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广东省深圳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名列前茅,但经深入调研,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推动深圳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分析当地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其存在的园林植物养分管理措施落后、病虫害防治措施不完善、植被修剪与更新不当、灌溉系统老化与用水效率低下等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创新园林植物养分管理技术模式、强化病虫害预防与生物防治技术应用、优化园林植被修剪与更新管理措施、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与管理措施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广东省深圳市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5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园林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东省深圳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园林绿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1]。然而经深入调研,其在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将在简要概述深圳市园林资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当地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优化对策,以期为推动深圳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深圳市园林资源概述
深圳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高度重视园林绿化建设,着力打造“城市绿肺”。经过40余年的不懈努力,深圳市已搭建出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园林绿地体系,成为千园之城。根据2022年深圳市城市管理有关统计数据,全市园林绿地面积达98 270.15 hm2,其中公园绿地面积为22 219.00 h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58 m2。深圳市园林植物种类丰富且富有特色,如乔木凤凰木、人面子、小叶榄仁等,灌木光叶子花、朱槿等,地被鸢尾、美人蕉等[2]。同时,深圳市打造出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题公园,如深圳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难能可贵的是,深圳市政府尤其注重发挥园林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大幅提升园林的生态效益。然而,面对日益增长的游憩需求和不断恶化的环境胁迫,深圳市急需进一步优化完善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以实现园林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园林植物养分管理措施落后
深圳市在园林植物养分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施肥环节,仍以人工施用固体复合肥为主,施用时间多集中在春季和秋季,很少根据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进行科学、动态的养分管理[3]。在肥料选择方面,缓释肥、固化生物菌肥、植物源有机肥等新型肥料的应用比例较低,大多仍使用速效性化肥。这些传统肥料养分流失快、利用率低,不利于提升肥料利用率。养分与水分协同管理方面,园林植物灌溉多采取粗放式管理,定时开关阀门,缺乏基于植物需水特性和土壤墒情的精准调控,易造成“水多肥流失、水少肥烧根”的问题,制约了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转化。
2.2 病虫害防治措施不完善
深圳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病虫害防治措施不完善。受亚热带气候影响,深圳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频发,且种类繁多,给养护管理工作带来严峻挑战。目前,深圳市园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存在过度依赖化学农药、防治手段单一等问题。例如,针对园内常见的红蜘蛛,养护人员习惯于喷洒三唑磷等化学杀螨剂防治,虽然短期防治效果较好,但是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会破坏园内生态平衡,杀死天敌昆虫,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4]。目前,深圳市尚未建立完善的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生物防治体系,缺乏聚焦病虫害发生规律、植物易感特性、生防天敌筛选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导致园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被动应对,缺乏超前谋划[4]。此外,园林养护人员专业能力亟待提升,对植物病虫害诊断、防治措施实施、药剂选择使用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园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被动局面。
2.3 园林植被修剪与更新不当
深圳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常见的问题之一是园林植物修剪与更新不当。部分养护管理单位对植物生长规律认识不足,缺乏科学的修剪与更新理念,导致养护不当,影响植物生长和景观效果。例如,在修剪方面,部分公园的榕树曾被过度修剪,去除了部分一二级枝和大量侧枝,破坏了树冠自然形态,导致树木衰弱、萌发徒长枝,既影响景观,又降低了植株抗逆性;植物更新改造方面,引进植物新品种时,未充分考虑物种的适应性和园林景观的协调性,导致植物栽植后长期生长不良[5]。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园林养护人员专业知识欠缺,未能根据不同植物类型、生长阶段和景观定位采取针对性措施。同时,养护管理单位对园林植物修剪和更新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规划,缺少科学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导致修剪工作经验化、随意化倾向严重。
2.4 灌溉系统老化与用水效率低下
目前,深圳市在开展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时面临着灌溉系统老化与用水效率低下的挑战。随着园林绿地面积不断扩大,灌溉设施长期超负荷运转,加之维护更新滞后,导致管网破损、漏水现象频发,造成大量水资源浪费。深圳市老公园多建于20世纪80年代,灌溉系统沿用至今,管道锈蚀严重,漏失率高达30%,远超行业标准[4]。同时,受传统灌溉模式影响,不少园林绿地仍沿用手工操作或定时开关阀门的漫灌方式,忽视了不同植物和土壤环境的差异化需求,导致“一刀切”式的灌溉策略,造成水资源过度投入或供应不足等问题。此外,深圳市尚未广泛应用湿度传感器、智能控制装置等先进设备,难以实现水资源的精准高效利用。
3 对策
3.1 创新园林植物养分管理技术模式
针对园林植物养分管理落后的问题,深圳市可从以下4方面创新技术模式。1)研发智能养分传感与诊断系统,在园林绿地布设土壤养分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含量变化,结合多源数据建立养分需求预测模型,精准制订施肥方案。2)加强新型肥料的研发应用,重点推广控释肥、液体生物有机肥等新型肥料应用。控释肥可延长养分释放周期为3~6个月,减少养分流失;液体生物有机肥内含有益微生物,可快速补充养分,促进植物生长。例如,针对红树林生态公园,可采用富含氨基酸、藻酸的海藻提取物水溶肥,增强植物抗盐碱能力。3)建立养分水分一体化精细管理体系,园林植物灌溉系统集成可变比例施肥装置,匹配不同生育期养分配比,同步实现水肥精准调控。4)推行分区分类、因地制宜的养分管理策略。例如,对滨海红树林,增施海洋生物有机肥;对荔枝林,秋冬追施高钾型复合肥,促花保果;对公园草坪,可采取液体喷施与颗粒撒施相结合的方式,春季喷施速效氮肥,夏季深施控释肥。
3.2 强化病虫害预防与生物防治技术应用
针对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病虫害防治措施不完善的问题,深圳市急需强化病虫害预防与生物防治技术应用。养护管理部门要建立完善的园林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实时采集园林植物生长状况、病虫害发生动态等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预警病虫害隐患。例如,在园林重点区域布设智能传感器,通过图像识别、声音分析等技术及早发现病虫害发生征兆,触发预警机制,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病虫害防治工作要落实到具体的养护项目中,养护单位应成立植保小组,根据不同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定期逐株检查园林植物,一经发现及时治理,做到“提前预防、早治早了”,并做好台账,为翌年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不断提高病虫害防治工作水平。近年来,朱红毛斑蛾在深圳市频发,严重危害垂叶榕等乔木;2023年,深圳市采用化学防治(虫情发生前喷适量药物)和人工防治(及时清理落叶并深埋、扑杀蚜虫等)相结合的办法,有效地防治了朱红毛斑蛾的危害,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充分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制剂等生物资源,有效控制园林病虫害。同时,要加强园林植保队伍建设,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提升植保人员对病虫害诊断、防治措施实施、药剂选择使用等方面的技术能力。例如,邀请植保专家开展现场培训,针对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的识别、生物学特性、防治时机等进行系统讲解和实践指导,切实提高一线植保人员的实操水平。此外,加大植物检疫力度,强化新引进植物的检疫审核,严格控制病虫害疫区植物的调运,从源头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3.3 优化园林植被修剪与更新管理措施
针对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园林植被修剪与更新不当的问题,深圳市急需优化相关管理措施。1)加强园林植被修剪和更新的理论研究,深入探究不同植物类型的生长发育规律、景观塑造要求和养护管理需求,为制订科学的修剪更新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例如,针对景观道路的行道树修剪,可开展行道树生长规律、不同修剪方式对树木生长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一套适用于景观道路的行道树修剪技术规程。2)制定精细化的园林植被修剪更新技术标准,从操作规范、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等方面入手,统一作业流程和质量要求。例如,在制定深圳市公园绿地灌木修剪技术标准时,可针对不同灌木品种的生长习性、景观功能、修剪时机等因素进行分类细化,明确修剪强度、修剪部位、修剪工具选择等具体要求,确保修剪效果与景观设计相协调。3)加强先进技术设备的应用,提高修剪更新效率和精准度。例如,修剪古树名木的树冠时,可引入树木三维扫描技术,通过三维建模和仿真分析,精准评估修剪方案的可行性,并根据古树周边的环境和树木的枝条分布情况,指导实际修剪作业,既有利于营造自然的古树景观,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古树名木。4)注重园林植被更新的物种选择和规划设计,优先选用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乡土植物,合理搭配不同植物类型,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植物群落,增强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4 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与管理措施
针对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灌溉系统老化和用水效率低下的问题,深圳市急需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与管理措施。1)要加快园林灌溉设施的更新改造,对老旧管网进行系统性检测和修复,更换高效节水灌溉设备,提高灌溉系统的完好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园林绿地改造中大力推广应用滴灌、微喷灌等局部灌溉技术,通过精确控制灌水位置、水量和时间,减少水分蒸发和渗漏损失,实现水资源的精准高效利用。2)建立智慧化的园林灌溉管理平台,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实现灌溉设施的实时监测、远程控制和智能调度,提高灌溉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水平。例如,在园林植被灌溉中应用传感器等设备,实时采集土壤水分、气温、湿度、降水等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科学预测植物需水量,自动优化灌溉时间和水量,既确保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又最大限度节约水资源。3)因地制宜开发利用自然水资源,缓解园林绿化用水压力。例如,在深圳市公园、广场等绿化面积较大的园林景观中,可采用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等海绵城市设计措施,通过截留、净化、储存、回用等方式,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满足植被灌溉需求。此外,可探索再生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源在园林灌溉中的应用,通过水质监测和调控处理,确保灌溉用水的安全性和适用性。4)加强园林绿化养护人员的节水意识教育和技术培训,定期开展节水型灌溉技术、设备操作维护等方面的培训,提升一线养护人员的节水技能和管理水平。
4 结语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和长期性工作,对于提升城市园林景观效果、改善人居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新时期园林绿化事业的新需求、新挑战,深圳市必须以创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先进科技手段为支撑,以精细化管理为重点,全面优化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模式,着力破解规划体系不完善、病虫害防治滞后、植被修剪更新不当、灌溉设施老化低效等突出问题,推动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迈上新台阶,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幸福的现代化城市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陆雨玫,叶自慧,彭雁.深圳市道路绿化管养标准体系构建浅析[J].广东园林,2020,42(6):58-62.
[2] 谭广文,叶劲枫,路秉翰,等.园林工程EPC模式下总承包商的风险与控制:以深圳前海环境和绿化双提升工程为例[J].中国园林,2020,36(9):59-63.
[3] 连梦莹.面向海绵城市的深圳市园林土壤质量及其生物质炭提升途径[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20.
[4] 黄延汝.园林生物质废弃物炭化及其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应用:以深圳市大鹏新区的实践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20.
[5] 杨积涛,许静,蔡江桥,等.深圳市公园绿地土壤理化性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8):52-55.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