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园林设计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与社会需求。设计者在植物配置时常未能充分考虑区域的生态特征和季节变化,使得园林景观在不同季节的表现力不足,且缺乏生态平衡。因此,对园林植物配置和造景设计进行深入分析,并以深圳湾公园为例,探讨植物配置与造景设计在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设计;植物配置;造景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5-7897(2025)03-0136-03
0" 引言
在确保园林景观具有观赏性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能够满足多样的生态需求与人类精神需求,使其既是一种视觉享受,又能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心理慰藉。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设计,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园林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为现代城市创造宜居的环境。
1" 园林设计基本原则
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协调性与局部多样性的结合。空间布局需合理安排,促进功能性与美观性的统一。选用植物时应考虑其生长习性、生态适应性及景观效果,力求达到四季有景、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的效果。植物配置强调搭配、对比与衬托,以求形成生动的景观效果。选择植物的高度、冠幅、色彩及开花期应提前规划,常用的植物组合比例为乔木30%~35%、灌木45%~50%、地被植物15%~20%。生态景观设计应注重水体、土壤及气候条件,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采用适地植物,打造低维护、高生态价值的园林景观。
园林设计也需强调功能性,采用人性化设计原则,创造便民、舒心的活动空间。人行道、休闲区、儿童游乐设施等功能区域应与植物景观相结合,形成自然与人工和谐共存的环境。同时,考虑环境可持续性,应采用生态材料,减少碳足迹,促进生物多样性增加。例如,使用雨水收集系统与渗透砖,兼顾节能与环保。
在色彩设计中,使用色轮理论指导植物的色彩搭配,热烈对比与冷静搭配相结合,如暖冷对比、明暗对比相辅相成。季节变化的色彩与形态变化应有层次感,以提高视觉冲击力和增强空间的引导性。设计时应考虑景观的视线引导,合理布置标志性植物作为焦点,激发游人游览兴趣。同时,可以通过垂直绿化、屋顶花园等形式提升空间利用率,增添绿意。
光照与阴影在园林设计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树木、建筑与植被的合理配置,调节光氛围,增强空间立体感。重视景观小品的设计,结合文化与艺术元素,在材质、形式上追求独特性,提升整体设计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无障碍设计在园林中应得到重视,适配不同人群的需求,增强公众的参与感与归属感。园林设计的根本目标是创造出一个与自然和谐、适应人文需求的多元化空间,推动园林艺术及生态文明共生发展。
2" 园林设计视域中植物配置方法
园林植物配置方法结合生态学、景观设计等多学科知识,旨在创造和谐、美观的景观环境。常用的配置方法包括块状配置、带状配置、散点配置和混合配置。块状配置适用于大面积区域,以同种或相近的植物组成大块区域,强调色彩与形状的统一,适用于公园或广场的设计。带状配置则是将不同植物沿着界线或道路布局,形成带状结构,具有引导和分隔空间的功能,常用于林荫道或花径。散点配置强调植物的个体性,适用于小型庭院或花坛,强调自然感与随机性。混合配置结合了以上多种手法,追求植物间的和谐共生,常见于自然式园林设计[1]。
在植物的选择上,适宜采用本土植物和生物多样性原则,以确保适应性和生态平衡。本土植物通常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有效降低养护成本。在数量配置上,建议使用3~5种植物进行组合,植株密度可依据植物习性与功能进行调整,通常以3~5株/m2为宜,达到生态美与视觉美的双重效果。
在季相变化方面,配置应考虑四季景观。例如,春季可选择开花早的植物,如樱花、海棠;夏季可使用创绿效果显著的植物,如紫薇、荷花;秋季可采用富有色彩变化的植物,如红枫、银杏;冬季则通过常绿植物,如松树、雪松保持景观的稳定性与魅力。配置时需考虑植物的高度、冠幅及生长习性,保证各层次植物的合理搭配与层次分明。
园林植物配置还应注重空间的利用,建议高矮搭配,以高大乔木、灌木及地被植物的组合,增强立体感和丰富视野层次。同时,考虑植物之间的生长间距,保证良好的通风和光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此外,充分利用植物色彩、形态的多样性,创造丰富的视觉效果,适时运用植物的几何形态与生长特性进行艺术化布局,达到美化空间的设计目标。合理的园林植物配置,既可提升生态效益,又可提升观赏价值,为园林景观注入活力与灵动。
3" 园林设计视域中造景设计要点
3.1" 色彩搭配与视觉效果
色彩搭配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至关重要,其能够显著影响视觉效果和空间体验。合理的色彩组合不仅能提升植物造景的美观度,还能影响人们的情感反应及心理感受。色彩学中,常用的色彩搭配方案包括对比色、邻近色和单色系搭配等。对比色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创造出丰富、动感的效果,适合用于突出某一景点或强调空间层次。例如,红色与绿色的搭配可实现强烈的视觉冲击。邻近色则通过细腻的和谐感建立自然的过渡,常用于营造宁静放松的环境,如蓝色与紫色、黄色与橙色的组合。
在实际应用中,色彩的饱和度、明度与数量配置同样重要。高饱和度色彩(如鲜红、亮黄)适合于中心区域或活动场所,可以吸引游人的目光;低饱和度色彩(如浅蓝、米白)则适用于背景位置,创造舒适的感受。对于植物的数量配置,依据植物的生长特性及季节变化,建议维护色彩的多样性,以提高整个园区的观赏性。例如,在春季选择郁金香、樱花等色彩鲜艳的植物,夏季以紫薇、百日草等色彩丰富的植物为主,秋则可以导入红枫等富有色彩变化的植物,冬季搭配松树等常绿植物[2]。
在设计过程中,考虑不同植物的开花周期和叶色变化,以形成四季皆宜的色彩氛围,对于周期性颜色变化的植物,如秋天变黄的银杏,可以与常青植物搭配,使园区四季交替的色彩景观得以实现。植物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亦可通过色彩来强化,前景使用较亮眼的色彩,中景使用和谐的邻近色,背景则使用沉稳的深色。这样可以有效提升视觉深度,使景观更具立体感。
与此同时,利用光线与色彩的关系也能增强视觉效果。阳光下,植物色彩的反射和折射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适当引入透光性强的植物和材质,增强光影效果,形成动态的色彩变化。设计者可借鉴理论知识、植物组合和空间布局,通过色彩的明暗变化渲染,营造独特的精致园林效果。色彩搭配的合理运用,可以实现视觉的美感与空间的愉悦,为游人提供丰富多彩的体验。
3.2" 生长习性与季相变化
植物的生长习性,如光照需求、土壤类型、湿度适应性及耐寒性等,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景观的美感、生态平衡和养护管理,需充分考虑。例如,喜光植物(如向日葵)需至少6h直射阳光,而阴生植物(如蕨类)则可以在阴凉处生长。对于土壤,沙质土壤透水性好,适合根系发达植物,如松树;而黏土则适合保水性强的植物,如柳树。
季相变化是影响植物观赏价值的重要因素,随着季节的变化,植物的形态、色彩和生长状态均会发生变化。春季,万物复苏,开花植物,如樱花、紫藤展现其嫩绿色的叶片和绚丽的花朵,吸引游人的目光。进入夏季,植物生长繁茂,树木和草坪形成浓密的绿荫,花坛中的夏季花卉,如玛格丽特、月见草等争相开放,展现多彩的景观。秋冬季节植物则展现另一种风采。秋季,落叶树,如银杏和枫树开始变色,黄金与火红的叶子可为园林增添层次感。冬季,虽然许多植物进入休眠期,但常绿植物,如松树、雪松以其坚韧的姿态和持久的绿色,为冬季景观提供持久的生命力。同时,冬季的植物选择更需注重其耐寒性,温带类植物,如紫丁香可以抵御零下的气温。
各区域生长特性不同的植物搭配,能够在不同季节展示出不同的景观效果。在设计中应考虑不同植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及背景对比,构建多层次的视觉效果,使空间在季相变化中呈现出丰富的景观变化。强调合理布局,确保植物在生长中不相互遮挡,并考虑其生长高度与宽度,以保持空间的通透性[3]。
3.3" 造景与植物配置的协调
在园林设计中,造景与植物配置的协调性是实现整体美感和生态功能的重要因素。造景设计应结合植物的生长特性、季节变化和空间布局来进行合理配置。例如,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的搭配可以实现季节性的景观变化,增强设计的层次感。常绿植物,如冬青、龙柏能够在寒冬中提供视觉上的持续性,而春夏季节则可以桃树、樱花等落叶植物的花朵作为视觉焦点。配色方案对造景与植物配置的协调也至关重要。选用颜色互补的植物组合,如紫色的鸢尾与黄色的金鸡菊,使空间更具活力和吸引力。不同高度的植物配置同样影响视觉体验,低矮植物,如地被植物可以作为前景,而高大乔木则适合作为背景,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感。
植物的生命期和生长习性是植物配置中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选择生长快速且维护方便的品种,如紫叶李和金叶榆,能有效提高景观的成效和观赏性。同时,注意植物的生态适应性,选用本土植物能够降低管理成本和病虫害风险。这些植物不但能与周围环境融合,还为生物提供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
与此同时,植物配置的生物群落应与周围的造景环境相互渗透。例如,在水景旁搭配水生植物,如芦苇与睡莲,不仅能美化水体,还能改善水质,支持生物链平衡。利用曲线形状和有机布局,可以创造出流畅的行走路径,鼓励游人在园区内探索。
对不同区域及功能的划分也需合理考量。休闲区适宜引入多样的花卉和舒适的草坪,创造开放、放松的氛围;而生态保护区域则应采用适应性强的植物,强调自然生态的修复与保护。
总体而言,高效的造景与植物配置协调需要精确的设计理念、对植物特性的深入了解以及对环境与空间的灵活运用,才能达到美观和生态功能的双重效果[4]。
4" 案例实践——深圳湾公园
深圳湾公园绿地是热门休憩地,日常中游人如织,众多散步者和健身者在此汇集,这一现象凸显了该公园植被景观的独特魅力。在植被的选择上,设计者注重了色彩的搭配、外形的差异、体积的大小以及质地的对比,打造出多样化的植物组合,丰富的层次感,使得这片绿意盎然的景观变化无穷,引人入胜[5]。
4.1" 植物的色彩配置及造景
深圳湾公园的植物造景巧妙地融合了多种彩叶与开花植物,形成了一幅斑斓多姿的自然画卷。在这片葱郁的绿色基调中,点缀着诸多黄绿相间的植被、火焰般的红花以及神秘幽紫的花朵,这样的色彩搭配给深圳湾公园带来了极高的审美情趣。远处的细叶榄仁与面包树、桂树相伴,近景则是黄金榕装点,远端的红、粉与近景的翠绿及背景的深绿相映成趣,使得整个景观活泼而富有生命力,如图1所示。
4.2" 群落配置
深圳湾公园内植被丰富,植物类型各异,其种类构成及数量分布展现出独特的植被格局。深圳湾公园的植被组合大致可分为5种模式:大型树木-小型树木-丛生植物-地表覆盖型、大型树木-丛生植物-地表覆盖型、大型树木-地表覆盖型、小型树木-地表覆盖型以及丛生植物-地表覆盖型。在这些类型中,大型树木-小型树木-丛生植物-地表覆盖型最为普遍,如图2所示。该类型植物分布呈现明显的层次感,不同层次的植物经过精心搭配,既能划分区域,又能为游人营造出一个相对遮阴的环境。这种植物组合形成了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微小气候,具有较高的生态平衡性,有助于植被的茁壮成长。此外,此类植物群落在视觉效果上也颇具吸引力,使游人可以欣赏到种类繁多、景致迷人的植被景观。
5" 结语
风景园林的建设不仅能反映一个现代城市的发展,而且是城市的“名片”、城市的“封面”,城市精神的象征。在积极响应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同时,更应关注景观工程的整体可持续性。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前,应尽可能提供多套可供选择的设计方案。在设计方案时,需要考虑植物的相互搭配,不同植物的生长周期等,并对这些园林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做到在进行大规模绿化的同时追求高质量的绿化。
参考文献
[1]" 田兴军.园林设计视域中植物配置与造景设计要点[J].现代园艺,2019(16):96-97.
[2]" 郑爱裙.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J].住宅与房地产,2020(32):178-179.
[3]" 张爱娣,李芊芊.园林设计视域中植物配置与造景设计要点[J].中国住宅设施,2023(8):57-59.
[4]" 降俊文.园林设计视域中植物配置与造景设计要点[J].居业,2023(1):107-109.
[5]" 陈永珍.深圳市滨海公园植物配置方法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18.
作者简介:黄曦(1990— ),女,汉族,湖南株洲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园林景观设计。