不少人的不满。然而,一次灯光投影的错位,让众人误以为胡建林是董事长的私生子。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事实”,公司管理层纷纷开始重新审视胡建林在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恍然大悟,原来胡建林的一路顺利并非偶然,而是“合情合理”。于是,原本颐指气使的公司高管们纷纷转变态度,争相讨好胡建林。不仅继续为他升职加薪,还与他称兄道弟,为他各种聚会,甚至提出在年会上为他伴舞。影片至此,更多是从微观层面对现代职场生活进行了深入的描绘:管理层虚伪自私、无能、无作为,职场打工人面临着随时被裁员的压力与生存困境,被抽象高级词汇修饰着的工作看起来意义重大其实枯燥无味甚至毫无意义。影片并没有过分强调主人公胡建林的个人作为,而是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对职场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进行了戏谑的揭露与讽刺,这引发了广大职场人士的强烈共鸣并得到了他们的高度认同。
上述效果的达成在一定程度上与影片择取的叙事模式有关。影片前半部分主要运用了作者叙事的模式,即观众对整体情境和真相了如指掌而主人公对此一无所知。主人公胡建林并不了解自己被调错的事实,他以为这是自己兢兢业业年年获得先进工作者的回报,以为是总部将自己树立为让青年学习的典型,也以为通过努力自己的未来真的不再是一场梦。然而观众清楚地知道,主人公之所以被调往总部,实乃人力资源部总监受贿与副总监酒后疏失所致,这一视角的设定为全片奠定了讽刺与幽默的基调。在这种以全知视角为主导的叙事模式中,影片完成点名风波、优化裁员以及培训光影闹剧等一系列戏剧性事件。主人公在错位情境下的种种行为令观众捧腹,这些行为在片中得到合理解释时,影片所蕴含的深刻讽刺意味愈发凸显。
再来看《年会不能停!》电影视听层面的叙事手法。影片通过创新的数字式碎片注解方式,将微信聊天界面、公司内网个人主页等画面信息融入叙事,以此替代台词揭示角色背景前史的传统做法。这种剪辑手法不仅使得原本的写实主义叙事时空得以压缩与变形,而且巧妙地与当下年轻人热衷的社交软件聊天和数字碎片化生活方式相契合,对于习惯数字时代交流方式的年轻观众而言,这种剪辑叙事不仅展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更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作为一部喜剧电影,影片不仅在情节内容上制造搞笑的巧合、误会等,而且在视听效果上同样注意营造喜感,如主人公与董事长交谈被人误认为前者是后者私生子的桥段通过大胆夸张的光影处理得以生动展现。此外,导演还别出心裁地安排了一场主人公在电梯中化身金角大王,手持葫芦随意点名的魔幻桥段。虽然影片前半部分频频发生的误会以及众多的巧合脱离实际,可由于运用了夸张戏谑的叙事方式,观众反而进入了电影假定性中,非但不会觉得这些情节失真,反而从中感受到别样的真实感,并沉浸在喜剧所带来的欢乐之中。
随着剧情的推进,影片后一个小时在叙事线索上发生了较大变化:主人公发现了自己被误调的事实,选择顺势而为,似乎有意向融入影片前半部分所讽刺批判的体系。然而因为疏忽,他在未明真相的情况下裁撤了自己老单位的所有工人,成为不良资本运营环节的一位帮凶。主人公知道了自己的错误并了解到配件厂被诬陷的事实,在理想与道德力量的共同驱使下,主人公的行动发生了质的变化。于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分,主人公的主要任务从熟悉职场、优化员工、培训管理层以及准备年会节目等一系列稀松平常的小事转变为挽救一个工厂、找回真实的自己以及捍卫理想。此时,影片前半部分通过不协调环境中不协调人物为观众制造笑料,在后半部分被转化为理想主义者身处现实泥淖却奋力捍卫理想。同时,影片的叙事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从作者叙事情境转移到了人物叙事情境。这一转变使得影片的悬念点也随之变化,观众不再担心主人公误调的事实何时会被发现,而是关注主人公能否成功拯救零件厂、揭露公司问题的任务会不会完成,整个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叙事情境的转变让叙事线索更是紧密围绕主人公的营救行动展开,之前广阔的职场生态展现被置于次要地位,大厂内部职业生态已不再是影片展现的核心内容,影片转而聚焦于国营小零件工厂遭受陷害的情节,聚焦于传统制造工厂与当代企业发展之间的紧张对峙与复杂矛盾。此时,影片的矛盾冲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对职场问题的戏谑嘲讽,上升为对贪污腐败问题的深刻揭露,原本白领与企业环境之间的矛盾、企业与经济环境之间的矛盾,在此被置换为企业总部与旗下工厂之间的矛盾。至此,《年会不能停!》从轻松戏谑的搞笑变得严肃认真,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市场变迁,也通过影像语言深入探讨了不同经济形态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整部影片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除了年会表演的部分,影片后一个小时的视听手法表现得相对“保守传统”,未再引入超现实元素。整体上,影片倾向于写实主义风格,剪辑节奏也由原本短视频段子式的轻松转变为“一分钟营救”式的紧张刺激。视听语言上的这种变化与影片故事的发展相得益彰,叙事手法与故事内容在美学上达成了统一,影片整体的戏谑松弛变得认真严肃,整部影片的主题与社会功能都提升了一个层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关键情节中,主人公三人拼尽全力奔向年会所在地,面对时间紧迫的困境,三人立即分别联络了身在年会现场的其他同伴,并在第一时间得到鼎力相助。一时间,场外主人公飞驰速度越来越快,场内伙伴则用不同方式拖延年会演出时间让现场节奏越来越慢。通过蒙太奇镜头的来回切换,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时间的紧迫性,更能深刻体会到被生活碾压的打工人面对理想的默契与团结,这格外让人动容。经过精心策划与制作,该影片成功地回溯了前半部分对于各种人物形象的讽刺情感,并巧妙地将其推向了情感的巅峰。这使得无论是参加年会的现场观众,还是坐在银幕前的广大观众,都能深深沉浸在这份独特的情感体验之中。这一桥段无疑成为了整部影片的亮点,其影响力广泛,甚至在不同的短视频平台上被反复播放,引起了广大观众的热烈反响。而这场精心设计的“闹剧”并没有让影片的主人公及其同伴陷入困境,反而因此获得了应有的晋升与加薪,成功转正。这一遵循艺术正义原则的剧情设定,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也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更多的正能量。
经过对比分析《年会不能停!》的前后两部分可以发现,随着剧情的推进,影片的叙事线索、叙事手法与叙事模式均有所变化,不仅主人公行动的意义指向发生了转变,影片风格也逐渐从“喜剧”向“正剧”过渡。于是,影片不仅展现了普通打工人的辛酸与苦楚,为大家提供了调侃、讽刺、发泄现实工作生活中苦闷的出发口,也让观众在一场理想主义的狂欢中重新捡起可能已经被遗忘的理想,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从整体视角来看,《年会不能停!》正是凭借其独特的叙事既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也引发了对影片主题和社会真相的深入思考。无论是前半部分的搞笑滑稽,还是后半部分的严肃认真,影片都毫不避讳地揭示了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展现出勇敢而真诚的艺术追求。影片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也为国产喜剧电影提供了新的题材思路和叙事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