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怡 徐剑蓉 李俊
摘 要: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西蜀园林具有鲜明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艺术价值,符合中国绿色发展战略思想。本文基于文献调研得出131个成都西蜀园林数据样本,并采用ArcGIS重心坐标法、标准差椭圆法的空间分析工具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可以归纳如下结论:西蜀园林历经先秦萌芽期、秦汉发展期、魏晋南北朝停滞期、隋唐五代全盛期、宋元成熟期以及明清后成熟期,呈现三个时空演变特征:第一,西蜀园林分布范围广泛,但空间集聚度高,分布不均衡;第二,各历史时期的西蜀园林分布范围总体呈线性扩大,分布方向性趋于明显,分布重心基本在成都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变迁;第三,西蜀园林的消亡格局空间集聚度高,消失的园林多见于中心城区内。
关键词:西蜀园林;古典园林;时空演变;标准差椭圆
中图分类号:TU986.5;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19)18-069-06
Abstract:Xishu Garden (XG) is a kind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CG). It has distinct cultural value,economic value,ecological value and artistic value,and is in line with Chinas green development strategy. Based on literature research,131 data samples of Chengdu XG were obtained,and the spatial analysis tools of ArcGIS barycentric coordinate method and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method were used to analyze and process the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ime evolution of XG experienced the germination period of the pre-Qin period,the development period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the stagnation period of the Wei,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the heyday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the maturity of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and the post-mature period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XG presents the following three characteristics:First,XG has a wide range of distribution,but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is high and the distribution is uneven;second,the distribution of XG in all historical periods has generally expanded linearly,the direction of distribution tends to be obvious,and the distribution center of gravity has basically changed within the urban area of downtown Chengdu;third,the disappearance pattern of XG garden has a high spatial concentration,the disappeared gardens are mostly found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Keywords:Xishu Garden (XG);classical garden (CG);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 (SDE)
0 引 言
根植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中国古典园林(Classical Garden,CG)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是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和谐统一,也是世界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观点与中国的绿色发展战略思想高度吻合[1,2],并对欧洲、日本和韩国等地区的园林产生了重大影响[3-5]。由于许多中国古典园林都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ESCO),其在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价值得到了世界的公认[6,7]。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研究认为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提升现代景观设计的应用水平[8]以及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9],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的经济价值也不容忽视。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支脉的西蜀园林(Xishu garden,XG),是一种具有四川地域特色的园林。西蜀园林与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等共同构成中国古典园林体系[10]。新中国成立以后,西蜀园林先后两个阶段得到了大规模的修复:1949年至1978年期间,西蜀园林得到了初步的整修和扩建;1979至1989年期间,“十年动乱”中被损坏的西蜀园林得到了修缮扩建[11]。研究人员发现,梅花[12]、竹[13,14]等自然资源是西蜀园林的重要植物配置资源,名人纪念园林[15]、寺观园林[16,17]、祠宇园林[18,19]等类型是西蜀园林的重要类型。一些研究从定性研究的视角出发,认为西蜀园林具有生态价值[20,21]、文化价值[22,23]、艺术价值[24,25]。作为四川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都拥有大量的西蜀园林历史遗迹,例如著名的杜甫草堂、武侯祠、昭觉寺、望江楼等。这些西蜀园林历史遗迹极大地丰富了成都的文化形象、旅游形象,在为成都带来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效益。但是,现有研究对于西蜀园林的概念界定不清晰,且不能解释西蜀园林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本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西蜀园林是什么?第二,西蜀园林的时空演变特征有哪些?
综上所述,西蜀园林是一种具有四川地域特色的中国古典园林,常用梅、竹等作为植物配置资源,且以名人纪念园林、寺观园林、祠宇园林等类型为主,具有鲜明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艺术价值。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共性特征一致,西蜀园林的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观点符合中国绿色发展战略思想。然而,现有西蜀园林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从定量研究为西蜀园林的空间分布特征作出的科学的解释。因此,借鉴自然科学的普遍做法,将定量研究引入西蜀园林研究具有创新性和重要意义。标准差椭圆(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SDE)是一种基于空间统计的定量研究方法,于1926年最早由Lefever提出,主要用于揭示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26,27]。由于可以精准地揭示空间分布多方面特征,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园林景观[28,29]、环境科学[30,31]、地理学[32,33]、区域经济[34-36]等需要揭示时空分布特征的科学研究中。
本文以西蜀园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归纳出西蜀园林的特征和价值,根据文献调研得到位于成都的131个数据样本,采用标准差椭圆方法对数据样本进行处理并得到西蜀园林时空演变特征,根据研究结果讨论得到西蜀园林时空演变影响因素。该研究具有以下重要意义:第一,厘清了西蜀园林的概念界定,归纳了西蜀园林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艺术价值,为地方绿色发展规划提供了决策参考;第二,拓展了标准差椭圆方法的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提供了定量研究的突破口;第三,揭示了西蜀园林分布的空间特征,丰富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研究。
本文三个部分安排如下:第1部分为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给出了数据的来源出处、时间范围以及研究区范围,介绍了标准差椭圆方法的分析原理以及处理工具;第2部分为结果分析,根据数据处理得到西蜀园林时空分布特征和时空演变特征两方面研究结果;第3部分为结论,根据研究结果和讨论分析,全面总结了西蜀园林的时空演变特征。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华阳国志》[37]、《四川通史》[38-43]、成都市地方志[44]。根据中国历史时期出现的先后顺序,时间截取自先秦至晚清(分为先秦、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六个历史时期)。研究区域覆盖成都市全域,最终筛选出131个数据样本,详见附录1①。
1.2 研究方法
标准差椭圆方法的原理为将所得的园林点数据拟合出一个椭圆,以显示所选数据的分布状况;重心坐标则是用于描述物体空间特质的计量方式,区别于几何重心,重心坐标能在标准差椭圆的基础上得出点数据的分布重心,即对应的园林分布重心[45]。基于以上基础数据,采用ArcGIS 10软件中的“方向分布(标准差椭圆)”及“中心要素”分析工具进行模型分析。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2 结果分析
2.1 时空分布特征
2.1.1 时间分布特征
参考中国古典园林[46]的分类方法,将西蜀园林划分为宫室园林、私家园林(含祠宇园林、地主庄园)、公共园林(含书院园林、寺观园林、衙署园林、会馆园林)、名人纪念园林及陵墓园林五大类十一个子类别(样本中天涯石、支机石、八阵图为孕育西蜀园林的雏形,但无法归纳为当前园林分类中的具体类型)。成都各类型西蜀园林时间演变如图2所示。
结果显示,西蜀园林的时间演变经历了先秦萌芽期、秦汉发展期、魏晋南北朝停滞期、隋唐五代全盛期、宋元成熟期以及明清后成熟期共计六个阶段。先秦时期的西蜀园林数量少、类型少,但出现个别类型园林的萌芽雏形;秦汉时期的西蜀园林数量增多,类型稍加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蜀园林数量锐减,类型变得单一;隋唐五代时期的西蜀园林数量及类型均有明显扩大及丰富;宋元时期的西蜀园林数量锐减,类型减少;明清时期的西蜀园林数量剧增,类型丰富。
并且,成都各类型西蜀园林中具有明显的“时间指向性”和“时间积聚性”的时间分布特征。
(1)“时间指向性”体现在成都各类型的西蜀园林的修建时期明显集中于某历史时期,符合该时间分布特征的西蜀园林有:集中于秦汉三国时期的地主庄园、集中于隋唐时期的衙署园林,以及集中于明清时期的名人纪念园林、书院园林及会馆园林。
(2)“时间积聚性”体现在某一历史时期成都各类型的西蜀园林数量明显多于其他时期,符合该时间分布特征的西蜀园林有:多见于隋唐时期的公共园林,多见于秦汉时期及隋唐时期的宫室园林,以及多见于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
2.1.2 空间分布特征
将具有详细地址数据的样本导入ArcGIS 10软件,转化为点数据;在此过程中,同时叠置包括地形、水系、目前成都行政区划三个要素在内的底图。得到的西蜀园林空间分布图如图3所示,西蜀园林消亡状况如图4所示。
结果显示,西蜀园林空间分布特征为:
(1)分布空间范围广泛,各下辖行政区划中均有分布。
(2)现存的西蜀园林以成都市和都江堰市为中心,平原地区有大量分布,山麓、各级河流附近呈散点状分布。
(3)历史上消亡的绝大部分西蜀园林曾出现于成都中心城区。
2.2 时空演变特征
为了得到各历史时期的西蜀园林时空演变特征,绘制各历史时期的西蜀园林数量变化趋势图。不同历史时期西蜀园林数量变化散点图如图5所示(131个样本中无鱼凫祠与蜀侯恽祠出现于众多文献中,其存在的真实性具有一定依据,无法通过文本查详,且园林现已消失),图中x为历史时期,y为数量,R2代表拟合程度(“假设先秦=1,秦汉三国=2,……”)。
结果显示,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以来的六个历史时期内:
(1)西蜀园林数量在曲折波动中整体增加。
(2)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西蜀园林数量呈减少趋势。
利用ArcGIS 10软件中的标准差椭圆分析法对各历史时期的西蜀园林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先秦至明清六个历史时期的西蜀园林历史重心坐标及标准差椭圆相关数据及分时期分布图,同时给出六个历史时期西蜀园林重心坐标的迁移分布图(如表2及图6、图7所示)。
标准差椭圆的面积表示点数据的分布范围,长轴与短轴方向分别表示点数据在空间上的主趋势方向和次趋势方向,二者长度则分别表示点数据在主轴方向及次轴方向的偏离程度[47]。
结果显示,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以来的六个历史时期内:
(1)西蜀园林空间格局重心分布于103.77260°E ~104.10900°E及30.64803°N~30.71262°N之间。
(2)西蜀园林分布范围总体趋于增大。
(3)从重心坐标及其迁移图来看,六个时期除魏晋南北朝时期重心西偏之外,其余时期重心均在成都中心城区附近。
3 结 论
本文以西蜀园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归纳出西蜀园林的特征和价值,根据文献调研得到位于成都的133个数据样本,采用标准差椭圆方法对数据样本进行处理并得到西蜀园林时空演变特征,根据研究结果讨论得到西蜀园林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回答了西蜀园林是什么、西蜀园林的时空演变特征有哪些的科学问题。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西蜀园林的时间演变经历了先秦萌芽期、秦汉发展期、魏晋南北朝停滞期、隋唐五代全盛期、宋元成熟期以及明清后成熟期共计六个阶段,呈现出三个时空演变特征。
第一,西蜀园林总体空间分布范围广,呈现出成都市中心城区和都江堰两个分布重心;第二,六个历史时期的分布范围在波折中总体呈线性扩大,分布方向则在波动中呈线性集聚,即总体而言西蜀园林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分布更具方向性,且各历史时期的西蜀园林分布重心大致在成都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变迁;第三,西蜀园林消亡格局具明显指向性,现存的西蜀园林仍保留中心城区及都江堰两个重心,消失的园林则绝大部分曾出现在中心城区内。
本文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没有将不同类型的西蜀园林进行对比量化研究,下一步将结合西蜀园林风格建立数理模型,根据不同类型,将西蜀园林进行对比量化研究。本文对于西蜀园林的研究,旨在引起学界对西蜀园林的相关讨论及研究。西蜀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支脉,有关其保护工作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议有关部门对基于本文统计出来的现存的西蜀园林,可以结合其价值进行实际考察,从而为申遗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2)建议有关部门对于成都已消失的西蜀园林资料进行保存与完善,对成都现存的西蜀园林进行规划与保护等工作。
(3)建议有关部门加强西蜀园林的形象塑造力度,充分挖掘并发挥西蜀园林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艺术价值,推动中国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莉莉,苏允桥.生态视野下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研究 [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117-124.
[2] LI X,DU J,LONG 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Green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 [J].Sustainability,2018,10(12):4357.
[3] CLARK H F. Eighteenth Century Elysiums:The Role of “Association” in the Landscape Movement [J].Journal Of The Warburg And Courtauld Institutes,1943,6:165-189.
[4] NAKAGAWARA C. The Japanese Garden for the Mind:The Bliss of Paradise Transcended [J].Stanford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s,2004,14:83-102.
[5] YANG B E,Brown T J.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Preferences for Landscape Styles and Landscape Elements [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92,24(4):471-507.
[6] LIANG H,LI W,LAI S,et al. The integration of 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 and terrestrial and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digital photogrammetry for the document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A case study of Huanxiu Shanzhuang,Suzhou,China [J].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18,33:222–230.
[7] 杨俊,陈荻,张青萍.中国城市古典园林遗产保护预警研究初探 [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4):91-97.
[8] WANG X B,ZHU H L,SHI Y X. The Cognitive Mechanis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somorphic Synesthesia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A].201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C]//Beijing: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6:226-231.
[9] 罗树杰.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意义和旅游价值 [J].青海民族研究,2011,22(2):24-29.
[10] 孙大江,杨玉培,唐琴,等.追忆王绍增先生 再探西蜀园林 [J].中国园林,2018,34(2):70-73.
[11] 王璟,尹玉洁,刘珊.成都市园林植物造景特色探析 [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14-18015+18062.
[12] 江波,何相达.成都杜甫草堂传统古典园林中的梅花文化 [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5,37(S1):94-96.
[13] 戴秋思,刘春茂.竹文化影响下的西蜀历史名人纪念园林 [J].中国园林,2011,27(8):65-68.
[14] 肖云花,田珊珊.浅谈世界名竹博览园——以青神竹林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为例 [J].中国园艺文摘,2018,34(6):158-160.
[15] 万英,江波.诗意草堂,文化传承 [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4(2):47-49.
[16] 连乐桐,肖雨佳,吕恒志,等.从环境心理学角度研究寺庙园林的意境营造——以广汉霍家庵、龙居寺和成都文殊院为例 [J].四川建筑,2015,35(1):28-29+32.
[17] 马中举,王正祎.川西寺庙园林植物造景探析 [J].北方园艺,2009(2):216-219.
[18] 朱春艳,高菡.论川西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特色 [J].安徽农业科学,2008(28):12192-12193+12393.
[19] 全利.论川西祠宇园林的纪念性氛围营造——以杜甫草堂为例 [J].装饰,2016(3):128-129.
[20] 邓晓松.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古树名木的生态景观价值及文化价值 [J].南方农业,2018,12(9):40-41.
[21] 李星苇.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川西平原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1):3315+3318.
[22] 戴秋思,刘春茂.竹文化浸润下的西蜀园林 [J].四川建筑,2011,31(5):4-5+9.
[23] 张哲乐.浅析道教思想与成都古典园林 [J].经济研究导刊,2011(15):177-178.
[24] 严文丽,吴林家,郭丽.西蜀园林山石造景艺术研究 [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5):92-94.
[25] 郭树杰.西蜀园林的文艺美学特征初探 [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11):234-235.
[26] LEFEVER D W. Measuring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by Means of the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 [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26,32(1):88-94.
[27] ROBERT S Y. The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 An updated tool for spatial description [J].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 B,Human Geography,1971,51(1):28-39.
[28] GUO S,YANG G,PEI T,et al.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urban park service area in Beijing:Perspectives from multi-source geographic data [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9,181:103–117.
[29] 郑茹敏,梅林,付占辉,等.中国国家森林公园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35(2):197-202+215.
[30] XU J,ZHAO Y,ZHONG K,et al. Measuring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impervious surface in Guangzhou,China,from 1988 to 2015,using time-series Landsat imagery [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8,627:264-281.
[31] 任嘉敏,马延吉.东北地区工业污染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J].环境科学学报,2018,38(5):2108-2118.
[32] 周超凡,宫辉力,陈蓓蓓,等.北京地面沉降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7,19(2):205-215.
[33] 赵曦,陈静.基于ArcGIS和熵值法的四川省各市州耕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差异研究 [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5(3):625-631.
[34] 丁建军,周书应.武陵山片区城镇化减贫效应的空间异质性——基于SDE与GWR的视角 [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2):78-83.
[35] 钟业喜,王晓静,傅钰.“闽新轴带”沿线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J].经济地理,2018,38(9):22-29.
[36] 冯兴华,钟业喜,陈琳,等.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J].经济地理,2016,36(6):18-25.
[37] 常璩.华阳国志校注 [M].刘琳,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
[38] 段渝.四川通史:卷一 先秦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39] 罗开玉.四川通史:卷二 秦汉三国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40] 李敬洵.四川通史:卷三 两晋南北朝隋唐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41] 陈世松.四川通史:卷四 五代两宋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42] 陈世松,柯建中,王纲.四川通史:卷五 元明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43] 吴康零.四川通史:卷六 清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44] 成都市地方志 [EB/OL].(2019-02-01).http://cdhistory.chengdu.gov.cn/.
[45] 吴佳雨,潘欢,杜雁.中国历史园林遗产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人文地理,2016,31(1):50-56.
[46]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7] 龙剑,朱海宁,曹邦宇.基于标准差椭圆模型的贵州省经济密度空间差异分析 [J].当代经济,2014(13):114-117.
作者简介:王静怡(1998-),女,汉族,广东佛山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园林景观设计;徐剑蓉(1995.11-),女,汉族,四川剑阁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景观生态;李俊(1997-),男,汉族,广东广宁人,就读于园林系,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景观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