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桉树低效林改造技术

known 发布于 2025-07-17 阅读(431)

摘" " 要:为推动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林分质量与效益水平,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应积极实施桉树低效林改造技术,修复森林生态系统。以“双碳”目标为基础,指出桉树低效林改造技术在实施中改造混交林的要点,并围绕广东省桉树低效林改造技术实践案例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旨在提高森林质量,优化森林结构,增强森林碳汇功能。

关键词:“双碳”目标;桉树;低效林;改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S756.5"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5-7897(2025)03-0163-03

0" 引言

基于森林在生态系统中的多元功能与多重价值,在以“双碳”目标为核心的工作实践中,需明确森林碳汇功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促进森林资源和碳储量持续增加的同时,结合市场化手段实现林业资源交易,提高林业生态的综合效益。针对当前桉树低效林固态作用有限的现状,结合地区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造技术措施,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改善生态环境

1" “双碳”目标下桉树低效林改造的背景

桉树(图1)作为我国主要速生丰产树种之一,在生长过程中具有萌发更新快、轮伐期短、生长快速、适应性强等优势,不仅在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由于桉树本身具有喜光、喜温暖气候、耐寒性不强的特性,相较于冬天温度较低的北方,该树种更适宜种植在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等南方地区。根据相关资料,广东省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面积系统引种和栽培桉树,因为其生长迅速、轮伐期短且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林农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截至2000年,广东省桉树面积就已经超过1000万亩(1亩≈667m2),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直至2010年才被广西超越[1]。

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在桉树林大规模种植的实践中,桉树林地内物种单一、生态结构简单、水土易流失等生态问题以及桉树林布局不合理、过度经营等管理问题逐渐显露出来,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部分地区出现地下水位下降、溪流干涸、土壤肥力下降等后果。对此,在新时期“双碳”目标的指引下,在桉树林种植经营的过程中,应以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碳汇、优化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桉树低效林为对象,实施科学的改造技术,将其作为广东省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2" 桉树低效林改造技术的实施要点

2.1" 桉树林与其他树种混合种植

在桉树低效林改造技术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是以现有桉树林为基础,在其中种植其他种类的树木,以此来改善桉树林低产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定的混交林优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技术人员需结合具体的立地条件、经营目标等基础情况,按照所选混交林树种水源和养分需求不超过桉树需求的标准,完成低效林改造。随着混交林的形成,桉树林地中的生物种类整体会呈现上升趋势,而这种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不仅可以提升桉树以及所选其他树种对林地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还可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保持,显著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在构建混交林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改善林地的生态环境,同时以更少的化肥与农药用量减少桉树低效林改造混交林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对林地周边水源与土壤等自然生态条件形成良好保护。在桉树低效林改造混交林的技术实践中,常用山顶戴帽、林缘防护网设置及带状混交3种方式。

其中,山顶戴帽在实际的技术操作中,以桉树林的自然种植生长现状为基础,以采伐桉树为主要措施,彻底清除靠近山顶部分5~10个等高线距离的桉树。鉴于桉树这类树种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在采伐桉树的过程中,需完全清除干净桉树的树桩,避免其在混合林改造完成后再次成为优势树种,如图2所示。在经过采伐后的桉树林区域范围内,需综合考虑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土壤质量等,种植乡土阔叶林,或打造针阔混交林,并依据树种生长特性合理密植,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和树种关系协调原则,控制混交林的整体密度超过该类林分合理密度的85%,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遵循常规方法,预先施加适宜的底肥,确保补植树种成活率处于较高水平,保障桉树低效林改造混交林的经济性[2]。例如,在广东省某林场的桉树低效林改造技术中,从生态景观效益、抗逆性、稳定性等角度出发,选择杨梅、油桐、樟树等多类树种,完成混交林的建设,实现低效林改造的同时,避免树种单一化。

在林缘防护网设置的技术措施中,需先全部砍伐桉树林边缘地带的桉树,将其替换为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通过科学密植提高森林覆盖率,并在造林初期施加基肥。如果在混交林改造中选用单一的树种,不仅会导致桉树林抗病能力降低,还会使发生火灾的风险大幅升高。而通过这一技术措施替换桉树林边缘地带的树种,则可有效降低发生火灾的概率,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在带状混交的技术措施中,通常会选择将桉树与速生针叶林、速生阔叶林等树种混合种植,如图3所示。但是考虑到桉树的树体高度与生长竞争力,为了避免在桉树低效林改造为混交林过程中对其他树种的健康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在改造过程中还要采用垂直等高线带状分布的方式,按照从山脚到山顶的顺序依次排列,以全面保障桉树与混交林的生长状态与综合产量等。在完成带状混交分布期间,技术人员还要适当增大桉树的种植间距,防止对其他树种正常生长造成干扰。

2.2" 桉树与灌木混合种植

在桉树低效林改造技术中,以“双碳”目标为指引,应设置提高桉树低效林生产质量与效能的目标,采用在桉树林下层间作低矮灌木的方式,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桉树与灌木混交的方式,对维护周边自然生态平衡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同时可以深化环境保护,改善原本单一的桉树林地生态结构以及水土流失等不良状况。在具体的技术措施中,应选择可以与桉树和谐共生,且不会争夺过多水分和养分的低矮灌木种类,如草珊瑚等灌木展开间作,这不仅能发挥灌木对桉树生长的积极影响,还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利用具有较强适应性和生长能力的灌木,可以保证灌木在桉树林下良好生长,同时加速桉树的生长与高产进程。从生态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在灌木种类选择中,还可选择具有固氮能力、能够改善土壤肥力的豆科植物等灌木种类。

以选择适宜灌木种类为基础,在混交方式上可选择株间混交、行间混交或块状混交等方式完成桉树与灌木的混交种植。其中,株间混交是在同一行内,交替种植桉树与灌木;行间混交是在不同行内分别种植桉树和灌木;块状混交是将桉树和灌木分别种植成块状,形成混交林。根据立地条件、混交树种特性和经营目的,确定种植密度和株行距。如果桉树低效林所在地块土壤肥沃、水分充足,则可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如果桉树低效林所在地块土壤贫瘠、水分不足,则需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同时综合考虑桉树和灌木的生长速度、树冠大小以及根系分布等因素选择适宜的行间距。此外,在造林前完成清除杂草、疏松土壤等整地工作,根据土壤肥力做好施肥管理,施加适量有机肥或无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助力桉树茁壮成长,同时促使灌木更加繁茂[3]。通过实施桉树与灌木的混交种植模式,可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同时发挥桉树作为速生树种的优势,以其木材生产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并将灌木作为绿肥、饲料或生物质能源等加以利用,促进林地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为桉树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混交林多功能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桉树与牧草混合种植

“双碳”目标下桉树低效林改造技术的技术,应以促进桉树种植质量与产量同步提升为核心,针对桉树林地生态结构单一、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选择在桉树林下间作牧草这种有效的策略,促使林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增加林间水分保有量,并有效缓解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为桉树健康生长创设营养丰富的基础环境。通过这种混合种植的改造技术,不仅有助于维护桉树林地的生态平衡,还能促进桉树的健康生长发育。而针对部分桉树林地整体产量偏低的情况,则可发挥间作牧草额外的实用价值,在这些牧草生长成熟后,将其作为地方家畜养殖的饲料来源或者压青材料,提高桉树林地的土壤肥力,实现对桉树低效林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改善土壤肥力,为桉树的长期优质高产奠定基础[4]。

3" 广东省桉树低效林改造技术实践

关于桉树低效林改造技术,广东省在相关工作实践中,采用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获得了良好的改造效果。

3.1" 明确桉树低效林改造缘由

桉树在快速生长过程中,对水分与肥料均有较大的需求,虽然可以采用在水源附近种植桉树的方式满足其水分需求,但在使用化学肥料和化学药物的过程中,极易造成水源生态污染,如图4所示。广东省在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实践中,以《关于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决定》作为改造不合理桉树林布局的重要指导,并发布《关于桉树改造生态补偿的实施意见》,推动全省不合理桉树林改造进一步加快。从客观角度来看,桉树本身是一种无毒无害的友好树种,但由于其经营措施不合理,而整地、施肥等环节并未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完成操作,造成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同时,在大面积种植桉树纯林中,由于树种单一,其物种多样性、景观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均要比混合林更低[5]。对此,在桉树低效林改造技术中,应以科学划分生态区域、科学划定改造范围为两大重点,选择将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干流两侧平地一公里范围、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作为重点区域,以重点区域内低质低效桉树林和一般区域内县域连片面积超过1500亩的桉树林作为主要的改造对象。

3.2" 分类实施科学改造策略

根据相关政策文件,广东省在桉树低效林改造中综合运用混交林改造、更新改造、补植套种等多种措施,分类分期推进改造项目持续深入。广东省某林业局在桉树林改造中,选择将300亩的桉树纯林作为改造示范林,在混交林改造技术实施中,选择景观效果好、吸碳固碳能力强的阔叶林,包括米老排、顶果木及大叶相思等,使改造后林分郁闭度达到0.6,平均树高超过9m,大幅改善了地被植物生长状况,提高了林地土壤肥力与水分蕴藏量。

在更新改造的技术实践中,对所有低质低效的桉树林进行皆伐,而后营造3种以上乡土阔叶树种或珍贵树种的混交林,控制单一树种在林地整体的占比低于50%,或者采取珍贵树种+优良乡土阔叶树种、珍贵树种+木本粮油树种、珍贵树种+木本药材树种、珍贵树种+用材林树种等“珍贵树种+”的模式进行改造[6]。

在补植套种的技术实践中,遵循去弱留强的基本原则,保留桉树林中的部分桉树和其他原生阔叶树种,并保证每亩剩余桉树不超过54株,间伐后采用珍贵树种或乡土阔叶树种进行补植套种,每亩补植株数应超过30株。

4" 结语

“双碳”目标下的桉树种植,不但要充分发挥桉树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要正确认识桉树经营管理不当造成的问题,结合桉树低效林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造技术措施,通过合理划分改造重点区域与一般区域,选择适宜的改造方式,结合科学的管理措施实现良好的改造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永会,郑馨. “双碳”目标下巍山县桉树低效林改造路径探索[J].绿色科技,2024,26(15):88-93.

[2]" 姚伟,王有位. “双碳”目标下巍山县桉树低效林改造[J].绿色科技,2024,26(1):98-103.

[3]" 魏玉晗,李毓琦,赵庆.城郊森林低效林精准提升改造研究:以深圳市罗湖区低效林改造工程为例[J].林业与环境科学,2024,40(3):9-15.

[4]" 李泽波,成雅君,蔡诗文,等.桉树人工林土壤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对改造措施的响应[J].桉树科技,2024,41(3):15-20.

[5]" 周剑英.低效公益林改造技术探析[J].种子科技,2020,38(7):59-60.

[6]" 黄梅英,李兆发,罗来凤,等.广西国有钦廉林场马尾松低效公益林改造技术[J].南方农业,2022,16(24):92-94.

作者简介:文才臻(1983— ),男,苗族,湖南靖州人,硕士研究生,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园林规划设计与施工工作。

标签:  桉树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